回覆列表
  • 1 # 吃不起肉的學者

    關羽,張飛,是學過武藝的

    當然,他們的武藝不是我們現在想象的,或者電視劇裡看到的那樣飛簷走壁,刀槍不入,神功附體。那時候可能也就學習了些像現代散打之類的,戰火連天的年代,作為青年時期的他們,也許都有一定的英雄夢。

    大力出奇跡

    這一點從他們的體型,兵器重量就可以看出來,普通人怎麼能使得動幾十斤的青龍偃月刀?當然可能是小說杜撰,但二人在正史上也非常之厲害,殺人如麻,沒有一定的心裡素質和好體力,那根本不行!

    先下手為強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從關羽溫酒斬華雄來看,這是其經常使用的招,對方估計還在馬背上拴安全帶,抬頭一看,關羽殺到,脖子一涼,一對一挑戰結束。注意,這不屬於偷襲,畢竟戰場上你就得會點戰術,要不然死的是自己。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除了力氣大,經驗足,快當然也是重要一點,關羽赤兔馬,配合默契,關羽一閉眼,赤兔馬可能已經跑到對手跟前了,對手一慌,來不及出招,關羽已經提了他的腦袋回去餵馬了。

    綜合以上幾點,古代打仗,不靠武藝,靠的是膽識和心理,身體素質。看起來就像是街頭小混混打群架,懂不懂武藝不要緊,先得把自己弄得看起來比較唬人。

  • 2 # 拾藝影視童星學院

    無論是關羽販棗,還是張飛殺豬,其實都是元代話本戲劇的演繹,真實歷史上我們找不出相關的證據。

    只有劉備曾經賣草鞋是真的,但他主要的工作,應該是地方遊俠或者僱傭兵。

    《英雄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記載“英雄”的傳記.該書全書已佚,據史料分析,其主體部分當寫成於建安十三年,作者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就是東漢末年同時代人寫的書。

    這書裡有一段:布見備, 甚敬之,謂備曰:“我與卿同邊地人也。

    “邊地人”的意思是出身於東漢“邊郡”的人,王莽曾下詔將天下郡國分為內郡、近郡和邊郡三部分,而地處邊境,負擔有防禦外族入侵的郡,就是邊郡。象呂布出身的五原郡,劉備和張飛出身的涿郡都是邊郡。而關羽雖然出身於內地的河東郡,但也因為早年犯事跑到涿郡,和劉備張飛一起混。

    身處邊郡出身的人,比較受內地人歧視,但同時,這裡治安又不好,奉行弱肉強食的原則,幾乎人人佩帶武器,內地人犯法後,就會潛逃到邊郡去,而劉關張團伙,在正式踏入角逐天下的行列前,也絕不是善類。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是由得用合徒眾。

    能在這種類似於美國西部的地方混到有大批人跟隨,連販馬的大豪都要主動交保護費,劉備團伙的戰鬥力可想而知。而關羽和張飛以及劉備的軍事才能,應該是從這種經歷中磨練出來的。

  • 3 # 劉文道

    這個只是小說中寫的,具體到人物。可能也沒有那麼猛,只是一些傳說罷了。經過後人的添油加醋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目前的樣子。畢竟文人寫東西都要有一點誇張性,可能他們確實比較厲害,就類似於我們的體操明星一樣。這個可能也是天分吧

  • 4 # 獨釣秦時月

    陳壽《三國志》中曰:“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就是說,歷史上關羽和張飛確實是猛將,而且是“萬人敵”,是那種萬人軍中能取上將首級的厲害角色。

    那麼關羽和張飛的這身本事是從何而來的呢?下面從兩個方面闡述解答:

    1、驍勇善戰和武功高強是兩回事

    關羽和張飛都是驍勇善戰的猛將,是指他們在兩軍交戰衝鋒陷陣時,勇猛無常。而不是說猛將就一定武功高強,師從名師。也不是說他們比霍元甲和葉問厲害,單打獨鬥,我相信他倆一定不是霍元甲和葉問的對手。

    迷蹤拳和詠春在兩軍混戰時,估計沒多大實戰意義。若讓霍元甲和葉問披掛上陣,也不一定能斬得了文丑、顏良。

    2、力氣身手是基礎,馬上交戰是經驗。

    冷兵器時代,上陣砍人不一定非得學個槍法和刀法,那都是一招制敵的本事,沒有影視劇裡眼花繚亂的對戰。

    關羽和張飛本身就身強體健,力大無比,身手還敏捷迅速。而且,他倆從小生活的環境就在邊境地區。東漢末年,邊境地區長年混戰,尤其是胡漢混雜。百姓為了自保,男孩子從小就得學習騎馬、射箭和馬上長矛等戰鬥技能。很多時候,戰起為軍,戰後為民。

    張飛和關羽自幼在那樣的環境里長大,加之力大,身材魁梧,性格暴烈,一個手刃惡霸,一個常年殺豬,亂軍中再砍殺磨鍊幾年,猛將就是這樣練成的。

    綜上所述,關羽和張飛能夠成為一代名將,除了自身本身的基礎以外,那都是在大小戰鬥中一刀一槍殺出來的,不斷積累經驗和教訓,而不是那個師父教給了他們絕世武功。

  • 5 # 知己人宋生

    關羽本是一鄉勇,又喜歡讀點書,與村裡惡霸爭勇鬥狠,殺人之後四處逃命,某日開啟任督二脈,忽然頓悟,也未可知;張飛世居河北,幾代殺豬賣肉,殺豬嘛,快狠準3字,後面上戰場只是換了個物件而已,一杆丈八蛇矛,要刺人心臟,絕對不會刺人手臂。總結起來就兩句話“無它異也,唯手熟爾”。

  • 6 # 國泰民安的幸福

    我認為關羽、張飛雖為市井,但是肯定學過武藝。桃園結義後,與劉備等一干眾人在桃園內習武練槍,不是在學習武藝嗎?

  • 7 # 江城飛車第一人

    他們倆都是身材高大,加上他們處的環境剛好是群雄割據的時代,機緣巧合遇到劉備,3人結夥啦起一隻隊伍,經過幾次惡仗以後,慢慢有了名氣,才成了三國猛將.

  • 8 # 鄭州美靜達環保

    首先,必須借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才可能獲得成功,“亂世出英雄”正是這個道理。適逢亂世,民不聊生,揭竿起義推翻暴政,最終歸於和平,才是史之正道。

    當然,和平年代也有江湖草莽出來拉山頭,但歷史大都把他們歸為“叛逆”,結果也並不好。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是歷史成就了他們。

    其次,有一技之長。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為什麼芸芸眾生無數,歷史偏偏選擇了他們,成就了他們,這跟他們自身的身體素養和技能修養有很大關係。關羽天生神力,張飛也差不到哪兒去,看他倆鬧市對決就可見一斑。而且,兩人都有較高的武藝修為,這樣出類拔萃,就更容易為歷史所選,成就事業一番。

    再次,義字當先,跟對人。要知道,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獻帝之皇叔,明正言順。自“桃園三結義”關、張選擇了劉備開始,從無到有,最終三分天下,封侯拜相,真英雄蓋棺而定。而不像呂布,三姓家奴,雖勇猛異常,卻不為後人樂道。有人可能會說“轅門射戟、虎牢關大戰”足可以顯示出呂奉先之英勇,這個我不否認。但是,投董卓而殺丁原,眛貂蟬而殺董卓,背信棄義豈是大丈夫所謂?所以,史嘆呂布之英勇,卻少有人說他是英雄的。

    最後,有滿腔熱血,濟世之志。如果劉備只願意賣草鞋,而且發誓要把草鞋這門生意做下去,將來傳給子孫後代,那麼他永遠只是個賣草鞋的,最多是個成功的商人。但是,他不甘平凡,濟世報國,胸懷大志,體恤百姓最終成萬世之名。這說明,有目標,有方向,再加上幫手,事情就特別容易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了孩子隨父親生活,孩子說他不想活了,母親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