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眸子8552
-
2 # 史鑑在路上
說道明朝大船,不得不說當時那個帶領船隊下西洋的鄭和。著名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發生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始於1405年,結束於1433年,共計七次。在七次航行中,鄭和率隊從南京出發,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明朝百米大船航行動力當時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由多種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組成。根據《明史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記載:“永樂三年六月......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下西洋使用的船長44丈、寬18丈(長約:146米、寬:約60米)
這麼長、這麼寬的大船,如果動力方面處理不好,到了海中央,沒力了,那就尷尬了。因此,在動力方面要設計的保證在無風的情況下,也能夠正常航行。因此,就要綜合常用的風帆、船槳等。無風時使用船槳、有風時用風帆。
硬帆+旋轉櫓在明朝那個時候,還沒有蒸汽機啥的,一句話,要麼靠天,要麼靠人,反正不能靠機械區提供動力。當時木帆船主要依靠:風帆藉助風力、水手划水。
風力:硬帆結構
帆篷面帶有撐條,桅杆不設固定橫桁,適應海上風雲突變,調戧轉腳靈活,能有效利用多面來風。水阻力(動力)相互作用力:旋轉櫓
鄭和寶船在兩舷和艉部,設有長櫓。這種長櫓入水深,多水手協同工作,推進效率較高。在無風時也可工作。船槳,這個是正常用的比較多的。
-
3 # 設計來自生活高於生活
全是大型帆船,靠風力,記住帆船隻要有風就行不管是逆風還是順風,一帆能使八面風。第二如果沒有風的時候,可能會使槳,這個應該是有配備的。
-
4 # 人飲水思源人
船的動力在古代有以下幾種:
用槳劃,靠槳划動後產生的反作用力推動船向前行駛,作用力的方向不同就可以實現船的轉向問題。用船帆,帆布是由人控制它的起降的,透過桅杆水手把帆布從甲板上升起。他是靠風的推力驅使船向前行駛的,帆布可以調節角度從而達到控制船行駛的方向。船的吃水線問題可以透過增減船身重量(出航前除錯)或調節船槳長度來解決。用人力拉,即所謂的縴夫,這種少見,在隋煬帝時期,楊廣就用過縴夫拉船。繩子事先繫好,人在河兩邊拉著繩子向前走,這種在大海上就行不通了。用輪式的漿,一群人在船底像踩腳踏車一樣可以產生動力。小船用槳,大船用帆。特別是大船,主要靠的是海風給的動力,當然也會保留輪槳為輔。最著名的是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在當時就是航母哇!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其中最大的是寶船,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
除此外還有馬船、糧船 、坐船、戰船,根據名字知道,這些船的分工很明確,有作戰的,有運糧食的……
這些船都是靠海洋季風。
所以百米大船都是以風帆,靠風力行駛的。
-
5 # 小熙為人人
順風時,升帆即可航行。人力只是作為保持航行的輔助動力,很少使用。
那逆風怎麼辦?
逆風行船時,透過調整船帆和舵的方向與角度,把逆風變成側向風,使大船沿“S”字形路線前進。比如遇南風逆風航行,先調節帆舵,使大船往西偏南方前進,然後再反向調節,往東偏南方向航行。有點類似於騎腳踏車上坡的“S”形。不過開大船可比騎腳踏車要難的多,需要全船的默契配合才行。
這套頂風而行的模式在古代被稱為“嗆風之字拐",是力學分解的巧妙運用。“前側風"可使船前行,純逆風可用“之字拐"變逆風為前側風,實現總體前行。有水流而無風的水面還可以用船底的嗆水板,實現無風前行。
明朝的大船一般都編隊航行,場面壯觀,浩浩蕩蕩。編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相當於艦艇部隊,又被編成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相當於海軍陸戰隊;儀仗編隊也是莊重威武。
明朝的船強大,海軍力量也強大,明朝海軍三百年間,面對葡萄牙、日本、荷蘭等國的挑釁,橫掃千軍,百戰百勝!三十六個國家臣服於明朝!
可惜到了清朝就不行了,要花大價錢進口軍艦,號稱亞洲海上力量第一,卻最終落了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
6 # Excel皮先生
1、動力問題:百米大船以什麼為動力航行?
2、方向問題:既然是百米大船,一般是在大海航行,那麼在無邊的大海上,它是靠什麼來判斷方向的呢?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
第1個動力問題:
我們先了解下,古代的船,不管大船小船,它們的動力無外乎就是這幾種。
1、篙。篙是一根長竹竿或木棒,是一種最簡單的推進工具篙的製作簡單,使用也十分方便,最適合於淺水河道和近岸航行的船舶。一般利用篙撐水底或岸邊物體,按照力的作用與反作用原理,使舟船向用力的相反方向前進。
2、槳。槳是最原始的船舶推進工具之一,大概在舟產生之後才出現的。有人認為最早的槳是人的雙手,因為初時人們是抱著一根樹幹或乘坐在獨木舟上,利用兩手划水,舟的漂流速度更快,所以,槳是手的延伸。
3、櫓。櫓的外形有點像槳,但是比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側的櫓簷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則系在船上。用手搖動櫓簷繩,使伸入水中的櫓板左右擺動。櫓擺動時,船跟水接觸的前後部分會產生壓力差,形成推力,推動船隻前進,就像魚兒擺尾前進。古人有「一櫓三槳」的說法,認為櫓的效率可以達到槳的三倍,因為從櫓到槳的變化,事實上就是從間歇划水變成連續划水,提高了效率。
4、風帆。風帆是推動船舶前進的推進工具,利用自然界的風作為動力,使船舶的航速、航區大為擴充套件,為船舶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風帆的出現可說是船舶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為船舶的大型化和遠洋航行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既然是百米大船,那麼傳統的這些動力系統是不適用的,比如說上面提到的第1,2,3點。那麼最可能的就是第4種風帆了。600多年前,明朝Nautilus鄭和統帥著當時世界上最恢宏的船隊,歷經28年,7次遠航,出訪36個亞非國家,完成了史無前例的航海活動。沒有現代機械化動力裝備,600多年前,鄭和是如何驅動數千噸的大船航行的?“鄭和船隊的航行動力主要來自季風活動。”董昌明解釋道,“鄭和七下西洋所經過的地區都是全球顯著的季風區,風向的季節變化不僅驅動了帆船,還帶動了海流的變化,為航行提供了動力。”
專家根據史料分析,鄭和船隊使用的寶船在當時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科技海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寶船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4層,船上九桅可掛12張帆,錨重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起航。
第2是個方向問題:
如果有了大船,有了很好的動力,那麼大船就能夠出海遠行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還要觀察天氣水情、確定航線,甚至要繪製航海圖,當然還有船上的水手,其他後勤生活保障,這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1、觀察天氣水情:古代的船不像我們現代的船是靠機械動力,我們想要去哪裡就去哪裡。古代的船動力靠的是風力,就是說,風往那邊刮,船就得往哪邊走。所以船的方向不受我們人的控制,或者說很難控制。所以,古代的帆船遠行,首先要觀察天氣風向,要找一個適合的天氣風向再出行。要不然遇上逆風就無法出行了。
2、確定航線:在出門之前要確定走哪條線路,這樣就會避免走很多彎路。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到了很遠的歐洲,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他的航線基本上都是沿著各國海岸線走的,他都沒有偏離大陸很遠。因為他們也知道,越到海洋中心他們的危險就越大。風力等其他不可測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他們始終都沒有大海的中心去。所以要遠行,確定一個好的航線很重要。
3、繪製航海地圖:
其實中國在古代很早的時候就發明了地圖,可以繪製簡單的地圖。指南針是我過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所以當然就需要用到指南針了,在茫茫的大海上就可以利用指南針,在根據地圖的方向,來判定船隻的航線方向。
4、船上的水手及後勤人員生活保障:
我們知道一條百米大船要遠行,肯定不止1天兩天,所以我們要配置多名甚至幾十名,上百名水手,老保證大船的航行。以及船上這麼多人的生活吃飯問題,這些都是要考慮提前準備好的。
-
7 #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我是來闢謠的,當然事實真相大多數人會接受不了,尤其是寶船派更是接受不了,我都能預測到他們歇斯底里、以頭搶地的樣子。
題目中說的百米大船,我不用猜都知道是要吹一吹鄭和寶船,畢竟百米大船,多麼具有誘惑力。可是問題是,這個資料是從志怪小說《三寶太監下西洋通俗演義》裡抄的,魯班都下凡顯靈了,想都不用想就知道真假了。那麼真實的鄭和寶船是什麼樣呢?我們可以先看看《天妃經》的記載。《天妃經》是參加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僧入勝慧在臨終時,,命弟子用他所遺留的資財發願刻印的。其卷首繪有鄭和船隊影象,計五列,每列五艘。這應該是關於鄭和海船最真實的原始記錄,由此可以推測,鄭和船隊以三桅帆船為主。
根據出土的南京靜海寺殘碑的碑文將領官軍駕乘兩千料海船並八櫓船,所以《天妃經》中的三桅寶船對應的是兩千料海船。兩千料海船多大?根據《漕船志》,兩千料是兩千石米的重量,根據《天工開物》,凡舟身將十丈者,立桅必兩的記錄,可以基本推測出兩千料海船的基本資料:
長度約為二十丈,也就是60米左右,排水量約為500噸。
至於寶船動力如何,可以這麼說,無風天就得趴窩。我們可以拿和寶船差不多的封舟做個對比。明世宗嘉靖十一年,明使出使琉球,結果封舟因為無風趴窩了,琉球國王不得已派了幾十艘槳帆船把封舟拖進港。然而回航時候那更是打臉,因為遇到了大風,折了桅杆,壞了船舵,徹底趴窩。以至於有船工建議用小船來替代封舟,而且這種兩千料大船需要一百多名船工伺候。
可見封舟開到琉球都費勁,更別提幾十艘兩千料三桅船下西洋了,估計鄭和船隊兩千料海船無風時候得有槳帆船拖著才能動。
全文完
-
8 # 星輝650
中國古代大型木船的動力,
有風帆,人力長槳,人力大櫓,人力輪槳,嗆水板,等多種形式,
風帆,可順風,可前側風,可前側風之字拐,
類似原理有水下水流嗆水板,可順流,可前側流,可前倒流之字拐(逆流),但要水面較寬。
人力長槳,底層艙伸出長槳,
大櫓,船尾伸出巨櫓,
人力輪槳,明代小說《水滸傳》有木輪槳兵船,
晚清,民國,西方鐵甲艦流行時,中國有個特殊詞彙“小火輪”,朱自清等人的文章中常提到小火輪,
可見中國之前早有輪船但不是燒火的,後來把燒火的稱為火輪。
中國早就有車輦轎,
木輪船是很容易發明並應用的,但是,木輪船效率不太高,畢竟,人力有限,人力弄木輪,有點玩不動,宋代水車廣泛應用,人力手搖腳踏的木輪槳到處應用,裝在船上的木輪槳潛力大但人力不足,優勢難以發揮,不夠經濟。
中小私船,用的很少太大的船也不太好使。
直到蒸汽機發明,輪槳的優勢才充分發揮出來
-
9 # 釣魚倌
眾人划槳開大船!
航運工具是人們在長期的大自然生活實踐中的智慧結晶,並且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的加以改進和完善。
船的行進靠的是風力、水力和人力。
風力是以風帆借用季風做為航船行進的動力。
水力是利用水的流向做為航船行進的動力。
人力是透過水手划船槳或者搖櫓驅動船行進的。
中國古代,航運的大型船隻的形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爭霸戰爭所需要的水上兵力、糧草運輸等,使造船業和航海業迅速發展起來,大規模的水上運輸以及海外貿易在東南沿海迅猛發展。
據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記載,這一時期的大型商船和戰船甲板下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貨物或者兵士以及裝備等;下層是划船槳的水手,稱為“槳橈手”,槳橈手的人數要佔到大船所載總人數的一半,這樣的話,槳多船快,人為可以自如的操控大船。
明朝時,中國的造船和航海事業已經非常成熟,不但能造百米長、幾層樓高大的大船,而且形狀繁多,結構以及功能更加完善,為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巔峰時期。
明朝時,槳和風帆是大型船舶的最主要行進工具,使用最廣泛的還是槳橈手,槳多船快,進退自如。
-
10 # 寒嘯鵬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長百十來米,寬幾十米,各色水手27000人,,,,,,天呀! 這就是一支由航空母艦編組的特混艦隊嘛!
回覆列表
鄭和遠洋只帶60多米的船,雖有更大的船,考慮動力問題,因此沒帶。
″多帆"是指鄭和寶船因太大(古時近千噸的船以是鉅艦),所以每船有(大船)九桅十二帆,還有旋轉櫓。掌控帆、櫓須二、三百人來掄流操控。
所以說:鄭和船隊航行的動力,除有風帆和櫓之外,其主要的動力是靠"季風"與合適的″洋流"。因此才能順風順水,重舟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