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莉莉安楊女士

    人總是站在上帝的位置上下棋。會變成精神病的狂大。慈禧想過安穩奢榮的日子才阻撓變革,不是為了儲存革命的種子!

  • 2 # 偉煒717

    不太可能成功,因為當時的戊戌變法太急功近利,矯枉過正了,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低估了反對勢力的力量。不但慈禧不滿,很多大臣百姓也不滿,即使慈禧不阻攔,估計也撐不了太久的時間。可是變法是對的,只有變革中國才發展強大,只是缺乏必要的手段方法。只要清政府高層統一認識,捨得自己的一些利益,再有一些能臣操作,也用不了多久,大清就會煥然一新。只可惜慈禧一個滿清老孃們自身有很大的侷限性,再加上滿清貴族及既得利益者難以割捨的自身利益,很難讓清政府自己革自己的命,所以還得需要政府以外的勢力來改變中國。

  • 3 # 史海驚奇錄

    即使沒有慈禧的阻撓,戊戌變法想要成功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許能夠小有成績,但是離成功卻還有一大截的距離。

    首先從人的因素來看,變法的成功便是極為渺茫。

    別人問康有為:怎樣保證變法的成功?康回答:只要殺幾個大臣就可以了。僅僅一句話,便足於暴露他在政治上的弱智。這樣一個變法頭人,怎麼可能保證變法的成功呢?

    再看光緒,他更像是閉門造車紙上談兵。據說,他當時下達了幾百上千條關於變法的條令,但這多半隻是他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未必就具備合理性及落到實處。甚至於,他只跟康有為見過一面,只聊了一個時辰。在這樣短促的時間下,他與維新派的溝通是可想而知的。

    另外還有其他滿清貴族。如果用他們個體來與光緒甚至慈禧對抗,那自然是以卵擊石,但是如果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團結一致,那麼其力量就有點可怕了。

    再看當時的社會基礎。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而且民智未開。就這樣大踏步地激進變法,肯定不是切合實際的。就像那句話:步子邁大了,咔……當然,小變是可以,但如果大變,那只有失敗的結局。

    此外再看看諸列強。雖然是我們自己變法,但以眼裡的形勢,列強的態度也是很關鍵的。就當時來看,列強是支援你變法的。但如果你以為他們大發善心,那就太幼稚了。他們只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

    如果維新派在列強支援下實施變法,就免不了各種利益交換。到時候,中國依然是個千瘡百孔的中國,變法變到中途,處在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總之一句話,循序漸進來個小變是可行的,但如果要激進地大變,唯有失敗。

  • 4 # 翁童說鶴崗歷史

    慈禧太后最怕的失去皇權,戊戍戍變法的目的改良社會,學習資本主義,提高國力,同時也是把慈禧太后趕下臺,把皇權奪到手,慈禧和光緒關係演變成敵我矛盾了,水火不相容你死我了,在慈禧眼裡你變法就是奪我的黃權。不可能支援變法…就算慈禧支援變法,光緒在朝廷裡也是孤家寡人的,在執行中也沒人支援他,最終變法也得失敗而告終…

  • 5 # 明心修賢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慈禧開始並不反對光緒帝的改革,因為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其實對於當時中國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的打擊,遠超我們的想象,因此,慈禧作為帝國的主宰者,並不排斥改革,她也希望透過改革富國強兵。

    但是,慈禧最終還是阻撓了戊戌變法。那麼慈禧不阻撓,戊戌變法會成功嗎?

    我的回答是:自然不會!

    原因如下:

    一,戊戌變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康有為存在極大問題。

    從留存的史料來看康其人言過其實,會喊口號,有投機意識。而且根據史料,慈禧最終下定決心軟禁光緒,重新幹政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矯詔鼓動譚嗣同夤夜造訪袁世凱,鼓動袁誅殺榮祿,囚禁慈禧。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又假裝奉有光緒遺詔,在海外以募捐名義大肆斂財。

    試想,這樣一個投機分子在戊戌變法中起主導作用,戊戌變法會成功嗎?

    二,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的思想意識尚沒有達到普遍性(我說的是普遍性)接受興民權,設議院的程度。

    試舉一例,戊戌變法失敗後,六君子被處斬於菜市口時,朝廷給的罪名是:謀逆。結果,圍觀百姓竟爭相向六君子扔垃圾物品。此處可見,當時百姓尚未普遍脫離愚昧。

    在這樣的環境下,變法成功的難度可想而知。

    三,變法實施過程中,操之過急,很多措施不必要一股腦全制定出來,有些措施可以稍稍緩行,也不會影響大局,也不會招致太多反對者。

    但事實是,一百多天新政中,各種措施層出不窮,很多脫離實際,導致一些措施,到達地方後,地方官員陽奉陰違,根本不執行。

    所以,就以上原因可見,即使慈禧不阻撓,變法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

  • 6 # 秦立言

    不可能成功。把慈禧政變作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歷史唯心主義,過於看重人物對歷史的影響,重要人物只有推動作用,沒有決定作用。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還是要結合當時歷史背景來看。

    政治上看,學習英國日本君主立憲制,英國經歷資產階級革命後,資本主義發展成熟才有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日本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脫亞入歐,完全西化。相反看清政府,君主專制長達兩千多年,統治階級固化。

    經濟上看,是資產階級性質改革,而當時中國資產階級剛開始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無法決定上層建築,頑固的自然經濟長期處於緩慢瓦解狀態,限制資本主義發展。

    思想文化上看,四書五經計程車子是社會人才主流,開眼看世界的人才太少,無法看到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優越性和時代潮流。

    從統治者來說,光緒帝有名無權,無異於傀儡,根本無法令行禁止,不同於日本是從天皇開始的自上而下改革。

    從變法團隊看,康梁無從政經驗,志大才疏,康有為空有名氣,無論從才能和人品來看,都是不合格的改革者。都是熱血青年,沒有實踐能力。

    從社會上看,理解變法的人太少,民智未開,嚴重缺乏社會根基,脫離人民群眾。

    從國際環境看,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不願意看到變法圖強的中國,從各個方面壓制中國。

    戊戌變法的經濟基礎無法支撐上層建築的變化,生產力不足以改變生產關係。變法階級是社會弱小團隊,不是社會大部分人的利益。變法領導缺乏實力和能力,沒有魄力大刀闊斧,更沒有施政經驗。頑固派力量強大,國際列強打壓。資產階級思想宣傳不夠,政治目標不夠明確,經濟基礎薄弱,具有空想性。沒有看到社會實踐決定社會意識,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所以必然失敗。

  • 7 # 電動車景觀

    首先如果沒有慈禧的阻撓,戊戌變法是可能成功的。首先當時的人們意識到社會到需要變革的時候,而不是單純的人心思變。到戊戌變法是太平天國運動已經被剿滅,當時整個社會的領導階層,都認識到跟國外的差距。也就是整個社會都開始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特別是後來甲午海戰的失敗,日本的崛起更讓清朝管理成面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也就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具備支援變革的條件。

    當時清廷開始派人到美國歐洲去考察學習,李鴻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也就是他回來重點發展海軍的理由之一。而且很多當時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將領,都進入當時革新派的行列。當時還廢除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開始做數理上面的考試。

    還有就是公費外拍留學生的回國,也成為支援變法的主幹力量,特別是軍隊的改革,袁世凱新兵的訓練,在支援變法的軍事力量上面是足夠的,如果沒有慈禧的阻撓,袁世凱本身就是變法的支援力量之一。

    當時清廷是中央集權制的管理制度,光緒的支援,是變法能夠推行的重要力量。但是這個變法肯定會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這個是任何變法都不能避免的。

    光緒死後沒有幾年,清朝就滅亡了,就是最好的證明。

  • 8 # 歷史吐槽機

    老朽記得上學時,初中或者高中歷史課本中有一句話,“只有新民主主義革命能救中國”,當時頗不以為然的覺得是句套話,但後來看的近代史越多越覺得這句話很正確。談戊戌變法之前,說一點讀史的小心得,我們看歷史很容易被偶然事件吸引眼光,但歷史更多是必然規律呈現。課本里那句話不是套話,是深入分析歷次救亡運動後,發現真的只有這條路能走通。

    具體到戊戌變法,可能很多人都扼腕嘆息其功敗垂成,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是一次必然失敗的嘗試。即使慈禧不阻撓,甚至大力支援,它也不可能讓中國變得富強,因為從最開始康有為們就錯了。

    學習物件錯誤

    這次變法的學習物件是日本,走的是君主立憲道路。但中國和日本的情況看起來相似,實則完全不同。世界上君主立憲制度比較成功的國家是英國和日本,湊巧兩個國家都狠揍過中國,於是維新派覺得學習這兩家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他們忽略了國家屬性,日本和英國都是島國,國土面積不大,自封國內搞立憲不會受太多外部干擾,且船小好調頭,需要的時間比一般民主變革時間短,見效快,這是人家的國體優勢。中國是個大陸國家,面積龐大,根本不可能快速調頭,那次改朝換代不是幾十年戰亂,生靈塗炭的?中國根本不可能像日本一樣快速完成變革,快速富強。

    而且日本有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優勢,他們的天皇是神,不管人間事,長期以來就是虛君。中國的皇帝是天子,從秦大一統開始就是最高權力掌握者,清朝更是集皇權之大成。這種條件你不給皇家實際權力就得流血革命,你給皇家實際權力就不是君主立憲,怎麼可能走得通?

    變法內容錯誤

    維新派提出的變法內容其實慘不忍睹,我們仔細看的話,這就是大號的洋務運動。和真正的君主立憲一點都不挨著,在文教、商業、軍事方面倒是有點資本主義的味道,但在政治改革上根本就連皮毛都沒觸及。康有為真正提出的政治改革內容,只有四條:

    1、開放言路2、精簡機構3、任用新人4、開懋勤殿,與維新派討論國事(這也是改革?)

    據康有為自己說還有沒發表的內容,包括如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及教會、以孔子紀年、制訂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髮易服及遷都上海等。

    除了立憲法和開國會,這些內容哪有一點君主立憲的味道?把孔教尊為國教更是個笑話,還要立教會,這是準備將儒學宗教化嗎?這些內容根本就不是進步,是在開倒車。開國會也是個笑話,連政黨都沒有,國會有個屁用,就是一個擴大化的總理衙門而已。這樣內容的變法即使成功,也不過是把中國變成奧匈帝國,早晚還是個四分五裂的局面。

    推銷物件錯誤

    自古以來的變法也好,改革也罷,都需要一個強大的權力支撐,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夠成功。王安石在朝堂橫衝直撞,無人可擋,變法依舊失敗;張居正獨攬大局,也沒逃出人亡政息。而維新派卻把新法推銷給沒啥實際權力的光緒,自己沒權力,找的靠山沒權力,變法不可能推進得下去。別說慈禧不支援,就是慈禧也全力支援還是個空標頭檔案,因為對手不是所謂守舊派,是既得利益階級。打倒一派人還能把鬥爭維持在朝堂內,幹掉一個階級是必須流血戰爭的,維新派卻根本沒做好任何戰爭的準備。

    總結起來的話,這麼一個學習標杆不準、內容搞笑、靠山不牢的變法,根本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就算成功也達不到讓中國富強的目的。戊戌變法的最大價值是象徵意義,不是實際內容,我們該慶幸他們沒成功的,不然西藏和新疆肯定沒了,搞不好都不用日本侵略,直接和人家主動合併了。(維新派有提出賣掉西藏和新疆來償還清政府欠款,以及多國合併的想法)

  • 9 # 雲談青史

    不可能!事關滿清國體,戊戌變法若成功,將會從根本上瓦解滿族貴族執政的根基,“滿大人”只要不傻只會拒絕,並且反撲。細究之前的洋務運動,以及之後的預備立憲,就會發現,改良可以,但涉及政治框架的根本,絕對在清朝內行不通。

    公元1840年6月,清道光二十年, 英軍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率領下,領艦船47艘、陸軍4000人,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正式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做為華人沒有誰是不知道的,此役清政府大敗,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割地賠款,喪失獨立自主權的屈辱近代歷程。此後百年無數仁人志士,為希求中國富強前仆後繼,奔走不息,而清政府內部的幾次失敗的改良、變法運動也深深刻在歷史的車輪之上。

    戊戌變法前的洋務運動

    自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國門洞開,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睜眼看世界,並以魏源為首的有識之士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公元1851年,清咸豐元年,洪秀全於廣西金田起義,轟轟烈列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很快席捲東南半壁。

    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今南京),正式定都為天京,面對愈演愈烈的天平天國起義,清政府的八旗、綠營軍隊腐朽不堪,無以應對,咸豐帝下詔許地方自行組團練抵禦。在家守制的曾國藩組建團練稱為湘勇,便是歷史有名的湘軍。

    經過與太平軍多年的戰爭,雖然曾國藩敗多勝少,可也使得湘軍愈發兵強馬壯,並讓曾國藩察覺到藉助列強勢力聯合剿滅太平軍的可能。

    1860年,曾國藩上書朝廷,建議藉助外國力量助剿、運糧,併購買西方船炮,尋訪巧匠仿製,以此剿發捻,勤遠略,救時務。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設了中國近代第一家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此舉也被視為洋務運動發展近代軍事工業的發端。

    1864年,在中外勢力的聯合剿滅下,盛極一時的太平天國運動歸於失敗。轟轟烈列的洋務運動開始在中央慈禧、議政王奕訢的支援下,由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以“自強”為目的如火如荼的展開。

    至1894年(光緒二十年)止,三十餘年間,洋務派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籌辦的軍事工業超過二十所,而官督商辦的民用工業在各行各業更是不計其數,興辦洋務促進了西學東進,開啟民智,一定程度上開闢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化的發展道路。

    尤其作為洋務運動的最主要的軍事成果,由李鴻章創立,花費巨資打造的北洋水師,更是讓清政府稱雄東亞。

    不過腐爛到根子上的清政府,靠這些看似武裝到牙齒,與列強不相上下的軍事力量,終究是花架子,如同裱糊的紙老虎一般,就等著挑戰者戳破它。

    甲午國恥

    1867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透過國內的倒幕運動,明治政府掌握政權,開啟了全面西化的改革運動,“明治維新”。隨著國力增強,日本“脫亞入歐”,不僅走上了快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清國征討策略",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自1890年後,日本政府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到了1893年,明治天皇更是決定每年從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俸祿中抽取十分之一,補作造船費用。日本舉國上下鬥志高昂,拼命趕超清國軍備力量。

    1894年,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以《濟物浦條約》和《中日天津條約》為藉口不斷派出兵進駐北韓,並不斷挑起爭端發起戰爭。

    而這一年正是大清國皇太后慈禧的六十大壽,為辦好場壽辰,王公大臣提前一年就開始大肆籌備了,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挑釁,慈禧太后不願戰爭攪了大壽,李鴻章也自知早已停止採辦外國先進軍火多年的北洋水師真正的慘淡家底,為儲存嫡系實力,也力主和談。只是此等一廂情願之舉,很快就被日軍在北韓悍然動武而打破。不得已清政府於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正式宣戰。

    戰爭是殘酷的,陸戰方面至9月15日平壤之戰清軍大敗,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北韓全境。海戰方面,9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海戰,這場甲午戰爭中最為悲愴壯烈的黃海海戰拉開了歷史序幕。

    此役激戰五小時,參戰軍艦各十二艘,日本艦隊五艘遭重創,沒有一艘沉沒,傷亡239人;中國艦隊損失六艘,死傷官兵約800人。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超勇艦管帶黃建勳、揚威艦管帶林履中,壯烈殉國。

    日本聯合艦隊大勝,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不再出戰,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等到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成果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灰飛煙滅,同時也宣告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日軍陸軍也由鴨綠江防線侵入遼東,佔領旅順,慈禧太后怕日軍進犯京津,惶恐不安,於1895年1月14日正式遣使求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2月2日方才同意和談。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款2億6千兩白銀,割讓臺灣澎湖列島!

    一時舉國譁然!

    百日維新

    這場發生在甲午年的中日戰爭,以大清割地賠款告終,《馬關條約》的簽訂,舉國震撼,華人憤怒不已,泱泱華夏大國竟被彈丸小國擊敗,還要被逼籤此喪權辱國條約,豈能容忍。朝中清議滔滔,上奏極諫,各省舉子串聯上書反對和約。儘管朝野上下物議紛紛,依舊改變不了既定事實,清政府已不敢再戰。

    國家羸弱至此,有識之士都能深切感受到亡國滅種的危機,“救亡圖存”已是當務之急。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的維新派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經驗,積極組織宣傳維新變法活動。

    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佔膠州灣,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之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康有為藉此時機上書光緒帝,力求變法,得到光緒帝的支援。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

    旬月間,光緒皇帝下達百道變法詔書,變法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教、社會、軍事方方面面,可謂是一場希望自上而下的徹底變革。

    可是維新派並沒有廣泛的政治基礎,變法完全寄希望於沒有掌握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一開始就註定了其結局。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緒,下令逮捕維新人士,持續一百餘日的維新變法如同鬧劇一般,慘淡收場。

    慈禧太后並不反對變法,只是她認可的是一場類似洋務運動式樣的改良變革,只要不觸及以她為首的王公大臣們的政治利益,動搖了大清王朝的國本。

    而維新變法呢,不論國內資產階維新力量薄弱,頑固守舊勢力強大,單以政治上的改革來說,變法已經觸及大清的禁區。

    首先精簡機構,裁汰冗官,任用新人,朝堂上話語權被維新人士掌控,執政的王公貴族眼見有被掃除朝廷的危險,更不要說康有為鼓動的立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滿漢平等等等,這是對清廷滿族權貴執政根基的暴擊!

    慈禧執政多年自然明白其中的厲害,如果放任維新變法,那大清的江山真就要換漢人當家了。自平定太平天國以來,漢族士大夫掌握一定的軍權,成為地方督撫實力派,尾大不掉,中央朝廷再經維新,假以時日哪還有滿人的統治根基!大清的國本動搖,慈禧為首的王公貴族必須鐵腕扼殺變法。

    其實多年後,從清廷的預備立憲就可以看出當政者的態度,必須以滿為主。1911年(宣統三年)5月8日清政府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13名內閣成員,漢族官僚僅四人充任不痛不癢的部門大臣,而滿洲貴族九人分管要津,舉國側目。

    清廷的種種違背時代大勢的舉措,註定只能走向滅亡。無怪乎當武昌城內的一聲槍響,南方各省實力派紛紛通電宣告獨立,正式敲響了滿清王朝的喪鐘。

  • 10 # yooyo9027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按照推理應該不會成功,所謂變法的領袖康梁之流不過是政治騙子,連政客都不是,為了自己造聲勢搞公車上書不過是為了求官和仕途,糊弄了一批熱血憤青比如戊戌六君子等等,依靠手無大權朝不保夕的傀儡皇帝,要是能成功就見了鬼了,在整個變法過程中我最同情熱血青年,被人忽悠的拋頭顱灑熱血

  • 11 # 馬到成功27117

    不可能成功!因為大清皇權獨尊的落後性質和體制沒變,它必然會抨擊到皇權及皇族的最根本的利益,因此戊戍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zendguardloader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