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勾勒歷史的世界

    農耕文明就一定比遊牧文明先進嗎?

    反問一下。

    歷史上,農耕文明徵服遊牧文明的例子也很多。

    當然我們一般理解遊牧民族尚武,打敗農耕文明更容易。

    比如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就是日耳曼民族搞得,不知道希特勒為什麼覺得日耳曼高貴,日耳曼應該和中國的鮮卑人類似,現在很多漢人也有鮮卑血統,但沒有漢人覺得鮮卑人高貴吧?小插曲李世民就有鮮卑人血統。

    言歸正傳,以國內為例子介紹說一下,遊牧文明徵服農耕文明的,中國五千年曆史悠久,征服部分農耕文明地方例子很多,完全征服的只有一個。

    遊牧文明在中國征服農耕文明,完成大一統的只有元朝,有人馬上反對還有清朝。

    不對,清朝不是遊牧民族,當然八旗勁旅很厲害,確切地說滿族是漁獵農耕遊牧民族,而且女真之前建立過金朝,漢化程度比較高,相對來說漁獵農耕對於滿族人比遊牧更重要,它就不是嚴格意義的遊牧文明。

    元朝是遊牧文明,沒錯,而且蒙古征服歐亞大陸,接觸了除漢文明以外的歐洲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接觸文明比較多,所以自身對於漢化就沒有那麼迫切。

    元朝蒙古鐵騎是個很好的例子,他能夠快速崛起,在很短的時間內橫掃漢文明,阿拉伯文明,歐洲文明。說明軍事實力強大。

    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是對等的,在冷兵器時代,最厲害的武器就是騎兵和弓箭。

    騎兵有很好的突防能力,機動性好,可以長途奔襲,實施戰略迂迴。在冷兵器時代這是其他兵種,比如步兵,戰車兵等無法比擬的。

    弓箭可以遠距離射殺敵人,在冷兵器時代這是刀劍棍棒等武器無法比擬的。

    在那個時代騎兵與弓箭結合就是天下無敵。

    還有就是戰略協調,輕騎兵為主,輔助重騎兵。

    輕騎兵機動性好,可以實施小股試探誘敵深入,再實施合圍聚殲。

    農耕文明,相對來說經濟實力更強,但是軍事實力顯然不如遊牧文明。

  • 2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面對災難的解決辦法,農耕文明面對天災解決辦法較多。

    遊牧民族面對天災先聚集,而後就是去搶奪別人,把災難轉嫁出去。

    徵和服並不是一個事情。徵時短暫行為。

    服是長期行為。

    元代統治時間很短,只能說是徵。談不上征服。

    清朝算是征服。但是後期清政府階層的進步造成的。

  • 3 # 圍爐述史

    1.戰鬥力

    面對馬背上民族,農耕便是戰五渣。遊牧,長期的訓練與征戰給予了遊牧民族豐富戰鬥經驗與強力體魄。農耕文明講究穩,幾乎不會進行格訓,由其後期不再實行全民皆兵,而且募兵,保證了軍隊戰鬥力,卻沒提高水平

    2.食物

    遊牧民族食物多為奶,肉,高能量,高蛋白食物,高鈣,一定程度影響了他們體魄,而農耕多食谷,營養上不去

    3.觀念

    農耕文明是靜,講穩。而遊牧是動,講征服。他們一般從邊境而來,搶完就跑,很難集中性打擊

    4、天時

    當農耕文明繁榮時,他們不見蹤影。當一個王朝衰落時,一窩峰出現,給王朝致命打擊。

    5戰馬

    在冷兵器時代,誰擁有的裝備精良,誰的軍隊就有話語權,我們大部分戰馬都是與遊牧民族購買。

  • 4 # 堅果實

    首先不能用總是。追溯中國的歷史,雖然我們常與少數民族,尤其是遊牧民族間衝突不斷,但互有勝負。所以,不能用總是。

    第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在中原大地替代漢人建立王朝的只有兩個民族,分別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

    第三,歷來漢族建立的王朝以農耕文明立國,蒙古族和滿族在侵入漢族建立的王朝前均以遊族立國。綜上所述,才有了您的這個問題。

    蒙古族和滿族為什麼能征服漢族主要在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漢族以儒家文化立國,講究以和為貴。尤其是在隋唐完善科舉制,宋朝又重用文人,開啟文官政治,而輕視武將後,致使全國尚文風氣盛行。而遊牧民族由於生存環境惡劣,民風彪悍,為了生存對外掠奪的武力值保增。兩者一對比,高下立見。

    第二,戰馬和武器。漢族所佔土地大多適合耕種,不適合養馬。所以在作戰的馬匹上,漢族王朝一般不能滿足。而遊牧民族以遊牧立國,可以源源不斷的組建騎兵,快速奔襲我軍民而又迅速撤離。我軍無防無可防。再有蒙古族的蒙彎刀配上優質的戰馬和訓練有素的騎手,更是所向披靡。成吉思汗正是靠著它們橫掃歐亞大陸。

    第三,外交策略。在面對蠻族的不斷進攻下,宋朝歷來喜歡花錢了事,由於宋太祖謀朝篡位的原因總是擔心武將掌權,所以對內才去三冗政策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滿族能夠建立清朝,主要得益於明末農民起義和吳三桂等人的叛亂。

    以上是我的答案,希望你能滿意!

  • 5 # 沒用的貓

    這個問題很喜歡,大家交流一下,談談自己的想法。

    肯定不是總是。中國歷史發展而言,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大致處於一個攻守平衡的狀態。

    一、先來後到,本是同根生。從文明衍化角度而言,遊牧文明肯定要早於農耕文明。擇水草而動,是動物的原始本性。現在,非洲每年都有大量動物遷徙,這和遊牧文明的生存理念是相通的。而農耕文明呢?是在遊牧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分支。這種分裂有多種因素,簡單分析我能看到的三種:1.氣候因素,農耕文明的出現應該是氣候變暖的產物,因為只有氣候變暖才會出現大量可食用作物,才能夠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量的需求,換句話說,東西多到能夠填飽肚子。2.一年多產作物的出現。如果一種作物一年只是一產,在貯存手段不便利的情況下,根本不能滿足人們定居的需求。只有一年多產作物的出現才能滿足人們還沒有吃完,就又能得到,這樣週而復始的迴圈滿足了人們長期定居的基本條件。3.生產力發展。在前兩項自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人們能夠有時間去琢磨如何儲存糧食,如何使用工具簡化農作物種植等等,這些技術發展反過來刺激了種植業的發展,讓農耕定居生活成為了可能。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嘗試總結一下:兩個文明本屬於同源,只是發展方向出現分裂,遊牧文明傾向於跟隨動物遷徙路線進而發展成為漁獵和放牧生產方式,農耕文明傾向於定居耕作種植的生產方式。

    二、人多了!兩個文明本身是沒有碰撞的,因為各自對自然的索取是不一樣的。但問題是文明是會發展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就是人口,在以人為主要勞動力的時代,生產力發展會倒逼人口增長,因為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幹活。這一點在農耕文明表現的更為明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越來越多,人們對於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原本充沛的土地資源變得異常稀缺。特別是那些適合兩個文明同時使用的土地,開始變為了爭奪重點。都想得到,談不妥,當然就是比拼誰的胳膊粗了。由生存矛盾衍生的戰爭不可避免。

    三、老天爺惹的禍。相對於農作物,牧草生長對環境條件並不是特別苛刻。所以遊牧文明在面對衝突初期更多的是選擇迴避,因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長草的地方多的是,換個地方放牧就是了,何必要產生衝突呢?而且農耕文明的擴充套件必須考慮農作物對種植環境的需要,不是什麼地方都適合種植的。兩個文明對於土地的需求差別,使雙方形成了天然界限。但老天爺不配合了。天有不測風雲,誰能保證異常天氣變化會不影響水草生長,也許一場大雪,就會讓幾萬頭牲畜沒有飼料吃。牲畜沒法活下去,直接關係到的就是遊牧文明的生存。他們不可能等死,為了活著他們必須打破原有的天然界限,南下放牧。

    四、生死較量。南下放牧說的輕巧。這邊都種的是糧食,是給人吃的,不是給牛羊吃的牧草。讓牛羊吃乾淨了,農耕文明怎麼活?這事關係到生存而不是生活質量,所以農耕文明為了活下來必然要進行反抗。但一打起來才發現:天天種地的自己根本不是天天騎馬放牧一身健肉的傢伙們的對手。怎麼辦呢?兩條路:做更好的兵器和培養專業打架人員。隨著冶煉技術的提升和軍隊的出現,原本為了生存的較量,變成了比死亡更為慘烈的戰爭。遊牧民族嚐到了甜頭:南人不擅長騎射,卻比自己會生產,一番燒殺搶掠,有時要比自己放牧一年得到的多,那還怕老天爺變啥臉,只要不是必死無疑,時不時的搶一搶何樂不為呢?農耕民族嚐到了苦頭:這幫著北蠻子,自己不聽天由命,沒事就來燒殺,弄得自己也不得安生,既然不讓我活著,那麼咱們就死磕,都別好受!

    五、懶癌發作。遊牧文明的戰鬥力在冷兵器時代是遠超農耕文明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即使漢武帝劉徹也是耗盡了自建國以來70餘年的國力才封狼居胥驅除了匈奴,而不是盡滅,由此可見一斑。但遊牧文明卻有著天生的致命弱點:文化的單一性、組織架構的簡單化。而恰恰這是農耕文明最發達的地方。這種差距直接的表現就是遊牧文明統治農耕文明要不是國祚太短,比如元朝和五胡亂華時期,就是被農耕文明同化,原有文明徹底消亡,比如大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一個“懶”字。武力的強大,使得財富取得異常容易,讓遊牧文明不再思考和研究如何鞏固和架構政權,來推動兩種文明的融合,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政權的滅亡。農耕文明官僚治理結構的絕對優勢,讓遊牧文明只能服從被同化,而無法實現根本性的轉變。即使清朝在二元文明構建過程中已經做出了極大努力,但最終整個官僚系統完全實現了漢化。康熙、雍正、乾隆對滿族八旗子弟入關不過百年就已經不會騎馬打仗,要靠綠營兵征戰的憂慮就在於此。

    好了,說的夠多了,不知道能否滿足提問的要求。其實從工業革命和大航海時代以來,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衝突已經成為了歷史掌故,工業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崛起成了新的主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碗蓮怎麼種,碗蓮水培方法,碗蓮可以一直水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