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癸丑牛1973

    我是按這個思路來安排自學的:先看哲學導論或概論,瞭解基礎知識。然後看哲學史,瞭解哲學發展。著重瞭解自己喜歡的流派或哲學家。

  • 2 # 奇妙的科學發現

    我認為,學習哲學並不是從哪本書開始好學的問題,而是在學習哲學之前必須要先分清哪些是哲學類書籍,哪些是哲學猜想理論書籍的問題。因為哲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世界萬事萬物進行解釋的哲學理論,如周易類書籍,提出瞭解釋世界萬事萬物的方法論,可以按照方法有方向的進行研讀。二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行改革、預測的大猜想理論,如烏托邦社會主義、歐文共產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而由於這一類哲學理論沒有提出來社會主義發展方法論,因此這一理論是屬於對人類社會發展進行預測的大猜想理論,是人類沒有攻克的哲學理論難題、謎題。

    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實踐論,而是沒有提出來社會主義發展方式、模式的大猜想理論。而如果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猜想理論作為實踐論進行研讀,如果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尋找社會主義發展答案,就會感到迷茫,就會找不到方向,就會出現馬克思主義理論難學難懂的問題。因此,把馬克思主義猜想理論作為實踐論進行研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尋找社會主義發展答案,這是造成當今人類感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深奧、難學難懂的原因所在。

    因此,學習哲學並不是從哪本書開始好學的問題,而是必須要首先弄清楚哪些是哲學類書籍、哪些是猜想理論類書籍的問題。而如果把猜想理論作為實踐論進行研讀,就會一生迷茫,就會一生鑽到哲學書籍裡出不來,就會成為一生學習哲學的門外漢。

  • 3 # 吾心向學

    想學哲學要有個藥引子,我就是聽了王陽明的心學故事,才對他的心學感興趣的,然後看他《傳習錄》。然後感覺不好懂,又學了《孟子》,《詩經》等增加古文功底。然後又感覺心學所謂的“從自己的心出發,人人為聖”。但是心學解決不了分配問題。比如我愛李亦菲,我的心告訴我應該想辦法得到她。可是許多人都這樣想。怎麼辦?如果我的心告訴我不應該得到她,那麼劉亦菲可能就被孤立了。如果我的心告訴我,只要有錢人才能得到她。那還談什麼從心出發,人人為聖。從錢出發,強者為王而已。

    所以我又去探討了西方哲學,瞭解了一下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又買了本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

    我奉勸各位,最好不要看哲學。很痛苦。學哲學使我內心無比痛苦。而且無人能與我分擔這痛苦。看完哲學有時對做人都深表遺憾。

    哲學的初學者,讀哲學如同嚼蠟。讀稍微進去一點,生命虛無。稍微為自己定個目標活著。再回頭看哲學時,人性空洞。再往深處…我不能及了。

  • 4 # 愛祖國在我心中

    學習“哲學"這一問題,我粗民認為,得有一個精細的思想頭腦,去認真的實線、學習、分析和辯證,用換位思考的能見度和思想情操,去認識社會和處理問題。但要具體一點,是社會哲學、人生哲學……等等。至於學習那本書,只能多讀書,多學習,多關注。有聰明的智慧和才能,有淵博的文化及修養,根深蒂固的道德風尚。再加上社會方方面面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認真分析和研究,哲學原理是會學好的……謝謝!

  • 5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一、先從中國哲學開始

    根據你的問題,我猜你對於哲學還不太瞭解,所以建議從中國哲學入手。這樣做有幾個優勢:

    1.中國哲學早已滲透到你骨子裡。

    因為你就生長在中國,而中國文化就是建立在中國哲學基礎上的,尤其是儒家文化,所以有天然的熟悉感。

    2.文字沒有經過翻譯,更加容易理解。

    但這只是建議,不是必需。我讀儒家時,同時也覺得印度的克里希拉姆提很合我的意。

    這是下一個問題。

    二、根據興趣先選擇一門一本

    就像上面說的,我突然發現克氏也是我的菜,於是同時讀他,但仍然以儒家為主。

    對於初學者,個性不同,興趣也不同。我認為興趣最重要,因為你讀哲學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學術,只是為了個人精進。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她就不喜歡入世的儒家,而對道家隨性自然感興趣。而另一個朋友就喜歡鑽研玄之又玄的唯識學。

    根據興趣、個性選擇,可以事半功倍。

    三、最好的方法是笨辦法

    關於讀哲學書的方法,我推介兩個人,一個是曾國藩,他說:

    “一書不盡,不讀新書。”一本書不讀完,不讀下一本。

    這個方法能很好解決選擇“一門一本”之後如何讀的問題。

    另外一個人就是錢穆先生,他在關於《論語》讀書法的文章中說:

    “可以分散讀,即一章一章地讀,又可以跳著讀,如先讀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邊。”

    最後,我認為,你想學哲學,可以先從中國哲學開始,選擇一門一本,死磕這一本,假日時日,比起每家都讀一點、懂一點,不知道要深入多少有用多少,而且各門各派在最精深的地方都是相通的。懂得了這一家,換個說法,換個詞語,就是另一家。

  • 6 # 生命的追問

    喝茶。從喝茶開始,思考茶、水、茶具、人,之間的關係。一直想,一直想。想不通了,再去讀老子《道德經》,然後《周易》《佛經》。之後,莊子《南華經》。再則《中庸》。期間配合《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質跟愛情可以權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