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全利88

    繪畫藝術中的學院派,出現的時間並不長,這種說法,從來都是某種主流意見。

    並非像你說的,某些人說。

    藝術是極度依賴天賦的,而學院式的教育體系,生產“匠人”完全沒有問題,科學而高效。但是,這種學院體系,與藝術的本質,基本上是背道而馳的。

    藝術需要的是獨立、獨特的奇思妙想的人類的思想火花,而不可能是任何固化了的表現形式。

    這可能與國內的總體認識與人群有關係吧,反正我個人理解,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在中國,接近於不存在!

  • 2 # 名師巨典

    上世紀如吳昌碩、張大千、傅抱石、黃賓虹等人,均非美院“培養”,而且其餘多數大家也都沒進過美院,然後會有很多人覺得“美院培養不出大師” 。我認為大多數人對“大師”這個詞還有偏見,在特定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真正的“大師”是很難被發現的。

    首先說教育模式,中國的現代美術教育在上世紀初開始由劉海粟等人引入,後來各地開辦美院,只有少部分教傳統畫,建國後各類美院都開始教授國畫。科班的教育模式就是由老師帶領一群學生示範,然後系統講解理論。這固然有好的一面,就是讓更多人接觸到高等美術教育,是一種“普惠”的概念。但是相對來說,對一些有天賦的個人,就缺少關注和引導,這跟我們國家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不一樣的。

    傳統教育是“收徒”授課,好的徒弟有幸成為入室弟子,這就會得到老師親傳,而且規矩嚴格,老師寫字畫畫要研磨,老師想看書要學生讀,做不好就被劈頭蓋臉一頓罵,這其實也算是學習的一部分,而且非常重要。小班兒式的教學,會讓少數人得到傳承,然後學有一些成績之後,開始四處遊歷,結交道友,這個過程也很重要,很多名家包括吳昌碩張大千,都是在這個路上稱為大師的。

    美院中的“國畫”和“西畫”又有所區別。當代美院,教學成果豐厚,是一個“廣撒網”的過程,讓大多數人都能接受藝術教育,而且達到一定水平,但是終歸這只是一種“流水線”式的培養方法,培養出來的人還需要一定的雕琢和閱歷才能成為“大師”。如西畫教學,適合流水線作業,二三十左右歲,只要天賦好,就可以成著名畫家,即使大多天賦不好,培養週期也很短,在等一批人就好了,當然,中國美院也培養出了世界級名家。

    但是國畫,有獨特的內涵,需要傳統“文化”的積澱,這個需要長足的交流和積累,需要前輩的指引和教導,需要自己的閱歷去體悟,這一晃就需要三五十年,即使有天賦,也需要時間來雕琢,這個過程在美院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中國美院不是培養不出大師,只是一時間很難顯現出來,屬於換茬換的慢。

    其次就是當下的社會背景,文化空前繁榮,不在如上世紀那種中西碰撞產生的靈感一樣。現在的創作到了瓶頸期,已經融合了中西方的理論和畫法,很難找到一條突破的道路,都還在上世紀大師的籠罩之下。

    “大師”的出現要時間和機遇,其實在上世紀美院還未開辦的時候,傳統畫也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所以你去看上世紀初那段時間,很少有能被世人提起的“大師”,不如民國多。

    美院不是不會培養大師,而是當下這個時代,非美院的畫家也沒有大師。這個時代還不具備產生大師的因素,或許當這個混沌期過去以後,傳統畫找到了自己的歸路,則自然會產生一批大師。

    好比,你有種子,有土壤,但是得需要一個合適的氣候來發芽。

  • 3 # 寓善寓惡

    繪畫藝術大師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與技巧相融合的思想。這是一個通理,文學院、音樂院等等皆如此。說美院培養不出大師是不夠準確的,因為美院畢竟是大師的搖籃。畫師在藝術境界上的化出便是大師。

  • 4 # 布穀公社

    當代的美院是培養不出大師來的。

    首先,教書的都不是大師,所以怎麼能夠教出大師級的學生來。

    現在美院的老師多數只能被稱作畫匠,美院也就成了培養會畫畫的人,格調基本定在了培養畫匠的水準上。

    即便是被培養的學生中有那麼幾個有天賦的學生,也會被現實社會的功名利祿過早的給扼殺了。

    但凡有點天賦的學生,還沒有走上社會,就開始了自己的商業化之路:賣作品,換錢;搞培訓,撈錢,就是沒有怎麼把精力放在藝術的研習與揣摩之上。

    在成為大師的道路上,從來都不擁擠。

    因為大師之路本來就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大多數搞藝術的都不願意選擇並堅持下去,他更多的只是為了尋找謀生的飯碗而已。

    要成為大師,首先要搞明白何謂大師。

    《辭海》中有專門的解釋,用在這裡是指“有巨大成就而為人所宗仰的學者或藝術家。”

    通俗點說,就是要不斷地超越現在、過去人的成就,或者在他們的基礎之上開宗立派,這一過程的艱辛和努力自然不是非凡人所能做到,非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超凡的天賦所能實現。

    按照現在的教育體系和社會現實,恐怕是難上加難了。

    反觀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有大成就者,往往做到了採眾家之長,成一家之體,到近代以來的一些大家,也都是如此。

    這是藝術教育的一大特徵。

    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的是藝術家投入畢生的心血,專注於藝術的探索,經年累月,獲得創新與突破之際,才能夠稱得上一代大師。

    我們今天的美院,哪裡有培養出來過這樣的人才?

  • 5 # zzk2013

    真的看到一群外行在哪裡喊美院出不了大師真的覺得可笑至極,先來看看這些,列賓彼得堡美術學院出來的,畢加索畢業於馬德里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在埃克斯素描學校學習過,還有馬奈,莫奈,現代繪畫各種流派大師等,可以這麼說現在繪畫巨匠那個不是有專業出處,而這些出處無疑指向專業的美術學院。很多人拿國畫來比較,有比較嗎?國畫和西畫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培養模式,國畫強調寫意,而西畫創作是建立在紮實的造型基礎之上的,就從這點來講國畫進入門檻低的多了,所謂的大師也只是在意方面突出,但是國畫大師確實畫不出像夢娜麗莎那樣的作品

  • 6 # KK69596076

    不是美院培養不出大師,而是美院期間時間太短很難成就大師出來。

    舉個例子,當代著名的寫實畫家冷軍,讀書及出來工作初幾年,都沒有大師相,相反在珠海做動畫片背景師期間,讓他獲得了技法的靈感,離開動畫公司後,瘋狂創作,讓他繪畫事業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了當今著名的寫實畫家。

    在校期間的學習,都是難能可貴的啟蒙階段,不能因為最後成功就完全忽略前面的學習和努力。好比最後一口飯吃飽了,不是因為最後一口飯飽的,而是前面一整碗飯飽的。

  • 7 # 老李有刀

    十三年之前,錢學森之問振聾發聵,“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十三年過去了,狀況沒有任何改善,恐怕狀況是更糟,不但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而且盡培養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前面一個問題所說百年清華為何沒有培養出獲得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同樣是錢學森之問的一個例子。

    而美院培養不出大師也是錢學森之問的一個具體例子,學校教育培養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一個當前原因之外,還有兩個關鍵點造成美院培養不出大師來。這裡以中國最出名的兩所美院,北京的中央美院和杭州的中國美院為例,來看為何如此高等的美術院校培養不出真正的畫家大師,而盡是範曾那種沽名垂釣,用畫作來博取名利的“奸佞之徒”。

    趨炎附勢的範曾(前排右邊)

    中央美院歷史上也有徐悲鴻,李苦禪,吳作人等,中央美院有林風眠,李可染,吳冠中等真正的國畫大師,但這些國畫大師在美院基本是進行教學,他們的國畫素養並不是來自於美院。而在美院出來的學生裡,幾乎沒有能夠達到或接近這些國畫大師水平的畫家。

    (齊白石畫的蝦)

    第一個原因,這個時代是平庸化的時代,社會追求的是平面化,“等不及也養不出”真正的大師,因為成為大師除了需要天資之外,還需要一個培養卓越化的時代氛圍。而現在這個時代是飛速的,每天都是吉光片羽而過。如果齊白石,張大千生活在當今時代,想成為大師要困難得多了。

    (徐悲鴻畫的駿馬)

    第二個原因是繪畫本身,作為藝術創作的一種,繪畫要達到大師境界,同樣需要進入一種純粹又自由的創作之中,當世的畫家面對的金錢誘惑,不自由的限制更多了,加上他們本身就沒達到一種純粹藝術創作的境地,那成不了真正大師也是必然。

    錢學森之問的癥結所在

  • 8 # 丞象大叔話畫

    也不能這麼絕對!

    一、美院就和我們小學、初中、高中一樣,只是求知的一個階段。藝術需要用一生去追尋,每一個階段必然有他必須要學的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道與術不可分離。再好的感悟與修為,沒有好的技術也難以創造出偉大的藝術作品。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美院更多的是在給你的藝術道路打地基,之後要看個人。萬里長征藝術路,才剛剛開始,就談大師,不決定結論下的有點早嗎!

  • 9 # 叫啥不重要106209361

    美院本來也不是培養大師的地方,美院只是讓學生有資格邁進藝術的門檻,至於成不成大師,那甚至是要努力一生的問題。

  • 10 # 我特別愛喝偶遇酒

    這個是要分時代和具體情況而定的:

    先來看看這些,列賓是彼得堡美術學院出來的,畢加索畢業於馬德里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在埃克斯素描學校學習過,還有馬奈,莫奈,現代繪畫各種流派大師等,

    可以這麼說現在繪畫巨匠那個不是有專業出處,而這些出處無疑指向專業的美術學院。很多人拿國畫來比較,有比較嗎?國畫和西畫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培養模式,國畫強調寫意,而西畫創作是建立在紮實的造型基礎之上的,就從這點來講國畫進入門檻低的多了,所謂的大師也只是在意方面突出。

    上世紀如吳昌碩、張大千、傅抱石、黃賓虹等人,均非美院“培養”,而且其餘多數大家也都沒進過美院,然後會有很多人覺得“美院培養不出大師” 。我認為大多數人對“大師”這個詞還有偏見,在特定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真正的“大師”是很難被發現的。

    首先說教育模式,中國的現代美術教育在上世紀初開始由劉海粟等人引入,後來各地開辦美院,只有少部分教傳統畫,建國後各類美院都開始教授國畫。科班的教育模式就是由老師帶領一群學生示範,然後系統講解理論。這固然有好的一面,就是讓更多人接觸到高等美術教育,是一種“普惠”的概念。但是相對來說,對一些有天賦的個人,就缺少關注和引導,這跟我們國家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不一樣的。

    傳統教育是“收徒”授課,好的徒弟有幸成為入室弟子,這就會得到老師親傳,而且規矩嚴格,老師寫字畫畫要研磨,老師想看書要學生讀,做不好就被劈頭蓋臉一頓罵,這其實也算是學習的一部分,而且非常重要。小班兒式的教學,會讓少數人得到傳承,然後學有一些成績之後,開始四處遊歷,結交道友,這個過程也很重要,很多名家包括吳昌碩張大千,都是在這個路上稱為大師的。

    美院中的“國畫”和“西畫”又有所區別。當代美院,教學成果豐厚,是一個“廣撒網”的過程,讓大多數人都能接受藝術教育,而且達到一定水平,但是終歸這只是一種“流水線”式的培養方法,培養出來的人還需要一定的雕琢和閱歷才能成為“大師”。如西畫教學,適合流水線作業,二三十左右歲,只要天賦好,就可以成著名畫家,即使大多天賦不好,培養週期也很短,在等一批人就好了,當然,中國美院也培養出了世界級名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是以哭的方式宣洩情緒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