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056550451

    地球由地殼、地幔、地核等幾個部分組成,它們的溫度各不相同。科學表明,地球內部各部分存在的溫度差和熱運動是形成火山和地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核半徑約3500公里。地核可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層。處在地表以下2900-4980公里的部分叫外地核,是液體狀態。4980-5120公里深處,是一個過渡帶,從5120公里直到地心則為內地核,是固體狀態。地核的成分主要是鐵,另外還有一些沒鎳和碳的元素。內地核的半徑約1300公里,因為地核離開地面太深,很少有“訊息”傳來,所以我們至今對它瞭解得很少。那麼,我們是怎樣知道地核成分是鐵呢?我們透過對地震波的研究,可以估算出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7克。人們透過計算,大概知道地核處的壓力在每平方釐米1550噸3880噸之間,溫度在5000度左右。在如此高溫高壓下,有什麼樣的物質可以使它的密度達到10.7克/立方厘米呢?而這種物質又必須是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至少要佔整個地球質量的三分之一。這樣,人們就會自然考慮到宇宙中最為普遍的重元素,密度為7.86克/立方厘米的鐵。它在地心高溫高壓下的密度值會達到10.7克/立方厘米左右。這是從地球本身的特點分析而得出的結論。 此處轉述來自“中國地球物理”網站的《地球的構造》全文如下地球的構造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在構造上有它自己顯著的特徵,即它是由同心圈所組成,不論是地球內部還是地球表面都是如此。 地球最外面的一層叫地殼,這就是地球的表皮,假如把地球比作雞蛋的話,那麼,地殼就相當於雞蛋的蛋殼。地殼由各種岩石組成,除地表覆蓋一層薄薄的沉積岩、風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崗岩類的岩石組成,由於富含矽和鋁,稱為矽鋁層;矽鋁層的厚度並不到處一樣,在大洋深處有的地方甚至沒有矽鋁層,下部主要由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的岩石組成,由於富含矽和鎂,稱為矽鎂層。除大洋底部有矽鎂層直接露出處,其餘都埋在矽鋁層之下。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3公里,大陸所在的地方比較厚一些,海洋的地方比較薄,最薄的地方10公里都不到。如中國青藏高原下面的地殼厚度在65公里以上。海洋下面的地殼,厚度只有5-8公里。在地殼表面還有一層風化殼,上面“發育”了一層薄博的土壤。地殼的壓力由上至下逐漸加大,由表面的一個大氣壓增至1300個大氣壓,溫度至底部增加到攝氏1000度左右。 地殼同我們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係最密切,裡面含有大量的礦產,可供我們開採利用。 地殼往下的那一層叫做地幔,又稱“中間層”,介於地殼和地核之間,是固體層,厚度2900公里左右。地幔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地幔深度35-1000公里,上地幔最靠地殼的一層是由橄欖岩一類的物質組成,這種物質非常堅硬。現在知道最深的地震,是發生在地下700公里的地方,即地幔上部。地幔的物質可能是固態的,也可能象粘膠一樣處在半流動狀態,當它受到外力作用時,能夠變形而不致破裂。如果地殼的某個地方發生了裂縫,“地幔”上部的物質就會噴出地表,變成熔融赤熱的熔岩,這就是火山噴發了。下地幔離地面1000-2900公里,可能比上地幔含有更多的鐵。地幔體積佔地球總體積的83%,質量佔整個地球的66%。 地幔再往裡就是地核,它的半徑約3500公里。地核可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層。處在地表以下2900-4980公里的部分叫外地核,是液體狀態。4980-5120公里深處,是一個過渡帶,從5120公里直到地心則為內地核,是固體狀態。地核的成分主要是鐵,另外還有一些沒鎳和碳的元素。內地核的半徑約1300公里,因為地核離開地面太深,很少有“訊息”傳來,所以我們至今對它瞭解得很少。那麼,我們是怎樣知道地核成分是鐵呢?我們透過對地震波的研究,可以估算出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7克。人們透過計算,大概知道地核處的壓力在每平方釐米1550噸3880噸之間,溫度在5000度左右。在如此高溫高壓下,有什麼樣的物質可以使它的密度達到10.7克/立方厘米呢?而這種物質又必須是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至少要佔整個地球質量的三分之一。這樣,人們就會自然考慮到宇宙中最為普遍的重元素,密度為7.86克/立方厘米的鐵。它在地心高溫高壓下的密度值會達到10.7克/立方厘米左右。這是從地球本身的特點分析而得出的結論。 此外,人們還從落到地球上的大量隕石的物質組成加以合理的推論。一般說,隕石有兩種,一種是矽酸鹽類組成的石質隕石;另一種是含90%的鐵與9%的鎳和1%的其他元素組成的鐵隕石。科學家們已基本弄清楚,隕石是一顆碎裂的行星的殘屑;鐵質隕石就是這顆行星的核心碎屑。這不能不使人想到地核的核心也是以鐵為主的鐵鎳核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國足未來5年的主力球員會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