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282734221
-
2 # 劉坤忠120
公元234年10月12日,一代賢相、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為國鞠躬盡瘁,與世長辭。此前諸葛亮率軍第五次北伐,與魏軍對峙於五大原,諸葛丞相嘔心瀝血,每次北伐都謀劃奪取隴西,只因魏國有強大兵力阻擋,又因蜀道運輸糧草艱難,不能保證大軍後勤,每次北伐不能長久堅持,功虧一匱。第五次北伐已歷時三月有餘,諸葛丞相長期疾勞成疾,不幸逝世。按常規,即使諸葛丞相不去世,蜀軍也得撤回漢中,主要是前不能攻克,後不能保障,必須重新調整規劃。。。諸葛亮自知天不假年,生前對蜀國未來作了長期實質安排,蜀國由蔣琬、費禕相繼執政,待局勢穩定,由姜維統軍繼續北伐。自己死後,暫由丞相府長史楊儀統兵退回漢中,由徵北將軍魏延斷後,大軍回國後由朝廷裁定。長史楊儀歷來與先鋒大將魏延不和,遇事怒懟。軍國大事本來是由諸葛亮裁決,但諸葛亮對二人矛盾只是調解,對準也不懲罰,蜀國本質是以文御武,或許楊儀朝中有些勢力,北伐又必仰仗魏延。因蜀華人才匱乏,諸葛亮對魏延是重用的,在趙雲去世後,魏延是蜀國唯一猛將,諸葛亮封魏延為徵北大將軍,北伐先鋒官,丞相府長史,南鄭侯。但魏延在第一次北伐前建議”子午谷“之謀不被諸葛亮採納,多次北伐沒有實質效果,心生不滿,常有怨言,煸動軍心,諸葛亮不得不防。諸葛亮以忠心勇敢的馬岱為魏延副將,協助和監督魏延。並在生前授馬岱錦囊妙計,在諸葛丞相去世後,大軍由楊儀統率,由後主派譴前來向丞相問計的費禕和姜維協助楊儀。費禕考慮全面,到魏延營中打探動態,說丞相已去世,由楊儀率大軍回漢中,由魏大將軍斷後。魏延聽說由楊儀掌軍,不禁大怒,說國家不能以一人之死而廢北伐大計,我率部繼續攻打魏軍。這個魏延真是膽大枉為,目中無人,丞相新逝,三軍悲傷,此等言語是對丞相極其不尊。以丞相的聰明才智和高超軍事,尚不能攻取魏地,你魏延有何德何能?費禕見魏延有變,安慰幾句,快速離開。魏延後悔沒拘拿費禕,派兵燒斷回漢中棧道。楊儀護運丞相遺體啟程,由姜維率軍斷後,將丞相木偶相載於車上,司馬懿算定諸葛亮已死(或將軍),派軍追擊蜀軍,見諸葛亮端坐車上,大呼上當,火速撤軍。楊儀率大軍回程,被魏延擋住去路,說楊儀有何功何能,競敢統帥大軍,楊儀誘引魏延,說你狂枉自大,蜀國無敵,你敢說三聲誰敢殺我,我就讓你統領三軍。魏延自恃丞相已死,再無人可制,說三聲,三萬聲又怎樣,有恃無恐地說,誰敢殺我?魏延背後馬岱應聲,我教殺你,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魏延不聽號令,圖謀造反,以律殺其親信,並誅滅三族。魏延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深得先主信任和重用,但魏延性情孤傲,不團結同僚,狂枉自大,我行我素。諸葛亮看在眼裡,愛恨交加,魏延的死是諸葛亮的預防和設定的,不能讓魏延搞分裂和投降。諸葛丞相去世了,魏延無理由繼續北伐,按軍規也該撤回了,何況以魏延的謀略和實力如何鬥得過司馬懿,要是被魏軍圍困,或死或降。魏延是忠於先主劉備的,但此時先主已死,魏延能在敗軍中殺身成仁,以報先帝?或許司馬懿高官厚祿引誘,魏延做第二個孟達,擔當伐蜀急先鋒,蜀國不得不亡。魏延不尊軍令,反情已露,不得不死。諸葛亮為國舉行多次北伐,雖然加重了百姓負擔,但得到了蜀國百姓的理解和支援。在得到諸葛丞相逝世的訊息後,舉國百姓無比悲痛,自發為諸葛丞相建祠祭奠,以示懷念。
-
3 # 糊塗是福00000
一把手不在群龍無首其組建的團隊必定會出現爭權奪位從新組建自己的親信團隊局面.若如此舊團隊必定大亂內部瓦解.不用等來敵消滅內爭就會自取滅亡.歷朝歷代爭權奪位的派系黨爭都是由一把手不在引起權派爭權奪利.由此勝利者書寫自己的“光輝歷史”抹黑對方,一把手不在團隊屬於蟬脫殼時期如被敵發現就會非常危險,所以必須退兵。
-
4 # 天宇之塵
作為主帥的諸葛亮本身就是此次北伐的主要領導者,也是發起軍事北伐的倡導者,更是蜀國軍民的精神領袖。 由於諸葛孔明七出祁山屢遭失敗 ,又逢曹魏司馬懿這個強勁對手而束手無策,這一系列問題 致使孔明先生積憂成積,最終導致他魂住五丈原。 為什麼蜀國在諸葛孔明仙逝不久就要必須撤兵返蜀吶?原因只要軍中沒有一個能服眾之人,雖然魏延勇猛,但孔明時期並沒有重用魏延(魏文長:),所以導致魏延與楊儀內鬥折損了一員足以抗衡曹魏之名將。從此以後蜀國日漸衰敗,最終走向亡國之路也是必然。
回覆列表
諸葛一生唯謹慎,主帥新亡,人心不穩,再繼續打下去如果不能一戰而定,時間一久分崩離析,可能全軍覆沒,蜀漢精銳盡失,亡國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