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歷史的大小姐

    《桃花源記》是一樁蓄謀已久的大陰謀

    【本文借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描繪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滿的情景,虛構了人人勞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動亂、生活黑暗的不滿。】這是歷來《桃花源記》中心思想的標準答案。

    但是,重新再讀一遍《桃花源記》。那忽隱忽現的奇異桃林,散發著魅人心智的芳香,引誘莽撞的漁人誤入桃源。行走在靜謐的古村落裡,一切都正常得令人感到不正常——彷彿就在那窗臺下,門縫中,樹蔭裡,無處都有一雙眼睛在窺視著。桃源中言行矛盾的避世秦人,究竟隱瞞著什麼真相?那句“不足為外人道也”,又有著怎樣的深意?為何高踞廟堂的太守會聽信一介漁人的一面之詞?漁人細心做下的路標,最後指向了何方?突兀出現的劉子驥,在這個故事裡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他真的死了嗎?為何一夜之間,人們對仙鄉桃花源一事絕口不提……晉宋易代的武陵深山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令史家難以言說之事,以至於不得不用文學的方式,將它小心翼翼地深深隱藏在《桃花源記》的深處?

    下面,透過逐句解讀原文,以得出答案: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為業”說明,漁人在武陵一帶捕魚已有年月,一般會有幾個固定的捕魚河道,因為若每次都是漫無目的地捕魚,則很難保證魚的數量,但若只在一處捕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前說漁人有自己固定的捕魚地點,因此對周遭環境當十分熟悉。排除穿越、做夢、老年痴呆引起的眼花、因家庭糾紛而故意離家出走之類的原因——這麼顯眼的一片桃花林,這麼多年了怎麼會沒有見過?】。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小口”,應該不是山洞,而是山體之間裂了個小口子】。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數十步”說明,隔絕桃花源與現實世界的山體並不厚】。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東晉正值五胡亂華,漢人的生活也受到胡人影響,服飾胡化,發生了很大轉變。桃花源人自稱乃秦人,則當穿秦服,何以與晉人衣著相同?《桃花源詩》中的“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一句,與“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也明顯自相矛盾】。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這裡主要是“設酒”的疑點。《秦律·田律》規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嗇,部佐禁御之,有不從令者有罪。”即秦朝的法律是禁止百姓私自釀酒的,所以一般的百姓家裡應當沒有釀酒工具,然而桃花源中的秦人後代卻可以自給自足地釀酒,一則說明此處糧食充足,二則說明桃花源人避亂之前,應不是普通百姓】。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桃花源詩》中“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說是自逃到此地已有五百年,但按今人記載,從秦朝建立的公元前221年,到陶潛作《桃花源記》的公元421年,加起來怎麼說也有六百多年了】,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按此說法,六百年來桃源人從未出過谷,也沒有外人進來過,但之前分析過地形,隔絕桃源的山體並不厚,而且漁人似乎沒走多遠就能見到桃源人,這兩點說明即使外人沒有進來過,但桃源人要發現這個彷彿若有光的小口,從這裡出去到達外界,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然而,六百年來,這種大機率事件卻從未發生過】。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這數日以來,漁人是在桃園中吃百家飯過活的】。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是。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那究竟是有沒有找到以前的標記呢?】。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據《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列傳·劉麟之傳》記載,劉子驥“卒以壽終”,可見他並沒有病死,反而還很長壽】。後遂無問津者【為何突然無人問津?莫非是“劉子驥”之死有何蹊蹺之處,使人不敢再尋桃源?】。

    透過原文解讀,得出如下結論:

    1、漁人:

    漁人打了一輩子魚,都沒有發現桃花源,怎麼偏偏那天就突然發現了呢?換言之,六百年來都沒有人發現過桃花源,怎麼突然就被這漁人發現了呢?

    然後,從原文中的內容分析漁人的性格,應該是好奇心很強,膽子很大的人,否則怎麼敢一個人獨闖山林?再大膽猜測一下,一片突然出現的美麗桃林和一個發著光的山口的奇異組合,就像潘多拉的魔盒(雖然估計漁人不知道這個說法),或者說是毒蘑菇吧,越漂亮越危險。其實若一個人身處在一個極陌生卻又極美,極靜謐的地方,除了驚異,還會產生一種畏懼的感覺,有過親身經歷的人應該能明白這種感覺。對於一個傳統保守安土重遷的中國老漁民來說,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況下,怎麼還感冒險入林,還進山?而且在那裡一住就是好幾天,外面的老母嬌妻弱子豈不急死?這隱隱向人傳達了一個資訊——漁人並無妻母之憂,或是妻母並不在身邊。

    除此之外,漁人應該還很狡猾。桃花源人告訴他“不足為外人道”,但漁人有沒有應允呢?原文裡雖然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不過漁人接下來的行為卻表明,他並沒有保守桃花源的秘密,還“及郡下,詣太守”地大肆宣揚,還帶著官府的人去找桃花源,鬧得連南陽的人也來了,“桃花源”的存在,可謂人盡皆知。

    唐人劉禹錫有詩云:“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爛柯人的典故出自《述異記》,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一童一叟對弈,釋斧而立,觀之,久而不去。後經童子提醒,方起身欲還家,執斧視之,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同樣是山野奇遇,爛柯人王質自仙界回到現實中後,定然回味無窮,心中難以平靜,於是第一時間回了家鄉——這是不需要刻意思考而決定的,而是出於華人傳統的家鄉故土情節而做出的本能反應。相比之下,這個漁人就淡定得多了。他出來以後,悠哉悠哉地划著小船,也不急著回家,而是頗有心計地在路上一路做路標。為什麼要做路標呢?這說明他當時——甚至還在桃花源裡的時候,就已經計劃好出去以後要做的事了:有朝一日,他還要再回桃花源,必須再回桃花源!但是為什麼要再回桃花源?文中並未說明,不過大致的可能性,卻可推出幾種,此處暫且按下不表。

    接著說,漁人做好了路標,總該回家了吧?但他依舊沒有(這也恰好佐證了前面的猜測——漁人無妻母之憂,故不急著回家),而是去了太守府。

    這裡,關於漁人最大的疑點終於出現了,便是原文裡的“詣太守”三個字。當時的太守,差不多相當於現在市縣一級的政府官員吧,但總之,太守不是你想見,想見就能見。漁人“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是”的行為,就相當於現在一個打漁的,坐著小黑車,轉乘公交車,再上地鐵,花一上午的時間到市政府大樓前叫囂著要見市長或市委書記一樣。按照接下來的劇情發展,這個打漁的非但沒有因無理上訪而被毆打或被失蹤或被精神病,反而還得到了召見與重視!他手舞足蹈活靈活現地描述了自己發現蓬萊瀛洲方丈三座海上仙山並和仙人同樂在吃了長生不老丹後悠哉返回的經歷。領導聽後激動不已,一拍腦門二話不說立刻派遣三千城管前呼後擁大搖大擺招搖過市轟轟烈烈地跟著打漁的下海尋仙去了。

    啊……多麼美好的現代童話!

    可你以為那個太守腦殘嗎?那你就錯了——那是門閥等級森嚴的東晉,官二代的地位遠遠高於富二代。一個連富二代都不屑一顧,天天忙著酗酒、忙著嗑藥、忙著清談、忙著發瘋、忙著聯姻的官二代,會聽一個莫名其妙的漁人講故事?算了吧,大家都很忙的……

    綜上所述,這個具有大膽謹慎的冒險精神、沒有後顧之憂的社會背景、出入太守府如入無人之境並得到太守重視的漁人,絕對不會是一個普通的漁人。

    2、桃花源中人:

    關於自稱“避秦時亂”的桃花源人,有兩種說法。一是躲避秦始皇的暴政,這是目前廣為接受的。二是陳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記旁證》中提出的,躲避符秦之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是偽造之語。但符氏建立的前秦是在公元351~394年之間,與作《桃花源記》的421年不遠。70年,幾乎也就是三代人左右,言之“先世”似乎略有牽強,所以還是以廣為接受的躲避六百多年前秦始皇暴政一說為準。

    且不說一個小小的桃花源內,通了六百多年的婚,他們的子孫後代是如何免於基因問題而健康成長的(遺傳學方面幾乎完全不懂!但總覺得一個近親通婚幾百年的地方,人多多少少會有點毛病)……六百多年,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個地方,就像唐三藏周圍被孫悟空畫了個圈一樣地自己出不去別人進不來,這可能嗎?

    先前分析過,桃花源與外界的通道並不十分隱蔽,谷裡的人想要發現它並非難事,但發現了,為什麼不出去?六百年前的先人飽受秦皇暴政折磨,所以來此避世,可六百年後的後人,一輩子生活在安逸的桃花源裡,對祖先流傳下來的“暴政”一說還那麼懼怕嗎?還會謹慎地遵守先人遺訓而固步自封?貪玩的小孩子發現了出口,不會偷偷溜出去嗎?總而言之……要讓桃花源人與世隔絕地生活在一個地方六百年,而且和外人彼此不相知,這實在難以想象。

    關於“酒”,雖然看似有些牽強,但也可以稍作一說。秦朝酒政規定,百姓不可私自釀酒,違者以罪處。嚴刑峻法的秦朝苛政對百姓還是有很大威懾力的,哪個老百姓會沒事兒為了貪那幾杯酒而知法犯法呢?至於專門負責釀酒的部門,我沒有查到,不過考慮到釀酒需要糧食,且秦朝酒稅很重,是國家財政收入之一,所以按官職職責分配的話,應該是隸屬於負責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的“治粟內史”吧?治粟內史是後人口中的“九卿”之一,不過既然是隸屬部門,所以地位未必會那麼高。酒壟斷雖不及鹽鐵壟斷能獲取暴利,但好歹也是在壟斷公司做業務,像如今的什麼移動啦,菸草啦,之類之類的吧……雖然不至富可敵國,但多少有些閒錢的。

    3、“阡陌”:

    阡陌的解釋,其中有一個是說是墳墓的小路。先把墳墓小路放下不說,說說阡陌本身的意思。“千”是空間概念,指南北方向。“千”字從人從一,表示“人起步走”:往南是人生的方向,往北是人死的方向。“百”是時間概念,指把從日出到下一個日出之間的時間段劃分為一百刻(請參閱“百刻制”)。因此,“千百”一詞合成了類似“時空”、“宇宙”的概念。“阡陌”一詞指在廣袤田野上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並且相互交錯的田埂,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東西走向的土埂。

    ①也作“仟佰”。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②田野:田界;田間小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按照腦洞劇情,田間小路也好,通向墳墓的小路也罷,都只是陶淵明的表面意思,實際他應該是用阡陌指代其他。那麼,“時空”“宇宙”便是陶淵明想說的。東晉距秦滅六國約七百年左右,這個是時間,北方和南方,這個是空間。兩撥枉死之人,在相隔幾百年數千裡後,相遇了,這是一種命運。

    繼續開腦洞,難民是因戰爭而死,或許漁人也是因為戰亂才來到了這個地方。陶淵明並未明說,是因為他想將浪漫主義的感覺做到極致,命運的相遇有了,但因為哪種命運相遇,陶淵明並未明說。或許,戰爭對他來說太殘酷,所以他迴避了。也可能,他將死於戰火的人的希望,都寄託到了虛無之中。

    4、黃泉邊的桃樹

    黃泉邊是否有桃樹今不詳,但“桃”確實是與鬼神信仰有聯絡。鄭玄注《三禮》有“桃,鬼所畏也”、“桃,鬼所惡也。”(據《故訓彙纂》)之語。但還缺一些決定性的內證,認為桃樹能夠在《桃花源記》中與其鬼神信仰發生聯絡。

    《桃花源記》確實是一篇聚訟不休的文字,金文明曾經提到有一箇中學教師,講“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一句時,認為“如,即不如”,是反訓。金文明認為“如即不如”作為一個語言現象,適用範圍有限,屬於“齊諧”,以此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很不恰當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一悖論,現在應該還是存疑著。從這一句也能看出,如果桃花源中人真是在“秦時亂”中做了鬼,那麼他們的衣著自不應與外人相似。也無法解決“悉如外人”這一悖論。

    大家都知道,漁人報告太守後太守的人卻沒找到桃花源,而劉子驥也無緣無故病死了,這是為什麼?聽吾一一道來。桃花源裡的人曾說他們祖先是秦末來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後文說他們不知道外面有漢,魏晉,這表面上是說明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可你們就沒想過:他們之中為什麼沒人到外面看一看呢?答案就是,他們離開不了這裡。有人問,離開不了和不知外面的世界有什麼關係。首先前面已經說了:出入的洞口是完全能出去的,可他們不出去只有一個原因:他們根本無法離開這裡,因為他們早死了。可以這樣說:漁人來到了所謂的桃花源,實際上他是來到了一個古墓,裡面所謂的人,只是殉葬的可憐人而已。漁人進去沒多久就被裡面的毒氣弄暈了,他大難不死。不過他卻在昏迷中做了個關於這裡是個美好地方的夢,他在半昏半醒中為了維持生命之後吃了一些泥土之類的來維持生命,但卻幻想成是所謂的設酒殺雞做食。直到幾天後,他徹底醒來才趕緊逃離——假如再這這樣他可能會被毒氣毒死。逃離後,他由於一直在昏迷和半昏半醒中,所以他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嚮往美好的本性讓他把他美好的夢當成了真相。太守知道後,馬上派人去看情況,可當他知道這是一座古墓時,他嚇呆了,但他依然派人進去裡面找寶物,可是毒氣只是其中一個,裡面還有各種機關暗器,進去的那批人基本死光。無奈之下,太守只好封了墓門。並封鎖訊息聲稱沒找到。那個叫劉子驥的人為什麼突然死?也是詭異的,首先他剛準備前往就死了,說明有人注意到了他,而正好就是太守注意到了他,太守馬上派人下毒害死了劉子驥,再謊稱是病死的,讓更多那些想揭穿這個秘密的人害怕。所以遂無問津者。劉子驥死了,其他那些想去的人想必也不會有好下場,更不用說那個漁人和跟著太守的那些部下了!

    說一個我細思級恐的地方。“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夫划船沿岸前行,不知方向不知遠近,就像是被引入到桃花林裡一樣。數百步的桃花林,外人不知道這個地方,桃花源裡面的“人”也不出來,沒人料理桃花林卻開的繁茂,桃花桃木好像都有辟邪驅鬼的用處,開在桃花源外,像一道屏障隔開兩個世界。想想是在闢誰的邪。

    再說陶淵明,是受儒家道家影響的,道家思想使他後期歸隱田園閒適悠然,但不可能只接受這方面的影響,據說老子李耳前後一百年都有人見其真身,孔子受教老子的時候,老子都已經不知道多大歲數了。所以或許世上真有跳脫年限的活人呢。(不過根據近親結婚的後果,這種可能就被放棄了)再者他處於東晉末,改朝換代,戰爭朝局動盪,使他心灰意冷歸隱山林。

    如果跳出慣有思維想,陶淵明寫《桃花源記》就像蒲松齡寫《聊齋》,前者沒有妖魔,用過世人代替,一樣道理,桃花源裡的“人”比外面的人更像人,民風純樸,勤勞善良,生活安定和諧,一個理想社會。但他知道不會實現。有可能陶淵明在寫《桃花源記》時,就是按誌異來寫的,他就是寫了個這樣的“鬼故事”,來教化人的。

  • 2 # 追求卓越2020

    要說歷史上的恐怖事件,本人認為要當數明朝年間的天啟大爆炸了。據史書記載明朝天啟六年(1626 年)明朝首都北京發生的一場神秘的大爆炸事件。這場大爆炸發生在天啟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時共造成約2萬餘人死傷。這次爆炸原因不明、現象奇特、災禍巨大,是“古今未有之變”。

    1、據說災變前出現了許多離奇的前兆。爆炸前兩年就有奇異天象出現,令人迷惑不解。

    2、爆炸威力十分巨大。天啟六年(1626 年)5月30日上午爆炸時有巨大的蘑菇雲出現。這次爆炸範圍半徑大約750 米,面積達到2.23平方公里,數萬間屋、2萬多人都被炸成粉狀,瓦礫騰空而下。

    3、超常現象。此事最奇怪的是“死、傷者皆裸體”,為空前罕見的怪事,至今仍難以解釋。

    4、爆炸原因之謎。不論是明清學者還是運用現代的科學理論的專家都至今難以解釋這次大爆炸的真正原因及其產生的異像,人們提出了各種假想和學說都難以自圓其說,不知道這個千古之謎不知何時才能解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流水賬單可以只打印入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