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星星爸比
-
2 # 美玉尋緣
《百年孤獨》十八句經典語錄
1.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2.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3.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4. 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5.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6. 人們一派懈怠,而遺忘卻日漸貪婪,無情地吞噬一點一滴的記憶。
7. 預感總是倏然來臨,靈光一現,好像一種確鑿無疑的信念在瞬間萌生卻無從捕捉。
8. 你那麼憎恨那些人,跟他們鬥了那麼久,最終卻變得和他們一樣,人世間沒有任何理想值得以這樣的沉淪作為代價。
9. 此時微風初起,風中充盈著過往的群聲嘁喳,舊日天竺葵的呢喃窸窣,無法排遣的懷念來臨前的失望嘆息。
10. 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
11. 原來時間也會失誤和出現意外,並因此迸裂,在某個房間裡留下永恆的片段。
12. 對我來說,只要能確定你我在這一刻的存在就夠了。
13. 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為睏倦,而是出於對睡覺的懷念。
14. 他想著他的親人,並無感傷,只是在嚴格盤點過往時發現,實際上自己是多麼熱愛那些曾經恨得最深的人。
15. 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
16. 有時兩人會一直默默坐到傍晚,面對著面,彼此凝視,在靜謐中相愛,並不比當初在癲狂中相愛減色。
17. 他逐漸明白,安度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跟孤獨簽訂體面的協議。
18. 歲月流逝,她卻永遠停留在天真爛漫的童年,對各種人情世故越發排斥,對一切惡意與猜疑越發無動於衷,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單純的現實世界裡。
-
3 # 佳佳Ps小跟班
1.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2.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3.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
4 # 海之音102
還沒看過,現在正在看<<飄》,看完以後再去看百年孤獨,看看到底好看在哪裡,能讓提問者愛不釋手。
-
5 # 湯姆遊記
《百年孤獨》,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
太喜歡文學小說的話,多看啊,反覆看啊,沉醉於故事中。找同樣喜歡的人交談,相互沉醉。找喜歡聽故事的人,講給她/他/他她們聽,讓她/他/他她們陶醉。。。
-
6 # 行攝桂林
喜歡就多看幾遍,再看幾遍,把裡面的人物、故事、情節、語言……好好研究一下,再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
7 # 煩人憨憨
多年前在一次出差途中帶了這本書,想在路上讀,結果讀了一半被複雜的人物關係和跳躍的情節搞混亂了,囫圇吞下去了,感覺很亂,有機會再看一遍吧。
整本書讀下來的感覺,因有孤獨,所以珍惜。也許不是孤獨者讀不懂這裡面的含義。這本書需要靜下心來慢慢隨著作者的起伏才會通透,這是一本容易讓人退縮的書。
-
8 # 香巖峰
它本來就不怎樣,只是迎合了西方需要拉美繼續魔幻混亂下去的陰暗心理,才給安了頂高帽,以這種心理暗示和輿論引導告訴拉美,這樣魔幻混亂下去就是你們的優點,千萬彆強大起來威脅到所謂的西方文明。
回覆列表
最高贊答案認為卡夫卡是開宗立派,而馬爾克斯是不充分地開宗立派,這裡面當然就有個大問題:什麼是充分的開宗立派?難道卡夫卡沒有他的先行者嗎?是《唐吉坷德》不夠荒誕還是《莊子》沒有想象力?抑或《巨人傳》《格列佛遊記》缺乏黑色幽默。另外,馬爾克斯的確學了卡夫卡,但是他還學了很多別的作家的,對馬爾克斯影響更大的倒不如說是福克納和海明威(包括胡安魯爾福)。尤其是前者,馬爾克斯的地域性魔幻主義從福克納那裡受益頗多。但是,我們更要注意的是,《百年孤獨》使用的手法跟西歐意義上的小說手法是完全不同的,與其說是繼承,不如說是斷裂。這也是《百年孤獨》震撼西歐的原因。
作為(被視為)魔幻現實主義派,馬爾克斯首先讓這個詞真正地火遍全球,那麼魔幻現實主義是什麼意思呢?根據Luis Leal的說法是:
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並非單純是創造架空的人和世界,更重要的是,發現人和他周圍的環境裡隱藏的那種神秘的關係。馬爾克斯在整本《百年孤獨》裡發現無數這樣的關係。假牙上長出開有黃花的小植物就是最好的例子,自然和非自然達到一種奇妙的平衡(非/不平衡)。還有例如人出生後長著豬的尾巴,實驗室裡的空瓶子未經加熱變自己沸騰了半個小時。等等等等等等。
我曾經看過一個書的腰封上把《百年孤獨》和《聖經》聯絡在一起,雖然更多是出於宣傳目的,但亦點出了很重要的東西。《百年孤獨》無疑是一種廣義上的宏大敘事。它有一種包羅永珍的氣魄。先說宏大,小說後半段的大雨是一個關鍵點,這場下了四年的雨和之後長期的乾旱暗示了馬孔多的結局,也能讓人聯想起《聖經》裡的大洪水。發動了32次起義、生過17個兒子、躲過14次暗殺的上校。拖著溪水般的血走了大半條街的何塞阿卡迪奧布思迪亞。他們的出現、行動是誇張的,讓人震撼。
再看廣闊,依藤道夫指出,這本書的題材涉及到政治、經濟、產業、軍事、內亂、亂倫、科學、歷史、民族、宗教、醫學、人種、法律、交通、戀愛、迷信、家系等等等等。簡直是一本《百科辭典》,試圖把一切包容其內,另外,《百科辭典》這個詞在作品本身中也多次出現。(另外日本有關於《百年孤獨》的百科詞典出版……)登場人物也不是一個“多”字就能概括的,涉及到各階級各層次。看《百年孤獨》感到魔幻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它的人物多而雜(並且名字不好記且缺乏辨識度),行動詭且異,無論從哪個角度入手都不好理解,宛如詹明信所說的,失去了認知圖繪的後現代歇斯底里式的崇高。
而《百年孤獨》是很難得的一部,既受大眾熱烈的歡迎又受到文學研究者熱烈歡迎的小說,我不是很敢確定,但是在之後的諾貝爾文學獎裡應該沒有可以接近《百年孤獨》這樣受大眾歡迎的小說了,應該是在餘華的哪個隨筆裡看過,說當時在哥倫比亞,就連妓女都在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百年孤獨》出版的第一年就賣出了超過100萬本,到2005年,在全球已經售出3000萬本以上。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裡的人物可以讓拉美人民感到認同,也成了西方世界瞭解拉美文化的捷徑。
正如我上文說的那樣,《百年孤獨》構築了《聖經》一般的神話,並且他和西歐的傳統構築神話的方式是斷裂的,斷裂在哪裡?池澤夏樹說的很好:《百年孤獨》的重點是它是一種民俗學,用日語說是民話。神話中登場的人物是人所崇拜尊敬的人物。而在民話中,說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以及故事裡的人,完全處在同一地平線。我們可以說馬爾克斯是以一種講神話的方式講民話,用說故事的方式寫小說。正如本雅明和薩特所說的那樣:故事來源於集體生活,而小說是中產階級的孤獨。前者利用共同經驗,而後者關注個人體驗。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將這兩者融到了一起,這在標題裡已經顯現了出來。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集體,另一方面這集體裡的每個人都極富個性。《百年孤獨》跟之前的小說中的孤獨的區別在於,它是屬於一個集體的孤獨,人群中的孤獨,而不是小布爾喬亞式的自怨自艾的孤獨。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也可以發現,《百年孤獨》的敘事有一種巴赫金意味上的狂歡,可以說,痛苦和快樂已經沒有辦法被區分開來。敘述者和被敘述者間也有一種極其特殊的同質性,馬爾克斯在採訪中說,他講故事的語氣,完全是模仿他外祖母講話的語氣。小說中人物們的名字很類似,不過是因為在現實裡,很多拉美人的名字都是很類似的。馬爾克斯的名字就和他父親的名字是一樣的。
《百年孤獨》的這種敘述,它用講述神話的語氣去講述民話,同時改變了神話和民話。提供了西方一種未曾有過的視角,雖然之前施特勞斯在《野性的思考》中已經發現了這種視角,但這可能是第一次,一種野性的敘述從一個野性的地區以近乎野蠻的形式爆發出來。
《百年孤獨》過於有名的開頭,就是一次對時間的重新挑戰,稍微瞭解西方文學史的人都會知道,對於時間的挑戰是現代文學的一個重大主題,從外在的時間轉向內在的時間,而馬爾克斯對時間做的手腳是,它並沒有調整某一個人視角內的時間,像普魯斯特或者喬伊斯喜歡做的那樣,而是在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角度上重新設定了時間本身。整個《百年孤獨》的時間線是非常混亂複雜的。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很明顯借鑑了馬爾克斯的神話時間觀。而莫言的高密,蘇童的楓楊村,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一些馬爾克斯的東西。借馬爾克斯的框架,來塑造屬於自己的集體神話。(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西方人看中國的視點最早就是這批作者提供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說馬爾克斯發現了一套發明想象共同體的方法也不過分)
我一直想說的是,馬爾克斯重現了另一種現實,很多外人看來很誇張的東西,在拉美那裡確實算不上什麼。比如說墨西哥有神父平時不能進去的教會,只有在洗禮的時候神父才可以進去,再比如有的教會里,要是有病人,就買一隻雞,然後把雞的腦袋砍掉,他們相信只要雞的血流出來病人的病就可以好。拉美基本上都是天主教,但是顯然跟西歐的天主教並不是一回事。所以馬爾克斯經常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苦惱:只有發揮了足夠多的想象力,足夠誇張的想象力,才能夠描繪現實。因為現實總是更誇張,總是顯得比小說更有想象力。
最後補一個插曲,忘了在哪看見的,說馬爾克斯看見卡夫卡的《變形記》,第一反應不是異化、恐怖或者其他常見的感想,而是:這不就是我隔壁大嬸的朋友的兒子經歷過的那件事嗎?當然,原文不是這樣的,馬爾克斯也可能並沒有說過這句話,但我覺得我已經表達了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