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廬州周進

    乾隆,康熙,什麼爺,爺是滿洲人奴才對主子的稱呼。清一代,是中國集權頂峰時期,所有人都是皇帝的奴才,自然稱呼為什麼什麼爺?以前,可沒有這種稱呼。

  • 2 # 半壺老酒半支菸

    其實在清朝甚至現在的某些地方,稱爺對雙方來說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這其實是一種奴才文化的殘餘,首先它是奴才對主子或者曾經主子的稱號,同時“爺”字也被濫用,不管是拉洋車的還是青樓大茶壺,都可以被稱作“爺”——只要他曾經“在旗”,或者跟愛新覺羅家有過一點關係。

    其實即使是皇上,在清朝以前,也沒有被稱作“萬歲爺”的,因為這個詞太沒有文化了,而且這裡還有個悖論:同樣是一位皇帝,被孫子稱作爺,也被孫子的爺爺稱作爺,這就明顯差輩了——如果某人的范文程現在孫子稱順治康熙為爺,那麼范文程豈不是成了順治康熙的祖宗?而且順治和康熙不也成了哥倆了?

    “爺”之一稱,其實是從清朝各種評書鼓曲中得來,真正有文化的王朝,皇帝稱孤道寡,再往前還自稱過“不穀”,老百姓也可以自稱“朕”,而臣子稱呼皇帝,一般都要叫陛下,就跟官員百姓互稱閣下、足下一樣,都是以物代人,尊敬而不自卑。

    秦漢以前,君王和臣子都跪著,因為那時候跪著就是坐著,大臣向皇帝行禮,皇帝要直起身來還禮;隋唐時期,有了高腳凳子,皇帝和大臣都坐著,武則天那麼牛的人,也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叫名字,更不讓他行禮;宋朝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出了個餿主意,撤了大臣的座位,於是皇帝坐著大臣站著;到了清朝,“程朱理學”中的奴性一面被髮揮到了極致:皇帝坐著,大臣跪著。能管皇帝叫“爺”而自稱“奴才”,倒成了一種“光榮”。

    自從八旗進關之後,奴隸制度也被帶進了中原,稱主人為“爺”,自稱奴才,也沒問問他們的奶奶同意不。更為奇葩的是,腐朽的清朝都滅亡一百年出頭了,很多人還跪著沒站起來,自稱“爺”、管別人叫“爺”,一點都不打磕巴,而且每天把“爺”掛在嘴上的電視劇居然還熱映。

    其實對待那些以為自己是“慈禧親戚”,就可以自稱“爺”的行走的冢中枯骨,完全可以一個大嘴巴抽過去:你是誰爺?你管我叫祖宗我都不屑於答應!

  • 3 # 輕擷棠梨

    這可能和清朝的語言習慣有關吧。

    在清朝稱呼爺大概就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吧。你身份比別人尊貴,別人稱呼你一聲“爺”,而你卻不用稱呼比你身份低的人為“爺”,像你如果是高官,總不會稱呼一個乞丐為“爺”吧,乞丐也不敢應承啊。這種只是滿清的一種語言稱呼習慣,而沒有什麼嬴政爺,洪武爺,這也和清朝之前的語言習慣有關。

    現在每個地方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因為不同地域都有屬於自己的發展歷史和語言環境,所以不能同一而論。

  • 4 # 勇戰王聊歷史

    在稱呼後面加“爺”也是清朝的特色了。就如同咱們看《三國演義》時,經常聽到劇中人物稱呼自己領導為“主公”一樣。要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突然喊“主子爺”,我們肯定還會覺得彆扭。

    “爺”這個字,是滿清對男人的尊稱。這裡的“爺”可不是爺爺的意思,只是對男人的尊稱。這裡的“奶”也不是奶奶的意思,只是對女人的尊稱。

    “旗人男稱爺,女稱奶,乃極尊貴之名稱”。

    這個習慣,就如同我們現在喜歡用“老+姓”稱呼別人一樣,例如;老王,老張,老李,等等。

    當然,你也可以認為這是滿清為了宣傳奴化思想。畢竟,滿清入關之前,就有旗奴和主子之分。滿清入關之後,更是將滿人地位置於漢人之上。

  • 5 # 珞珈山的貓

    一個時代擁有一個時代的印記。語言也是如此,任何的語言都由他所處於的歷史年代和歷史環境。而華人對於他人稱呼的演變也隨著歷史的改朝換代不斷變幻!

    其實每一次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都對漢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毫無疑問元朝如是,清朝亦如是。這是因為任何不同的文化發生碰撞和相遇時都會產生相互的影響。而這種文化之間的影響勢必會帶來風俗和禮儀的改變。因此我們便看到了隨著朝代更替所伴隨的稱呼和語言文化上的不同。

    比如說,我們會稱呼秦朝的皇帝為秦始皇、秦二世,稱呼漢朝的皇帝為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漢光武帝、漢獻帝。而稱呼唐朝的皇帝為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而稱呼宋朝的皇帝則和唐朝的稱呼方式一致,一般我們稱為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宋徽宗趙佶。

    而到了明朝則開始以年號稱呼皇帝。這是因為明朝時期改變了歷史上年號經常更換的壞習慣,每位皇帝一生基本上只有一個年號。比如說明太祖朱元璋只有一個年號:洪武。因此我們更習慣稱呼朱元璋為明洪武皇帝,稱呼朱棣為明永樂皇帝,其他明朝的皇帝一般也稱呼為萬曆皇帝、嘉靖皇帝、崇禎皇帝。

    其實清朝時期對於皇帝的稱呼與明朝也有著一定的關聯。我們也常常稱呼清朝的皇帝為順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等等。但是由於滿族有著這樣一個傳統,那就是將比自己地位尊貴的男性稱呼為“爺”。比自己地位尊貴的女性則稱呼為“奶”或者“祖宗”。

    因此我們發現清朝時期三百年,朝中的臣子們一般會稱呼清朝的歷代皇帝為順治爺,康熙爺,雍正爺,乾隆爺,而也可以稱呼在世的皇帝為“萬歲爺”。這種稱呼就帶有鮮明的清朝特色。這是在唐宋之前所沒有出現過的一種現象和稱謂。

    儘管有一些的史書記載,在明朝時期便出現了稱呼皇帝為皇帝爺爺的說法。但是這樣的稱呼可能僅限於皇帝身邊的當紅太監對於皇帝的尊稱。而並不是十分常見,根本無法與清朝時期稱呼比自己尊貴的人為“爺”這種社會上的普遍現象相提並論。

    任何的語言都離不開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這就好比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文學題材,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語言文字也是如此。

    歷史上任何一次語言文化的變革都對今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我們的發音和常用的口語化表達實際上都深受滿清文化的影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其實許多大家熟知的“京罵”和中國北方常見的髒話實際上都脫胎於滿語或者蒙古語。

  • 6 # 文開石

    先給正確答案:

    清朝也沒有把這幾位稱為順治爺、康熙爺、乾隆爺,不管什麼身份什麼關係,現在這個概念純粹是電視劇看多了。

    歷史上不是按照輩分而被稱為爺的,一是統稱萬歲爺,二是稱呼慈禧老佛爺。

    【爺】,除了輩分,也被用於稱呼男性,習慣是從滿族而來。

    把皇上稱為爺是電視劇的誤導。那各身份的人應該是怎麼稱呼皇上?

    活著的皇上

    標準的就是叫”皇上“。

    太后太妃稱呼”黃帝“。

    太監、宮女或者滿族大臣會稱呼”主子“。

    晚清時候有過叫”萬歲爺“

    皇子開始稱呼”汗阿瑪“,後來漢化影響叫“父皇”或“皇父”。(皇阿瑪這樣的稱呼沒史料有證明)

    去世的皇上

    剛駕崩還沒諡號廟號的稱呼”大行皇帝“。(最早見於《後漢書·安帝紀》:“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有了廟號就稱呼廟號加諡號了,因為諡號都很長,一般用”廟號+諡號最後一個字+皇帝“。

    例:溥儀自己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提到;“看不起我,就看不起“文宗顯皇帝,穆宗毅皇帝,德宗景皇帝”。

    老佛爺的來歷

    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滿清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

    用”爺“來尊稱男性的由來

    滿語mafa /瑪法是祖父、祖輩、老翁的意思,屬於對男人的尊稱。

    按照輩分【瑪法】翻譯過來就是【爺】。

    後來慢慢把【爺】字延伸出尊敬的意思,而去掉了輩分的含義。

    【爺】褒義就是男人的意思。而且是大男人的意思。這和日本的【太君】類似。【君】褒義是指男人,前面加一【太】(古語,太同大)太君就是有道德的大男人。和滿語【大爺】異曲同工。

  • 7 # 歷來現實

    這種稱呼屬於地區特色,沒必要上綱上線。

    沒錯兒,說的就是北京。

    很難說是從清初清末開始,也很難說是滿族漢族開啟,也不好說是朝廷還是民間流出,北京城就有那麼一種“爺文化”。

    《我的團長我的團》裡孟煩了就是一副痞子味兒十足的京腔(演員張譯還真不是北京人),愛稱呼自己是“小太爺”,“爺”字不能發輕聲,一定要發二聲,這跟稱呼長輩的“老太爺”、“大爺”、“二爺”的規矩是一樣的。

    要是發成輕聲,味道又變了,“他大爺”、“你二大爺”就成了調侃或罵人了。

    當然,輕聲裡也有敬語,“老爺”、“少爺”、“王爺”。

    二聲的敬語更常見,甚至不僅僅在自家使用,出門也好使,“李爺”、“範爺”,看清楚了沒,男的女的皆可成“爺”,倆“爺”在一塊兒還可以搞物件。

    蹬三輪車的,叫“板兒爺”;嘴貧話癆的,叫“侃爺”;大熱天光著膀子滿大街晃的,叫“膀爺”;當年在秀水街賣貨的二道販子,叫“倒兒爺”;倒貨賣到俄羅斯的,叫“國際倒兒爺”;土豪不叫土豪,叫“款爺”。

    清朝和民國的時候,叫爺,尤其是二聲的爺,都屬於尊稱。

    見了面,“呦,常四爺來了!”“這位爺,給您請安啦!”

    平常人見了都這麼稱呼,對上層更不用說。

    皇帝,得稱呼“皇帝爺”、“萬歲爺”,親王郡王,得叫“王爺”,貝勒要叫“貝勒爺“,縣官,叫“縣太爺”,當兵的小頭目,見了得叫“總爺”,見個小當兵的還得陪笑臉,叫“軍爺”。

    說起前朝往事,一臉繾綣依戀的模樣:“想當年康熙爺還在的時候……”

    題目中所說的嬴政爺洪武爺他們在那時候,北京還算是三線城市,你們愛叫啥叫啥,叫出花來也沒有普及性可言,當然那時候滿人還沒入關,沒有滿漢語言的化學反應,這個“爺”字雖然存在,還真不是現在北京人嘴裡的“爺”字意涵。

    明朝能叫出“皇帝爺爺”、“萬歲爺爺”的只有一種職業,那就是近侍太監。

    別人要是說出皇帝爺爺這幾個字,幾乎只有一個指向,那就是指的“皇帝的爺爺”。

  • 8 # 過往皆是歷史

    我們都知道,自從秦始皇建立起第一個封建制度的王朝開始,中國就有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也就有了“皇帝”的由來。

    其實有關皇帝的叫法各個時期還是有差異的。比如我們熟悉的有:皇王,主上,人主,官家,聖主,陛下,萬歲,天子等等。 這些都是對古代君主的稱呼,但是卻很少有人叫“爺”的。

    “爺”:一般指上了年紀的長者,這是後輩對長輩的尊稱,通常是自己的祖父。在中國社會,假如叫一個人爺,就意味著他的輩分大,但是年紀卻不一定哦。比如我們把范冰冰叫“範爺”,周星馳叫“星爺”等。我們之所以把他們這些人尊稱為“爺”恐怕更多的是由於他們在自己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吧。但是這可不是隨便叫的,要是面對同輩之間,誰要是說“哎,叫爺”那我估計一般會被臭罵一頓的。由此,似乎可以這樣說,稱呼一個人為爺最起碼他的輩分大,有時候也可以說明他的能力很大,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但是有關為什麼會有順治爺、康熙爺和乾隆爺的說法筆者認為:

    1.清朝統治者是滿族人,爺是滿族人的尊敬語言。

    它很大成份是尊敬的意思。清朝時的北京是首都,滿族人的聚居地,很多人打招呼豆角爺,慢慢的漢人也開始稱呼別人為“爺”了。我們經常可以在影視劇中看到飯店服務員招呼客人“這位爺,您吃點什麼,打尖還是住店呢?”。等類似的語句。

    2.地方的民俗特點不一樣。

    中國很大,每個地方對於同一個東西的稱呼也是有所差異的,比如天津,人們管女性就叫“姐姐”,年紀大的叫老姐姐,小的叫小姐姐;山東,人們見到不認識的人就叫:老師兒”,等等。清朝有關順治爺一類的叫法其實還是地域文化的差異吧。像嬴政,朱元璋,朱棣這些皇帝肯定沒有“爺”的尊稱,因為他們所處的地域文化和清朝就不同。但是,我相信肯定有一個不一樣的叫法。

  • 9 # 雍親王府

    順治爺、康熙爺、乾隆爺這樣的叫法,應該分作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年號,一部分是這個“爺”字。

    順治,康熙,乾隆,這些都是清朝皇帝的年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歷史上,有的皇帝有很多的個年號,比如唐高宗就有14個年號,而從明朝開始,除了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鎮有正統和天順兩個年號,清朝的清太宗皇太極有天聰和崇德兩個年號外,其餘的明清時期的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

    所以從明朝開始,皇帝故去後,就可以用年號來作為皇帝的稱呼,比如崇禎皇帝、萬曆皇帝、嘉慶皇帝等等。

    由於年號是從漢武帝時期才開始的,所以在這之前的帝王是沒有年號的,包括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都是沒有年號的。

    稱呼為“爺”是滿洲人傳統,是對男子的尊稱。

    滿清入關,一統天下,同時也是將滿洲人的風俗傳統也帶到了關內,特別是京畿地區聚集了大量的滿洲貴族,所以這個“爺”的稱呼也就慢慢的流行開來。起初這只是對於滿洲男子的尊稱,隨後慢慢發展為了對於身份或者階層有差距的人的稱謂,特別是滿洲的貴族和旗人階層對於“爺”的使用最為頻繁。而這個“爺”也間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等級的差異與歧視,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好的詞彙。

    而叫順治爺、康熙爺、乾隆爺,只是對於皇帝的一種尊稱叫法,屬於清朝時期的特色,並且這一特別被影視作品無限放大了,甚至有一點濫用了,所以在我們印象中,清朝皇帝似乎都是“爺”,而其他朝代的皇帝都不是“爺”了。

    不過這些更多的是民間的稱法,官方的稱謂,還是用廟號加諡號的稱呼方式,比如皇太極是太宗文皇帝,康熙是聖祖仁皇帝等等。

  • 10 # 荒村釣叟

    京腔曉得吧?見個大人物就叫爺,張爺李爺的,連老佛爺都有,秦始皇是陝西的,朱元璋是安徽的,人家不吃你那一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經踏平歐洲的蒙古鐵騎,為何打不過清朝八旗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