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鄉的一年四季
-
2 # 紅杉樹167506547
養殖場養殖區普遍都存在大腸桿菌。這是不可避免的。大腸桿菌有一定的耐藥性,藥效防治要聯合用藥才能起到很好的療效。
1:
[治療]按氧氟沙星100克拌料100千克,每天2次集中使用,連用3~5天,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也可用硫酸安普黴素,100克對水200千克,一天2次,連用3~5天,治療效果也很好。
2:球蛋白+500毫升大抗病毒1號 1毫升/公斤體重
3:慶大黴素按鴨每公斤體重2萬國際單位加入飲水中服用;每50公斤飼料中新增環丙沙星原粉10克,連用5 天。
總之為了減少疾病,以預防為主。衛生搞好,切斷傳染源。
-
3 # 同和宣的老爸
大腸桿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腸艾希氏桿菌引起的禽類傳染病,由於大腸桿菌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和動物腸道中,屬條件性致病菌,當存在某些誘因時即可出現大腸桿菌所參與的併發或繼發感染,造成各種日齡鴨及各品種鴨均易感染。近年來,隨著我市畜牧小區的不斷建設,規模化、集約化養鴨業的蓬勃發展,因為鴨的大腸桿菌病不斷蔓延,從而導致鴨只的死亡、種鴨及蛋鴨的產蛋率下降、種蛋孵化率降低、鴨只生長髮育受阻、肉和蛋品質下降、治療費用增加等,給集約化養鴨生產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及時對症治療,減少損失,有效做好大腸桿菌病的防治工作已經成為集約化養鴨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1、引起大腸桿菌感染的主要因素
筆者透過在實際生產中觀察及與部分養殖戶交流了解到,目前在生產中遇到的由大腸桿菌引起的病症,主要有肉鴨和蛋鴨的氣囊炎、全身敗血性大腸桿菌病、蜂窩織炎、腫頭綜合徵、輸卵管炎和腹膜炎、臍炎、結膜炎和眼球炎、肉芽腫、腦炎、心包炎等。從生產實踐中調查可以反映出一個明顯問題:肉食鴨大腸桿菌病發病較嚴重,而且除原發病外,常繼發傳染性法氏囊病、鴨新城疫、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綜合來看,在實際生產中,引發大腸桿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1 免疫抑制因素
機體對大腸桿菌病的抵抗力,既需要細胞免疫應答,也需要體液免疫應答。如果在實際生產中,鴨只感染某些疾病,就會破壞鴨體正常的免疫功能,從而造成大腸桿菌的感染。
1.2 應激因素
某些應激反應可引發大腸桿菌病的發生。例如,接種疫苗時鴨群產生的應激反應以及免疫程式設計不當都會引起鴨群抵抗力下降,從而造成大腸桿菌感染;如接種新城疫疫苗和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常會繼發大腸桿菌性氣囊炎;以氣霧法接種疫苗時,當霧滴過小會導致肺炎和氣囊炎,此時容易受到大腸桿菌的感染。
此外,免疫程式不當導致的呼吸道症狀也會引起大腸桿菌的繼發感染。
1.3 有害環境因素
有害的環境因素也是引起大腸桿菌感染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時清理鴨舍,造成空氣中氨的含量超過一定濃度時,長期接觸會破壞呼吸道黏膜上的纖毛;相對溼度低於25%既會導致呼吸道黏膜變幹,為大腸桿菌進入體內提供條件,還會引起高水平的塵埃懸浮,這些塵埃不僅會刺激上呼吸道,且成為大腸桿菌進入呼吸道的載體。此外,飼養密度過大、氣候多變、通風不良等都可成為大腸桿菌繼發感染的誘因。
1.4 飲飼及營養狀況因素
日常生產中,飼養方式、飲水等會直接影響到鴨群營養狀況的好壞,日糧營養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營養成分之間的平衡狀況等都是能否引發大腸桿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因為機體免疫系統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營養是否充足。通常情況下,蛋白質攝入量過低會抑制T細胞增殖,影響分泌抗體的漿細胞數量;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呼吸道黏膜鱗狀化變性,分泌黏液的杯狀細胞被未成熟的細胞取代,為大腸桿菌的入侵提供條件;飼料中維生素E被氧化性酸敗產物~自由基所破壞,也會抑制免疫應答。此外,飲水是引發大腸桿菌病的一大重要因素,如鴨群飲用水源受到大腸桿菌汙染後,通常情況下鴨群會發生高水平的全身性感染。
2、鴨大腸桿菌病的流行特點及主要症狀
透過生產實踐發現,鴨大腸桿菌病的發生無明顯季節性,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蛋鴨在雛鴨階段發生率較低, 從育成鴨開始逐漸增高;肉鴨則以30-45日齡段發生較多。飼養管理不良、飼料搭配不當或突然改變,氣候劇變等因素能誘發本病發生,集約化養殖若飼養密度過大,汙染嚴重,加之消毒不嚴,常引起較高的發病率,對雛鴨死亡率幾乎可達100%。
從臨床上看,感染大腸桿菌病後一般表現為雛鴨精神不振,閉眼嗜睡,個別鴨煽動翅膀,尖叫不安,有的鴨張口呼吸,排稀便或水樣便,呈灰白色、黃色,多數腿乾燥、脫水。可分為4種類型:(1)敗血型:鴨冠暗紫,排黃白或黃綠稀糞,精神沉鬱。(2)氣囊炎型:有輕重不一的呼吸道症狀。(3)關節炎型:跛行,關節腫大。(4)輸卵管炎型:初產蛋階段發病率高,產蛋減少,消瘦,拉稀。剖檢變化:雛鴨卵黃囊壁水腫,卵黃吸收不良;肝臟腫大,肝表面被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腸粘膜瀰漫性充血、出血;心臟被一層纖維性滲出物覆蓋;氣囊渾濁,並與腸壁粘連、肺臟出血,腺胃壁呈綠色;個別鴨有腹水。在實際臨床診斷中,鴨患大腸桿菌病的臨床症狀往往要與病理剖檢相結合才能鑑定。一般臨床上比較明顯的是與慢性呼吸道病相似的症狀,但沒有面部腫脹和流鼻液,主要是精神萎靡,食慾不振,有時腹部膨脹,下白色痢便等。眼球炎大多數在後期。
3、防治措施
3.1 預防措施
在日常生產中為避免發病,需要做好經常性的預防工作,減少或防止誘因的出現和發生,保持鴨群良好的精神狀態。要控制其發生,減少損失,必須採取如下一些綜合性防制措施:
3.1.1 加強飼養管理,對飼料進行合理搭配,保持飼料、飲水清潔,及時清除糞便等垃圾。飼養密度過大的鴨群,要適度調整,保持良好通風換氣,避免驟冷驟熱,以減少各種誘發因素。
3.1.2 定期對場地、器具等進行徹底消毒,保持場地整潔。汙染嚴重或常發病鴨場,要根據情況適當縮短消毒間隔時間, 一般5-7天要進行一次徹底消毒。
3.1.3 疫苗接種預防。接種大腸桿菌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該病的發生,但因大腸桿菌血清型較多,其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對已發生汙染的鴨場可以用本場分離的大腸桿菌菌株製作滅活菌苗進行免疫接種。
3.1.4 加強種蛋管理,建立健康的種鴨群。大腸桿菌可因種蛋帶菌而垂直傳播,因此必須做好種鴨群大腸桿菌病的淨化工作。對病鴨不能留作種用,一律淘汰。另外,種蛋本身不帶菌,但由於撿拾不及時或者產蛋箱衛生狀況不良,使種蛋與糞便接觸而受到汙染。因此,孵化場還須作好對種蛋的消毒,以減少種蛋汙染。在種蛋入孵前必須做好藥物消毒工作。如果有條件,種蛋產出後兩小時內應用藥物燻蒸消毒或用0.3%的過氧乙酸進行帶鴨噴霧消毒,確保種蛋有最高的孵化率和健雛率。也可以對剛出殼雛鴨在3—5日和4—6日齡分別給予2個療程抗菌素預防。
3.1.5 實行全進全出制。全進全出的飼養方法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避免不同日齡、不同批次鴨群間的交叉感染。同時鴨群儘可能採用封閉式管理,這樣可減少或杜絕鴨群與大腸桿菌的汙染物接觸,防止本病發生。
3.1.6 加強飼料飲水的獸醫衛生監測。飼料的採購、貯存和加工等環節要加強衛生管理,防止發黴、變質,減少大腸桿菌的汙染。對水井、水塔和水箱等儲水設施以及輸水管道要經常清理、適時消毒,尤其要注意除去表面形成的生物膜。
3.1.7 改變維生素的補給方式。透過飲水新增水溶性維生素要謹慎,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水中新增水溶性維生素,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如果水中已汙染大腸桿菌,維生素的加入還會加速大腸桿菌的大量繁殖,極易造成大腸桿菌病的暴發。
3.2 做好及時治療
如已發生大腸桿菌病,要採取必要的隔離措施並及時治療。發生鴨大腸桿菌病時, 可用藥物進行治療, 但急性經過者往往不及救治。
3.2.1 可使用抗菌藥。如氟哌酸、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最好使用恩諾沙星、環丙沙星、慶大黴素、氯黴素,壯觀黴素。痢特靈等。在治療方面要注意大腸桿菌對多種抗菌素有耐藥性。因此,要合理選擇和交替使用抗菌素。
3.2.2 使用中成藥。如黃連合劑、禽菌靈、複方穿心蓮等。這些藥物對大腸桿菌病均有一定的療效,但很容易產生抗藥性,所以在使用前應做藥敏實驗,並在用藥時交替使用。一般情況下,單純因大腸桿菌感染而發病者較少,大部分都是繼發或混合感染,治療中要辯症施治,才能確保療效。
中藥:用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500克,鮮馬齒莧1000克,水煎連飲3天,或拌料喂,以上為8000~10000羽劑量。
3.2.3 綜合措施。根據用藥史及發病程度,使用富絡欣可溶性粉,第一天2袋,以後每天各1袋,連用4天;在飼料中3倍量投服VC保健粉。同時飲用電解多維。
-
4 # 南宮飛雲1
擇中藥白芍、連翹、大黃、黃連、艾葉、黃芩、石菖蒲、夏枯草、側柏葉各100g分別加10倍的水煎煮,分三次文火熬製,首次熬煮1小時,用紗布過濾後藥渣加水復煮40分鐘,過濾後第三次煎煮30分鐘,三次合併共100ml的濃縮中藥液拌料或飲用。
-
5 # 磊磊的解答
肌肉注射國浩高科--杆漿金抗;未經免疫的雛鴨可用鴨漿膜炎-大腸桿菌高免血清進行預防和治療。預防時,每隻雛鴨皮下注射血清0.5毫升;治療時,15日齡以下每隻注射1毫升,15日齡以上每隻注射2毫升,隔日再重複1次;成鴨0.5ml/kg體重,1次/天,重症連用2~3次,或遵醫囑。
-
6 # 浙南小青年
鴨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故而又名鴨大腸桿菌敗血症。
防治措施1.加強鴨群的飼養管理,嚴格防疫衛生管理制度,從無大腸桿菌病的種鴨場引進種蛋或雛鴨。種蛋、孵化室和有關器具可用0.1%強力消毒靈或0.03%百毒殺液等消毒。日常可定期用牛至油預混劑按1.25克/100公斤飼料混飼,做好預防工作。
2.養鴨場可根據情況,接種多價大腸桿菌滅活苗。
杆漿速治(新亞生物)治療方案:1.杆漿速治是針對大腸桿菌和漿膜炎的二聯血清抗體。
2.杆漿速治配合頭孢,用量0.5ml/kg,一瓶可治療500只鴨子,一針可控制大群,針對特別嚴重的鴨子可以再注射一針。治癒率可以達90%以上。
-
7 # 230斤寶媽的幸福生活
用於治療該病的藥物有很多,而效果比較好的主要有慶大黴素,阿普黴素,新黴素,黏桿菌素,磷黴素,氧氟沙星,氟哌酸、頭孢類藥物。
-
8 # 參鄉小象
1.恩諾沙星或氧氟沙星1克/升飲水,連續5天,每次肌注慶大黴素2~3毫克/千克或卡那黴素10~15毫克/千克,每日3次,連續3~5天。2.每日用0.3%過氧乙酸溶液30毫升/立方米帶鵝燻蒸消毒1次。3.飼... 1.恩諾沙星或氧氟沙星1克/升飲水,連續5天,每次肌注慶大黴素2~3毫克/千克或卡那黴素10~15毫克/千克,每日3次,連續3~5天。2.每日用0.3%過氧乙酸溶液30毫升/立方米帶鵝燻蒸消毒1次。3.飼料應新增微量元素及維生素,防止貧血。
-
9 # 小楊Vlog
大腸桿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腸艾希氏桿菌引起的禽類傳染病,由於大腸桿菌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和動物腸道中,屬條件性致病菌,當存在某些誘因時即可出現大腸桿菌所參與的併發或繼發感染,造成各種日齡鴨及各品種鴨均易感染。近年來,隨著我市畜牧小區的不斷建設,規模化、集約化養鴨業的蓬勃發展,因為鴨的大腸桿菌病不斷蔓延,從而導致鴨只的死亡、種鴨及蛋鴨的產蛋率下降、種蛋孵化率降低、鴨只生長髮育受阻、肉和蛋品質下降、治療費用增加等,給集約化養鴨生產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及時對症治療,減少損失,有效做好大腸桿菌病的防治工作已經成為集約化養鴨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1、引起大腸桿菌感染的主要因素
筆者透過在實際生產中觀察及與部分養殖戶交流了解到,目前在生產中遇到的由大腸桿菌引起的病症,主要有肉鴨和蛋鴨的氣囊炎、全身敗血性大腸桿菌病、蜂窩織炎、腫頭綜合徵、輸卵管炎和腹膜炎、臍炎、結膜炎和眼球炎、肉芽腫、腦炎、心包炎等。從生產實踐中調查可以反映出一個明顯問題:肉食鴨大腸桿菌病發病較嚴重,而且除原發病外,常繼發傳染性法氏囊病、鴨新城疫、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綜合來看,在實際生產中,引發大腸桿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1 免疫抑制因素
機體對大腸桿菌病的抵抗力,既需要細胞免疫應答,也需要體液免疫應答。如果在實際生產中,鴨只感染某些疾病,就會破壞鴨體正常的免疫功能,從而造成大腸桿菌的感染。
1.2 應激因素
某些應激反應可引發大腸桿菌病的發生。例如,接種疫苗時鴨群產生的應激反應以及免疫程式設計不當都會引起鴨群抵抗力下降,從而造成大腸桿菌感染;如接種新城疫疫苗和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常會繼發大腸桿菌性氣囊炎;以氣霧法接種疫苗時,當霧滴過小會導致肺炎和氣囊炎,此時容易受到大腸桿菌的感染。
此外,免疫程式不當導致的呼吸道症狀也會引起大腸桿菌的繼發感染。
1.3 有害環境因素
有害的環境因素也是引起大腸桿菌感染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時清理鴨舍,造成空氣中氨的含量超過一定濃度時,長期接觸會破壞呼吸道黏膜上的纖毛;相對溼度低於25%既會導致呼吸道黏膜變幹,為大腸桿菌進入體內提供條件,還會引起高水平的塵埃懸浮,這些塵埃不僅會刺激上呼吸道,且成為大腸桿菌進入呼吸道的載體。此外,飼養密度過大、氣候多變、通風不良等都可成為大腸桿菌繼發感染的誘因。
1.4 飲飼及營養狀況因素
日常生產中,飼養方式、飲水等會直接影響到鴨群營養狀況的好壞,日糧營養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營養成分之間的平衡狀況等都是能否引發大腸桿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因為機體免疫系統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營養是否充足。通常情況下,蛋白質攝入量過低會抑制T細胞增殖,影響分泌抗體的漿細胞數量;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呼吸道黏膜鱗狀化變性,分泌黏液的杯狀細胞被未成熟的細胞取代,為大腸桿菌的入侵提供條件;飼料中維生素E被氧化性酸敗產物~自由基所破壞,也會抑制免疫應答。此外,飲水是引發大腸桿菌病的一大重要因素,如鴨群飲用水源受到大腸桿菌汙染後,通常情況下鴨群會發生高水平的全身性感染。
2、鴨大腸桿菌病的流行特點及主要症狀
透過生產實踐發現,鴨大腸桿菌病的發生無明顯季節性,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蛋鴨在雛鴨階段發生率較低, 從育成鴨開始逐漸增高;肉鴨則以30-45日齡段發生較多。飼養管理不良、飼料搭配不當或突然改變,氣候劇變等因素能誘發本病發生,集約化養殖若飼養密度過大,汙染嚴重,加之消毒不嚴,常引起較高的發病率,對雛鴨死亡率幾乎可達100%。
從臨床上看,感染大腸桿菌病後一般表現為雛鴨精神不振,閉眼嗜睡,個別鴨煽動翅膀,尖叫不安,有的鴨張口呼吸,排稀便或水樣便,呈灰白色、黃色,多數腿乾燥、脫水。可分為4種類型:(1)敗血型:鴨冠暗紫,排黃白或黃綠稀糞,精神沉鬱。(2)氣囊炎型:有輕重不一的呼吸道症狀。(3)關節炎型:跛行,關節腫大。(4)輸卵管炎型:初產蛋階段發病率高,產蛋減少,消瘦,拉稀。剖檢變化:雛鴨卵黃囊壁水腫,卵黃吸收不良;肝臟腫大,肝表面被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腸粘膜瀰漫性充血、出血;心臟被一層纖維性滲出物覆蓋;氣囊渾濁,並與腸壁粘連、肺臟出血,腺胃壁呈綠色;個別鴨有腹水。在實際臨床診斷中,鴨患大腸桿菌病的臨床症狀往往要與病理剖檢相結合才能鑑定。一般臨床上比較明顯的是與慢性呼吸道病相似的症狀,但沒有面部腫脹和流鼻液,主要是精神萎靡,食慾不振,有時腹部膨脹,下白色痢便等。眼球炎大多數在後期。
3、防治措施
3.1 預防措施
在日常生產中為避免發病,需要做好經常性的預防工作,減少或防止誘因的出現和發生,保持鴨群良好的精神狀態。要控制其發生,減少損失,必須採取如下一些綜合性防制措施:
3.1.1 加強飼養管理,對飼料進行合理搭配,保持飼料、飲水清潔,及時清除糞便等垃圾。飼養密度過大的鴨群,要適度調整,保持良好通風換氣,避免驟冷驟熱,以減少各種誘發因素。
3.1.2 定期對場地、器具等進行徹底消毒,保持場地整潔。汙染嚴重或常發病鴨場,要根據情況適當縮短消毒間隔時間, 一般5-7天要進行一次徹底消毒。
3.1.3 疫苗接種預防。接種大腸桿菌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該病的發生,但因大腸桿菌血清型較多,其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對已發生汙染的鴨場可以用本場分離的大腸桿菌菌株製作滅活菌苗進行免疫接種。
3.1.4 加強種蛋管理,建立健康的種鴨群。大腸桿菌可因種蛋帶菌而垂直傳播,因此必須做好種鴨群大腸桿菌病的淨化工作。對病鴨不能留作種用,一律淘汰。另外,種蛋本身不帶菌,但由於撿拾不及時或者產蛋箱衛生狀況不良,使種蛋與糞便接觸而受到汙染。因此,孵化場還須作好對種蛋的消毒,以減少種蛋汙染。在種蛋入孵前必須做好藥物消毒工作。如果有條件,種蛋產出後兩小時內應用藥物燻蒸消毒或用0.3%的過氧乙酸進行帶鴨噴霧消毒,確保種蛋有最高的孵化率和健雛率。也可以對剛出殼雛鴨在3—5日和4—6日齡分別給予2個療程抗菌素預防。
3.1.5 實行全進全出制。全進全出的飼養方法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避免不同日齡、不同批次鴨群間的交叉感染。同時鴨群儘可能採用封閉式管理,這樣可減少或杜絕鴨群與大腸桿菌的汙染物接觸,防止本病發生。
3.1.6 加強飼料飲水的獸醫衛生監測。飼料的採購、貯存和加工等環節要加強衛生管理,防止發黴、變質,減少大腸桿菌的汙染。對水井、水塔和水箱等儲水設施以及輸水管道要經常清理、適時消毒,尤其要注意除去表面形成的生物膜。
3.1.7 改變維生素的補給方式。透過飲水新增水溶性維生素要謹慎,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水中新增水溶性維生素,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如果水中已汙染大腸桿菌,維生素的加入還會加速大腸桿菌的大量繁殖,極易造成大腸桿菌病的暴發。
3.2 做好及時治療
如已發生大腸桿菌病,要採取必要的隔離措施並及時治療。發生鴨大腸桿菌病時, 可用藥物進行治療, 但急性經過者往往不及救治。
3.2.1 可使用抗菌藥。如氟哌酸、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最好使用恩諾沙星、環丙沙星、慶大黴素、氯黴素,壯觀黴素。痢特靈等。在治療方面要注意大腸桿菌對多種抗菌素有耐藥性。因此,要合理選擇和交替使用抗菌素。
3.2.2 使用中成藥。如黃連合劑、禽菌靈、複方穿心蓮等。這些藥物對大腸桿菌病均有一定的療效,但很容易產生抗藥性,所以在使用前應做藥敏實驗,並在用藥時交替使用。一般情況下,單純因大腸桿菌感染而發病者較少,大部分都是繼發或混合感染,治療中要辯症施治,才能確保療效。
中藥:用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500克,鮮馬齒莧1000克,水煎連飲3天,或拌料喂,以上為8000~10000羽劑量。
3.2.3 綜合措施。根據用藥史及發病程度,使用富絡欣可溶性粉,第一天2袋,以後每天各1袋,連用4天;在飼料中3倍量投服VC保健粉。同時飲用電解多維。
-
10 # 張大鵬的Vlog
鴨大腸桿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每年在多雨、悶熱、潮溼季節多發。
臨床上有輸卵管炎,脫肛、腹膜炎,生殖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臍炎,蜂窩織炎等病型。
大腸桿菌病是引起鴨全身或區域性感染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各種日齡的鴨均可感染,其中以2-6周齡多見。在商品肉鴨中死亡率可高達50%左右,而且常常與鴨傳染性漿膜炎同時存在於鴨群中,成年鴨和種鴨主要為零星死亡。
防治:主要是搞好鴨舍飼料、飲水的衛生,提高 鴨群機體的抵抗力,消除影響鴨體生長的各種不良因素。 注意鴨舍通風、乾燥,不喂發黴變質.、汙染的飼料,飲水清潔 衛生,注意雛鴨保溫,飼養密度不宜過大,飼料營養成分要全面。
改善飼養管理:主要是搞好環境衛生,加強鴨群飼養管理。特別要注意下列方面:檢查水源是否被大腸桿菌汙染,如有則應徹底更換;注意育雛期保溫及飼養密度,改善通風,降低灰塵,勤除糞,減少氨氣的含量;鴨舍、孵化器及用具經常清潔和消毒;種鴨場應及時撿蛋。平時可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預防,盡力防止寄生蟲等病的發生。
②接種菌苗:目前國內常用疫苗有大腸桿菌甲醛滅活苗和大腸桿菌滅活油乳苗兩種,最好是用自發病鴨分離的大腸桿菌株製備多價疫苗進行免疫,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發生。如四川農業大學研製的“種鴨大腸桿菌苗”,種鴨首次免疫為4~8周齡,免疫期5~6個月,在產蛋前再加強免疫1次,可獲得良好的預防效果。[治療]按氧氟沙星100克拌料100千克,每天2次集中使用,連用3~5天,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也可用硫酸安普黴素,100克對水200千克,一天2次,連用3~5天,治療效果也很好。
回覆列表
所以用藥治療時一定要足量,用藥的持續時間要達到規定①氯黴素:拌料,連用3 ~ 4天。 ② 慶大黴素:注射, 1天1次,連用3天,或加入 飲水中服用,連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