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15875998885

    夏日午後,鬱熱難當,走在人潮滾滾的街道上,覺得整個城市似乎要燃燒起來。

    2、

    桂林的山真險啊!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第一個句子用的修辭手法,大家都認為是誇張。我認為不是誇張,而是人在夏日午後,走在鬱熱難當,人潮滾滾的大街上的一種感覺。

    我們都知道,誇張,是特意對某些事物的形象、作用、程度、數量等方面加以誇大或縮小,即“言過其實”例如:

    a:人不走運,喝口涼水都塞牙縫.

    b:巴掌大的山坡地,能種多少糧食。

    C:方墩太太,帶著一太平水桶的淚來給李家灑地。

    這些誇張句妙在“不是真實,卻勝似真實”。它把所描述的事物直接誇大或縮小,不在句中加如:“彷彿”“好象”“似乎”一類的引導詞。再如誇張的成語:震耳欲聾, 天翻地覆, 摩肩接踵,大海撈針、氣吞山河, 壯志凌雲,怒髮衝冠,寸步難行 一步登天……這些採用誇張手法的成語也是直接對所描述的事物作“言過其實”地誇大或縮小。也不加“似”“如”之類的引導字。這樣就是讓誇張句給讀者以“不是真實,卻勝似真實”的感覺。因此,第一句應是人身處其中的一種熱,嘈雜的感覺,而不是誇張。就像第二句,看到桂林山險,感覺好像桂林山要在倒下來一樣。

    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教參上說這個句子採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我認為不妥。理由是這個句子它不符合比喻句的句式。比喻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或情景來礦比另一種事物或清靜的修辭方法,它的句式如:

    A像B,危崖像一個怪獸的頭顱;

    A是B,生活是一張空虛的網,張開著要把我捕捉;

    A的B,荒蕪的心田裡只是誤會的蔓草;

    A—B,想想個人的未來,也為我的朋友——書籍擔一份心;

    A B,山頂摘星當花瓣,雲霧紗巾纏滿身。

    我認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個句子的修辭手法應該是映襯裡的襯托。理由是,映襯是把兩個相關的事物(或意思)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說,讓它們襯托、對比而相得益彰的一種修辭手法。它分襯托和對襯。襯托是把相關或相對的兩個事物(或意思)主次分明地放在一起,以次要的烘托主要的,讓主要的更鮮明突出。

    例如:魯迅的《故鄉》中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

    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

    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一段是用荒涼蕭條的環境和氣氛襯托作者悲涼的心情。

    又如楊朔的茶花賦:

    花事最盛的去出數著西山華庭寺。不到寺門,遠遠就聞見一股細細的輕香,直滲進人的心肺。這是梅花,有紅梅,白梅,綠梅,還有硃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首詩。白玉蘭花略微有點殘,嬌黃的迎春卻正當時,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來不知還要深多少倍。

    究其實這還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請看那一樹,齊著華庭寺的廊簷一般高,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的紅豔,每朵花都像一團燒的正旺的火焰。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見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這句詩的妙處的。

    這兩段是用梅花、白玉蘭花,迎春花形成的一片春色,映襯茶花的“春深似海”

    第3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一句,就是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來映襯“我”和汪倫的情誼深厚。

    第4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句就是用上青天的難,來映襯蜀道之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件事情如我所願了,卻還是很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