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入懷618
-
2 # 安瀾家教課堂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家長要擺正自己的身分,在孩子心中樹立良好的形象。
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無對錯,一切都是憑感覺判斷,感覺好了,錯的也可以是對的;感覺不好,沒錯也是有錯。
親子關係中,父母不一定都是對的,如果你不想要一個叛逆或者沒主見的孩子,就不要跟孩子爭誰是誰非。
不要總是高高在上,給孩子留下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陷入親子關係的怨恨、衝突、苦惱、折磨的人,都曾對自己堅持的“對”和權威父母堅持的“對”產生過強烈的言語衝突,爭執誰是誰非的過程中,矇蔽了雙方理性的思考。
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形象。嚴愛有度,拒絕家庭暴力,形成正確的教育方式。
-
3 # 心機父母
和諧的親子關係,需要父母具備一項重要的基本素養——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善於傾聽,對孩子會有許多好處,比如,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和情商,滿足孩子的表達慾望等等。父母能耐心傾聽,孩子會更加信任父母,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就能獲得良性迴圈。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由於不會耐心傾聽,導致孩子向他們關閉了心扉,親子關係也蒙上了陰影。
看看下面這段對話是不是很熟悉?
放學了,孩子高高興興回到家,媽媽正在做飯。
“媽媽,今天上體育課的時候,陳曉琳跟我說國慶節她們全家都要去海南玩……”
“人家去玩,關你什麼事?快去做作業吧!”
“媽媽,陳曉琳說她還要去浮潛,什麼是浮潛呀?”
“沒看到我在做飯嗎?你少囉嗦,趕緊寫作業!”
孩子原本Sunny燦爛的臉,被媽媽兩句話給說焉了,原本想說的一肚子話,生生憋了回去。
很多父母正在這樣做,但他們沒有意識它的後果。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時間長了,孩子就變得不願意跟父母分享身邊的事了,父母也就很難融入孩子的世界,代溝也因此慢慢產生。
那麼,作為父母,如何當好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呢?你需要學會這些細節。
1、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當孩子有話跟父母說時,父母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最好能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聆聽孩子說話。同時,要用眼睛注視著孩子,語氣要親切,在孩子的陳述中加入適度的肯定和引導,比如“原來是這樣啊”“然後呢”等等,讓孩子感受到你在認真地聽。
2、不要嫌孩子囉嗦
學齡前的孩子,語言能力正在快速積累,會有很強的表達慾望,喜歡嘮嘮叨叨地講他見到的人和事。父母千萬不要嫌孩子囉嗦,因為這種嘮叨恰好是孩子自主意識最早的體現,他是試圖向成人表達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因此,父母不僅要靜聽孩子的嘮叨,還要鼓勵孩子多嘮叨。
3、不要替孩子表達
不少父母在聽孩子講話時,會覺得孩子的用詞不夠成熟,表達不夠清晰,因此喜歡搶過孩子的話頭,幫孩子做表達,這樣做無疑是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機會,同時也會讓孩子對以後的表達失去信心。因此,在孩子想說話的時候,即使他辭不達意,父母也應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把意思表達出來,而不能搶做孩子的代言人。
4、聆聽孩子的辯解
當孩子為自己所做的事與父母爭辯時,父母千萬不能斥責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辯解機會。當孩子與他人爭吵時,父母也不需要立即去調解糾紛,可以在旁觀察,聽他說話是否合理,邏輯是否清晰。這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大有益處。
5、用肢體語言鼓勵孩子
傾聽時還需要使用一些肢體語言向孩子傳達情感。比如,可以摸摸孩子頭,拍拍孩子肩膀,對孩子點點頭,給孩子豎大拇指,給孩子傳遞肯定的眼神等等。這些動作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最可信賴的。能做到這些,孩子就會打消顧慮,向父母敞開心扉。
善於傾聽的父母,能聆聽到孩子的心聲,能及時分享孩子的快樂,也能替孩子分擔痛苦和煩惱。因此,不管父母有多忙,都請做好孩子忠實的聽眾。
-
4 # 簡兮說情感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我們總在抱怨孩子不聽話,也許是我們說的方式不對。
以下三點或許能幫助改善親子關係。
1. 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他只有個位數的年齡,而我們已經是而立之年或者年近不惑。我們和孩子的認知和感官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對於同一事物和事件的看法也是完全不一致的。
先來看這個案例:
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意中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比如:
給孩子穿很多衣服,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冷;
逼孩子吃飯,有一種餓,是媽媽覺得孩子沒吃飽;
拉著孩子上培訓班,有一種興趣,是媽媽覺得孩子喜歡。
數落孩子吃飯慢,殊不知,她才五六歲,她的咀嚼能力遠不及已經有30多年咀嚼經驗的我們。
因此,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良好的親子溝通第一步。
2.接納孩子的感受
我們要學會接納和迴應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給出建議,下面這個案例就很好地證明了溝通的技巧。
對於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溝通方式結果完全不一樣。
讓人驚訝的是,在第二種對話中,父親並沒有提任何問題,也沒有給任何建議,整個過程中只是在傾聽,表示同理心,孩子竟然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訴父親,還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聰明如這位父親,如果大多數父母都可以像這樣和孩子溝通,那麼孩子們會幸福得多。
3.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孩子和大人一樣,他們希望自己的感受被尊重和接納。
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安靜的傾聽,一言不發;
有時候,我們只需要用簡單的詞語迴應他們的感受,比如“嗯”,“原來是這樣”;
有時候,我們可以幫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你一定很灰心吧”,“你一定很生氣吧”,“你應該很難過吧”;
有時候,我們可以幫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比如“我真希望可以變成超人,幫你把丟失的玩具給找回來!”。也許這個時候,孩子就會破涕為笑,不再傷心了。
因此,在親子溝通中,我們要先學會聽,再學會說。
多聽聽孩子的聲音!——用耐心、用愛心、用開心,心是長著眼睛的!
當我們用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孩子,或許不需要說任何話就能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用一生的力量說出: "我相信你,孩子"。
當我們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說出孩子的心聲和感受,孩子會因為我們的理解而更加相信我們。
最有,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
回覆列表
個案一:我不知道該怎樣跟我媽媽溝通,我一見到她就煩,她一張嘴就想教育我。
個案二: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怎麼了,好像永遠跟我沒話說,見到我就跟沒看見我一樣。問他話的時候,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蹦。可是一見到他那些同學,那話可多呢。
個案三:我爸爸好像天天都很忙,好不容易回來一趟,想跟他說說話,但是一說話,他就給我講一大堆的道理,超沒勁。
很多父母都問我:“該怎樣教育孩子?”
我都會反問一句:“您跟孩子的關係怎麼樣?”
父母馬上低下頭,喃喃地說:“不是很好!”
在父母嘴裡的“不是很好”,其實就已經“很是不好”了,只是不願意面對罷了。其實,我們越是逃避,越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為那就是問題的“真相”。
親子關係是孩子來到人世間的第一個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和為人處世的方法,也是我們每個孩子身心得以健康成長的基礎。
我們很多的父母卻忽視了這個最重要的關係。因為從孩子開始上學的時候,我們就給他冠以“考學”、“成才”的帽子,為了讓孩子達到什麼、成為什麼而不擇手段,甚至把孩子生生罵死,活活打死。
我們可能會說這是因為“愛”,但當愛成了害人的合理理由時候,這個社會的犯罪率將會增加30%,甚至更多。
我們說“敬其師,信其道”,同理推之“敬父母,受其教”。當我們與孩子有良好的關係的時候,我們就能更好地與孩子溝通,引導孩子;相反,沒有良好的關係,做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甚至適得其反。那麼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第一,開放的。
開放的親子關係裡的每個成員都是相互聯結的,彼此之間互有迴應而且敏感,允許所有的資訊在其中傳播。
在開放的親子關係裡每個成員都有較高的自尊水平,都能在這個系統裡充分地感受自身的價值。比如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並且能在開放的平臺上發揮自己。比如:每個人都深知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擔負家務勞動、參加家庭活動,並且可以自由而靈活地調整與轉換。
在開放的親子關係裡面,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都能及時進行溝通與協調,並且抒發自己的感情意志。
第二,有規則。
在有規則的親子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就是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媽媽最愛的人是孩子。也就是夫妻關係第一,親子關係第二。
每時每刻都能讓孩子得到來自於父母雙方的一致的愛,而不是單一的、矛盾的。
除此之外,在親子關係中我們要關注的是如何管理金錢(零花錢)、處理家務、計劃個人需要和處理違規行為等。在親子關係裡,因為有規則的存在,使得大家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共同經歷成長成為可能。
親子關係也將在制定規則與執行規則的過程中良性發展。
第三,尊重隱私。
心理學對於隱私的理解是“完全個人的空間”
在親子關係裡面,我們允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父母也好,孩子也罷,隱私是每個人的自由意志,是每個人的成長空間。尤其是作為父母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而且要幫助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
第四,自我表達。
在文章開頭的個案裡,我們可以發現,親子關係危機都始於自我表達的停止。當每個成員都開始不進行表達的時候,就進入了“冷戰”狀態。在這個時候,要麼必須有一個人站出來表達,要麼發生“戰爭”。無論透過哪種形式,都將會進入到自我表達的形態。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在親子關係裡,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充分的自我表達。無論孩子還是父母都可以隨時表達自己的情緒與不滿、興奮與喜悅,這是被允許的。而且每個成員有當面進行回饋和得到回饋的權利和義務。
第五,正向的。
每個親子關係都是這個社會關係的一部分,親子關係的和諧也是社會和諧的一部分。所以,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一定是正向的。也就是說,好的親子關係是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的,是順應時代的要求的,是充滿人性化的。親子關係只有在正向的基礎上才能走得更遠,親子關係中的每個成員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係就是教育,好的親子關係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