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49861001207

    “吹牛”、“吹牛皮”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口頭禪之一,就是比喻那些不自量力或信口開河說大話的人。那麼,為什麼用“吹牛”來形容呢? 據專家考證,“吹牛(皮)”一詞起源於黃河上游一帶。古代的交通不太發達,當黃河流經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等省境內時,因沿途水急灘險多流沙,很難行舟(木製船難操縱還常被撞壞)。 "吹牛”是一貶義詞,有“誇口、說大話”等意思,可它最早卻與浮誇毫不沾邊。 史學家顧頡剛先生透過考證,在《史林雜識初編吹牛、拍馬》中指出:吹牛一詞最早是西北方言,源於陝甘寧和內蒙古一帶。西北河流湍急,難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做成皮筏子,紮好口後連線成筏——相連後可承載數千斤的重物,作為渡河的工具。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於戰爭,並獲大捷。他曾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渡江進入麗江地區,並大敗大理守軍。黃河上游沿岸的居民為解決渡河運輸上的困難,就想出了“皮筏代舟”的辦法。 所以,皮筏子是黃河沿岸人們渡河時,最具特色的傳統工具。皮筏子古代又稱“革船”,因其使用羊皮或牛皮製成而得名。當人們宰殺牛、羊時,先剝下牛、羊的整張毛皮,然後用鹽水將整張毛皮脫毛,再把植物油塗抹在四肢及頸部,最後將其浸水、曝曬,讓整張皮變得鬆軟後用細繩將其縫製成袋狀,只留一個小孔。對著小孔吹足氣後,將小孔封緊,然後把多個皮袋固定在木排下,如此就製成一個皮筏了.當然,在古代是沒有打氣筒和幫浦可利用的,要想將羊皮袋灌飽氣,就只能靠嘴吹了。雖然羊皮袋體積較小,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是吹的人也要體格強壯、肺活量很大才能吹得起。而牛皮袋由於體積太大,想用嘴直接吹起來根本就不可能。如果要把牛皮袋灌滿氣,通常就必須由幾個肺活量大的成人,輪流往牛皮袋裡吹氣。 因此,在黃河上游一帶,如果有人說他能吹起牛皮袋,當地的人聽了,沒人會相信,都會認為他是在說大話;而對喜歡誇口炫耀自己的人,當地居民往往會說∶“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黃河邊上去吹牛皮好了!”從此,“吹牛(皮)”不僅成了“誇口說大話”的代名詞,並逐漸流傳開來了。 其實使用皮筏渡河早在漢代就有了,如《水經注.葉榆水篇》上載∶“漢建武二十三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又《舊唐書.東女國傳》∶“用牛皮為船以渡。”唐白居易《長慶集.蠻於朝》詩∶“泛皮船兮渡繩橋,來自鄂州道路遙。”另《宋史.王延德傳》上載∶“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所以,自漢唐以來,上自青海,下自山東,黃河沿岸使用皮筏,歷久不衰。 現在昆明著名的大觀樓長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萍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其中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這個典故。 關於“吹牛”,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它與遊牧民族的生活有關。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財產就是牛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馬,其中就難免有誇大的成分。日久天長,“吹牛”之說便流傳開來,有了說大話之意。 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吹牛”還有其他的意思。如在雲南方言裡,“吹牛”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與說大話完全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諾千金的簡短小故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