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無賴的形象。
表現在用凡人的眼光來看帝王及其行頭,撕下了蒙在帝王頭上的“神聖”的面紗。
像“高祖還鄉”這樣隆重的典禮,要是讓御用文人用他們的“慧眼”來看,再用他們那支“生花妙筆”來寫的話,自然是排場得不能再排場,地道得不能再地道的。然而,這樣的事要是讓平民百姓用他們的“凡眼”來看,再用他們那張“下里巴人”的嘴來說的話,自然是低賤得不能再低賤,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了。雎景臣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便是這樣一篇“凡眼觀世皆俗流”的構思別緻的妙章。
《高祖還鄉》用漢高祖劉邦故鄉的一位老農的“凡眼”來看“高祖還鄉”前前後後的一些人和事。在他的“凡眼”裡,原本高雅的神聖的一些事物,都被扭曲了,都被帶上了老農生活的鮮明的印記,起到了讓人哭笑不得的諷刺藝術效果。
在老農的“凡眼”裡,宮廷樂隊是由一個瞎子“瞎王留”引領著的一夥“喬男女”,他們演奏著樂器,無論是“吹笛”還是“擂鼓”,都是在“胡踢蹬”即瞎折騰。月旗上的圖案被視作“白鬍闌(白色的光環)套住個迎霜兔(白兔)”,日旗上的圖案被當成“紅曲連(紅色的光環)打著個畢月烏(烏鴉)”。鳳旗上的圖案是“雞學舞”,虎旗上的圖案是“狗生雙翅”,龍旗上的圖案更是“蛇纏葫蘆”。宮廷儀仗隊所執的器具,被他看作是紅漆的“叉”,銀錚的“斧”,黃金鍍的“甜瓜”“苦瓜”,明晃晃的“馬蹬”等。在他的“凡眼”裡,跟帝王有關的高貴典雅不見了,所有的只是跟平民百姓的生活有關的低賤庸俗的事物。這也難怪,一個沒見過什麼世面的老農,在新鮮事物出現在面前時,都會產生這樣的聯想的。要是一個老農能夠說出這是日月旗,那是龍鳳旗等等,那他就不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老農,而是一個見多識廣的“雅士”了。
那麼,在老農的“凡眼”裡,皇帝——漢高祖劉邦又是怎樣的一個貨色呢?
首先,皇帝只是平常的一個“大漢”,而且傲慢無禮。當“眾人施禮數”時,他“覷得人如無物”,全不把故鄉的父老鄉親放在眼裡。
其次,皇帝的出身低微,“你本身做亭長”,“你丈人教村學”。並且你“也曾為我喂牛切草,拽耙扶鋤”。這樣一個平平常常出身的人,怎麼就成了皇帝呢?
再次,皇帝小時的生活拮据,“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這樣一個窮鬼,居然當上皇帝了。
最後,皇帝的生性無賴,為了“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稈”,為了“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這樣一個巧取豪奪、偷雞摸狗的市井“無賴”,卻當上了皇帝。“劉三”卻“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你是什麼“高祖”“低祖”我不管,我只認得你是“劉三”。
這樣,散曲作家雎景臣透過老農的“凡眼”,撕下了蒙在帝王頭上的神聖的面紗,把一個傲慢無禮、出身低賤、生活拮据、生性無賴的劉邦的真面目暴露在讀者的面前。
市井無賴的形象。
表現在用凡人的眼光來看帝王及其行頭,撕下了蒙在帝王頭上的“神聖”的面紗。
像“高祖還鄉”這樣隆重的典禮,要是讓御用文人用他們的“慧眼”來看,再用他們那支“生花妙筆”來寫的話,自然是排場得不能再排場,地道得不能再地道的。然而,這樣的事要是讓平民百姓用他們的“凡眼”來看,再用他們那張“下里巴人”的嘴來說的話,自然是低賤得不能再低賤,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了。雎景臣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便是這樣一篇“凡眼觀世皆俗流”的構思別緻的妙章。
《高祖還鄉》用漢高祖劉邦故鄉的一位老農的“凡眼”來看“高祖還鄉”前前後後的一些人和事。在他的“凡眼”裡,原本高雅的神聖的一些事物,都被扭曲了,都被帶上了老農生活的鮮明的印記,起到了讓人哭笑不得的諷刺藝術效果。
在老農的“凡眼”裡,宮廷樂隊是由一個瞎子“瞎王留”引領著的一夥“喬男女”,他們演奏著樂器,無論是“吹笛”還是“擂鼓”,都是在“胡踢蹬”即瞎折騰。月旗上的圖案被視作“白鬍闌(白色的光環)套住個迎霜兔(白兔)”,日旗上的圖案被當成“紅曲連(紅色的光環)打著個畢月烏(烏鴉)”。鳳旗上的圖案是“雞學舞”,虎旗上的圖案是“狗生雙翅”,龍旗上的圖案更是“蛇纏葫蘆”。宮廷儀仗隊所執的器具,被他看作是紅漆的“叉”,銀錚的“斧”,黃金鍍的“甜瓜”“苦瓜”,明晃晃的“馬蹬”等。在他的“凡眼”裡,跟帝王有關的高貴典雅不見了,所有的只是跟平民百姓的生活有關的低賤庸俗的事物。這也難怪,一個沒見過什麼世面的老農,在新鮮事物出現在面前時,都會產生這樣的聯想的。要是一個老農能夠說出這是日月旗,那是龍鳳旗等等,那他就不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老農,而是一個見多識廣的“雅士”了。
那麼,在老農的“凡眼”裡,皇帝——漢高祖劉邦又是怎樣的一個貨色呢?
首先,皇帝只是平常的一個“大漢”,而且傲慢無禮。當“眾人施禮數”時,他“覷得人如無物”,全不把故鄉的父老鄉親放在眼裡。
其次,皇帝的出身低微,“你本身做亭長”,“你丈人教村學”。並且你“也曾為我喂牛切草,拽耙扶鋤”。這樣一個平平常常出身的人,怎麼就成了皇帝呢?
再次,皇帝小時的生活拮据,“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這樣一個窮鬼,居然當上皇帝了。
最後,皇帝的生性無賴,為了“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稈”,為了“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這樣一個巧取豪奪、偷雞摸狗的市井“無賴”,卻當上了皇帝。“劉三”卻“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你是什麼“高祖”“低祖”我不管,我只認得你是“劉三”。
這樣,散曲作家雎景臣透過老農的“凡眼”,撕下了蒙在帝王頭上的神聖的面紗,把一個傲慢無禮、出身低賤、生活拮据、生性無賴的劉邦的真面目暴露在讀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