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987那一年
-
2 # 同知天下
《三國演義》裡“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我們都耳熟能詳。他們仨人在開滿桃花的桃園裡義結金蘭,自古以來都被奉為結拜的楷模,義氣的典範。
據史記載,劉備生於161年,卒於223年,時年六十有二。而關羽和張飛沒有確切的出生日期,只能從其過世時期來推測。
關羽卒於219年,時年59,所以關羽應該是生於160年,比劉備還大一歲。 張飛卒於221年,時年54歲,所以張飛應該是生於167年,確實比劉備小。
再說當時他們仨的工作情況。劉備賣草鞋,自產自銷,本小利薄,獲利應該有限,經濟條件堪憂。關羽是賣棗為生,有投機倒,低買高賣之時。收益應該是比老劉要高上那麼一些。他仨裡最錢的應該是張飛了,殺豬賣肉,本大利也厚實。所以這樣來看他們結拜,關羽年齡最大做大哥才合情合理。就是關羽不做,張飛相對來說也是財大氣粗,做個大哥,劉關也可以時常沾沾大哥的油星。但卻為何讓劉備做大哥呢?
首先,仨人結拜,結的義氣,拜的情誼,不能以金錢來衡量感情。這不是搞商會組公司,誰財大氣粗誰佔股多誰做老大。其次,劉備出身中山靖王之後(這是劉備自報家門,有可能是誆關羽和張飛的。中山靖王是誰啊?是漢景帝的兒子。這漢景帝據說有120個兒子。他治理國家不咋地,造人倒是把好手。你想這麼多兒子得有多少後人?這就搞得讓你無從考證。關鍵是,劉備人家確實姓劉啊!)。單從這一點來說,劉備乃皇族後裔,出身比他倆商販高貴。再者,劉備從小就“少有大志”。跟他二人結拜時就大談恢復漢室,掃清汙逆,志向比較高遠。讓二人心生崇拜,甘做小弟。
所以,三人結拜,劉備做大哥,關羽次之,張飛最小。
感謝閱讀,手打不易,敬請關注“嘯逍遙”主頁。每天給你帶來有趣的歷史!!!
-
3 # 淡藍的海
想做老大,一定要懂得馭人之道,你可以身體不強壯,也可以專業知識一般,但一定要知人善任,一定要了解你得小弟,
-
4 # 一笑而過46819
高秀美乖,範偉傻,所以趙本山是大忽悠,是秧歌隊隊長而且錢多;
老關義,老張猛,所以劉玄德是大哥,姓劉而且炫德。
-
5 # 文化原始人
透過一部《三國演義》,讓人們對三國那段歷史有了或多或少的瞭解。開篇的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三人的豪情讓世人為之敬仰。歷史上關羽確實比劉備年齡大,而且桃園三結義所用的桃園就是張飛家的,可想而知張飛其實是個當地的小土豪,那為什麼卻是劉備當了大哥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身份古人一直有著士農工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尤其漢朝時期,人們特別看重出身,“老子英雄兒好漢”的觀念在當時是根深蒂固。劉備雖然只是個織蓆販履之徒,但他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也就是說他劉備是正宗的漢室宗親。而關羽當時因殺了人,被迫遠離故土,“逃犯”的身份一時間擺脫不了;張飛再有錢,最多隻是個商人,二人認劉備為大哥,說白了就是和皇族沾了親,而且三人是準備起事才結拜的,那麼就必須“名正言順”,劉備是皇叔,所以他們起事才能“出師有名”。
德行小說中描寫桃園結義乃是“拜德不拜壽”,而劉備以仁德著稱,所以就成了老大。而正史中,三人並未結拜,並且,主從關係大於兄弟關係。因為張飛對關羽是“以兄事之”,所以世人覺得三人情同兄弟,因而劉備為長,關羽次之,張飛最小。
聲望劉備本就有皇族後人的身份,在當地乃至全國聲望都要比關羽張飛要高,如果需要揭竿起義的話,就必須需要一個帶頭大哥式的人物。因此,像劉備這樣的人說話才能有更多的人來響應,試想,在那樣一個亂世,一個無名小卒說的話誰會聽?所以作為皇族後人的劉備就理所當然成為了大哥。桃園三結義作為整個三國的起點,是民間流傳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故事,縱觀整個《三國演義》,也證明了劉備在三人中應該被認作大哥,劉備當大哥,對三人日後的發展也是最有利的。雖然桃園三結義是一個被後人口耳相傳的經典故事,但近年來透過研究,很多學者都發現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劉關張三結義的事情。但是作為小說,有虛構的成分也是很正常,畢竟這不是正史。
-
6 # 張旁子
史實上這三人並沒有結義,但關羽和張飛從一開始就認劉備為老大,唯其馬首是瞻這都是真實情況。為什麼會這樣?這是由各人一開始時社會地位的不同造成的。
三人之中關羽社會地位最低。關羽本名關長生,因在家鄉殺人,身負命案淪落江湖。按現在說法關羽當時就是一個被通緝的逃犯,所以雖然年齡最大武功最高,但根本上不了檯面,沒辦法站在前臺當老大。
張飛雖然有錢,但比年齡是他最小,比武功搞不過關羽。論社會地位又比不上劉備,他就是鄉下一個土財主而已。再說張飛也沒當老大的野心和心計。
三人之中劉備社會地位是最高的。雖然所謂的皇室宗親根本就不可考證,但人家祖父可是實實在在當過縣令的。傳到他這裡雖說家道己破敗,淪落到需賣草鞋渡曰,但家世淵源仍在,他本人還是當世名儒盧植的正式弟子。
況且劉備胸有大志見識過人,本人也很有領導魅力,可以說天生就是個當大哥的料。所以,亂世之中萍水相逢的三個人經過一番磨合,最終認劉備為大哥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
7 # 天嶺624738
《三國演義》是著名的古典小說。小說中“桃源三結義”的故事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劉備、關羽、張飛的忠義之德對後人做人的原則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編者問到的問題很新穎,看似小問題實則也是一個大問題。為什麼劉備比關羽年紀小而排為老大呢?這的從封建社會的政治背景來剖析。在東漢時期等級制度很盛行,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劉備作為皇室的後裔,身份與普通百姓是迥然不同的。雖然劉備當時窮困潦倒,但他有政治抱負,一心想恢復漢室。關羽、張飛出身門第是不能與劉備同日而語的。所謂桃源三結義是劉備有政治野心背景下的結義,並非純屬義氣結義。劉備出生門第高,被人稱為劉皇叔,做事為人不錯,關羽武藝高強,但身背命案,心理肯定忐忑不安,張飛年紀小,肯定排行最後,之所以把劉備排為老大,關羽、張飛還是出於對皇室的景仰,而且三人走到一起是謀大事的,沒有一個說話有份量,做事有遠見的帶頭人肯定不行,而劉備條件具備,所以排為大哥,關羽老二,張飛老三。
-
8 # 歷史中的往事
因為劉備系出名門,是中山王之後,有一定的政治資源和基礎。二是劉備師從大家盧植,有一定的人脈基礎。三是劉備樂善好施,重情重義,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而關羽雖然年齡大,但他是個逃犯,只能靠賣棗維持生計。張飛雖然有錢,但沒有文化。所以只有劉備有背景,有實力,有地位當老大了。而且在正史中,他們只是情同手足,是羅貫中為了寫《三國演義》,增加的藝術效果。
-
9 # 小李子情懷2O19036
從《三國演義》上看,劉備雖是賣草鞋,織蓆為生,可謂窮困潦倒,但劉備形象卻是教人敬仰:方面大耳,兩耳垂肩,兩手過膝,身長八尺。真是儀表堂堂,再加他給自己裝飾成靖王劉勝後裔(他這麼把自己抬高地位,誰也不能考證他不是劉勝的後代,這便是劉備佔了上風,受到人們的敬重)。劉備還很會籠絡人心,這樣的人,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是要出人頭地,高人一等。
也許是緣份吧,他和關羽張飛走到了一起,那麼劉備站到三人中間就是鶴立雞群了。
那關羽是殺了人逃出來的,他就想找人當靠山,逃脫官府的追捕,遇見二人,這樣就有了依託,心裡就踏實了。
張飛呢,是個殺豬匠,好吃好喝,愛結交朋友,湊到一起。
三人在一起,經過一段交往,彼此覺得挺不錯,關羽張飛自然尊劉備為老大。關羽和張飛再一論,關羽比張飛大,那就是排成:劉備老大,關羽老二,張飛老三。
-
10 # w獨行俠
拋開他們當時的情況而言,假如就在現在同樣這樣三個人的性格相聚在一起,也只能選劉備那樣性格的人當老大,如果任選關羽或張飛之一當老大,他們的團隊就散了。下面我來分析一下具體情況。關羽、張飛二人都魯蠻暴脾氣,一有不同意見就容易和別人吵架,而且又都自視甚高,就很難接納別人,團隊難以發展壯大。
在大家都會武功的時候,你很難在武力值上讓對方佩服,當然是可以分勝負的。有句話叫"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真的比試後決勝了輸贏,那麼有其中一人非死即傷,這樣的定勝負損失太大,不划算的。劉備在三人當中,是算文人了,有肚量有謀略,三人結成一個團隊,劉備就是個粘合劑,一起出去劉備隨身又攜帶一張"大漢劉皇叔"這麼高、大、上的名片,難不應該選他當大哥麼?
回覆列表
劉備是帝室之胄。劉備一直自稱是大漢景帝的玄孫,中山靖王的後代,出身高貴。眼前雖然是個破落子弟,可是來頭很大。 劉備雖然生活窮困,可是志向遠大。常言道:相貌壓君子,言語壓小人,意思是一個人的言談可以說明自己的志趣,那劉備胸懷大志,口口聲聲要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這一點與關張二人不謀而合。 劉備雖然不濟,可是關張二人也並不如意。關羽是個在逃犯,身上有人命官司,儘管武藝高強,可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張飛儘管頗有家財,可是一個殺豬的莽漢,在當時也不被人看好。倒是劉備粗讀詩書,又有良好的社會背景,因此他做老大,順理成章。 劉備很有名氣,小時候家住的樓桑村也很出名,在當地都知道,樓桑村樹下必出貴人,劉備小時候那句話“我當天子,必乘此車蓋”,肯定也不脛而走。 劉備的膽略和才智。關羽飄零四海,閱人無數,可惜沒有一個像劉備那樣的人物看重自己,張飛也是如此,而劉備慷然論天下大事,讓二人折服。三人都胸懷大志,因此相同的理想抱負把他們緊緊的團結在一起。三人都是社會的底層,儘管都有種拼搏的意識,可是不被人看好。在重視門第的時代,劉備雖然自稱是大漢皇族的後代,可是大漢皇帝始終不承認,再說當時的皇親多的去了,因此無濟於事;關羽愛好打抱不平,儘管武藝高強,但一直到處流竄,也屬於社會壓榨的物件;至於張飛乃是屠狗之輩,下九流的勾當,更是遭人白眼。想起三國演義其中的一段詩句: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這話確實不假。
因此在當時關張擁護劉備做老大,不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向上拼搏的一種必然形式。三人無兄無弟,無有親眷,沒有任何社會背景,只有靠著自己的雙手去奮發去開拓,比起其他人的創業,劉關張的創業更是一種頑強拼搏力量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