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鵬鵬看視界
-
2 # 儘快回國tm
明朝內閣是中國君主立憲的萌芽狀態。內閣首輔相當於現在的首相,內閣總領三省六部各項國家事宜。內閣經過決策,票擬對於各項事務的處理意見,然後報皇帝批准。在明朝萬曆年間皇帝不上朝,凸顯內閣的作用非常大。
清朝軍機處是君主專制的頂峰。軍機大臣完全是跪受筆錄,是皇帝命令的執行者,主要作用是上傳下達。軍機大臣相當於皇帝決策的顧問團,給皇帝提供建議。
明朝的內閣相比於清朝的軍機處權力更大。但兩者都有歷史侷限性,沒有突破君主專制,都是君主專制的內部制度,為天子服務。
-
3 # 倩仔的歷史茶館
明朝內閣制度是始終在變化的,這個比較複雜。而清朝軍機處就只是皇帝的顧問機構,一成不變。清朝的皇權專制達到頂峰,大臣跪受筆錄,皇帝說一你不能說二。明朝設立內閣的初衷其實是很好的,就跟我們今天美國總統的幕僚一個道理。廢除了丞相,皇上和幾個內閣大學士一商量,最後還是得聽皇上的。
這個制度雖然集中了皇權,但是也加重了皇帝的任務。明朝前期一些皇帝還是兢兢業業,這個時期內閣其實和清朝的軍機處相似的。等到明朝中後期的時候,皇帝怠政。出了幾個窩囊廢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的,自然皇權旁落,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你看那個萬曆皇帝,從來沒好好上過朝,政治黑暗,你這樣的內閣不篡權,老百姓都替你著急。所以等到嘉靖皇帝之後,內閣發展到鼎盛時期,權壓六部。這個時期內閣已經在清朝軍機處之上,成為實際掌權機構。
事實上,這兩個機構都作為皇帝的顧問機構,如果說有區別,那最終還是取決於皇帝本人。
畢竟,他們的權力都是皇帝給的罷了。
-
4 # 故紙書蟲
在中學歷史課本上有這樣一句話,清朝的軍機處將君主集權發展到了極致。
如果要拿明朝的內閣與清朝的軍機處進行對比的話,可以說清朝的軍機處就像是明朝早期的內閣一樣。
說得通俗一點,有點像是皇帝的秘書處,聽從皇帝的旨意,按照皇帝的意思寫成聖旨發下去,僅此而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繼承者明成祖朱棣,都堪稱是勞模級的皇帝。
他們牢牢將皇權握在手中,但是從明成祖之後,明朝的內閣就漸漸發展成了能與皇權抗衡的文官集團。
明朝赫赫有名的幾個文官大臣,都是出自內閣。比如高拱,李東陽,張居正等人。
一開始的明朝內閣中的官員品級都很低,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的時候,但凡入閣為官的那些內閣成員們都是朝堂上的一品文官。
到了明朝中後期的時候,明朝的內閣成員基本上都是六部要員,或者是三公級別的人物,而不僅僅只是皇帝的秘書而已。
有幾個事件可以來說明明朝的內閣具有多大的權力:明朝的嘉靖皇帝為了給生父要一個名分,與內閣僵持許久,那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明朝的萬曆皇帝想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為太子,也跟內閣折騰了幾十年,筋疲力盡,到最後仍然是聽了內閣的話。
但是清朝就完全不一樣了,清朝的軍機處成員都是跪聽皇帝旨意,然後草擬成詔書,僅此而已。
在清朝從來都不會出現軍機處大臣與皇帝能分庭抗禮的地步。
說的再難聽一點,清朝的軍機處就是皇帝的一杆筆,皇帝說什麼,他就得寫上。
-
5 # 直江信綱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來源是1688年光榮革命後透過的《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限制了國王的權力,將實際權力轉移到議會手中,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的局面。在此之下,由多數黨領袖任首相組建、對議會負責、女王只負責簽字同意的內閣,才算是君主立憲制的一部分。
而明代內閣權力完全取決於君主的授權,就算張居正這樣的大臣,能夠把持朝政靠的也不是制度,而是權謀手段。“國家並未正式予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錢穆此語可謂深中肯綮。
以上都是吐槽,以下正式答題。
區別在於相比內閣,軍機處的權力更小,更是皇帝唯命是從的工具。
洪武15年,朱元璋仿宋制設殿閣大學士,但是職務僅僅是給皇帝講經論史,是真正的“學士”。不久之後該官便空置無人。至永樂,始以解縉等七人為翰林官,直文淵閣,參與機務、草擬詔令(注意這四個字)。內閣建制的形成,大概在洪熙、宣德年間;而內閣最重要的權力——票擬(即內閣在奏章封面用小紙票貼上處理意見,呈皇帝御覽)與御前批答分開且真正成為內閣專屬,事在正統十年;票擬權力被首輔獨攬,從嘉靖朝開始。
(《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執行機制》)
可以說,雖然內閣權力來自皇權,但是雙方還存在著一定的牽制關係(最為典型的就是萬曆末年的“爭國本”,萬曆鬥了幾十年也未能如願立福王為太子)。
再談軍機處。軍機處起自康熙所設的南書房。南書房最開始是康熙和翰林們(這點與明朝類似)吟詩作對、討論學問的地方,後來逐漸變成了代皇帝起草詔令的機構。《康熙王朝》裡經常看到康熙喊一嗓子“xxx,擬旨”,旁邊就有大臣拿筆墨寫聖旨,反映的就是這個場面。
這和明朝的擬旨有什麼區別呢...(擬旨和票擬雖然都有個擬字,但是差了很多)那就是這是在御前擬旨,而不是有單獨的機構。另一方面,南書房與外界相對隔絕,帶有機密性質,所以皇帝使喚起來自然如臂使指。
雍正七年對準格爾用兵,設立軍機處。軍機處不是一個固定機構(《清會典》裡甚至沒有),無專職也無定員,多簡外臣兼職。軍機處成立之後,逐漸掌握軍政大權,皇帝向地方的旨意(“廷寄”)和地方上報的情況(奏摺)都需要經手軍機處,但是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只可以秉承皇帝旨意辦事,不能體現自己的任何意見,將原來屬於內閣的決策權也收歸皇帝所有。
“皇帝是聰明的大腦,臣僚們只是他的手足。”腓特烈大帝的這句話,可以很好地說明軍機處在清代政治中的作用。
-
6 # 鵬督
內閣建立於1402年 ,從侄子手裡奪過皇位的明成祖為了鞏固權力而成立內閣。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古文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權是否被採納取決於皇帝批紅。軍機處建立於1729年,雍正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此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起到軍機大臣作用,需跪受筆錄,可傳達軍令。明朝的內閣其實是為了剝奪宰相、三公的權利,實際內閣行使宰相的權利。 清朝軍機處代表君主權利的巔峰,不但奪了宰相的權利,同時奪了三公中太傅的權利,從此軍政大權都由皇帝一個人決策,其他都成了執行機構。
內閣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設於明朝,與軍機處相比還有一點權力; 軍機處是清朝為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設定,完全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沒有權力。
軍機處與內閣的區別在於:1、軍機處在名份上並不是國家的必不可少的正式機構,它更象是總督、巡撫之類封疆大吏的幕府,軍機大臣就象是幕僚。幕僚可以在決策中起到很大作用, 但它終究只是個 “幕僚” 而已。 而明之內閣是官僚機構與皇帝溝通的必經的一道程式,它與幕僚的區別在於後者是“想問就問,不想問就不問” 。2、軍機大臣“無權” 。 “綜觀軍機處的全部活動,它的職掌基本上可歸納為辦文牘、備顧問二項。實質上是“皇帝個人的機要秘書部門”而已,內閣的“票擬”大權自然是想也不用想了。而且,沒有哪項制度規定軍機 大臣可以行使某某權力,軍機大臣一般都是兼職,他的正式職務可能是某部尚書,那麼他的權力就是處理部務,但他並不是在行使軍機大臣的職權。一言以蔽之, “軍機處雖為政府, 其權屬於君;若內閣,則權屬於臣” 。軍機處的設立取得了令清朝統治者滿意的效果。 “自設 軍機處, 名臣賢相不勝指屈, 類皆小心敬慎, 奉公守法; 其弊, 不過有庸臣, 斷不至有權臣” 。
因為軍機處是皇權急劇膨脹的產物,是雍正皇帝為了加強皇權統治和削弱臣權的手段,所以說是機處比內閣能更進一步加強皇權。清初沿明舊制,“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軍報頻繁,內閣距內廷太遠,皇帝不便親授機宜,故在這年元月,在內廷設立軍機處,其全稱為“辦理軍機事務處”。初設時名為“軍機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名辦理軍機處。 軍機處是分割內閣之權,所以說它是“內閣之分局”。軍機處在清代統治了180餘年,成為大政所出的宰輔之區。它的體制特殊,職官簡煉,有官而無吏。它的全部工作,由軍機大臣主持,軍機章京辦理。 軍機處初設時,所掌僅限軍務。《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序》說:“初只承廟謨商戎略而已。”但以後事權逐漸擴大,以至軍國大計莫不總攬。其具體職掌有如下幾方面: 一、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預官員上報之奏摺文書的處理。 二、辦理皇帝交議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決的,或交軍機處議奏,或密議,或交軍機處會同關係衙門議奏。特交的,由軍機處查議其可否,密擬辦法上奏;會同議奏的,或由軍機處主稿,或由所會衙門主稿,臨時酌定。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交軍機大臣審理擬定,或由軍機大臣會同三法司審擬。軍機大臣可在軍機處提訊,也可使用刑訊。應刑訊時,選用內務府公所或於步軍統領衙門進行。凡秋審案件,軍機大臣也參預。 四、重要文武官員之任免及各部尚書、侍郎、各省總督、巡撫、以至道、府、學政、關差、鹽政以及駐防將軍、都統、駐各邊疆地區之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等官員的補放,均由軍機大臣負責開列應補人員名單,交皇帝選擇任用。遇科考,也由軍機大臣開列主考、Quattroporte名單,奏請皇帝選用。複試或殿試,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試卷、檢查筆跡或任命閱卷官。 五、考查行軍之山川、道里與兵馬錢糧,凡有行軍,軍機處根據有關圖書,考查山川險要,道里遠近,如系邊遠地區,圖書中沒有記載的,要考查新舊檔案並加諮訪。應用的兵馬、錢糧,則由戶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門取簡明確數備查。遇有皇帝查訊的問題,即時呈遞。 六、軍機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欽差”身分,往各地檢查或處理一些政事。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王朝對中央行政機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表現出清代前期政治制度高度集權的趨向。軍機處成立以後,逐漸代替了清建國以來所依靠的滿洲親王,貝勒參預議政的制度,廢除了議政處;同時也削弱了內閣參預國政的權力。軍機處以“君權附庸”的地位,成為凌駕於內閣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國政務的總彙機關,軍國大計,無不總攬。
-
7 # 輿塹
其實回答中很多都講的很詳細了,只要稍微懂點歷史的都應該知道明朝內閣和清朝軍機處完全沒有一點的相同或者相似之處,要說真有那麼一絲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內閣設立之初和軍機處的作用一樣,那就是都是聽從皇帝命令草擬書面文章,但是明朝也不用像軍機處那些所謂軍機大臣看見皇帝就要跪下寫字。說實話(滿遺和清粉可以出去了),我個人是比較厭惡清這個朝代的,所以關於清朝的問題我也不怎麼回答,真正的有良心的漢人心裡都應該有本帳,不要和我說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這麼大的國土這種智障言論,哪怕中華只剩下內地十八省也比清朝要來的好。有人會說了滿漢一傢什麼的你這是挑撥民族矛盾,但是其實你看看,這就是一味的忍讓帶來的後果,漢人忍讓了不知多少年,甚至清朝滅亡我們還以德報怨優待他們,如今的電視上卻是辮子戲滿天飛,瀋陽還要搞紀念入關多少年的儀式。難道只有別的民族有尊嚴,我們和漢人就該受氣?
太祖鎮樓
好了回到問題本身上來,歷史書上對於這個明清制度總是輕飄飄的一句清承明制帶過,其實明朝的制度和清朝卻有著天壤之別,明代的內閣有著很大的權力,清朝以前皇帝的命令可以被某些機構否決,明朝的內閣就有這樣的權力,但是軍機處完全就是一個秘書單位,皇帝說什麼就寫什麼只有負責向下傳達的作用。
-
8 # 四川達州人
首先,要看這兩個機構的作用是什麼。
明代因為廢黜中書省和宰相,實際就是皇帝本人兼任宰相,直接管理六部九卿。這當然是皇權強化的重要步驟。
然而,皇帝能夠承擔那麼多繁雜的事務?
顯然是不行的。所以內閣制度因運而生。
明代內閣管什麼?
為皇帝提供諮詢、協助處理大量奏摺公文,分類彙總呈遞並附加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皇帝審閱之後代理草詔。再傳批文給六部。
實際就是皇帝的秘書機構。然而從其功能來看呢,內閣其實就是唐宋時期的中書省。
皇帝能夠堅持將所有文書親自處理?
顯然不行。所以內閣逐步就有了實際的政務處理權,依舊在事實上成為了宰相。只是重大事件得由皇帝拍板。
軍機處依舊與內閣一樣,實質還是皇帝的秘書機構,也就相當於中書省。所以,後期主要軍機大臣也是宰相,只不過大學士+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尚書才是實際的真宰相。沒有兼職的軍機大臣,與沒有兼職的大學士,則只是皇帝的高階顧問。
-
9 # 歷史輕鬆看
清朝的軍機處其實和明朝期的內閣有相似之處,其作用都是作為皇帝的專用秘書,為皇帝草擬詔書,整理公文。
在明朝早期朱元璋朱棣精力旺盛,很多國家大事小事都是一手抓,這時候內閣大學士都是聽錄的秘書,大多負責記錄,官職也都很低。
然而不是人人都是朱元璋這樣的猛人,到了仁宗時期,內閣已經具有相當的權利,而且閣員大都是六部的重要人士。
如楊榮是工部尚書兼任,李東陽是吏部尚書入閣,楊廷和是吏部尚書入閣,楊士奇是兵部尚書兼任。這些大臣本來就身居要職,可以說是文官表率,再擔任內閣成員更顯得內閣舉足輕重。
在明朝中後期,其實已經形成了行政權在六部手中,議政權在內閣,決策權在司禮監的情形,皇帝更多的扮演著一個相互平衡各方勢力的角色。
而雍正所建立的軍機處,其目的就是要單純的建立一個秘書機構,有了明朝內閣的借鑑雍正也絕不會允許軍機處成為清朝的內閣來分裂皇權。於是在“永遠幫我幹活,但不會分享我的權力”這樣的指導思想下軍機處誕生了。而軍機處也始終沒有變成內閣,所以也有人譏諷軍機處始終為一個奴才。
-
10 # 華夏大漢旗
明朝內閣權力很大,可以這樣說大一統王朝中明朝皇帝的權力除了太祖成祖兩朝都不大,明朝內閣已經可以不需要皇帝的命令就可以運轉正常了,同時內閣可以封駁皇帝的聖旨,內閣制基本是議會制的早期雛形。韃清的軍機處是高度中央集權,軍機大臣手裡無權只是為皇帝本人服務,就是幾個奴才應聲蟲
回覆列表
明朝內閣與清朝的軍機處設立之初的目的都是為了幫皇帝處理政務、分憂之用的。但是二者又有區別。
第一,二者參與者有區別。明朝內閣的參與者多為文士;但是清朝的軍機處就不同,他們的參與者可能多為兵部尚書、兵部侍郎、將軍等管軍事的。
第二,二者權力不同。明朝內閣的成員有參政議政的權力,甚至還有決策權,在後期張居正的權力還異常強大(相當於丞相了);而清朝的軍機處的參與者則只能對皇帝的決策提出建議,之後就是跪安了(就是一群奴才),可以說毫無權力。
第三,二者的管理範圍不同。明朝內閣管理的範圍不僅有內政,還有軍務;而清朝的軍機處則主要處理軍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