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山新雨後19012193

    針對這次美國對伊朗的重新制裁,歐洲以法德為主想搞一個以歐元為主的獨立清算系統,結果連總行放在哪個國家都沒人要,因為誰答應設立總行,肯定是美國要第一個針對的。歐洲聯邦統一?說說而已。

  • 2 # 劉阿狗

    美國是靠他爹媽(英國)給他的英語優勢,靠他的表叔表姑(整個白人國家)的支援...在美國,發明創造的是外華人,教書的是外華人,讀書的也是外華人!美華人幹嘛去了?玩槍遊戲,吸毒遊戲...所以歐洲(他爹媽,表叔表姑)一旦覺醒,美國就玩完了!轟然倒塌!所以最想搞亂歐洲的就是(孫兒)美國佬...誰會變得強大,他就強姦誰,就是他媽,他也要強姦...

  • 3 # 波波

    他們每個國家都覺得自己最牛逼,那麼問題來了,統一以後哪個國家的人當總統呢?歷史告訴我們,想要統一的先決條件是一家獨大,大到可以力挽狂瀾。統一國土以後還必須統一文化、語言和生活方式,否則遲早分裂。我們國家很幸運,幾千年前,遇到了對的人,做了對的事。

  • 4 # 秋高氣爽A

    如果意識形態相同、社會制度相近、生活水平相當、民主公正平等、進出自由方便.......說實在的,統不統一都一樣!

  • 5 # 地圖帝

    首先英國就不幹,其他國家語言文化差異大,也不容易撮合。

    英國是歐洲國家嗎?英國肯定是歐洲國家。但是,英國又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國家。有人說:英國作為歐洲國家,僅僅存在於地理概念上。在其他層面,英華人對歐洲的認可度並不是很高。

    即使是在地理概念上,英國也與傳統的歐洲國家有所不同,因為英國是歐洲最大的島國。歐洲的強國,無論是俄羅斯,法國,還是德國、義大利,都有濃烈的大陸情結。英國作為島國,西面是浩瀚的大西洋,英國的海洋情結更濃。這一點與同為大型島國的日本有差異,日本是一個擁有強烈大陸情結的島國。

    日本列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震多發。遠古以來就有個傳說:海洋早晚會吞噬日本島的一切。為了“天照大神”子孫們的安全,必須向大陸進發。危機意識強烈的日本在這一千多年來的各種折騰,無非就是想佔據大陸,“逃離”日本列島。

    英國則沒有這個擔心,英華人不需要“逃離”大不列顛島。基於此,英華人的大陸情結,主要是防止歐洲大陸出現能威脅到英國利益的國家。如果說有哪個歐洲國家最希望歐洲這樣“四分五裂”下去,最有可能的就是英國。

    英國是個面積並不算很大的島國,大不列顛島面積20.9萬平方公里,外加面積1.4萬平方公里的北愛爾蘭,以及其他小島。這也就意味著英國國內的資源有限,嚴重依賴海外資源。再看看法國,僅歐洲本土面積就有55萬平方公里,物產豐富。而且,法國實力強大,有足夠的能力在歐洲大陸上進行擴張,發展資源不成問題。如果讓法國坐大,不說統一全歐洲,就是統一西歐,那也是英國的噩夢。

    公元1337年至公元1453年,英國與法國爆發了著名的百年戰爭,前後打了一百多年。戰爭的起因,表面上是因為英國企圖奪回法國佔領的阿基坦(法國西南部)、佛蘭德斯(法國東北)。而究其實質,是英法兩國為了爭奪Continental的控制權。只不過,百年戰爭的勝利者是法國,英國勢力被驅逐出Continental。而正為這場戰爭的慘敗,更讓英國意識到一點:歐洲必須四分五裂,才不至於威脅到英國的存在。另外,英國在Continental的失敗,也促進了英國轉移戰略視線,盯上了北美。

    有人可能會說:英國在北美洲東部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這裡不是北美大陸嗎?這不一樣,北美大陸當時沒有強大的國家,不存在威脅到英國在北美洲的統治一說。即使是同來北美的法國、荷蘭,綜合實力也不比英國強多少。

    英國控制北美洲東部,獲得了大量的資源,英國更有底氣破壞Continental的整合。十六世紀初(1501年-1600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大臣沃爾西斯,向國王提出一個建議。這個建議是:我們要幫助Continental競爭中的弱者對抗強者,而不必在乎弱者和強者是誰。沃爾西斯的意思很明確:讓Continental各國的實力保持均勢,誰也吃不掉誰。只有這樣,英國才能在Continental群雄中有利可圖。

    當然,英國的Continental戰略其實還是被動防禦性質的。如果英國能吞併歐洲,豈不是更好?亨利八世就還抱有吞掉Continental的幻想,對沃爾西斯的建議並沒有完全採納。英國始終沒有能力拿下歐洲,這時,沃爾西斯的戰略對英國來說就非常重要了。

    碎片化的歐洲,始終是英國Continental戰略的核心之一。法國梟雄拿破崙想統一歐洲,這引發了英國的巨大生存恐慌。從公元1793年,至1815年6月的滑鐵盧之戰,共出現了七次反對法國的同盟(含滑鐵盧之戰),每次都有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主線都是德國企圖統一歐洲。法國淪為次要角色,已不足以威脅到英國的Continental戰略,所以英國與法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聯手,共同遏制德國。

    英國對於二戰後的蘇聯,那就不更用說了,恨不得將蘇聯大卸十八塊。這很好理解,蘇聯統一歐洲的可能性,遠大於拿破崙時期的法國、希特勒時期的德國。蘇聯的鐵甲洪流,英華人每每提及,都莫名恐懼。冷戰時不用說了,蘇聯結束後,實力遠不如蘇聯時期的俄羅斯,英國都依然懼怕。美國圍堵俄羅斯,德國、法國都是有不同看法的。唯獨英國,是美國(對俄羅斯)打壓最堅定的支持者。二十多年來,要說俄羅斯與哪個歐洲主要國家(不包括幾個投靠美國的東歐小國)關係最差,可能就是英國了。在歷史上,俄羅斯(沙俄、蘇聯)並沒有嚴重傷害過英國,搞過大殺戮。英國之所以置俄羅斯於死地而後快,主要就是防止俄羅斯控制Continental。

    圖-歐盟國家,英國很快就會退群

    對於歐洲,英國是沒有什麼歸屬感的,以利用為主。比如英國加入歐盟,卻拒絕廢除英鎊,除了大英帝國殘存的驕傲,主要還是擔心被歐洲“同化”。在反對歐洲一體化上,英國與美國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英國始終把歐洲當成外人,1948年,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出“三環論”。所謂三環,內環是指英國本土,以及英聯邦,以及英國能控制到的一切。中環是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在內的英語國家。外環才是歐洲(依次為西歐、東歐)。

    圖-英格蘭球迷

    從英國的利益角度講,英國最能放開“玩”的,首先是外環的歐洲,能控制歐洲最好。實在不行,那就放棄外環,固守中環,死保內環。英國對於歐洲的態度,與清朝有一定相似之處。清朝對於入關的態度是能進去最好,實在不行,退回關外。所以,清朝嚴禁漢人進入東北,就是給清朝留下最後一塊立足之地。

  • 6 # Olive大事記
    到底什麼是統一?

    所謂的統一概念,在中華文化中亦有分歧。理論上秦朝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元朝也是中華歷史中有名有姓的朝代,版圖大小顯然不同,但我們都認為可以叫做統一。

    【秦朝元朝版圖差異巨大】

    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到疆域、文化、語言、宗教乃至政體制度,都不會干涉“統一”的實現。以中國為例,千年來版圖大小多變,各地風俗文化語言大不相同,宗教共融,一國兩制。我們發現,完成統一就是為了在我們認可“中國”這個實體有其利益和發展,並願意以統一行動的方式集體奮鬥,以實現中國的發展。

    那麼同樣的道理,如果歐洲有共同的認同、目標,以及有效的中央政府,就可以說有了統一的可能。

    歐洲有沒有統一過?有,甚至不止一次

    以華人的視角,似乎疆域過小,隔壁國家和自己種族先進文化語言相近,是稱不上“大一統”這樣的大詞的。那麼就以幾個例子表明,作為一片巨大的大陸,不同時期都誕生過統一行動的願景,其中一些實現了,又以不同的原因失敗了。

    羅馬帝國

    公元前44年,凱撒成為羅馬共和國的終身獨裁官,共和選舉的時代結束,凱撒大帝征戰的時代來開帷幕。到公元前27年屋大維成為帝國君主“奧古斯都”,羅馬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後羅馬帝國遷都拜占庭,人數增長到9000萬,是當時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羅馬帝國存續了一千多年,從公元前27年到1204年(中後期分裂為東西羅馬,東羅馬又演變為拜占庭帝國)。羅馬帝國的強權與文明一直影響著歐洲的政治軍事、文化宗教。歐洲人將羅馬視為歐洲的源頭和正統,中世紀時期為了爭奪正統之名興起了多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如神聖羅馬)。羅馬帝國的疆域和人口都曾為世界之最,但落後的統治方式只能透過分封地方君主(類似唐代推恩制)的方式維持統治。帝國過大時輕易地導致地方政權離心,羅馬帝國在192年就開始有分崩離析之兆,戰爭掠奪的土地終不長久。

    【羅馬帝國橫跨整個西歐和地中海沿岸】

    哈布斯堡王朝

    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的貴族皇室,多位家族成員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各國國王、大公等身份。以奧地利與西班牙兩個核心,向歐洲開枝散葉,統治了德國、匈牙利、波西米亞(今波蘭、捷克等中歐國際所在地區)、克羅埃西亞、葡萄牙等地區。此時歐洲真正的統治集團實為羅馬教廷,封建教廷與皇室千絲萬縷的聯絡彼此保衛。不能讓家族徹底統一歐洲大陸的唯一對手,在法國的波旁家族。當然近親結婚的皇室血脈充滿了健康和心理問題,最終在18世紀中期斷絕男嗣,走向衰落。

    【哈布斯堡家族成為統治範圍最廣的皇室家族】

    拿破崙法國

    從羅馬帝國的榮光下走出的歐洲,不會滿足於四分五裂的現實。封建政治下的國王最高的理想就是不斷征戰擴大自己的領土,奧地利大公,哈布斯堡皇室成員查理五世想做而沒做成的事,拿破崙皇帝險些做到了。兵敗沙俄前的拿破崙扛住了6次反法同盟的阻擊,將法蘭西的統治擴張到幾乎整個西歐大陸。但隨著反法同盟核心力量的英國不斷增大戰爭投入和對法國的海上封鎖,拿破崙也最終不敵,流放海島。

    【第6次反法同盟行動前的法國勢力,包含同盟幾乎已經統一歐洲】

    歐盟

    起源於法德兩國倡議的OPEC煤鋼共同體的歐盟,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探索國家存在新形式的先鋒。儘管在“歐洲人的歐洲”這樣口號下曾凝聚歐洲奮起的力量,但近年來難以提振經濟、彌合裂痕,揹負著“統一歐洲”的陳舊期望的歐盟去往何方,是遠超一個問題所承載的討論量。

    歐洲版圖為什麼如此分裂?聯邦制與歐洲土壤不搭

    儘管美國的早期制度靈感來自於法國,政治經驗和結構來自英國,但仍是聯邦制共和制國家的首創者。為什麼聯邦制沒能在歐洲的土地上開花,而今天的主要聯邦制國家全部在南北美洲大陸?仍然要回歸歷史。

    聯邦制的核心在於:每個州、邦,甚至國家,在加入聯邦前都是一個已經獨立的政治實體,在“我們成立一個聯邦吧!”這個念頭出現之前,都必須已經獨立擁有主權。

    因為擁有了主權,才能由州政府(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讓渡部分主權,如外交、稅收和部分司法權力。而地方政府本身,也已經是所在地方最恰當的代表者,沒有其他統治集團代表他們,空降的聯邦政府統領一切管轄也不會被當地人接納。所謂強龍難壓地頭蛇,在當地已經有所代表的情況下,聯邦制是促使一個地區不同政府集中統一的最好答案。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沒有隸屬關係。

    【由圖可見聯邦制國家的分佈非常特殊】

    這樣的事實,決定了聯邦制出現在:地域遼闊(多個政權實體已經存在)、有被殖民被瓜分歷史(不同政權曾同時統治)、或經過大規模政治力量整理的國家(前蘇聯,在布林什維克政黨的理想下組成聯邦,執政失敗後演化為現在的俄羅斯聯邦)。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被法國、西班牙、英國等傳統列強國家分別瓜分土地的美洲大陸。殖民者們畫地而治,將原生態的族群區分為不同的殖民地,而在殖民者被擊退或自然放棄殖民後,興起民族獨立和統一運動,在保持當地治理(殖民統治通常為當地留下一定的治理組織和經驗)的前提下,共同讓渡出部分權力組成國家。就有了我們看到的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印度等聯邦制國家。德國儘管沒有被殖民的歷史,卻也在二戰後被東西方兩大陣營豎起一道柏林牆分別治理,最終統一的當代德國,就是在東德西德的基礎上組成的聯邦國家。

    分析過所謂聯邦制的發展方式和特性後,就可以看到,除了被戰後協議劃分的德國,和曾經參加蘇聯共同體的東歐國家外(蘇聯解體後也取消了聯邦制,如捷克斯洛伐克脫離蘇聯後兩國又分裂為單獨國家)歐洲並不存在其他的聯邦制國家。

    19世紀就不斷興起的歐洲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希臘、義大利、等國家的人民就是為了逃脫封建皇室或反動教廷的統治,從所謂統一的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室、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中逃離出來,付出了幾十年血的代價。這種反動的“統一”,儘管當地也有各種政黨和實際當權者,但實際是一種封建邦國統治。

    這才是歐洲延續了千年的統治方式,封建領主制:中央皇室不斷征戰獲得土地,派遣親戚或心腹到當地進行統領,榨取稅款人力以供中央政府的繼續征戰。馬基雅維利在其《君主論》中就表示,戰爭是君主唯一的專業。那麼當一個有戰爭天賦的君主上臺,土地就會異常擴大,乃至在以土地為標準的“統一”概念下,完成了某種統一。比如成吉思汗和拿破崙的時代,遼闊的疆土包含了數十個我們現代的獨立歐洲小國。但問題都在於,面對戰爭,沒有人處在真正的不敗之地,當戰爭女神的光芒離開,帝國也會瞬間崩潰。

    另一個歐洲曾經統一的辦法,就是嚴酷的宗教審判和宗教壓迫,帶來黑暗的中世紀。國家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獨立國家和國家主權的概念要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會議後才逐漸被接受,中世紀就只有神秘的教廷統治,各地皇室貴族向教廷貢獻權力,教廷透過壓制人的生活方式來向皇室保證穩定。

    顯而易見,英吉利海峽隔開的英國就較少受到這種強硬的政教統一的影響,同樣還有荷蘭等北歐國家,教廷鞭長莫及而商業精神繁榮,最終較早的與保守教廷分割開來。

    看過這樣長的一篇答案,你還認為這樣已經分家太久的一家子,能夠重新回到大院同堂的時候嗎?

  • 7 # 歷來現實

    中國56個民族56朵花都可以在一起爭奇鬥豔、相映成輝、和諧友愛、共襄盛舉,歐洲宗教統一,語言接近,人種高度相似,為什麼沒有在一個大家庭裡攜手並肩、締造輝煌呢?歐盟的確是一次大膽嘗試,但為什麼步子不邁得再大一點,乾脆成立一個聯邦制國家?

    一、文化差異。

    由於歷史原因,東西方文化有非常大的差異。東方講究集體協作,西方講究個人英雄主義。比如拿破崙有一句名言:不想當元帥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雷鋒也有一句名言:我願做 革命車床上一個永不生鏽的螺絲釘。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而中國有句名言,叫紅花還要綠葉襯,願做綠葉裝扮春天。

    西方人認為上帝看重個人的靈魂,人的肉體和靈魂、人與人、人和自然之間存在著相互對抗的關係。在這種價值觀念支配下,西方人有很強的個人奮鬥和競爭意識。

    但丁認為,沒有個人無所謂家族,而家族的光榮和高貴,首先在於有光榮和高貴的個人。而中國文化則注重團體,集體,強調合作的重要性。比如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眾人拾柴火焰高。在高深莫測的大自然面前,華人更喜歡抱團取暖來抵禦自然災害和外來入侵。

    二、河流原因。

    很多年以前,有個學者從地理的角度分析了東西方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其中一部分觀點很有見地,值得參考。

    眾所周知歐洲的河流多為南北走向,比如萊茵河與多瑙河;而亞洲的河流則是東西走向的,比如中國的長江黃河,印度的恆河,起源都是青藏高原。

    由於大氣環流的緣故,南北走向的河流是分段進入雨季的,東西走向的河流是全段進入雨季的,而東西走向的河流更容易發生洪澇。

    大水氾濫成災,就需要抗洪救災,洪災就成了地震之外影響重大的災害。地震無可抗拒,洪災卻可以降服。地震頻率很低,多年才發生一次,而洪災從未缺席過,每年準時來襲。

    祖先們恐懼洪災,從大禹治水的傳說,就可以看出洪水在華人心目中看起來多麼恐怖,治理洪水多麼重要。

    但傳說終歸是傳說,洪水還是要人類自己治理。因此要大家團結,要齊心協力,要集中優勢資源,所以大家要聚集在一起。這樣國家滾雪球式的發展,大帝國形成就有了民意基礎。久而久之,犧牲小我為大我,天上星星向月亮,地下葵花向太陽的價值觀就產生了。

    所以,在中國,分裂不得人心,分裂就是過街老鼠,不管你有多少理由,分裂就是賊,分裂就沒有正當性。統一就是人心所向,不管你採取什麼方法,經過多麼慘烈的過程,統一就會贏得萬民稱讚,就會流芳百世。

    三、地貌原因。

    如果說中國一隻完整的大公雞,歐洲就是一群紛飛的小鳥。如果說中國是"鐵板一塊",歐洲就是被一刀一刀切割的蛋糕,山脈河流就是一把把利刃,橫在蛋糕中間成為分離的催化劑。

    歐洲大陸一直在打個不停,即使是在不同時期出現過不同的帝國,但完整的外殼下面都是分崩離析的碎片。早在古羅馬時代就有了輪流執政,人民嚮往分權。奧匈帝國的時候容許下面的小弟們各自稱皇帝,分工治理國家,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上帝把阿爾卑斯山放在了歐洲的心臟就是讓歐洲各國自強自立、各自為政,發揮自己的個體潛能來創造奇蹟的。

    所以,即使相對完整的俄羅斯帝國也都是靠著蠻力而不是靠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滾雪球一樣成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蠻力維持的穩定表面是一顆顆桀驁不馴的心,一旦時機成熟就分崩離析,分道揚鑣。

    小小的巴爾幹分裂了多少次,前蘇聯解體後分出了多少國?哪怕是彈丸之地喬治亞也有兩個共和國鬧獨立。而北愛爾蘭這麼多年了一直"賊心不死",嚷嚷著要獨立出去。而英國政府竟然允許他們進行獨立公投,也是醉了。

    在歐洲人看來,能分就分,分得越小越好。為了抵禦虎視眈眈、對領土異常貪婪的俄羅斯,歐洲人寧願結盟都不願意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而擁有毀滅世界幾百次核武庫的俄羅斯對歐洲的危險是迫在眉睫的、隨時都會發生的。可是英華人卻全然不理會,表決通過了脫歐協議,這才東方人看來簡直就是昏了頭。

    總之,你說歐洲大陸一盆散沙也好,說歐洲人沒有大局觀念也罷,反正他們恐懼大一統,敵視整體。希特勒稱霸歐洲,想一統Continental,受到了大夥的強烈反抗,突破了歐洲人的底線,(如果他僅僅吞併波蘭和捷克,大家是不會介意的。)所以大家要群起攻之,戰後要肢解德國。

    俄羅斯貪得無厭,野心勃勃,要稱霸歐洲,建立大俄羅斯,也讓整個歐洲大陸視為公敵,不遺餘力要進行北約東擴,擠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要將第二個希特勒扼殺在搖籃。

  • 8 # 船伕聊歷史

    這問題問的,現在的歐洲不是已經統一的七七八八了嗎?

    如果沒有貞德,或許英法百年戰爭最後英國會一統歐洲。

    如果沒有滑鐵盧,或許拿破崙早就把歐洲統一了。

    如果英國堅持綏靖,或許希特勒也能完成拿破崙美完成的偉業。

    但歷史沒有如果,歐洲似乎很難統一,但事實也不見得,比如二戰後成立的歐盟,不正用另一種方式,完成祖先們未完成的事業。

    1951年,以法國、西德、義大利為代表的6國簽署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

    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  

    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  

    1965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  

    1973年,英國、丹麥和愛爾蘭加入歐共體。  

    1981年,希臘加入歐共體。  

    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歐共體。  

    1993年,歐共體正式易名為歐洲聯盟。  

    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歐盟。  

    2004年,歐盟25國首腦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署了《歐盟憲法條約》。這是歐盟的首部憲法條約,旨在保證歐盟的有效運作以及歐洲一體化程序的順利發展。  

    雖然2016年發生了英國脫歐時間,但自從一戰開始,英國似乎和美國走的更近一些,不僅眉來眼去,利益方面更是穿一條路子,【英美,英美】,而歐洲的統一勢必會影響美國的地位,這一點從歐元出現後就很容易發現。

    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這些國家,透過一些列事件,也逐漸反應過來了,對英國的態度其實也是愛加入不加入了。其實自古以來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這群國家就有些格格不入,英美以新教為主,歐洲大陸則以天主教為主,法律體系上也分為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

    或許英國更願意跟在美國後頭,去經營自己的英聯邦那一灘,而對歐盟也是可加入,可不加入的態度。【至少從公投結果上來看,民意是這樣】

    我們再來看下聯邦制國家的定義:幾個國家聯合成一個主體,擁有最高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擁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聯邦行使國家的外交、軍事、財政等主要權力。

    現如今的歐盟財權已經基本統一,軍事外交以及憲法法律方面也在不斷嘗試,但在現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事情都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影響,目的雖然已經明確,但道路似乎註定是曲折的。

    【歷史長河,溯流而上,怎麼能沒有船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邑到茶店子車站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