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歐洲長期分裂,但是沒有我們國家的大一統思想。
4
回覆列表
  • 1 # 遊戲碎碎念

    沒有“大一統思想”恐怕未必,歐洲長期分裂有兩個原因,山和英國。

    我們古代有個說法叫“逐鹿中原”,即誰能在中部大片平原和良田處站穩腳跟,誰就佔領了制高點,很可能一統天下,然而這套在歐洲是站不住腳的。

    因為山脈阻隔。

    在古代,翻山越嶺打仗很難,正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山地幾乎是天然的屏障。試圖征服雄山峻嶺後面的地方,補給難度、非戰鬥減員和其他問題比在平原打仗難的多,而對手則容易以逸待勞。——特別是附近一個大島還做強做大,成了攪屎棍的時候。

    而隔離久了,就會形成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宗教信仰,這彼此之間就更顯得不一樣,更難調和了——古代可沒有政治正確和diversity的說法。

    不過,這可不意味著歐洲沒有大一統情節。歐盟這個經濟統一體,就是歐洲國家試圖整合的最好例子,而且歐洲人可還是非常懷念羅馬帝國的榮光呢。

  • 2 # 標準的70後

    我認為,歐洲沒有“大一統”思想,主要有下列原因:

    1.沒有統一語言。

    歐洲大陸有英語、法語、德語、俄語、葡萄牙語,每種語言都有大量人口。反觀中國,漢語是通用語言,蒙語、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等少數民族語言是官方語言。在中國,通曉漢語,走遍全國。在歐洲,通曉英語,也未必能夠暢遊天下。

    2.沒有各民族互相交融的歷史,各個民族誰也不服誰,道不同不相為謀。

  • 3 # 王永強147104193

    第一沒有出現一個強大的原生文明。第二即便出現了強大的武力統一人物,在沒有能夠融合其他文明的原生文明下,分裂是最終的歸宿!

    強大的原生文明在出現強大統一理念的統治人物後,在原生文明影響下尋找大同,容納不一樣文化。造成多元文化的大融合!這就是什麼我們能夠從大禹治水定九州開始到戰國,從秦朝走到現在,而歐洲在出現幾次融合後又分裂的根本原因!

  • 4 # 三思堂

    1.古代沒有足夠強大的民族政權,完成統一歐洲的程序,自然難以產生大一統思想。

    2.近代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邦國林立,經濟上無法融合。

    3.海洋性國家征服世界市場,國力此消彼長,沒有能力,沒有時間完成統一。

    4.文藝復興,人權至上,不允許踐踏消滅一個國家。即使後來的法西斯也遭到了歐洲各國和美國的抵制。

    5.現在的歐盟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也算是經濟上的大一統,但政治上的大一統畢竟沒有傳統,難以實現。

    沒有大一統思想也並非是壞事,保持了世界的多樣性和競爭的充分性。

  • 5 # 趙凡丁201

    1丶在古代社會並沒有歐洲是一個整體這樣的政治地理概念。古羅馬是歐洲最早的政治軍事大國,當它強大起來的時候,即開始向南方地中海北岸的北部非洲入侵,擊敗了古國迦太基(今突尼西亞),佔領了古埃及(古代文明中心)。向東擴張,經過巴爾幹半島進入地中海東岸地域(今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土耳其),一直打到兩河流域(古代另一個文明中心)。

    古羅馬最強盛的時候,是一個環地中海大國。在古羅馬人眼中,羅馬帝國轄區內是文明地區。現在的歐洲中部、北部和東部都是3大蠻族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居住的荒蕪的、未開化的野蠻地區,沒有什麼價值,不適合文明人居住,也不值得長期佔領。

    (這個道理,想一想古代中國就明白了。有人問:強大的中原王朝為什麼不佔領距離中國這麼近的蒙古高原大漠及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因為當時生產力條件下,對於中原人來說,這些地方荒蕪得沒有任何價值,從事農業生產的文明人無法在這裡長期生存生活,只有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的“野蠻”的遊牧人才可以生活在這樣的地方。比如歷史上強大的漢朝軍隊驅逐了匈奴人後又撤回到中原)。

    古羅馬帝國(西丶東羅馬帝國)存在1000多年之久,號稱“千年帝國”。從沒有想過要統一帝國北邊的蠻族地域。反而在它存續時間裡,不斷地遭到來自北方地區蠻族的入侵,包括來自東方的匈人的入侵。

    2丶亞歐本是一個大陸闆闆,中世紀晚期,兩大洲的界限才逐漸明晰起來。14一15世紀,烏拉爾山脈才被確定為兩大洲的分界,慢慢地被人們所公認。古代羅馬人和北方蠻族從來沒有認為,亞歐大陸一小部分(歐洲)是一個地理政治區域整體。(當年蒙古人打到俄羅斯,前進到東歐平原時,並不知道他們是在跨洲作戰)。所以古代歐洲人沒有“大一統”思想是很正常合理的。就象我們華人“大一統”觀念沒有把整個亞洲都包括進來一樣。

    15世紀以來美洲丶澳洲丶南極洲的發現,才促使人們對各大洲作出明確的邊界劃分。

    3丶亞歐兩洲邊界劃定之後,近代和現代歐洲人有沒有過統一歐洲的想法呢?有過。比如拿破崙丶希特勒都想過武力統一歐洲,都失敗了。兩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人又一次意識到統一的需要,從歐共體到歐盟都是歐洲人為歐洲統一所作出的努力。但面臨著重重困難與阻力,英國近期內要退出歐盟。有的國家還面臨繼續分裂的危險。

    4丶歐洲要統一也難。原因:

    (1)沒有大一統的歷史傳統。歐洲自古以來從未統一過。古羅馬時,分為帝國區與蠻族區兩個部分。羅馬帝國滅亡,即為各封建小國丶領主林立,相互混戰。從沒有出現過中國式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迴圈演進的大一統格局。

    (2)沒有統一民族文化傳統、統一的文字。歐洲各民族使用的來自腓尼基人發明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極利於語言文化的分化,地方的方言轉化、固化為民族語言文字,不利於大民族與統一大國的形成和發展。

    (3)無起主導作用的主體民族(類似中華民族中漢族這樣的主體民族)。長期處於均勢狀態的、各個獨立的小民族利益難以調合。

    (4)歐洲近代資本主義崛起提倡的個人主義價值觀也對歐洲統一起著不可忽視的阻礙作用。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總論:歐洲大一統,無能為也

    在歐洲,幾乎每一個政治強人都幻想能建立統一歐洲的豐功偉績。查理曼大帝在歐洲備受推崇,紅桃K的原型就是他,就是因為在他任上,歐洲基本上實現了統一。此後的歐洲,逐漸分崩離析,直到形成如今的支離破碎的版圖。在古代,大一統的國家能夠更大限度的排程國家資源參與國際競爭,因此人類歷史上幾個文明古國都具備擴張傾向,傳統陸權國家尤甚。

    歐洲在羅馬帝國時期,憑藉著羅馬帝國與蠻族之間的文明代差曾經統一過,此後除了查理曼帝國短暫統一之後,歐洲從此陷入了永無止境的分裂之中。在近代之前,歐洲是有著大一統思想的,為此,不管是法國還是奧地利、德國,都在進行著嘗試。歐洲的大一統,在19世紀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幾乎完成,整個歐洲的版圖變得很“乾淨”。

    然而,隨著英美等國“個人主義”逐漸演化為經濟自由主義和政治保守主義極其人性論的哲學基礎,歐洲國家把個人自由、個人權利平等、立憲政府、人的尊嚴、財產權、隱私權,以及自信、競爭、市場機制等觀念當做歐美國家的價值觀,並在此基礎上主張“民族自決”,使得歐洲國家在近代以來越分越小。

    歐洲國家從古至今為什麼沒有大一統,有很多原因,涉及到地理、宗教、民俗文化等各個方面。

    歐洲地理:不具備大一統的條件

    歐洲地形上,從東到西,有喀爾巴阡山、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這些山脈將歐洲分隔成了四個大的地理單元。這些單元內部,又有這些山脈的餘脈阻隔,形成了更加小的山地、谷地、平原,這使得歐洲大陸上沒有一塊土地能夠聚合成統一的強大地緣勢力。

    除了這些高山的阻隔之外,歐洲地理上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河流很多,但是多數都很短。從東向西,有第聶伯河、維斯瓦河、奧得河、易北河、萊茵河、盧瓦爾河等。在人類文明的早期發展階段,河水起到了灌溉、水運等作用,在經濟上不可替代。缺少了大川大河的流域共同治理的生產活動,使得歐洲地區沿著河流各自發展,形成了數量龐大的民族地區。

    唯一一條國際河流——多瑙河沿岸都是山地,只在匈牙利一帶有小片平原,也因為喀爾巴阡山的影響,降水稀少,物產不豐,成了匈牙利大草原,沒有發展起來更為發達的農業文明。

    因此歐洲在地理上就缺少成為大一統國家的條件。

    古羅馬帝國為什麼能完成統一呢?那是因為羅馬帝國在文明發展程度上實現了代差,使得羅馬帝國能夠以碾壓的絕對優勢完成統一。一旦羅馬勢力衰弱,各個地區天然就存在分裂的傾向。

    歐洲國家最有可能實現大一統的主導國家是法國,法國境內塞納河、盧瓦爾河、羅德河將法國經濟發展能夠大致聯絡到一起,這也使得法國成為歐洲第一個封建王權專制國家,也為法國奠定了歐洲霸權的基礎。可是法國的體量太小,只有55萬平方公里,對周邊的德國、西班牙、奧地利都不能形成絕對優勢,這些國家不一定打的過法國,但是能夠自保。在法國發動統一戰爭時,法國周邊總會出現搗亂的國家,使得法國功虧一簣。後來,這個搗亂的國家名單上,又加上了英國。

    宗教文化:教皇治下的分封體系

    在文明發展初期,封建制能夠快速的開疆拓土,因此成為了各個古文明的首選政治制度。中國周王朝時也曾進行過大規模的分封,也形成了大量的諸侯國家,使得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大戰頻仍,多封眾建也曾成為中國政治的主流,但是中國出現了秦始皇,終結了這一個時代,開啟了截然不同的專制帝制時代。

    歐洲沒有秦始皇,卻迎來了一個教皇。

    教皇的權力來自於宗教教義的解釋權。教皇以對歐洲分封體系的確認和承認等為代價,取得了精神領域裡的絕對權威,以至於沒有受到教皇承認的王公爵位都為非法。

    (羅馬教皇的產生)

    歐洲各蠻族國家基督化後,皈依天主教的異族首領,由梵蒂岡天主教教皇冊封為國王。匈牙利國王伊斯特凡一世在公元997年登基時被叫做匈牙利人的親王,這個職位是馬扎爾人(匈牙利人)部落聯盟的首領,並不屬於歐洲的體系。根據匈牙利的傳說,公元1000年的聖誕節,教皇把象徵法統的王冠和權杖送到了這個匈牙利首領的手中。憑藉這兩件聖器,部落聯盟酋長加冕成為匈牙利人的國王伊斯特凡一世——匈牙利也升格成為王國。同樣地,法國的法蘭克人的君主(酋長可能更合適)克洛維也因受洗被教皇承認為國王。

    教皇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不受挑戰,極力維護分封體制,如同漢武帝的“推恩令”一樣,如此各個王國為了獲得自身地位的穩固,不得不向教皇納輸忠誠。最能體現出這一做法的例子是歐洲的王位繼承製。

    一旦王國被教皇承認,受封就國,虔誠的基督徒都會擁戴這些王公。這些地區都會形成自己的國會、法院等機構,成為事實上的封建土邦。虔誠的基督徒只能有一個妻子,連國王也不能例外,而且離婚還得跟教皇打申請報告。根據繼承法制,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王位,私生子沒有資格。一旦王公絕嗣,沒有了繼承人,根據各國的繼承法,一般會選擇女性後裔繼承(不孕不育男人居多)。可是,原有王國的各個機構都還會存在,不會因為兩個王國共有一個國王,就親如一家,依然是各行其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是葡萄牙併入西班牙60年,最後還是分開了。

    這是分封體系頑強獨立於世俗王權的表現,因為分封體系的背後,是教皇的宗教解釋權。在這個最高權威沒有被打倒之前,歐洲即使出現了像哈布斯堡這樣領地遍佈歐洲的政權也達不成內部的統一。由於這些分封體系的慣性,一般而言,老國王一旦去世,具有繼承權的各個王公後裔們會為了王權再次展開爭奪。歐洲歷史上,多次發生王位繼承戰爭,就與此有關。

    (權力的遊戲:歐洲王室絕嗣引發的戰爭)

    這樣,歐洲人為了那些教皇冊封過的王位爭來爭去1000多年,教皇則在羅馬城中看風起雲落。

    近代之前:法華人的革命

    拿破崙稱帝前,歐洲大陸只有東西羅馬兩個皇帝法統,一個被奧地利收藏的神聖羅馬帝國,繼承的是西羅馬帝國的法統;一個是被沙俄收藏的沙俄帝國,繼承的是東羅馬帝國的法統。東羅馬帝國滅亡後,流亡歐洲的東羅馬皇帝的弟弟,曾經想向法國國王出售東羅馬帝國的皇位。當時的法國國王怦然心動,在最後付款的時刻被叫停,理由是法國國王的權力不需要東羅馬帝國的皇位來證明。

    拿破崙稱帝后,皇帝的法統就開始混亂了,奧地利國王一看法國稱了皇帝,也不管神聖羅馬帝國了,就叫奧地利帝國。以後普魯士王國統一北德意志後,覺得不能見面矮三分,因此也叫德意志帝國。至於東邊的俄國,在伊凡四世時,就自成沙皇了。歐洲一大片的皇帝,人們對宗教的虔誠依然存在,然而教皇的權威開始跌落,原始的分封體系變得分崩離析。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思想啟蒙,自由、平等、博愛等普世價值觀逐漸從中世紀黑暗的教權統治下被解放出來,成為歐洲思想界的一股清流,影響了整個近代史,其淵蔽之深至於今日。

    工商業的發展使得原來的分封體系逐漸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桎梏,教皇的反動統治,逐漸成為人們革命的物件,法國大革命起初的目標即是封建王權和僧侶,到後來逐漸發展到了打到一切原有的秩序,不分好壞良莠,大革命已經失去了韁繩,在歐洲傳統的封建秩序裡橫衝直撞。當時的法國並沒有其他封建王國那麼黑暗殘暴,反而相當開明。最終卻是這種相對開明的狀態,使得人們發現了思想被束縛,自由被剝奪,使得大革命如同山洪暴發,沖毀了一切。

    (法國大革命)

    歐洲在大革命沖毀了秩序後,重新組建了“維也納體系”的封建開明專制,在1848年革命後,歐洲的封建制度已經走向了終結,國際化開始加深,為了增強國家的競爭力,歐洲國家開始整合,最終形成了歐洲幾個大國:法蘭西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義大利王國等,這也是歐洲版圖上最為“乾淨”的時期。如果不出意外,被打碎了的分封體系的廢墟之上,歐洲可以實現大一統:因為此時的工業革命已經可以實現超越高山、河流等地理限制的能力,如鐵路、運河等。

    然而,時間來到了19世紀末期,英華人的個人主義思潮大行其道。

    個人主義:19世紀後的民族自決

    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希伯來文明,猶太、基督教徒都重視個人價值的傳統,傳教士的虔誠和狂熱也可以看成是個人主義的一個表現。近現代西方個人主義在文藝復興、新教改革中出現,在英法德等國的啟蒙運動和美國的開拓建國曆程中形成的。

    個人主義逐漸形成了英國近代確立的經濟自由主義和政治保守主義及其人性論的哲學基礎,與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相對立。這種人文精神包羅永珍,從個人自由、權力平等一直到政府組織形式等方面,在人們的行為規範上了形成一套價值觀體系。這與法德等大陸體系國家尊崇的理性政府(理想國)有不同,他們更崇尚經驗主義,主張個人有權不同於他人。

    這種對個人價值的極度推崇,發展到政治理念,即是“民族自決”,各個民族有權決定他們的建國、施政等方式,這與大陸強權國家熱衷於統合的理念背道而馳。由於個人主義尊重個人權利的表達,使得政府在做決策時,難以平衡各個方面的利益,最終國會分裂,而普通民眾也有尊重他國獨立的理由——充分尊重他人嘛!因此,英美國家的政治理念,趨向於保守主義,因為每個決策都要經過國會議員的反覆辯論,從而啥事也幹不成。強權政府崇尚精英理念,熱衷於制度設計,在調動社會資源的效率遠遠高於這些國家,因此就相對顯得激進。

    (《大西洋憲章》的簽訂者:羅斯福和丘吉爾)

    在歐洲即將角逐出最大贏家時,英國恰到好處地出現了,而且提供了一整套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並把這些當做普世價值,不遺餘力地宣傳推廣。最終,歐洲的政治強人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努力,在英國這個最大的變數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失敗了。

    (歐洲現在的政治版圖)

    美英國家主導了二戰之後歐洲的政治秩序,其向歐洲植入的個人主義也早已生根發芽,所以歐洲國家已經很小了,卻還在分裂,絲毫不見統一的趨勢出現。傳統上具有大一統政治需求的陸權國家法國、德國,發現了用經濟來整合歐洲的辦法,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起運作了歐盟組織,是為歐洲一體化的先鋒隊。然而即使這樣一個純經濟組織,也因為英國由來已久的“個人主義”作祟,變得前途微妙起來。

    送走了教皇,誰成想英國王者歸來後,竟成了這樣?歐洲大一統,路漫漫其修遠兮,唯有上下而求索也。

  • 7 # 北玄武

    歐洲歷史雖然紛亂,但是“大一統”思想和“大一統”事實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裡,分裂佔統治地位,二戰後,“大一統”在思想和現實上強勢迴歸。

    話說歐洲最著名的同一時代就是羅馬時代,當時,以亞平寧半島為核心,西北遠及英格蘭東南達希臘的歐洲在在羅馬的治下,甚至整個地中海沿岸都是羅馬的天下,如果這不算大一統,那恐怕是說不過去的。當然,萊茵—多瑙以北尚未納入,不過這不影響稱羅馬為大一統帝國,就像大秦帝國,當時西域和青藏並未在中原王朝直接統治之下,但是完全不影響說秦朝是大一統,對不對?

    只是到了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蠻族滅亡之後,歐洲世俗政治陷入紛亂,一直到近代。但是,基督教卻起到了粘合紛亂歐洲的作用,不管哪個國王,必須經過教皇加冕,方才具有合法性。雖然實際統治到不了,但是至少諸國在思想上認為統合在羅馬教廷之下。而且,當時Continental人的認同次序是上帝、領主、國家,也是思想上有一個一直的歸宿。

    到了近代,統合歐洲為一家的思想又一次回潮,拿破崙征戰四方,建立歐洲霸業,某種層度上算一次統一歐洲的嘗試。

    再說一句,大一統不唯一,樣式多種,現在歐洲特色的大一統就是歐盟,歐洲的大一統,依舊在路上。

  • 8 # 大霖論歷史

    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都很清楚,實現大一統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文化圈,這是最起碼的精神需求,也是維護統治的基礎。二是地緣因素。歷代中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最初都是走“深根固本以正天下”的路子,沒有一塊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隨時會被相鄰勢力吞掉。三是必須擁有一支足以橫掃天下的力量,大一統的局面歸根結底還是靠戰爭打出來的。

    簡而言之,以上三個因素可以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

    歐洲不缺乏天時,從古老的希臘、羅馬文明再到基督教文明,一直是歐洲人追求統一的精神支柱。從亞歷山大、查理曼再到拿破崙、希特勒乃至今天歐盟的建立,都是以追求歐洲的統一為目的。

    歐洲也不缺乏橫掃天下的力量,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拿破崙的燧發槍部隊、希特勒的裝甲叢集都是當時足以震撼世界的武裝力量,也曾經一度橫掃Continental,最終卻還是落了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結局。

    唯一缺少的是地利!歷代中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先前無一不是佔據著一塊進可攻退可守的形勝之地。而中國最好的形勝之地當屬關中地區,依託陝北高原、太行山、秦嶺等複雜地貌的屏護,只要扼守住潼關、武關、函谷關,便可以閉關自守,靠著關中平原的千里沃野休養生息。出了三關,便是四通八達的中原地區,然後向東、向南、向北很難再有任何明顯的地理屏障可以阻擋。歷史上,周、秦、漢、隋、唐這些著名的王朝統一天下的第一步無一不是從關中邁出。

    而同一時期的歐洲則是因為缺乏這樣的地方這才導致千年分裂、殺伐不休。古代從希臘半島和義大利半島崛起的馬其頓帝國和羅馬帝國曾經一度掌控過大半個歐洲,特別是羅馬帝國影響更為深遠,現今歐洲的基本格局便始於羅馬帝國。然而遺憾的是,羅馬人依託阿爾卑斯山脈閉關自守綽綽有餘,開關擊敵則力不從心。你可以依託地形防止別人進來,別人同樣可以把你堵住出不來。不僅如此,義大利半島內山巒疊嶂的地理現狀讓帝國內部分裂勢力有了可乘之機,大大小小的城邦隨之而起,各有各的執行模式,實力也差不多,誰也搞不掉誰。即便進行武力征伐也受山嶺阻隔之苦,軍事行動規模都不會太大。這就是為什麼羅馬軍隊輕裝步兵為主、作戰樣式以密集方陣為主的原因所在。古代中國那種動輒以幾萬、幾十萬大軍縱橫廝殺的場面在同時期的歐洲是不可能想象的。

    受地理限制,既然誰也吃不掉誰,那國家大事就要大夥一起拿主意,商量著來,羅馬共和體制由此產生並深刻影響著後世歐洲的政治格局。

    羅馬帝國興盛的時候曾經將西歐完整的置於統治之下,但是東歐就不好說了。因為地形平坦,東方的遊牧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一次次侵入歐洲並先後建立起強大的政權。西歐人雖然也曾組織起過強大的軍事力量如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十字軍對抗東方入侵者,但是因為苦於內部爭鬥根本沒有哪怕片刻的喘息之機去積蓄國力去應對內憂外患,更談不上統一。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大地上的諸侯貴族們為了抵禦外敵入侵開始大量興建城堡。因為沒有像樣的地理屏障,只好建城堡積蓄力量,強盛了可以四面出擊。一旦出擊失敗或者碰到天災,立馬由盛轉衰並遭到敵方打擊,之前所做的一切瞬間化為泡影。拿破崙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無一不是這樣過程。

    所以,在這樣一個狀況下,自從2世紀中期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實際就已經失去了統一的念想。

  • 9 # 王宏禹

    歐洲是現代政治思想的發源地,大一統的思想在一些歷史環節上已經變成了某些歐洲帝國的現實。只不過由於歐洲的封地制度以及一些皇室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得土地變成了1塊1塊相互分離的狀態。土地的分離狀態也進一步導致了歐洲產生的平等均權,甚至是一些民主的萌芽。現代的歐洲國家變成了小小的1塊1塊的,相互獨立的狀況,使得很多人覺得歐洲為什麼沒有辦法統一,但是事實上歐洲人從來沒有放棄相互聯合的道路的探索。

    現在歐洲之父讓莫奈所倡導的歐洲聯合之路是一種新型的大一統思想,它是建立在主權國家的平等協商,基於功能主義的權力轉移。與東方政治思想中的大一統觀念是完全不同的特徵。

    歐洲聯盟建立在20多個國家的相互聯合之上,雖然並沒有實現主權方面的大一統,但是卻實現了經濟領域的大市場,並且致力於實現共同的防務。雖然在外交政策領域相互協調變得非常的艱難,但是歐洲人也從來沒有放棄在這個領域進行嘗試。歐洲人也認識到了分散的國家,對於他們發揮國際影響力是不利的。所以歐洲聯合的道路沒有終點。

  • 10 # 蕙如小朋友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是想統一歐洲的。但他們共同的失敗之處就是打沙俄這個大塊頭。要不然歐洲大陸早已統一。當然英倫三島還是很堅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婚姻就是有些人的避難所,你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