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鄉和鎮在行政級別上一樣,(市以下村以上)對於非農人口比重較大的第一級別的地區則用鄉,而對於政治或經濟較集中的則用鎮
2.沒多大區別
自從1980年代費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鎮大戰略”以來,小城鎮建設一直是學術界和政策部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也是實踐多有著筆的地方。費孝通考察的是江浙1980年代的小城鎮,1980年代正是鄉鎮企業神話流行的年代,江浙因為具有早期工商傳統的地利和佔據“賣方市場”的天時,依託小城鎮發展出相當規模的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又做大了小城鎮本身。依託小城鎮來實現工業化,可以離土不離鄉,可以以工補農,從而可以走出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之路。在1980年代,由小城鎮大戰略到市管縣鎮管村體制,逐步形成了當前中國農村基層的管理模式。具體到現在,就是以前的縣鄉體制大量改為市鎮體制,縣多改為市,鄉多改為鎮,以至有些縣市已經不再有鄉,而全部改稱為鎮了。
之所以說是鄉改稱為鎮,是因為在當前絕大多數地區,由鄉改為鎮,大多隻有名稱上的不同,並無實質區別,鄉鎮有同樣的體制,做同樣的事情。鄉和鎮也有不同,鎮帶有城鎮性質,理論上有小城鎮建設的任務。小城鎮建設可以為工業提供規模效益和聚集效應,可以為工業化提供載體,可以為城鎮人口提供安居環境。不僅在東部沿海的發達地區,而且在中西部農業型的地區,小城鎮建設的景觀到處都是,一棟棟樓房樹立起來,一些公共設施建立起來,下水道通了,路燈裝了,影劇院建了,菜市場修了,街道拓寬了,有線電視和無線電話也都有了。不過,沒有改稱為鎮的鄉也建設鄉政府所在地的集市,也修街道也裝路燈,也建影劇院,鄉已不鄉了。
小城鎮建設當然是有好處的事情。小城鎮不僅看起來比一般農村更有城市的味道,而且生活在其中比較方便,公共設施的利用率比較高,自來水和有線電視等容易安裝到戶。在那些鄉鎮企業較多的地方,正是小城鎮為鄉鎮企業提供了較方便的場所,成為工業化的載體。集市貿易也容易與大市場聯絡起來,鄉鎮政府建在有規模的小城鎮,行政起來也方便很多。
問題是,在當前鄉鎮一級,特別是中西部農村的鄉鎮一級,鄉鎮企業大多破產,透過小城鎮建設來實現農村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的希望越來越小,農村剩餘勞動力目前要麼在農村遊手好閒,要麼跑到遙遠的東部發達地區或大中城市打工。這些到遙遠地方打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沒有離鄉,因為他們在城市和沿海打工的收入不足以支撐他們在城市安居下來的費用,中國的工業化遠快於城市化,在城市就業的大多數農村勞動力仍然得回到農村,打工收入成為農業收入的補充,農村仍然是他們離不開的地方。這樣的離土不離鄉,顯然與小城鎮建設一類的離土不離鄉有本質的不同。
中西部小城鎮不僅沒有鄉鎮工業,而且沒有象樣的商業。傳統農業和大宗農產品也不可能產生象樣的商業。這樣一來,中西部的小城鎮便大多成為純粹消費性的場所,無論從外貌上看這些場所多麼象城市,有多少樓房、街道、公共設施,這些場所實質上也不過是一個鄉鎮政府加上一個農貿市場,而且這個農貿市場主要是滿足鄉鎮政府為主體的鄉鎮自身消費者需要的規模很小、交易很少的內部市場。因此,這類中西部的小城鎮只是消費性的小城鎮,並不能生產什麼財富出來,這樣的小城鎮越多,對中國現代化的壓力就越大,對國家財政的要求就越強,對農民的索取就越狠。這樣的小城鎮建設,因為沒有生產性的工商業,也只能向農民收取稅費,農民不多的剩餘轉化為小城鎮消費性的鋼筋水泥建築,本來應該用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錢修了街道,本來可以透過村莊建設為生產的農民提供安居環境的資源被抽取變成鎮上一排排住宅樓。村莊破敗起來,農田水利長年失修。
在1980年代確定發展小城鎮戰略時,以為有了小城鎮就不愁沒有鄉鎮企業。今天看來這種觀點想當然的成份是多了些。當前鄉鎮企業在中西部的大規模破產不僅是現時態的,而且是將來時的,資本向產生利潤的地方集聚,在1980年代全國市場的支撐下,沿海一些地區的鄉鎮企業成功地發展起來。進入1990年代,全國市場被瓜分一空。海外市場很大,不過鄉鎮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能力肯定很糟,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即使沒有海外資本的進入,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對已成規模的東部發達地區具有雄厚實力的企業集團,已沒有市場競爭力,只是在那些運輸不便的或資源性的商品生產中,中西部鄉鎮企業還有一點生存的空間。換句話說,當前中西部農村不僅“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工業化沒有了空間,而且絕大多數小城鎮發展工商業的空間也沒有了。硬要進行小城鎮建設,就是投資於消費性的小城鎮建設,這種建設因為沒有經濟收益而不能為繼,表面上的繁華不能阻止將來的必然衰退。
在中西部農村調查,到處是招商引資的熱情,鄉鎮一級也不能免,因為上級安排了鄉鎮招商引資的任務。招商引資是必然的,因為上級要求各個鄉鎮將小城鎮建設得象樣,並用有無“政績”來予評價。小城鎮建設得有個樣子,就是載了梧桐樹,也就要去引鳳凰過來。也只有來了鳳凰,種下梧桐樹才能有收益才可以維持下去。但宏觀層面為中西部小城鎮提供的空間太小,遲早大部分種下的梧桐樹不會有收益,梧桐樹會乾枯而死。
梧桐樹因為引不來鳳凰而乾枯死去也合乎中西部將來的實際。一個縣有10多個鄉鎮,每個鄉鎮都進行小城鎮建設,所有農民都轉移出來成為鎮裡的居民,每個鎮也只有數萬人。若一個60萬人的縣,重點建設3個小城鎮,每個小城鎮按20萬人的規模進行設計,就可以將所有農村人口轉移進入本縣的城市。而事實上,中西部農村人口的相當部分還會轉入東部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這樣,花了很多功夫在每一個鄉鎮建設的小城鎮就沒有意義,沒有人來往,那些冷灰色的水泥建築僅僅是將本來可以耕種的農田變得不能再作農業用途,而廢棄在那裡。
當前全國小城鎮建設的熱情因為嚴重的鄉村債務而稍為降低。但全國小城鎮建設的衝動仍然強烈。五通一平,招商引資在有些地方是有意義的,若在全國推展就顯得可笑。不僅可笑,而且可悲。
必須快速改變當前改鄉為鎮,小城鎮建設遍地開花的狀況,將大部農村有限資源投入到農田基本建設和村莊建設這些生產性的建設中,而不是投入到小城鎮這個消費性的建設中。
1.鄉和鎮在行政級別上一樣,(市以下村以上)對於非農人口比重較大的第一級別的地區則用鄉,而對於政治或經濟較集中的則用鎮
2.沒多大區別
自從1980年代費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鎮大戰略”以來,小城鎮建設一直是學術界和政策部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也是實踐多有著筆的地方。費孝通考察的是江浙1980年代的小城鎮,1980年代正是鄉鎮企業神話流行的年代,江浙因為具有早期工商傳統的地利和佔據“賣方市場”的天時,依託小城鎮發展出相當規模的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又做大了小城鎮本身。依託小城鎮來實現工業化,可以離土不離鄉,可以以工補農,從而可以走出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之路。在1980年代,由小城鎮大戰略到市管縣鎮管村體制,逐步形成了當前中國農村基層的管理模式。具體到現在,就是以前的縣鄉體制大量改為市鎮體制,縣多改為市,鄉多改為鎮,以至有些縣市已經不再有鄉,而全部改稱為鎮了。
之所以說是鄉改稱為鎮,是因為在當前絕大多數地區,由鄉改為鎮,大多隻有名稱上的不同,並無實質區別,鄉鎮有同樣的體制,做同樣的事情。鄉和鎮也有不同,鎮帶有城鎮性質,理論上有小城鎮建設的任務。小城鎮建設可以為工業提供規模效益和聚集效應,可以為工業化提供載體,可以為城鎮人口提供安居環境。不僅在東部沿海的發達地區,而且在中西部農業型的地區,小城鎮建設的景觀到處都是,一棟棟樓房樹立起來,一些公共設施建立起來,下水道通了,路燈裝了,影劇院建了,菜市場修了,街道拓寬了,有線電視和無線電話也都有了。不過,沒有改稱為鎮的鄉也建設鄉政府所在地的集市,也修街道也裝路燈,也建影劇院,鄉已不鄉了。
小城鎮建設當然是有好處的事情。小城鎮不僅看起來比一般農村更有城市的味道,而且生活在其中比較方便,公共設施的利用率比較高,自來水和有線電視等容易安裝到戶。在那些鄉鎮企業較多的地方,正是小城鎮為鄉鎮企業提供了較方便的場所,成為工業化的載體。集市貿易也容易與大市場聯絡起來,鄉鎮政府建在有規模的小城鎮,行政起來也方便很多。
問題是,在當前鄉鎮一級,特別是中西部農村的鄉鎮一級,鄉鎮企業大多破產,透過小城鎮建設來實現農村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的希望越來越小,農村剩餘勞動力目前要麼在農村遊手好閒,要麼跑到遙遠的東部發達地區或大中城市打工。這些到遙遠地方打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沒有離鄉,因為他們在城市和沿海打工的收入不足以支撐他們在城市安居下來的費用,中國的工業化遠快於城市化,在城市就業的大多數農村勞動力仍然得回到農村,打工收入成為農業收入的補充,農村仍然是他們離不開的地方。這樣的離土不離鄉,顯然與小城鎮建設一類的離土不離鄉有本質的不同。
中西部小城鎮不僅沒有鄉鎮工業,而且沒有象樣的商業。傳統農業和大宗農產品也不可能產生象樣的商業。這樣一來,中西部的小城鎮便大多成為純粹消費性的場所,無論從外貌上看這些場所多麼象城市,有多少樓房、街道、公共設施,這些場所實質上也不過是一個鄉鎮政府加上一個農貿市場,而且這個農貿市場主要是滿足鄉鎮政府為主體的鄉鎮自身消費者需要的規模很小、交易很少的內部市場。因此,這類中西部的小城鎮只是消費性的小城鎮,並不能生產什麼財富出來,這樣的小城鎮越多,對中國現代化的壓力就越大,對國家財政的要求就越強,對農民的索取就越狠。這樣的小城鎮建設,因為沒有生產性的工商業,也只能向農民收取稅費,農民不多的剩餘轉化為小城鎮消費性的鋼筋水泥建築,本來應該用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錢修了街道,本來可以透過村莊建設為生產的農民提供安居環境的資源被抽取變成鎮上一排排住宅樓。村莊破敗起來,農田水利長年失修。
在1980年代確定發展小城鎮戰略時,以為有了小城鎮就不愁沒有鄉鎮企業。今天看來這種觀點想當然的成份是多了些。當前鄉鎮企業在中西部的大規模破產不僅是現時態的,而且是將來時的,資本向產生利潤的地方集聚,在1980年代全國市場的支撐下,沿海一些地區的鄉鎮企業成功地發展起來。進入1990年代,全國市場被瓜分一空。海外市場很大,不過鄉鎮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能力肯定很糟,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即使沒有海外資本的進入,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對已成規模的東部發達地區具有雄厚實力的企業集團,已沒有市場競爭力,只是在那些運輸不便的或資源性的商品生產中,中西部鄉鎮企業還有一點生存的空間。換句話說,當前中西部農村不僅“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工業化沒有了空間,而且絕大多數小城鎮發展工商業的空間也沒有了。硬要進行小城鎮建設,就是投資於消費性的小城鎮建設,這種建設因為沒有經濟收益而不能為繼,表面上的繁華不能阻止將來的必然衰退。
在中西部農村調查,到處是招商引資的熱情,鄉鎮一級也不能免,因為上級安排了鄉鎮招商引資的任務。招商引資是必然的,因為上級要求各個鄉鎮將小城鎮建設得象樣,並用有無“政績”來予評價。小城鎮建設得有個樣子,就是載了梧桐樹,也就要去引鳳凰過來。也只有來了鳳凰,種下梧桐樹才能有收益才可以維持下去。但宏觀層面為中西部小城鎮提供的空間太小,遲早大部分種下的梧桐樹不會有收益,梧桐樹會乾枯而死。
梧桐樹因為引不來鳳凰而乾枯死去也合乎中西部將來的實際。一個縣有10多個鄉鎮,每個鄉鎮都進行小城鎮建設,所有農民都轉移出來成為鎮裡的居民,每個鎮也只有數萬人。若一個60萬人的縣,重點建設3個小城鎮,每個小城鎮按20萬人的規模進行設計,就可以將所有農村人口轉移進入本縣的城市。而事實上,中西部農村人口的相當部分還會轉入東部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這樣,花了很多功夫在每一個鄉鎮建設的小城鎮就沒有意義,沒有人來往,那些冷灰色的水泥建築僅僅是將本來可以耕種的農田變得不能再作農業用途,而廢棄在那裡。
當前全國小城鎮建設的熱情因為嚴重的鄉村債務而稍為降低。但全國小城鎮建設的衝動仍然強烈。五通一平,招商引資在有些地方是有意義的,若在全國推展就顯得可笑。不僅可笑,而且可悲。
必須快速改變當前改鄉為鎮,小城鎮建設遍地開花的狀況,將大部農村有限資源投入到農田基本建設和村莊建設這些生產性的建設中,而不是投入到小城鎮這個消費性的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