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60140611113

    成語“巧舌如簧”是由“巧言如簧”演變而來的。其含義是指一個人在言語上過於誇張,說話的時候,舌頭就好像裝了“簧”一樣。“簧”在古代,主要指樂器裡用金屬或其他材料製成的發聲薄片。吹奏樂器時,簧片振鳴,樂器才能發出動聽的音樂。

    《說文》雲:簧,笙中簧也。從竹,黃聲。中國古代的樂器“笙”裡,有“簧”這樣一個裝置。《詩經·秦風·車鄰》中有“並坐鼓簧”的句子。《楚辭·憂苦》也有“願假簧以舒憂兮”的句子。由此可見,作為一種發聲的“簧”在古代是一種極為常見的樂器的部件。

    正因為“簧”能夠發出美妙的聲音,因此才有了對它的意義的引申。古人用它形容人說話過於好聽。不過這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大多是一種貶斥的態度。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意思是,說話象演奏音樂一樣好聽的人,臉皮是比較厚的。這與孔子《論語》中的“巧言令色,鮮矣仁”的生活判斷不謀而合。

    生活中,人們都希望被肯定、被讚美。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所說:“人類本性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但是,言語上過於的逢迎,卻常常被認為是一種虛偽的表現。

    “巧舌如簧”這個成語真正成為典故的,是與東漢時期洛陽的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生活在東漢末年,漢桓帝與漢靈帝時期的大儒陳蕃。據《後漢書·陳蕃傳》記載:陳蕃少有大志,十五歲就聲言“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可惜他生不逢時,在梁冀專權、宦官亂政的局勢下,儘管他身居高位,在太學生和士人中間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但卻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的足下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