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閩鄉小志

    一是帶著對自己田裡的莊稼所投入的那份非常濃厚、深沉的感情去對待學生,莊稼長得不好,從來不責怪莊稼,而是反思自己的過失;

    二是要有主動意識。農民種地,沒有人刻意去管,也沒有人要求農民什麼時候種地,種多長時間,種多少地。然而每一年每一季每一天,我們都可以看到農民忙碌在田野裡的勤勞身影。他們明白 一年之計在於春 ,也曉得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他們主動播種、施肥、收割。作為老師,就需要像農民那樣,圍繞 教書育人 主動地工作,不再把備課、上課當成一項任務,不再為了制度、為了指令而麻木地工作。

    三是要有專業意識。農民種地,付出很多:有艱辛的汗水,微薄的資金,還要堅強地面對天災的考驗。為了讓莊稼長得好,還得買化肥、買農藥。我們老師要想把書教好、把人育好,難道不應該為教學進行一點投資嗎,買幾本書,訂幾份雜誌,多瞭解一些教學理論,多掌握一些教育理念,多學習一些教學案例,讓自己也漸漸成為專業化的優秀教師。 其次,學習農民的精耕細作。像農民精選種子那樣精選教學內容,教皈依學;要像農民精耕細作那樣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要像農民那樣,在農業耕種過程中不斷調整,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地栽培,細心地呵護。學會 看天、摸土 ,尋找課堂 播種 的時機。 是呀,當我們真的能夠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我們一定會擁有老農的那份悠閒,那份練達,那種智慧。當我們真的能夠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全身心地投入一次,耕耘一次,也一定會收穫碩果累累的金秋~也唯有這樣,才能全心全意的為學生快樂成長服務。

  • 2 # 豆點札記

    像農民一樣種地需要學那方面的知識?

    此題我有點蒙圈——不知題主指那些人要像農民一樣種地?不過我還是談談只要去種地就需要有一定的基本知識,當然不僅僅是理論(書本)上的知識!用老農民的土話講——看天看地種莊稼:這裡麵包括時令季節、氣象學、土壤學、種子學、植物學、農業綜合管理——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即農業的“八字憲法”)。簡言之,種地看似簡單,其實拋開“天災人禍”的風險之外,從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一系列生產過程中看,種地的確是一門大學問!所以種地的知識必須與生產實踐、科學實驗、經濟效益、市場需求相結合並適應才有可能事半功倍,有所成就!當然政策和策略也是種地者必須要學習的前提條件!否則違法亂紀事可不是你能任性妄為的。

  • 3 # 笑看煙雲61342450319

    要學習農民任勞任怨,遵紀守法,不記報酬,不給國家增添負擔,國家要公糧給公糧,要農稅給農稅,幹到死,累到死…………

  • 4 # 雪山的生活

    因為我是北方的,回答可能和南方的有些詫異,有不同的地方可以回覆補充。畢竟我們一年只種一茬莊稼,南方有兩茬三茬的。種地首先要了解氣候的變化,最起碼要知道24節氣什麼時候種地什麼時候育苗,什麼時候秋收。

    在我們北方大多是清明忙種麥穀雨中大田,在清明之後穀雨前幾天水稻開始育苗。水稻育苗的同時要重疊稻池埂子,池裡翻後注水浸泡為插秧最準備。大田一般都在穀雨前後開始搶種,翻地,起壟,拋坑或起溝,有注水後播種的,也有不注水的。注水的根苗一般比較壯,不注水的一般山區較多,不方便。播種之後就是壓滾子,大田就播種完畢了。蔬菜一般較早開始播種,葉菜一般都是直接澆水播種,茄子、辣椒、柿子、黃瓜、香瓜、西瓜等一般都是扣大棚先育苗後栽秧,豆角除外。

    秋收時一般要在霜降之前,下霜之後會對作物的質量和產量都有影響。所以種地時還要知道你家裡附近的積溫是屬於什麼積溫帶,不是所有產量高的都能種,因為種子的成熟期和農作物所處的積溫帶是不固定的。怕您們不明白舉例說明一下:例如你和你的朋友每人有一塊地,你的地年平均氣溫是2300度,你朋友的2700度。都想種玉米,而這個品種的適應積溫帶在2650-2700,那你的朋友就可以種你就不可以。如果你和你朋友買的是一樣的品種,你朋友的在霜降來臨之前成熟秋收了,你的可能還沒有成熟,而且產量也達不到。所以一定要選自己土地適應的農作物,不然很可能一年白忙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挺好》這部劇給你什麼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