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志剛7936

    糊米底乃底部造型缺之一,是露胎無釉的底足有黃褐色或黑褐色的斑點似糊米狀,為有的有,有的沒有,根據器物在窯中擺放位置,及火焰輻燒所受的大小決定鍋巴底存在與否,瓷胎中含鐵量也決定了,含量高者有,含量低者無,這也是一個因素。

  • 2 # 董時琛

    照片是高安窖藏青花雲龍紋獸耳蓋罐底圖,為什麼元青花有鍋巴,火石紅黃色底?據我研究,這是胎土泥含有鐵質,及墊燒的土渣含有鐵質,經高溫燒造後,歷經幾百年來的氧化所形成的顏色。那為什麼有些比較嚴重,有些又較輕呢?這原因有兩個,一是各種瓷器胎土所含鐵量不一致,二是所用的墊渣土使用五次,首先使用的含鐵質含量大,逐次減少,所以在每件成品瓷器表現出的情況便出現了差別。

  • 3 # 羅燕傳世收藏

    糊米底乃底部造型缺之一,是露胎無釉的底足有黃褐色或黑褐色的斑點似糊米狀,為有的有,有的沒有,根據器物在窯中擺放位置,及火焰輻燒所受的大小決定鍋巴底存在與否,瓷胎中含鐵量也決定了,含量高者有,含量低者無,這也是一個因素。

  • 4 # 發熱塗料實戰老冀

    糊米底大部分是由墊燒材料粘附形成的,在露胎處形成諸如砂鍋糊米似的黑褐色斑點,器底兒由裡向外密度減少,相對分佈均勻,大部分凸出於瓷胎表面;還有一種呈現隱在胎內想歪擴散的斑點,隱隱約約,分佈不均勻,應該是胎內鐵質受環境影響氧化變色現象,孫瀛洲捐獻故宮的一件夔龍紋器皿,底足玉壁底露胎就是這種感覺。

  • 5 # 韓麒收藏館

    元代的仰燒法,不同於宋代。宋代的仰燒法是用小於圈足的墊餅頂住器物底部裝匣,懸空的足壁在高溫下不負荷碗足的重量,故足壁可以做薄,這是宋代瓷器底足比元代瓷器底足薄的工藝原因。而元代仰燒法的過程是:先把一個用含鐵量較高的粘土加粗和料製成的泥餅放入匣缽,然後在墊餅上撒一層高嶺土與穀殼灰的粉末,再把碗盤坯件的圈足直接放在粉末上。

    元代青白瓷底心的乳丁&元疊燒法示意圖

    這顯然和宋代的仰燒法不同。元代把器物的圈足直接放在有沙渣的墊餅上,器物足壁需要直接承受器物仰燒時的重量,這樣必須把器足作厚,否則,圈足將承受較大壓力,而在焙燒時陷於泥渣之中,以致使足外壁的釉層粘上沙粒,影響器物美觀。

    另外,元代在墊餅上撒成粉末,而不把器物直接放在墊餅上,其原因,還與元代青白瓷胎的配方發生變化有關。如前所述,宋代是單一瓷石配方制胎,瓷胎原料耐火度不高,但元代青白瓷是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高嶺土的加入,瓷器的燒成溫度相應提高。隨著瓷器的燒成溫度較宋代提高,如不在墊餅上撒一層耐高溫的粉末,其圈足就可能與墊餅粘接。

    1987年杭州市朝暉路元代窯藏出土的,景德鎮窯青白瓷壇

    因此,元代景德鎮青白瓷圈足較宋代厚,與瓷器胎的配方變化和裝燒工藝的變化有關。

    正因為這個原因,元代景德鎮青白瓷的圈足往往粘有沙渣,這不同於宋代仰燒法燒成的瓷器,未上釉的底足烙有褐色或米黃色的鍋巴色——即俗稱的糊米底不同,形成元代青白瓷的底足特徵。也正是因為這種仰燒法,器物底足不需要直接安裝墊餅,而是直接把碗足放在沙墊上焙燒,因此,就不需要將器物底足圓心修平。這樣,形成了元代青白瓷仰燒碗類製品內底心留下突起的乳丁,而不是象宋代那樣把足底修平,而這,也作為元代青白瓷斷代的依據之一。

  • 6 # 只能慢慢地走

    糊米底乃底部造型缺之一,是露胎無釉的底足有黃褐色或黑褐色的斑點似糊米狀,為有的有,有的沒有,根據器物在窯中擺放位置,及火焰輻燒所受的大小決定鍋巴底存在與否,瓷胎中含鐵量也決定了,含量高者有,含量低者無,這也是一個因素。

  • 7 # 呵呵布衣丙

    瓷器的胎中或墊料中鐵元素含量高所致。這和當時的生產工藝水平有關,當時對瓷土的淘洗不是很精,墊料的選擇也不是很精。這才使“糊米底”現象偶有出現。

  • 8 # 大歲羽

    作為製作瓷器的人,我從燒製上說一下這個形成,我們鄰居就有一個專門做仿古元青花的,首先比如糊米底和鍋巴底的形成和所用瓷土裡的礦物質有關,一般是鐵元素居多,燒製高溫的時候會形成氧化,所以元青花的特徵裡有一些黑點點。第二和燒製溫度有關係,如果極速升溫那麼這個特徵就不明顯 緩慢升溫到1200後就會明顯些。第三和燃料相關,柴燒即便是匣缽也會有落灰,煤窯燒那就會更明顯,元代有個階段景德鎮是煤柴混合燒,現在有用氣窯燒也會出現這樣的特徵,可能原料影響更大一些。

    還有就是為什麼同一窯有的有有的沒有,在窯裡面我們把瓷器擺放的位置稱為窯位,高中低窯位燒製的狀態都會有不同,這來自於高中低三個窯位的溫度和空氣的流動曲線。比如我燒一窯郎紅很有可能一個匣缽裡有紅色的有白色的,即便是上了同一種釉,我們把這個叫氣氛的影響,燒窯的氣氛會時刻變化,可控也不可控,這才是瓷器的魅力。

    希望有幫到你,新年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是腸胃炎高發季節,怎麼避免“吃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