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頭醫生講腎
-
2 # 痛靜風平
作為一名高尿酸導致痛風的患者,我的回答是,引起痛風最主要的原因是尿酸水平長期偏高,要想預防痛風發作,需要想方設法降低尿酸水平,並保持在合理區間內。
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現代文明帶給我們舒適、便利的生活方式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被現代文明“裹挾”前進,在享受著物質極大豐富,科技飛速進步所帶來的各種“紅利”的同時,我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最讓我們感到“切膚之痛”的就是我們的健康狀態好像並沒有出現“質”的進步,反而卻在一點點“退步”。得到必有付出,也許天意如此。痛風等疾病的發病率上升,也就見怪不怪了。
痛風患者耳熟能詳的尿酸是嘌呤的代謝產物,每個人的體內都含有一定濃度的尿酸成分。有些朋友認為尿酸是人體代謝產生的“垃圾”或者“廢物”,事實並非如此。尿酸是人體代謝過程中重要的參與物質,正常水平的尿酸可以幫助人體維持血壓、保護多巴胺等神經元,還具有提高智力和抗氧化延緩衰老的作用。但是物極必反,當體內尿酸濃度超出正常區間上限,反而會對我們身體健康造成諸多危害。
人體是由億兆個細胞構成,細胞中的嘌呤(Purine)成分主要是以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在細胞的能量供應、代謝調節等方面發揮作用。細胞的新陳代謝形成內源性嘌呤來源,自食物消化攝入是外源性嘌呤的來源。這些嘌呤成分主要在肝臟中被氧化代謝形成尿酸,隨血液在腎臟中被吸收過濾,多餘的尿酸被尿液排出。尿酸的形成和排洩基本平衡,人體才能將尿酸濃度維持在正常區間,保證尿酸發揮其“正能量”。
當嘌呤代謝異常及其伴生的尿酸排洩障礙導致體內尿酸水平“居高不下”時,血液中過多的尿酸成分因無法充分溶解而析出,形成尿酸鹽結晶。這些顯微鏡下“美麗”的結晶體,隨血液流經肢體的趾、踝、膝、腕、肘等遠端肢體關節部位,由於血液流動變慢、體溫降低和酸鹼環境變化等原因沉積於此,造成區域性尿酸鹽結晶濃度升高,人體免疫系統“不堪其擾”,清除這些“討厭鬼”的過程導致關節部位劇痛和紅腫等炎症反應,出現痛風發作症狀。
我們體內尿酸水平起伏,引發人體區域性尿酸鹽結晶濃度劇烈變化,是導致出現痛風症狀的“罪魁禍首。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進食海鮮、肉類和魚類等中高嘌呤食物、大量飲酒、過量進行劇烈運動等因素,會造成體內尿酸水平變化幅度過大,提高痛風發作的風險。尿酸鹽結晶濃度較高的關節部位受涼或過度疲勞,也會誘發此部位痛風發作。另外,像長期熬夜、壓力過大等不良習慣,同樣加速高尿酸病情發展,導致出現痛風症狀。
知道了這些引發痛風的主要原因,我們只要有針對性地做好預防措施就可以有效避免惹“痛”上身了。首先從管理飲食開始,像帶殼海鮮、動物內臟這類高嘌呤的食物儘量不要“碰”,肉類、魚類等中嘌呤食物食用要適量,每天不超過100克,多吃蔬菜和水果這些的低嘌呤食物,每天飲酒不超過50毫升;其次,要做到堅持正確的方式運動,多喝水,多排尿,早睡早起,規律生活。
要預防痛風發作,最重要的還是及早開始正規治療高尿酸血癥,在醫生的指導下,透過堅持服用小劑量的降低尿酸的藥物,將尿酸長期穩定保持在正常區間,才是預防痛風發作的治本之舉。控制管理飲食、適量運動和規律生活等等都只是降低尿酸的輔助手段,而盲目相信那麼廣告宣傳中那些快速降低尿酸的“神物”或“神藥”,則只會誤入歧途,耽誤治療的最佳時間。
我是長樂未央,一名資深痛風患者,祝朋友們尿酸降,痛風停,身體健康。
回覆列表
痛風是現在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痛風疾病發作時疼痛難忍,常人無法忍受,痛風的發生跟我們日常的飲食和作息等方面都是有一定關係的,所以平常我們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痛風疾病的發生
飲食 經常吃海鮮、動物內臟、火鍋、燒烤、暴飲暴食、辛辣刺激、油膩油炸等食物的攝入,很容易導致體內嘌呤、尿酸含量的升高,導致痛風發生。
生活 常常熬夜甚至通宵、過於勞累、憋尿、不愛喝水、不運動,長期下去很容易導致尿酸、毒素等無法排出體外,進一步則會導致痛風疾病的發生。
用藥 發生感冒等疾病後不去醫院,私自盲目到藥店購買藥物服用,最終導致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