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語賀老師

    在我們的周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再確切一點的說是喜歡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孩子的優點進行比較,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這樣比較的結果就是越比越焦慮,越比越痛苦,因為“比”無止境。就拿家長最重視的考試成績這件事情來說,總會有比自己孩子考的更優秀的孩子,考全班第一的,還希望他考全校第一。考全校第一的,還希望他能夠考全縣第一,全市第一……在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出人頭地等等思想的支配下,家長焦慮,拼命地往孩子身上使勁,再加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一貫崇尚低調謙遜,為防止孩子驕傲,考的再好也要接受“再接再厲,再創佳績”的教育。在這種教育思想下,優秀的孩子往往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後進的孩子也會被打擊的更加自卑,膽怯。

    正確的做法是既認識到別人家孩子的好,更要看得到自己孩子的進步,及時的給予讚揚和肯定。即便是跟別人家的孩子真的有差距,要做的也應該是默默的訂目標,定任務,每天將學習落實在行動上,而不是簡單的口頭數落,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2018年,《世界幸福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對世界156個國家的國民國民幸福感調查,中國排名第86位。這種低幸福感想來與華人這種傳統的愛比較心理不能說沒有關係。

  • 2 # 文鑫rui

    比較,好像是人類天然特性,個人認為,人是一個高階的喜歡群體生活的動物。有集體就有競爭就有比較。所以,當父母的在人前喜歡誇讚和比較自己的孩子,同時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也體現出我們大多數人骨子裡有些自卑,想透過這樣的方法來肯給你自己,感受自我價值。其實這跟我們的大的環境和接觸的人群教育都有很多的關係。因為我們的父母也是被自己的父母以這種比較打擊的方式培養成人或者是人才,所以傳承就這樣傳下來,父母成長觀也就被固定下來,也認為這樣的打擊比較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此來獲得改變。其實相反,這樣做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推遠與孩子的距離。

    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剛開始可能會有一些作用,後面慢慢的說多了就沒有作用了,甚至讓孩子起到逆反心理。

    孩子也會倍感壓力,他的能力有限,父母又著急的想要結果,給孩子身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我們會看到孩子在叛逆期會變得讓人很是頭疼。

    我個人還是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我們只能幫助他們,而卻沒有辦法改變和掌控他們。

  • 3 # 考萊

    這是典型的‘’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作為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渴望,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能變得優秀,這也是一種炫耀心理在作祟。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孩子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雖然你們有血緣的連結,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就是家長得附庸。那些希望透過對比別人來打擊孩子的家長本身就沒有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他們缺乏科學的正確的健康的教育觀,他們只是從自身主觀願望出發,以為嚴厲批評可以給孩子帶來改變得動力,殊不知過度的打擊教育反而會適得其反,從小收到父母打擊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膽小,不自信的心理。這將會影響他們的成長和未來。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多學學教育學心理學,給予孩子真正的愛,而不是以愛之名的負擔。

  • 4 # 學個習

    “別人家的孩子”式教育方式,在中國是一個司空見慣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時候,都會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在父母眼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多麼優秀,多麼懂事,而自己家的孩子卻總是不能讓他們滿意,總覺得自家孩子不爭氣!

    大部分家長可能還沒意識到這種教育子女的方式到底有多糟糕,這種教育方式產生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不光沒有起到激勵孩子向上的作用,反而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導致孩子更加自暴自棄。

    想對父母們說的是,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給父母的天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也有自己的天賦,比如,有些孩子雖然不擅長學習,卻擅長音樂,擅長美術。父母們可能會一直盯著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家孩子的缺點做對比,而對於自己家孩子的優點卻視而不見,這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就算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賦,也被父母扼殺在搖籃裡了,而父母還不停的在強迫著孩子提著自己的短板去追著別人家孩子的長板,結果就是永遠落後於別人,並且父母還會屢屢給予打擊,然後孩子更加自卑,就算在某個領域完全有自己的優勢,卻總是覺得技不如人。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發現自己孩子的閃光點,然後給予鼓勵與支援,而不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自己的孩子,如果突然有一天孩子拿“別人家的父母”來打擊你們的時候,你們會是什麼感覺?

  • 5 # 我是杜佩玉

    如果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的同時打擊自己的孩子,那麼這是一種失敗的家庭教育。有時間來講,孩子的自信心全部喪失,孩子的逆反心理由此產生。家庭將搞得一塌糊塗。

    長時間遭受打擊的孩子會慢慢的喪失掉自己的自信心,他會覺得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得到父母的認可。

    班裡面有個孩子,有一次考了80多分,其實成績進步很大,從60多考到80多,這個幅度不可謂不大,老師讓他拿著試卷給自己的父母說一下自己進步了,結果父母拿到試卷第一句,就開始詢問最高是多少分,這樣的一句話,讓孩子錯失了向家長征求鼓勵的意願。

    慢慢的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隔閡就會產生,孩子即使獲得了好的成績或者獲得差的成績,都不會再在意父母的看法,因為無論好與壞,父母總是找各種理由去打擊他,批評他。

    當然在這裡我們同時也反對毫無原則的對孩子不加分析的鼓勵。

    但是我們還是傾向於,鼓勵多一些,表揚多一些,即使是睡覺時間長了,孩子也可以客觀的看出來,只要不是太過分就可以。

    拿著別人的孩子打擊自己的孩子,這是傻子才做的事情。

  • 6 # 快樂庭院

    這是典型的不會生活、不會愛孩子。

    這也是一個人長期養成的生活觀和說話習慣,是個人的一種說話方式問題。

    有一位婆婆,養育了一雙達觀懂事的兒女。兒子娶了一個會說話的媳婦,一家人和美康樂,我舉一例可以供大家品味:

    媳婦在家時,不喜洗碗。

    每逢姐妹(包括表姐妹)來家裡,吃完飯,會笑著說:姐姐(妹妹),你好不容易來一次,洗個碗吧,能洗幾個哈。說著笑著安排了,誰又能拒絕,洗著碗聊著天,大家歡喜一條天。

    媳婦回孃家,自己弟弟妹妹要求幫忙,這個姐姐說:我們是客人,這是主人的事,不能喧賓奪主哈。說笑著又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一家人高興一天。

    對於這類事情,一般婆婆會大肆宣揚媳婦的不洗碗,不過,這個對明智的婆婆和公公一不在乎幹這點兒活,二是誇媳婦的長項優點,三是從媳婦對這事的處理中能看到媳婦的溝通高明。

    一般家庭引發矛盾的芝麻綠豆事在這樣一家人中不是事!

    父母教育子女是不是能和這位婆婆學習一下?

  • 7 # 柳華源園

    有人說,天才是鼓勵出來的,打擊你的小孩,將會使他永不翻身,懂得修積厚福的人將會逢凶化吉,家運亨通,諸事順景……

  • 8 # 輕語文線上

    父母們內心焦慮,將自己的焦慮感傳遞到孩子身上。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優點,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發現並欣賞自己家的孩子。

  • 9 # 臭臭and哥哥

    這是中國父母獨有的“別人家的孩子”式教育方式,目的是為了提醒教育自己的孩子,多注意別人家孩子身上的優點閃光點,多跟別人家孩子學習。

    父母為什麼這麼做?

    因為父母不明白所有人的首要行為目的都是獲得歸屬感和價值觀,包括年幼的孩子們。

    父母以為,直接提醒孩子自己行為的錯誤地方,並與他人比較,孩子在感受到責難或者羞辱的情緒下仍可以平靜的去思考並改正自己的錯誤。

    出發點是好的,可惜結果通常是打擊了自己的孩子,引起了孩子的言語反擊報復(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好你乾脆當他爸爸媽媽好了)或者導致孩子的自暴自棄(我就這樣,毫無希望,改不了了,努力也沒有用)。

    想想在公司例會上,你的上級領導當著其他人的面,直接拿你的工作和另一個同事的工作相比較,暫不提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有多低(機率低也證明了這種情況在正常社交情景下有多不適當),即使發生了假設當時的你為了薪水無法直接回懟到領導臉上,內心恐怕也在不停犯嘀咕,領導這是啥意思?對我有意見了?幹嘛不直接說,比較個錘子?我要是----嚴重的恐怕內心已經MMP了,有幾個在這種情況下有心情真正去認識錯誤改變錯誤的?

    我們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兒童呢?孩子感受到父母話中比較意味下潛藏的是對自己滿滿的嫌棄,感受不到歸屬感,孩子會直接做出反應,這種情況下孩子要麼是對父母進行報復,傷害父母來獲得歸屬感(別人的父母還是王健林呢,你呢),要麼是孩子自暴自棄,放棄獲得歸屬感的努力(無所謂,你愛說就說唄)。

    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在感受到責難或者羞辱的情緒下仍平靜的跟你對話是不人道的,認識到這一點,父母就明白中國式教育方式很多是違反兒童心理的。

  • 10 # 北城以北不在北

    好多這樣的父母,子女在怎麼努力在他們眼裡就是無能之人!別人家孩子有點成就就會在子女面前大加讚揚,對於這樣的父母很無奈,畢竟鼻子臭也不能割掉,唯一的辦法就是這個耳朵聽那個耳朵出!

  • 11 # 愛之尚數學—柳老師

    1、拿自己孩子和別的孩子相比較,主要原因是大人們虛榮心作祟。家長們總希望自己的娃很優秀,這使自己在親朋面前很有面子,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別人誇孩子的同時,誇的也是大人。一旦別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優秀了,感覺很著急,或者很尷尬。

    2、但是,有句話說的對,孩子是大人的影印件,希望孩子成為什麼人,先要求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自己在孩子眼皮子底下玩手機,卻希望孩子去愛上讀書,設身處地的想一下,你能做到嗎?我們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孩子這麼做呢?再假如說,孩子拿你和其他的家長們比,說你看某某爸爸多有錢人家做什麼官,你會怎麼想?所以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何況是對自己最親愛的孩子呢。

    3、如果我們在過年和親朋聚會時,聽到有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我們可以去嘗試一下,不要直接去否定孩子,這會使孩子更加自卑,而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

    4、作為家長,一定要秉持一個理念:家長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關係。一定不要以我整天伺候你,給你花錢等等為由,就命令孩子去學習或者做某事,這樣孩子會做的不情不願,當然也不能取得預想的結果。孩子們希望得到平等的對待,家長們要和孩子一起去學習,去進步,做孩子的榜樣,這樣你也會得到一個令自己驕傲的孩子。

  • 12 # 淑敏1955

    這是家長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相信每一個家長都是愛自己的孩子,拿別的孩子的優點,教育自己的孩子,使自己的孩子很反感,應當正確的指引孩子,有優點要表揚,批評時候,要掌握策略,有的家長不管不顧,每天指責孩子,你不如某某某好,這樣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到起了反的作用,孩子都有自尊心,認識一個朋友,在孩子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這樣影響孩子的食慾,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招來孩子的反感心,應當等孩子吃完飯,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跟他講理,講事實擺道理,讓他明白一個道理,說你是為你好,慢慢的他就會明白了,教育孩子要掌握火候,老批評他也容易皮了,他就不怕你了,抓住主要的批評他,表揚加批評也許能起到好的作用。

  • 13 # 藍蘋果美術

    這種現象在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1是對待家人心直。因為是家人不存在噎噎藏藏。2是心態,是因為自己不是很優秀就急著要求自己家人很別人家一樣或都有。

  • 14 # 李飛鴻

    這體現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要求較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過重,或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激將法)方式。

    心願和出發點是好,只是這樣的方式對孩子並不一定很好,容易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

  • 15 # 假如生活就是這樣

    隔宿的烏鴉成鳳凰。心在彼處,眼睛裡總是看到別人的孩子的優點,這確實是許多家長會出現的問題。這裡應該說多數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自已家的孩子確實存在問題,不夠令人滿意。做為家長,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如果因此而說了過激的話,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會適得其反,追悔莫及。

    如何處理這種問題呢?首先我們需要榜樣的力量,但是需要正確的引導,科學的語言,以榜樣為目標,激發內驅力,奮發向上,使自己也優秀起來。

    第二要充分發現自己孩子的長處,加以發揚光大,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榮譽感,不要用不恰當的語言去傷害,俗話說得好,好孩子是誇出來來的。

    第三當然是家長自身的問題了。做為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儘量不要使用攀比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要更多地去發現去認可去鼓勵。

  • 16 # LoveVV474

    因為選擇性失憶了,裝不下自己孩子的好,只記得自己孩子的不好。因為選擇性失明瞭,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點,缺點一看一個準。說好聽點是為了激勵孩子上進,說難聽點就是嫉妒別人。

  • 17 # 六維魔咒

    恨鐵不成鋼,恨自家的孩子不爭氣,別人家的孩子都是閃光點!總拿別人家的孩子為自家孩子做比較,這是普遍普通人的心態。

    目的不外乎是提醒孩子,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那麼優秀,得多向他們學習啊!

    同在一個起跑線上,有的打一生下來就獨佔鰲頭,頭腦開發得早;有的男孩子最簡單的算術題還要掰手指,然後伸進褲兜裡又全亂了。先天優勢不可或缺,遺傳基因更加值得珍惜。同樣目標到達羅馬,人家一出生就在羅馬了。

    後天努力呢?也是蠻關鍵的。有的善於借力,有的很會接力,有的依然用力。靠自己的雙腳走,不如跑,能跑多遠就跑多遠,能跑多久就堅持下去。跑不動了就漫步人生。

    有的藉助交通工具,比如小車、輪船、飛機。自己有資源,不愁沒錢,那就可以選擇最快的交通工具出行了。所以,作為父母需要有經濟上的保障,學習上的支援。

    全世界沒有一片葉子是一樣的,人也如此。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透過世界腦力錦標賽平臺,被世界名校免試錄取,還有許多貌不驚人 言不壓眾的孩子獲得世界冠軍、吉尼斯世界紀錄,更應該鼓勵孩子以此為榜樣,努力挖掘自己的潛力。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獨一無二。望子成龍心切,看著孩子成蟲心痛。讓孩子能夠平安健康地成長,已經足夠了。

  • 18 # 小木易兒

    大家好,我是愛答問題的木一羊。

    為什麼父母總愛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呢?其實說白了一點,就是虛榮心在作怪。

    放眼現在的社會,從幼兒到耄耋老人,有多少不去比較的呢?

    先說孩子的出生,但凡家裡有些條件的,哪個不是去收費昂貴的醫院,生怕去了一些較冷清的醫院就會落下閒話。

    生下的孩子,女兒要跟男孩比,重量身長也要比一比,便是喝奶粉,也要先說出國外進口的才算是壓人一頭。

    認識一位朋友,她生孩子的時候我們去探望她,問她出院後是回孃家還是去婆家做月子,人家直接貌似厭煩的說道,回什麼孃家婆家,我老公說讓我去月子中心,一個月兩萬多的那種,你說說,這男人真不會過日子,口氣之中明顯透著驕傲。

    等孩子稍大一些,比聰明,比相貌,比各種技能,恨不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琴棋書畫門門熟練,什麼書法舞蹈畫畫,孩子若是學的好,那便是皆大歡喜,每每談話卻還偏偏要裝著謙虛的樣子,若是學的不好,當著別人的面對自家孩子各種貶低,回家少不得要訓罵一頓。

    這種比較之風,自古以為就有,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不但沒有減弱這種勢頭,反而越演越烈,大有我不佔鰲頭,誓不罷休之豪邁。

    古人云,笨鳥先飛,很多家長自己做了笨鳥也就罷了,但偏偏不甘心就此笨下去,把希望寄託於下一代的身上。

    從前教育一向提倡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現在卻只講究一個分數,至於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子,出了校門之後卻彷彿和教育場所沒有任何關係一樣。

    父母的比較,其實更多的是社會教育的悲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讓更多老年人擺脫保健品騙局,各地社群應不應該組織居民學習防騙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