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通俗的理解是近代歷史上出現的一種天災人禍造就的“逃荒潮”,類似於“闖關東”。所謂的“走西口”又可以理解成當時人口遷移的路線,大致為“河北人”走張家口,“山西人”走雁門關、殺虎口,“陝北人”走紅石峽、神木口等等,並不侷限於走比較知名的“殺虎口”;因此對於這段歷史,各地對此也有不同的叫法,有叫“走後套”的、“走西頭”的、“刮寧夏”的,等等。 山西人和陝北人在這一時期都很悽苦,迫於生計也都被迫選擇了往長城以北遷移,至今還有不少根祖是這兩個地區的人留在了長城以北;但當時大部分“逃荒”的人還是以“走西口”討生活為主,最終還是要回到故土老家,正如至今流傳的歌謠“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這裡“山西人”和“陝北人”就有了很大不同,當時的“山西人”遭受的饑荒情況似乎更為嚴重一些,被迫“走西口”的人大多赤貧,甚至達到了拋棄山西老家的地步,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能活命;而“陝北人”不同,他們很多人還有牲口,“走西口”往往也都會帶上自己的騾馬。 為什麼“陝北人”要帶上牲口逃荒呢?“陝北人”世代生活在黃土高原,以“農耕”為生計之本,而“牲口”對於這一地區幾乎達到了不可替代的地位;至今很多“陝北人”還喜歡在家中飼養一些騾馬牛等,他們稱呼牲口為“牲靈”,能用“靈”這個字其實已經很能說明騾馬在“老陝北人”心目中的地位了。在當時的情況下,家中最大的勞動力其實就是這些“牲口”,下地農耕,或是扛駝也都是依靠這些“牲口”;在當時甚至出現了家中沒“牲口”,全家人就活不下去的現象。 但是,在當時全民“走西口”的大背景下,不僅是“陝北人”沒吃的,就連家中的“牲口”一樣面臨著餓死的危險;因此,“走西口”的陝北人就帶著牲口一起逃荒,一則牲口可以幫“陝北人”做一些馱運的小生意來餬口;二則“陝北人”只要有飯吃,也預示著牲口就餓不死。逐漸的,“走西口”陝北人做馱運生意就形成了一套相對比較成熟的鏈條,即使再有逃荒口外的“陝北人”,大多也都選擇了帶著牲口做馱運生意。 而同樣是“走西口”,山西人就顯得更加悽苦。山西人逃荒沒有牲口,目的雖然一樣是“生存”,但是真正能“走西口”的大多是青壯年;而那些相對老弱的“山西人”,很多要麼餓死在“走西口”的路上,要麼就等待著“走西口”歸來的年輕人接濟。這種現象就導致了“山西人”逃荒口外完全沒有任何生存能力,唯一的生存技能就是做苦力給人打工;說得直白一點,山西人即使“走西口”成功也未必能活下來,因此他們沒有任何退路,只能砸碎了骨頭幹,而且收入也要比有牲口馱運的“陝北人”要低得多。 當然,並不是所有“走西口”的山西人都能發財,也不是所有的“陝北人”都靠馱運生意過活。但是,當時兩者面臨的苦難程度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山西人”越是沒有出路,就越是想盡辦法找出路,這或許就是“山西人走西口富了一串串”的原因吧。
“走西口”,通俗的理解是近代歷史上出現的一種天災人禍造就的“逃荒潮”,類似於“闖關東”。所謂的“走西口”又可以理解成當時人口遷移的路線,大致為“河北人”走張家口,“山西人”走雁門關、殺虎口,“陝北人”走紅石峽、神木口等等,並不侷限於走比較知名的“殺虎口”;因此對於這段歷史,各地對此也有不同的叫法,有叫“走後套”的、“走西頭”的、“刮寧夏”的,等等。 山西人和陝北人在這一時期都很悽苦,迫於生計也都被迫選擇了往長城以北遷移,至今還有不少根祖是這兩個地區的人留在了長城以北;但當時大部分“逃荒”的人還是以“走西口”討生活為主,最終還是要回到故土老家,正如至今流傳的歌謠“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這裡“山西人”和“陝北人”就有了很大不同,當時的“山西人”遭受的饑荒情況似乎更為嚴重一些,被迫“走西口”的人大多赤貧,甚至達到了拋棄山西老家的地步,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能活命;而“陝北人”不同,他們很多人還有牲口,“走西口”往往也都會帶上自己的騾馬。 為什麼“陝北人”要帶上牲口逃荒呢?“陝北人”世代生活在黃土高原,以“農耕”為生計之本,而“牲口”對於這一地區幾乎達到了不可替代的地位;至今很多“陝北人”還喜歡在家中飼養一些騾馬牛等,他們稱呼牲口為“牲靈”,能用“靈”這個字其實已經很能說明騾馬在“老陝北人”心目中的地位了。在當時的情況下,家中最大的勞動力其實就是這些“牲口”,下地農耕,或是扛駝也都是依靠這些“牲口”;在當時甚至出現了家中沒“牲口”,全家人就活不下去的現象。 但是,在當時全民“走西口”的大背景下,不僅是“陝北人”沒吃的,就連家中的“牲口”一樣面臨著餓死的危險;因此,“走西口”的陝北人就帶著牲口一起逃荒,一則牲口可以幫“陝北人”做一些馱運的小生意來餬口;二則“陝北人”只要有飯吃,也預示著牲口就餓不死。逐漸的,“走西口”陝北人做馱運生意就形成了一套相對比較成熟的鏈條,即使再有逃荒口外的“陝北人”,大多也都選擇了帶著牲口做馱運生意。 而同樣是“走西口”,山西人就顯得更加悽苦。山西人逃荒沒有牲口,目的雖然一樣是“生存”,但是真正能“走西口”的大多是青壯年;而那些相對老弱的“山西人”,很多要麼餓死在“走西口”的路上,要麼就等待著“走西口”歸來的年輕人接濟。這種現象就導致了“山西人”逃荒口外完全沒有任何生存能力,唯一的生存技能就是做苦力給人打工;說得直白一點,山西人即使“走西口”成功也未必能活下來,因此他們沒有任何退路,只能砸碎了骨頭幹,而且收入也要比有牲口馱運的“陝北人”要低得多。 當然,並不是所有“走西口”的山西人都能發財,也不是所有的“陝北人”都靠馱運生意過活。但是,當時兩者面臨的苦難程度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山西人”越是沒有出路,就越是想盡辦法找出路,這或許就是“山西人走西口富了一串串”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