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魯名醫匯講堂
-
2 # 魯南製藥小貼士
糖尿病是一種在生活中很常見的慢性疾病,在全世界範圍內發病率都較高。糖尿病給人帶來的最大危害是其併發症,嚴重時可致死致殘。
中國有多少糖尿病人?從下表中可以看出,中國的糖尿病人數量僅次於印度,排在第二位。根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糖尿病人數可達3.76億。從中國總人數來看,糖尿病人的佔比很高。而且,據資料統計顯示,中國近年來糖尿病人的增長遠超預期。這與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與生活條件的改善有密切關係。
得了糖尿病有哪些症狀?糖尿病前期可能會沒有症狀,這也導致了中國糖尿病知曉率低。等到血糖超出正常標準一定程度後,高血糖就會導致一系列異常表現。具體如下圖。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現。
怎樣預防糖尿病?要想預防糖尿病,首先要知道糖尿病的發病原因。簡單來說,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可分為兩種,一個是基本條件:熱量攝入過多,消耗太少;一個是必要條件:胰島素和升糖激素不正常。
預防糖尿病最根本的就是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這樣可以有效提高身材素質,防止身體機能紊亂。
-
3 # 營養師健哥
一、中國有多少糖尿病人
1、中國成人2 型糖尿病患病率(2013 年) 為10.4%,各民族有較大差異
2、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 倍
3、未診斷糖尿病比例達63%
二、糖尿病有哪些症狀1、煩躁多飲、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隨機血糖異常;
2、視力出現疲勞或者下降
3、傷口難愈
三、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響因素1、城市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城市化程序明顯加快,城鎮人口占全中國人口比例從2000 年的34% 上升到2016年的57%。城市化導致人們生活方式改變,體力活動明顯減少,生活節奏的加快也使得人們長期處於應激環境,這都與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2、 老齡化
中國60 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2000 年為10%,到2006 年增加到13%,2008、2013 年的調查中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均在20% 以上。
3、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 年)》顯示,全國18 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比2002 年上升了7.3 和4.8 個百分點,6~17 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比2002 年上升了5.1和4.3 個百分點。
4、中中國人的遺傳易感性
2 型糖尿病的遺傳易感性存在著種族差異。與高加索人比較,在調整性別、年齡和BMI 後,亞裔人糖尿病的風險增加60%。在發達國家及地區居住的華人糖尿病的患病率顯著高於高加索人。
四、如何預防1、針對高危人群進行糖尿病篩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
2、 如果空腹血糖≥ 6.1 mmol/L 或任意點血糖≥ 7.8 mmol/L 時,建議進行OGTT
3、糖尿病前期患者應給予生活方式干預,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4、血糖控制目標應分層管理,對於新診斷、年輕、無併發症或合併症的2 型糖尿病患者,建議及早採用強化血糖控制,以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風險;對於糖尿病病程較長、老年、已經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2 型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預防低血糖,並且充分評估強化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
5、對於合併有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建議採取降糖、降壓、調脂及應用阿司匹林治療等綜合管理措施,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生
6、 對於合併嚴重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推薦至相關專科治療
-
4 # 糖藥仙仙58
中國至少有一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除了三多一少,眼睛玻璃體渾濁,吊腮幫子,神經系統不正常,自我控制能力差,記憶力差,乏力,面板毛孔堵塞,嚴重的患者除了血糖高,還有高血壓,局部發麻,或者木硬,腎病,肝病,腸胃疾病等,特別容易招蟲子,尤其是螞蟻……。因為是全身性覆蓋的疾病,所以併發症可能在任何部位發生。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西藥,輸液。吃太飽,熬夜以及其他問題。
要預防糖尿病,少吃西藥,少輸液,吃飯養成定時定量,少吃宵夜。不要過度透支體力,少熬夜,多吃水果。
這些都可以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但是如果已經糖尿病,或者併發症,只有吃對食品,對身體全面調理,積極配合飲食,康復的希望還是比較大的。
-
5 # 糖尿病之友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提到,在2010年,中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和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調查了中國18歲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況,應用WHO 1999年的診斷標準顯示中國糖尿病患病率為9.7%,證實中國可能已經成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而如果以糖化血紅蛋白大於等於6.5%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之一,則患病率為11.6%。
通過上段內容的資料分析可以得出,在2010年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幾乎已經達到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為糖尿病患者,而且這是2010年的資料。幾年來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漸增加,因此說,目前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可能還要高於9.7%,這其中還沒有包括糖尿病前期者,糖尿病前期者如果不能積極控制血糖,將來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很大,中國已然成為糖尿病大國。
中國糖尿病患病人群龐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方式,如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高能量食物攝入過量,從而容易導致肥胖,很多人已經發現,在糖尿病患者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為肥胖者;還有缺乏運動,現代人運動量明顯不足,以車代步,缺乏運動,也會使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增加。
無論是對於糖尿病前期者還是正常人,要想預防糖尿病,都需要改善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減少高能量食物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強體育運動,打破久坐生活模式。
-
6 # 睡覺的醒一醒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釋出的糖尿病調查資料顯示,2015年,全球20-79歲的人中約有4.15億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8億人潛藏有很高的糖尿病患病風險。而相比較而言,中國糖尿病患者數較2013年增加了1120萬,達1.096億,仍舊居於全球首位。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預計到2040年中國糖尿病患者數將達1.507億。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在中國有60%的患者不知已經患有糖尿病。要知道,每個人通過健康飲食和增加運動量,都可以降低患病風險。因此,只有早期進行血糖篩查,及早改善不良生活習慣,管住嘴,邁開腿,才能阻擋這一“大糖盛世”。
其實,糖尿病患者在就餐時,只要搭配流健顆粒一起吃,都不用害怕餐後血糖飆升。流健顆粒被醫生成為“食物的最佳搭檔”。流健顆粒會隨著食物一起進入小腸,吸附包裹食物裡的單糖分子,減緩腸道黏膜對單糖分子的吸收速度,使我們餐後兩小時的血糖高峰值改善為六小時單糖緩慢吸收,使餐後血糖得到穩定控制。流健顆粒在我們體內發揮物理作用,不會損害胰島功能和其他組織細胞,起到延緩併發症的作用。長期服用流健顆粒,糖友可以停掉降糖藥。
-
7 # 天眼薦養生
中國約1億以上的人已經確診為糖尿病患者,而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即糖前人群)竟然有近5億!而現在,過去作為中老年人“專利”的糖尿病,現在卻呈現低齡化傾向。
我們先說下哪些壞習慣可能導致糖尿病,要想不得糖尿病,首先要克服這些壞習慣。
1、久坐少動
“久坐”大概是現在辦公室、學生一族最常見的問題習慣。
但研究證明,超過 80%的 2型糖尿病與缺乏運動有關。
要知道,如果持續 6個月不運動,體重、腰圍、體內脂肪分佈、血脂都會呈現不同程度的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則會下降,使得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2、愛看電視
你沒有看錯,日常生活中一項深受大家喜愛的娛樂在某一程度上也會成為糖尿病的幫凶。
研究顯示:每天坐著看電視 1~2小時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比看電視在 1小時以內的人高 9.2%。如果超過 4小時,這個風險則提高到 1.5倍。
看到這裡你可能就發現了,歸根結底,看電視不是問題,“坐著”看電視才是問題!
可見,要想遠離糖病,還是得多運動。
3、愛吃高熱食物
糖尿病又稱“富貴病”,這個“富貴”與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習慣改變有著不小的關係。
早些年,生活條件不好,日常飲食中多粗糧、蔬菜,常年沾不上葷腥,患糖尿病的人數也遠遠低於現在。
而現在人們日常“泡在”油炸食品、大魚大肉、甜食飲料等高熱量食物中,時間久了,體重、腰圍眼見著增加。糖尿病,也就相伴而來了。
4、經常熬夜
熬夜其實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研究證明,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容易出現血糖水平異常的情況,增加患2型糖尿病可能性。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也會跟著下降,這可能會破壞新陳代謝,進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如果經常熬夜的你不恰巧還喜歡吃個高熱量食物當夜宵,或者坐著看上4個小時的電視,就更危險了……
5、壓力過大
你可能會說,現在生活是,誰壓力不大?
但其實,學會調節壓力才重要!
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處在高壓力狀態下,尤其是工作壓力狀態下時,他們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45%。
多做運動、找一個有趣的愛好、或者跟周圍人聊一聊緩解壓力,其實都是不錯的選擇。
6、抽菸
抽菸的危害不用多說,最直接的就是肺的損害,而日積月累對血糖的危害同樣不可忽視。
研究資料顯示,吸菸的糖友相比不吸菸的糖友,死亡風險要增加55%,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增加49%,冠心病風險增加51%。
7、飲酒
現在人應酬多,還經常聚餐、外食,大多情況下自然也避免不了飲酒。
飲酒會導致血中甘油三酯升高,並對肝臟產生沉重的負擔。
肝臟在酒精的長期刺激下,會發生硬化,從而對糖元的儲存發生影響,這對血糖的穩定極為不利。
因此,想要遠離糖尿病,要儘量做到戒菸、控酒。
預防糖尿病,兩點很重要:
有些人剛開始只是血糖高,並不是真的糖尿病,而長期以往,若控制不好血糖,就真的會引起糖尿病。
一、飲食科學合理
1、炒菜避開兩道菜:炸土豆片、蓮藕
血糖主要來是由糖和碳水化合物帶來的,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升糖速度越快。所以控制血糖首先要控制的是:不要吃太多甜食和含澱粉類食物。炸土豆片和蓮藕就要慎用。
經過高溫油炸過的土豆變成了所謂的高血糖指數食物,而且很可能會產生一些苯並芘等有害的物質。脂肪的含量也很高,這樣土豆中的澱粉就比較容易被糖尿病患者消化,上升血糖的速度也會變快,不建議食用這樣的土豆。
大家同樣要注意,蓮藕的澱粉含量很高,150克左右蓮藕的熱量就相對於半碗米飯了,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吃蓮藕的時候,要相對應的減少攝入量或者減少一部分主食的攝入。
2、選擇合適的飲品
最好將常喝的糖分含量高的飲料、啤酒等飲品改為白開水、茶飲。平時也可以自制降糖茶——古古丁桑葉茶或者蒲公英黃鬚茶。
古古丁桑葉茶
配方:1.取新鮮的桑葉洗淨,晒乾,備用;
2.取新鮮的古古丁葉,洗淨之後晒乾,備用;
3.將晒乾的桑葉撕成碎片,備用;
4.取桑葉15g,古古丁葉40g,將兩者混合均勻,儲存在玻璃瓶中備用。
每次取2-5g,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現代醫學證明,桑葉是上好的功能食品,它能降壓、降脂、、增加耐力、降低、抑制脂肪積累、抑制生成、抑制腸內有害細菌繁殖、抑制有害的氧化物生成,最突出的功能是防止糖尿病。
國內外研究資料證實,生物鹼和多糖是桑葉中主要的降血糖成分。
古古丁也叫婆婆丁或蒲公英:眾多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與炎症的關係十分密切,蒲公英中含有廣譜消炎成分,廣泛應用於多系統炎症相關性疾病,並且蒲公英多糖也有一定的降糖效果。二者搭配在一起,降糖效果明顯,口味雖甜,卻不升高血糖。
蒲公英黃鬚茶
黃鬚也叫玉米鬚,有利尿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對預防糖尿病,降低血糖有一定的效果。
二、規律運動
堅持不多吃一口,不少走一步
芬蘭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走35分鐘的路,糖尿病患病風險減低80%。中國的研究也指出,高血糖者多走路,發展成糖尿病的風險減少40%。因為走路增加細胞胰島素受體的數量,讓胰島素的利用效率更高。
-
8 # 大健康進行時
糖尿病是一組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徵,已成為導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四大疾病,是世界五大慢性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稱為“21世紀的災難”。
中國糖尿病現狀中國目前糖尿病的發病率約為5%。照此推算也就是大概有7000萬人。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僅次於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目前正處於這一階段,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將達到3億人,其中2.3億人在發展中國家。
糖尿病的症狀糖尿病的常見症狀有:飢餓和多食;手腳麻痺、發抖症疲勞;血壓高、尿液發白;眼睛疲勞、視力下降;口渴、多尿和體重下降等。
雖然有以上典型的症狀可供參考,但糖尿病的發生原因極為複雜,涉及到遺傳、感染(I型糖尿病)、環境、飲食等,至今未被醫學界完整清晰地闡明。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陳巨集教授指出,目前中國約2/3早期糖尿病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
1. 確診糖尿病的7-11原則
血糖值是診斷糖尿病的唯一標準。只要測出空腹血糖大於或等於7.0毫摩爾/升,和/或餐後兩小時血糖大於或等於11.1毫摩爾/升即可確診。這就是糖尿病診斷的“7-11”原則。
2. 診斷糖尿病後要進行分型
1型糖尿病又叫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一般發病年齡輕(大多<30歲),單用口服藥無效,需用胰島素治療。
2型糖尿病又叫非依賴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型別,佔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總數的90%,在中國佔95% ,常見於中老年人,肥胖者發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等疾病。起病隱襲,早期無任何症狀,或僅有輕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顯者需做糖耐量試驗才能確診,不依賴胰島素治療。其他類包括感染性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糖尿病的預防1. 基因檢測可為糖尿病作早期預警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臨床上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徵可伴有糖尿病。
1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型性關係最為密切。
在2型糖尿病已發現多種明確的基因突變,如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線粒體基因等。
比如,KCNQ1基因突變被證實與糖尿病的易感性增高相關,突變基因與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相關,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再比如,SLC30A基因突變與糖尿病易感性增高相關,突變基因導致前胰島素加工障礙,引起胰島β細胞功能紊亂,進而導致糖尿病的發生發展。目前,國際上發現NOS1AP、G6PC2、PAX4等多箇中國及東亞人群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因此,通過基因檢測在早期發現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判斷糖尿病併發症轉歸的方向與風險,有針對性地提前進行預防干預,意義非常重大。
2. 飲食方面的預防建議
第一步:要開始減少飲食中的脂肪、糖和精製食物,增加來自豆類的、全穀類和低血糖指數的澱粉類蔬菜中的粗澱粉的攝入。
第二步:直接吃蔬菜和水果,而不是吃這些食物的汁或濃縮品。要認識到隨著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也會隨之提高。像粗糧、豆類和含澱粉的蔬菜都含有膳食纖維。為了增加飲食中的纖維,我們應該直接吃蔬菜和水果,而不是吃這些食物的汁或濃縮品。胡蘿蔔、蘋果、硬花球花椰菜、花椰菜、杏仁和無花果等的膳食纖維含量本來都很高,但其果汁和濃縮品卻丟失了有價值的纖維,降低了它們幫助機體控制血糖和胰島素的能力。
第三步:熟知糖尿病患者飲食的禁忌食物。糖尿病患者飲食的禁忌食物有:白糖、紅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點、果醬、蜜餞、冰激凌、甜飲料等。另外,含碳水化合物較多的土豆、山藥、芋艿、藕、蒜苗、胡蘿蔔等少用或食用後減少相應的主食量。
3. 有規律的運動
有規律的運動十分有助於控制血糖和胰島素的水平。經常坐著的生活方式會增加發生胰島素耐受的風險,並導致體重增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規律的運動可幫助我們開放代謝,重新回到更年輕的生理狀態。此時,我們基因這種表達方式將會幫助自己控制體重。大多數年輕人並不擔心多餘的熱量,因為他們的機體會不停地將熱量轉化成能量。只有當進入中年,代謝“開關”被關閉時,他們才開始考慮自己的飲食和體重。
研究發現,運動會促進身體中GLUT4(葡萄糖轉運載體)基因的表達並增加胰島素誘導的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進而啟用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增加一氧化氮(NO)的生成,從而預防心肌損傷。這是一個胰島素敏感性的改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胰島素可以依靠NO依賴性方式促進葡萄糖攝取,而eNOS-NO功能下降或缺失則會增加胰島素耐受。這也證明了,有氧運動可以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治療也基本依循了上述兩種思路,補充胰島素或胰島素類似物,促進胰島素分泌或是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
回覆列表
大資料之糖友有多少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全球糖尿病報告》稱,2014年全球有4.22億人(或人口的8.5%)患有糖尿病,大多數生活在發展中國家。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最新發布的《2017年全球糖尿病地圖》顯示,2017年全球有4.25億成年人是糖尿病患者,同比上一年增長2.41%;2015年全球20-79歲年齡組人群中,大概有500萬人死於糖尿病。
由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貢獻了全世界1/3的糖尿病患者。中國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為9.7%~11.6%,糖尿病患病人群約1.1億。2017年,中國糖尿病標化死亡率為10.25%。
中大部分患者是2型糖尿病,佔90%以上,1型糖尿病約佔5.0%,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0%,其他型別糖尿病僅佔0.7%。
社會老齡化、城鎮化這些趨勢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複雜性。根據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數次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如下:
人數逐年增長的原因
事實上,中國的1型糖尿病比例是很低的,成為糖尿病大國主要源於2型糖尿病的急劇增加。
根據上述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980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為0.67%,1994年2.28%,2008年猛增至9.7%,到2017年的11.6%,可謂是狂飆式增長了。
在短期內糖尿病患病率的急劇增加可能有多種原因:
城市化:中國城鎮人口占全中國人口比例已從2000年的34%上升到2006年的43%。
老齡化: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2000年為10%,到2006年增加到13%。2007~2008年調查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比20~30歲的人患病率高10倍。在調整其他因素後,年齡每增加10歲,糖尿病患病率增加68%。
上述兩個原因很好理解,還有的原因就是中中國人越來越胖了,也有一部分人群可能是管不住嘴、邁不開腿。
生活方式改變:城市化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每天體力活動明顯減少,但熱量攝入並沒有減少,脂肪攝入在總能量攝入中所佔比例明顯增加。同時,生活節奏的加快也使得人們長期處於應激環境,這些改變可能與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在2007~2008年調查的資料中,按WHO診斷標準,超重人口占25.1%,肥胖佔5%,與1992年及2002年相比較均大幅增加。
還有就是遺傳基因的關係,中中國人可能為糖尿病的好發人群。
中中國人的易感性:當肥胖程度相同時,亞裔人糖尿病風險更高。與白人相比較,在調整性別、年齡和體重指數(BMI)後,亞裔人糖尿病的風險比為1.6。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和發病率高於白種人,也支援中中國人是糖尿病易感人群的論點。
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增加:隨著對糖尿病患者各種併發症的危險因素控制水平的改善,以及對併發症治療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死於併發症的風險已明顯下降。
怎樣預防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狀有哪些
糖尿病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每年得糖尿病的人數都在不斷增加。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我們該怎樣預防糖尿病、糖尿病的早期症狀都有哪些以及糖尿病人的飲食禁忌。一起來了解一下。
怎樣預防糖尿病
吃飯先吃菜
吃飯前先來一道醋汁拌蔬菜。阿里森納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2型糖友或糖尿病前期的人在吃碳水化合物之前,喝兩勺醋,餐後血糖升幅會低些。這是因為,醋能減緩澱粉酶分泌,放慢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
每週運動4小時
芬蘭一項調查發現,運動能激發胰島細胞的活性。每週運動4小時,或每天運動35分鐘的人,即使體重沒有變化,其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下降80%。
做個“穀物達人”
小米、燕麥等都是極佳的全穀物食物,但成品全穀物食品你未必都認得出來。購買時應仔細看標籤,如果不是標明“全麥、全小麥”等字樣,說明含有其他成分。還要注意配方表,找出“隱形糖”,如玉米糖漿、果糖等。
每天一杯茶
茶、咖啡等飲品含咖啡因,它能提高新陳代謝,還有助於機體抗氧化能力,幫助細胞吸收糖分。
少吃快餐
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在15年間,訪問了3000名18—30歲的人,發現每週吃快餐超過2次的人,體重至少長了6公斤。
減輕壓力
在壓力狀態下,身體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胃口也大開,血糖升高。清晨起床後做一會兒瑜伽、冥想,散會兒步,能為這一天營造好心情。接電話、開車、照顧孩子前,做3次緩慢的深呼吸,有助於放鬆身心。
睡夠覺
耶魯大學訪問了1709名男性,發現每晚睡不夠6小時的人,血糖控制得最差。睡夠8小時,則風險減半。
知道了怎樣預防糖尿病,接下來我們講講糖尿病的早期症狀都有哪些,一起看一下。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明明吃很多,體重卻在下降
視力減退、視線模糊、眼睛易疲勞
糖尿病會對人體的視覺產生影響,血液中的葡萄糖值含量異常上升會導致眼球歪斜,進入眼睛的光線也會因此發生曲折,而視力減退、視線模糊等現象都與之存在關聯,長時間的慢性視線模糊,很可能患有2型糖尿病。
足部出現麻痺或疼痛
如果足部出現麻痺或者疼痛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供血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糖尿病引發,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麻痺最先會始於足下,然後逐漸轉移至上半身。而出現麻痺的原因大多在於糖尿病引發神經損傷,因此,足部出現麻痺或者疼痛是可能患上糖尿病的一個典型危險訊號。
夜間尿頻
對於夜間尿頻的人,也可能患有糖尿病,尤其是夜間小便頻率不斷增多的人群,一定要引起重視。國外某醫師指出,如果體內血糖值上升,人體會本能的將其排除,進而導致小便次數增多,因此,尿頻也是患上糖尿病的訊號之一。
喉嚨乾燥
這種現象與尿頻存在較大的關聯,因為頻繁排尿會導致身體缺水,進而導致喉嚨乾燥,不過喝水越多,尿頻次數也會隨之增多,這樣就會陷入惡性迴圈。
面板乾燥、發癢
如果出現面板乾燥、發癢的情況,那麼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另外,脖子和腋下的皮膚髮黑也可能是糖尿病所致。國外某醫學博士指出,面板類問題可能與血糖值低下以及尿頻導致身體脫水有關。
糖尿病人的飲食禁忌
需要限制澱粉不要吃糖
澱粉可以為機體提供所需要的能量,但是多餘的澱粉會在體內轉化為糖分,會加重糖尿病,所以應該限制澱粉的攝入,而糖類更是糖尿病的禁忌,食用糖類能直接加重糖尿病的發病,所以需要限制澱粉不要吃糖。
限制脂肪與蛋白質的攝入量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的糖類、脂肪以及蛋白質的代謝紊亂,由於糖尿病易於合併粥樣動脈硬化的發生,所以需要限制脂肪的攝入,糖尿病患者不要吃脂肪和膽固醇過高的食物,同時糖尿病易於合併腎病,蛋白質攝入過多容易給腎臟造成負擔,所以應該限制蛋白質的攝入。
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糖尿病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會較重糖尿病,所以應該避免食用這些食物。
遠離菸酒
菸草與酒類都可以加重糖尿病,所以應該遠離,如果在服用降糖藥的同時飲酒會使得血糖驟降,誘發低血糖,影響糖尿病的治療,另外乙醇可以影響到降糖藥的代謝從而影響藥物治療。
結語:預防糖尿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們日常生活中要學會適當釋放壓力,合理的飲食,不可過多的去熬夜。在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不適的時候,要及時就醫。平時可以多關注一些健康養生知識,避免疾病發生。
為啥有糖尿病人沒三多一少症狀,就得了糖尿病?
沒“三多一少”症狀,就不會得糖尿病了嗎?在候診室,聽見一個阿姨跟旁邊的糖友說:我剛診斷糖尿病沒多久,讓我覺得很疑惑的是,明明沒有“三多一少”的症狀,也沒有明顯的不舒服,咋還也得了糖尿病呢?這個問題也是很多糖友經常問的。通常我們所說的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減輕這些症狀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所以就會很多人會以“三多一少”症狀來判斷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其實,這是一個對糖尿病認識的典型誤區。
而正常人的血糖空腹通常在3.9mmol/L~6.1mmol/L,餐後2小時≤7.8mmol/L,所以,有絕大多數的患者在早期是不會出現這些症狀的,而是表現為其他不典型的症狀,如頭昏、疲勞、乏力、視物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
所以糖尿病的診斷並不單靠症狀來判斷,如果靠症狀來診斷,可能就已經很晚了。
那麼糖尿病到底是怎樣診斷的呢?
其實很簡單,根據靜脈血糖檢測結果就可以了。符合以下條件即可確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狀,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後血糖≥11.1 mmol/L;
2、沒有典型症狀,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後血糖≥11.1mmol/L,應再重複一次,仍然達到以上指標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所以,對於空腹血糖水平超過7 mmol/L,但低於10 mmol/L的患者,他們的“三多一少”症狀不明顯,但同樣也要診斷糖尿病。
老年人腎糖閾值高,雖然血糖已經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但仍然可能沒有尿糖,所以“三多一少”症狀可能在患病多年後才出現。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因為自己沒有什麼不適的感覺就否認或忽視糖尿病的存在,一定要定期體檢,爭取早期發現糖尿病,早期治療,進而預防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發展。
日常生活中要多監測、多運動、多學習,少貪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另外,更要提醒的是,中中國人常以餐後血糖先升高為主,而通常體檢抽血測的是空腹血糖,這往往會導致漏診很多人,即一些人餐後血糖高了,但卻沒有被及時診斷。所以建議:年齡超過40歲,體重超重,平時運動較少,擔心有血糖問題的朋友,可以每年查一次靜脈的餐後2小時血糖,以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