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運河明月
-
2 # 老瓜瓢
文化程度高,明理的機會大,和人品沒什麼關係。人品是道德教育的結果,不是文化教育的結果。
第一個,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高學歷犯罪,高智商犯罪,不是新鮮事。國內外,到處都有。而且,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做起壞事來,越隱蔽,破壞力越大!
第二個,好家風的人,務農打工,都踏實勤懇,不賺壞錢!
這樣的人,可能對法律瞭解不是很多,做事做人卻很正,反而不知不覺中總是守法。
好家風的人,要是文化程度高,更是水漲船高,正能量爆發。德才兼備,是社會極力認可和需要的人材!
-
3 # 楓渡2020
文化程度與人品有關聯性但沒有必然性。文化程度的高低只是影響認知這個世界的觀點,對於人性而言,是從一個人的出生到成長,環境的因素更大,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再貧窮的地方也有富甲一方,再愚昧的地方也有人性的光輝。人品,其實是一種自我修養,但每個人的脾氣秉性不同,所以有時候人品也會被誤解,更有可能被破壞,而從善良走向邪惡也往往是一瞬間,你能說這個人,人品本質不壞,但卻做出了邪惡的事情嗎?文化程度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社會認知度,文化程度越高,可能對於事物的判斷越豐富,而人品便決定了個體的走向。當然,我們提倡的全民教育,是希望用知識來改造個人和群體的思想,當一個民族的智慧越來越高的時候,我們首先規避了愚昧與落後,個體的素質越來越好,環境變好了,我想,人品也會隨之而走向人性的光輝。
-
4 # 指鹿為馬拉松
人品和學歷本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歷和人品沒有關係。
有學歷是有知識,不一定道德也是高水平,學歷太單純,它只代表一個人學習能力強,有理論。學歷被捧得再高,也成不了人品的佐證。
厚德載物,就是說,人要有好德行。
學歷固然很重要,但人品比學歷更重要。
“人才”二字,人在才前,倘若輕視人品的自我修養與塑造,哪怕才高八斗,也絕對成不了才。
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學歷,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礎。
-
5 # 恆實說
其實這個觀點也不見得正確。人品好壞與學識真的是沒有必然聯絡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不去講什麼大道理,去試圖說明二者之間肯定有必然聯絡。我僅講幾個自古到今的例子,大家來看看究竟這二者之間有無必然的關聯!
一、北宋權相蔡京。寫得一筆好字,論學識那可算是才華橫溢。北宋熙寧三年進士,調錢塘尉、舒州推官,累遷起居郎;曾經出使遼邦,還朝後拜為中書舍人。後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
他著有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記》一卷、《太清樓侍宴記》一卷、《延福宮曲宴記》一卷,均被南宋的王明清收入《揮塵集餘話·卷一》中。
蔡京的書法,躋身於北宋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中。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
可是真的人品與才華相等嗎?如果這樣蔡京也不會落得個“六賊之首”下場。
二、書法造詣深厚的嚴嵩。嚴嵩從小聰明穎慧,十九歲中舉人,二十六歲中了進士。你要說嚴嵩文化教育不高,可算得上是昧心之言。可是最後呢?在《明史》上,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說完古時,再講講現代。在今年元月八日北京發生一起嚴重傷害事件。
四、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因為小時候家裡貧窮,導致無錢唸書。13歲就開始給人打短工為生。直到31歲那年,在天津給人家拉車渡日。就是這樣一個人,堅持了十八年,就是為了一個他做出的決定——讓貧困的孩子有錢上學。
整整十八年,風裡來雨裡去,衣衫襤褸的他騎著三輪車,在大街小巷忙碌著。雖然他堅持了十八年,但也只是捐出了區區三十五萬元錢。
直到他90歲高齡,再也沒有力氣去蹬三輪車的時候、他就去替人看車掙看車費,那一毛兩毛的看車費被他存進飯盒,攢夠了五百元又捐給了學校。他告訴學校:我幹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
所以說,學識的高低與人品真的沒有必然聯絡。人的一生不是接受多麼高的教育,多麼有錢、有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努力去做一個純粹的、滿滿正能量的人、給這個社會帶來一絲光明,一絲溫暖才是必然的!
-
6 # 流年時光24
受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跟人品是成正比的嗎,你怎麼認為呢?
我認為,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跟人品存在有一定的關係,也存在著成正比的關連,事物都要一分為二來看待,不是絕對的,那麼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勞動創造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確切地說,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統稱。
比喻講,一個好的文化教育家庭,父母親都是大學畢業,孩子也一樣,所謂的知識分子家庭,都受文化的薰陶,知書達禮,善解人意,為人處事,按道理講人品也不會差,因為它的環境氛圍、傳統文化、生活方式、行為規範、價值觀念等都受到文化教育的影響下,人品的修養也得到提高。所以說,它們存在一定關係。
其次,我們還要弄清楚什麼是人品?
人品,意思是人的品性道德。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範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或傾向。對人要慷慨大方,寬以待人;對國家要愛崗敬業,忠誠熱愛。
比喻講,一個人的人品離不開良好的文化教育,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品性才是一個人的根基,好與壞的區分,也是文化教育程度的差異之別,不學無術,怨天憂人,毫無進取,心無追求,難道它的人品會好嗎?所以說,人品的好壞與文化教育也有直接關係。
總而言之,文化教育程度高低雖然不能與人品成正比,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連,對極少數人群而言,文化教育程度高的不一定人品好?文化教育程度低的也不一定人品差?我們可以這麼說,文化教育程度高的,它們的人品差不到那裡,而文化教育程度低的,它們的人品也好不到那裡,事物一分為二看,不是絕對的。以上愚人之見,僅代表個人觀點,望眾友們各己抒懷,共同探討,關注點評,謝謝
-
7 # 勁竹62018343433
在現代的社會中,人的文化層度會與人品有著補助關聯!人的文化的高低並不會代表一個人的品質的好壞,因為有很多的例子,文化高只證明它的文化知識高,並不代表它的人品高尚,但文化知識的深厚使做人有著直接關糸,文化與素質相印才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品德的高尚,所以說人品與文化的高低有著很大的關糸,也不排除有另類!
-
8 # 春華秋實1341548
這個論點不太恰當,不能拿學問高低來衡量一個人的品質。學高的也品質劣的,如高鐵霸座男,再如公交車搶奪方向盤的霸女,都受過高等教育。怎麼還能做出劣跡事呢?所以不論學問高低做事是本性所為。人始初,性本善!人生來世獲有父母善良的基因外後天培養是關鍵。環境造舊人,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下出來的後生基本知書達理,很少有惡劣行為,同時也驗證了棍頭出孝子的俗言很切實。而在惡劣環境下培養出的後生易佔染上不良惡習,所以說父母的影響很重要。
話又說回來,接受良好的教育的人,學識深的人混人處事光明磊落。人的素質高,基本品質無暇完美,逢人接物有禮貌,尊重老人長輩,出口有尊,確使人敬仰。
-
9 # 牛博多
人品,就是人的品性道德。是一個人的本質,是指個人在整個社會的道德準則以及規範行動時,對社會和他人以及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正面的心理特徵。
文化程度高,只是代表你受過的良好教育,它只能證明你能力的其中一項。但是一個好的人品或者自身素質才是我們最寶貴的東西
如果拿很高的文化程度去衡量一個人。顯然是不靠譜的。其實,高學歷僅僅只能說明你受到了高等教育。並不能說明人品和素質的高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不少學歷很高的“文化人”行為惡劣、無禮,讓人瞠目結舌。更有許多高科技罪犯,他們的破壞力度和對社會的影響可不是一般的大呀!
但是也有的人,學歷可能不是那麼高的,但是為人品行為卻是特別不錯的。
比如在乘坐公交車時,有公交車師傅會主動提醒乘車注意安全,一遍又一遍的。比如看到過有服務員,看到吃不起飯的人,會主動請對方吃一碗粉。比如新聞上報道的環衛工人,拾金不昧的故事等等。他們文化程度或許普遍都不高,但是展現出的人品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他們的善良。
學歷高不能代表一切,它或許能證明你學習比較好或者證明你能力的其中一項。但是一個人的人品或者自身素質確是我們最寶貴的東西。
有句話叫“小成靠智,大成靠德”,這個德在我理解來就是一個人的品行,品德。並不是說你一定要文化要多麼的高。
所以二者是不成正比的,一個人的學問不能代表人品,而人品也不能代表學問。
而現在的教育,大多數偏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追求“高、大、上”,追求“快、全、多”。在教學過程中,過於強化競爭意識,這樣滋長了孩子的虛榮心和傲心,實質上已偏離了教育的本質。甚至還美其名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10 # 青春大男孩
心底善良與遺傳有關。
人品與家庭教養有關。
才華與天賦有關。
文化水平高與道德水準高不成正比。
-
11 # MrMeng
文化文化,用現代話說就是,運用一切的方法,教化人們,讓人們的思想,道德,知識儲備,行為提升,但現代的所謂文化教育側重在了文,而沒有化,高學歷很多隻是比一般人多了知識儲備而已,嚴格說這種的教育不是大學,而是技能培訓機構而已,所以用上面這個標準,很容易就知道其中原由,希望以後的教育能更多的體現文而化之的真義,這樣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才會真正的變成一個不但經歷發達,而且人文優秀民眾素質高深受全地球人喜愛的華夏強國!
-
12 # 白鶴灣的歷史故事
這種說法顯然偏頗。人品好差與文化程度有一定關係,但沒有必然的因果關聯。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目不識丁,但從小受父母言傳身教,在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種下傳統厚德的做人準則,始終表現出良好的品質。有的人學有所成,學歷甚高,但正邪兼備,厚黑通用,玩兩面手法,做兩面人。更有甚者,不但沒有絲毫正能量,反而是良心壞透,壞事做盡,以至十惡不赦。
-
13 # 智者喀什
人品跟教育程度無多大關係,很多不識字的,在規矩和人品做的比文化程度高的也好的多。這和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有關(父母教育、身邊朋友、心理關注等),如果成長環境不好,會讓人心裡扭曲,人也需要幾個Sunny正直的人和團隊去感染。
-
14 # 元尚
基於此,可以說人品和受教育程度直接相關。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從來沒有受過教育,包括社會薰陶的人,這個“人”,人品對其而言,到底是什麼?恐怕這個“人根本不知道。”
人品,並不是一個內心的東西,而是一個社會對人的品行的評價。符合某種社會規則,人們就說是好人品。
那麼如何去符合社會規範與規則,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人知道這些規範與規則。知道的過程就是教育,就是馴化。
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綜合起來,受教育程度越高,人按照社會規範規則行動的自覺性越高,人品也就越好。
但是不能絕對去論定一個人品好的人不犯任何錯誤。試錯本質上也是教育的過程之一。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首要的是不違反。
-
15 # 壯鄉阿龍
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跟人品沒什麼必然關係。一個人學歷高並不代表他人品就好,相反的,一個人學歷低也不代表他人品不好!
一個人學歷高,只能說明他學歷高,說明他學習能力強,自己也很努力。但人品是一個人的道德層面和心理健康層面的問題,所以兩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絡。
去年那個鬧得沸沸揚揚的霸座事件,男主“孫赫”學歷不高嘛,博士生。然而人品呢?他像個無賴一樣的霸座,以戲耍別人為樂!還有廈大“潔潔良”事件,廈門大學學歷也可以了吧,但她卻侮辱自己的國家和同胞,這種人品和她學歷成正比嘛?這兩個例子充分的證明了高學歷≠好人品!
當然也不能說人品和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一點關係都沒有,只能說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品好的人比例會高一些,但並不等於說學歷高人品一定好!
-
16 # 賣快樂的巫女
不成正比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姥姥,初中畢業,姥爺是開了一個小診所吧,在農村裡哦,就是非常普通的家庭,但是我姥姥真的是一個特別明事理又有很有氣質的人,怎麼說呢,因為每年我都會去拎包去他們家裡嘛,最早一次是我初中時,要考高中了對吧,特別的迷茫的,她就說,沒事,考試 還是要放輕鬆,考前心態要調整好的,不要太焦慮,焦躁,會影響你的考試狀態的,就是很簡單又很普通的話語對吧,但是她就是會讓我覺得特別舒暢。再後來就說我喲啊考大學的時候了,她,每次都會帶給我不一樣的思想和教育,就是那種不會讓你感到特別反感的狀態,她就是會讓你覺得整個人都會很放鬆,談吐間透露出一股淡定從容的氣質。
另一個例子我就不說了吧,大家一定也都見慣不慣了。
回覆列表
文化程度和人品不會成正比。
文化和人品在人的素質修養方面是兩條道上的車,既平行又互相交叉。文化程度包括得更寬更廣,人品相對來說要窄一些。
文化包括知識學問社會風俗及大自然當中的事物,人品應該是精神層面的諸如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行為。
文化和人品既是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它們互相制約相互促進。比如,文化高了見識廣了,也許心胸就豁達不至於斤斤計較鼠目寸光,也許更加缺乏道德還能振振有詞誇誇其談。人品高了,也許人們願意多交往帶來了更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也許遭到嫉妒使絆子孤立從而路子逼窄。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然,專家教授本應普遍受到人們尊敬,可他們口碑如此之不好,卻還能逍遙自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