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同時寫好五言七言的律詩和絕句是不可能的!

    後人說杜公少絕,太白少律,不是不會寫,而是不擅長,基本上都是屬於創作中的避重就輕!

    樂天的古詩十分精彩,但他的七律後人讚歎的似乎不多。

    樊川的七絕萬般精當,但再看他的七律或五律就稍遜一些。

    諸體皆工,客觀上是不存在的!

    比如宋朝,很多文人詩寫的好,詞寫得就一般。這件事情後來還引起放翁叔叔的納悶,因為陸游是詩也成,詞也成。但即使這樣,陸公為人稱道的還是律詩,因為古今好對偶被他一網打盡了。

    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同時精於律詩和絕句的可能性真的不大。劉長卿人稱五言長城,即後人對其五言詩的推崇。另一重含義是,他的作品中,以五言詩為最好!

    學寫古詩比學寫現代詩容易多了,掌握平水韻,掌握平仄格律,會用一些小技巧,再穿插一些小典故,在一些論壇或朋友圈裡,唬唬人,肯定夠了!如果再刻苦一些,精研技巧與表達方式,寫作時不停地改來改去,以力求字字精當,餘味不絕,那麼在一些專業的論壇上,博幾個讚美也不在話下。

    如果以難易而言,七律最易,其次五律,其次七絕,其次五絕。

    是的,字數越少,入門越易,但寫好越難!

    一般而言,最好從七絕開始(因為五絕太難寫,容易不倫不類,更容易捱罵,七律對仗需要水亮磨功夫),簡單的法子就是前兩句景物描寫,越是自然清雋越好,第三句來一個轉折或承接,最後一句弄得意味深長一些。

    七絕寫的要毫無雕琢之感才好,彷彿流下的水,轉折迂迴,都是自然而然,用詞生動而不艱澀。哪怕是用典故,也要用一些被熟知的,而不是偏僻的,典故不能太多,除非是律詩。

    律詩難就難在對仗上,這個對仗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對出來容易,對出美來就一定要精於煉字,避於合掌(杜公和放翁的律詩要多仔細看),除了對仗之外,語法結構也是必須要了解的,例如:頜聯的結構是,兩個字的名詞+兩個字的名詞+一個字的動詞+兩個字的名詞,那麼頸聯如果也是這種結構,讀起來就感覺很不爽,彷彿上了一盤餃子之後,又上了一盤餃子,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拍黃瓜好不好?

    五絕真的難到死,要對出高古之意,才叫過關。可是高古之意,哪有那麼好寫的?二十個字,除卻前三句寫實之外,要在剩餘的五個字內實現逆襲和翻盤,就相當於給你一筐茄子逼你作出一道雞湯來。

    想到哪,說到哪。破碎不堪,見笑了!

  • 2 # 古詩今詞

    這個問題提問的好,說明你已經注意到了一般人寫詩不會注意到的問題。相比絕律之間不同的況味,格律只能算是很膚淺的內容,這裡我就不多提,直接進入正題。

    唐詩與宋詩有所不同,唐人重意,宋人重理,下面我以唐詩為例。如何寫律詩

    初唐的律詩繼承了南朝齊梁體的詩風,其特點是講究對仗工整,追求音律協調,以及詞藻豔麗。早期的律詩大多是宮體詩,題材比較狹隘,多以吟詠風月,自初唐四傑之後風氣有所扭轉。雖說題材有所放寬,但律詩的特點並沒有變化,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工雅。

    瞭解這點之後,我們在寫律詩須注意:

    對仗。對仗的形式主要有工對、鄰對、寬對、自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錯綜對,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經有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多講。但需注意“合掌對”,意思是上下兩句雖然對仗工整,但是所言雷同,寫律詩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避免。

    典雅。這是相對遣詞造句而言,追求語言的凝練精緻,但如果我們沒有一定的詞彙量,無法極盡雕琢之能,那麼也要切忌以口語或四字語入詩。

    此外,五言律詩與七言律詩在風格上還存在些許不同,五律貴簡樸而自然,七律貴雕琢而好典。關於用典一事,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何寫絕句

    相比較律詩,絕句在形式上則簡單許多,但也因此側重於章法。

    在句數上,律詩有八句,因此方便鋪陳或詳實敘述,而絕句只有短短四句。如果說律詩展現的是完整的一面,那麼絕句就是用一條線,引領讀者想象出一面。如此以來,絕句就有兩個難點:

    章法。要求語境連貫自然,起承轉合一氣呵成,猶如江河一瀉千里。

    餘味。我們在寫絕句的時候,應力求言盡而意不盡,留給讀者遐想的餘地。

    另外,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同樣在格調上有所不同。七絕仍以雅為主,而五絕則以高古為宗。絕句可用俗語入詩,但這點使用得當就是返璞歸真,有如點鐵成金,如白居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如果俗而無味,就成了打油詩。

  • 3 # 綺閣書生

    格律詩是唐初興起來的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它脫胎自南北朝的音韻之學,講究音律整齊,平仄相互映襯,抑揚頓挫,起伏跌宕相粘相對,起承轉合,以五絕、五律、七絕及七律最為常見,也有超出七律而寫成排律的,那種排律跟七律一樣,除首尾兩聯外,中間所有的句子都要對仗。格律詩都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律詩首句用韻,若是平水韻,則可以用鄰韻,新韻不允許。還是拿出習作,具體來談一談吧。

    五絕。初學者可作練筆用,但要寫好真的很不容易。因為字數少,難以修飾,又不好舒展,故而字字珠璣,句句緊湊。我有一首供大家指正。

    五絕*入秋感懷*新韻

    暈亂風彌動,風悽月愈幽。

    不知今日景,可似去年秋。

    五律。可以說是兩首五絕,偶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且第三、五、七句的第二個字的平仄要跟第二、四、六句的第二個字的平仄相同,所有格律詩都是如此,否則就是失粘,平仄規律就會亂套。看拙作吧。

    五律*紫色楓林生日快樂(新韻*藏頭詩)

    紫花開正好,色豔美全群。

    楓葉經霜赤,林泉入澗深。

    生生擔道義,日日似陽春。

    快把蛋糕擺,樂而吟此文。

    七絕。以短小精悍著稱,像電影裡的特寫影頭,抓住瞬間大放異彩。唐朝的王昌齡,王之渙,李白,杜牧等是七絕聖手。他們的絕句意境高無,讓人回味無窮。我也舉一首吧。

    七絕*泛舟*新韻

    玉鑑瓊田三萬頃,殘陽餘照暖江洲。

    浮生只願扁舟老。瀲灩波光好個秋。

    七律。在五律的基礎上每一句多添兩個字就行了,平仄規律依規律變化。適應於長篇大論,寫景抒情,盡情發揮。律詩都要掌握起承轉合的格局,一首詩中要有出彩之句才算成功。我也列舉一首吧。

    七律*群名感賦*新韻

    墨染千山多少綠,風行萬里一般春。

    觀他堤岸柳容淺,照我堂前花色深。

    書畫可將江海繪,酒杯聊作曉昏沉。

    我行我素君休笑,月色澄明白古今。

  • 4 # 騰龍詩詞

    寫好律詩與寫律詩有很大區別。寫律詩按照格律要求就行。只要言達句順就算律詩。現在很多人只是寫律詩,卻看不到好律詩。

    寫律詩的人首先懂得韻律。按照格律要求而寫,這是最基本的。而寫好律詩那要求就太高了。要把情景相融,要把自己的思想風格氣度融合起來,那就太難了,不僅要在環境中襯托出心境,更要把自己的思想性格,所要表述的內容讓人體會出來,而不是文字直接表達。文字直接表達那就是文章了。詩的美在韻味。在其中的境界。寫出人們共同的思想,而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現在我看過很多人寫的詩或詞。看起來好像很藝術,我曾經轉發幾首網路大家認為很好的詩詞給朋友,問怎樣?朋友交口稱讚。我又問:裡面思想是什麼?朋友仔細看了說,沒有思想,太空洞。我告訴他,這只是在前人的詩詞中抄摘拼湊,他自認為是自己的,但是看起來美妙,實際上不能統一,沒有靈魂和肌膚,只有華麗的外衣。

  • 5 # 老街味道

    問題:如何才能寫好七律、七絕、五律、五絕格律詩?

    這個問題很複雜,如何入門和如何寫好格律詩是兩碼事。我分兩個部分,從自己學習的體會簡單來說一下。

    一、入門

    相對來說,入門是比較簡單的事,知道去學習格律,算是找到了門。能夠依照格律的要求,平仄、押韻、對仗、黏連一樣不差,拼湊成一首五律或者七律,基本算是進了門檻。

    1、絕句開始

    最初學習,從絕句開始練習。絕句有古體和近體,可以先從古體開始練習,然後學習近體。

    對與門外漢,平仄和平水韻、黏連搞明白就不容易,初學往往顧此失彼。所以一開始不要考慮什麼意境、主題、章法等等,就把這三樣能夠依照格律寫出一首七絕或者五絕即可。

    下面我以前寫的古體詩,《端午時節詠屈原》 :

    汨羅江畔粽葉香,端午時節楚人傷。屈子遭逐懷王死,空留離騷吟斷腸。

    ▲隨園詩話也是必讀書2、新韻過渡

    這一階段其實並不容易。我最早學詩時非常頭痛平水韻與普通話的平仄不同,後來老父親說你可以從新韻開始,就用普通話押韻。這樣等於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解決了最大的難題,押韻也用普通話,而黏連一看就懂, 用新韻作格律詩簡單到小學生都能很快看明白。這也是為什麼今年中華詩詞學會大力推廣中華通韻的原因。

    下面是我以前用新韻寫的一首七律《春山訪友 》:    

    迷芳澗底知春在, 問道禪門待霧開。僧掃山雲堆寺角, 燕銜螢火點香臺。箏長曲短催燭老, 人瘦衣寬怯月來。坎坷盡嘗霜雪苦, 蹉跎空嘆呂伊才。

    3、會古韻才算入門

    但是新韻不可久用,這只是一個入門的階段而已,不會用古韻作詩,我以為不算是入門。我的孩子學詩時,就沒有用過新韻,一開就用古韻作詩,必須勤奮一些,常常要花點時間去查詢字的韻部。

    這是我後來用古韻作的詩,《和張、王二老感懷》:

    一杯滄海笑浮沉,幾度斜陽變古今。風雨偏多因路轉,布帆無恙踏雲深。

    騎牛曾是函關客,能飯猶存老驥心。白首約期君莫忘,漁樵事業屬蘭襟。

    4、五七律是基本功

    絕句會了,古韻也習慣了,一定要練習五七言律詩,比起絕句來說,多了一項要求:對仗。會了五七律,填詞用的詞譜一看就懂。

    5、關於對仗、用詞等等

    平仄、押韻、對仗、黏連,四個是五七律的基本要求,很多人顧此失彼, 這裡沒有其他辦法,只有多看古人作品,多加練習。古人作近體詩,為了對仗工整,經常要擺上一桌子書查詢典故、詞語。

    關於對仗,初學者會陷入兩個困局,第一是對仗不工,第二是對仗太工。

    對仗這一關過了以後,常常會走入另一個誤區,就是對仗太工整而死板無生氣,甚至有好多才入門的人喜歡指責別人對仗不工整。這種對於“寬對”的把握,只有多讀古人作品、多加練習才能解決,古人很多佳作在初學者看來對仗常常是不工整的,例如:

    聞道長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勝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 ,徵西車馬羽書馳 。魚龍寂寞秋江冷 ,故國平居有所思 。

    如果不知道這首詩是杜甫寫的,一定會有一些人說“新主”與“昔時”一個是人一個是時間,對仗有問題。

    我們平時讀詩的時候一定要有代入感,看到古人作品,一定要想一想,我自己會不會、敢不敢這樣用詞用字。如果我看到網上有其他人這樣用,我會不會去指責他。

    二、進階

    入門以後,未來水平的高低完全看自己修行了。一般書店裡的書都是介紹詩詞格律的,而介紹詩詞賞析的書完全不會告訴你怎樣寫詩,甚至很多作者自己也不會寫詩。而且你會看到很多詩詞班學習出來的人,也是良莠不齊,很多人還是停留在剛入門的打油詩和口水詩的水平。

    1、我個人以為,格律入門了以後,簡單來說,要進行字法、句法、章法的學習。

    1) 字

    如果企業hr要為一個崗位招聘一個合適的人,這就是“練字”。練字,往往出自動詞,古人記載的著名故事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和杜甫的身輕一鳥過。綠、過,是詩人練字的結果。字的選擇還包括詞,即word,一句詩裡所有的字都需要斟酌,典故也是word,人的名字、顏色、動作都是word。

    選word如同招聘,至於你招聘的這個人水平如何,是否適合這個崗位,就看你這個人事經理的水平了。

    2) 句法與章法

    句法和章法都是內容順序的變化和調整,就是為了完成業績目標(更好地表現主題和意蘊),把你招聘的人或者團隊調整到更合適的位置。同時還要注意章法的安排和句法的多變。

    王力的漢語詩律學把句法(語法)分析到了幾百種,古人雖然沒有語法的概念,但是形態多姿,變化多端,每一首佳作都需要細細品味和剖析才能稍窺一二。這時多看一些前人的詩話詞話等,會有不少收穫。

    ▲孩子學詩時做的標籤

    2、學習是讀書與練習的結合

    多學習古人的詩詞作品,多閱讀理論方面的書籍,還要同時多加練習,然後一直堅持,總會有點滴的進步。我學習古人的方法不僅是閱讀,還有依照原韻、原主題練習,例如:

    觀宋填詞19•水調歌頭(用蘇子美韻 詠滄浪亭)

    滄浪共魚鳥,蘇子解青綸。功名餘事拋卻,煙棹向蘆灣。更把五湖風月,斟入一尊清酒,高唱浩歌還。行藏都不厭,得意水雲間。今古事,談笑裡,似等閒。幾回興廢,欲問清濁渺無瀾。感慨江南遊子,行看春風詞筆,相契每開顏。自恨營營久,何日肯歸山。

    水調歌頭滄浪亭(宋·蘇舜欽)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閒。壯年何事憔悴,華髮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只有作者才會真正看到作者的細節,領悟古人的用字、用典、章法、主題、意蘊等等,僅僅是背過和知道寫的什麼意思,是學不會作詩的。

    結語

    現代人對於詩詞的創作不必妄自菲薄,喜歡的話就當作一種消遣,一直堅持下去即可,多聽別人意見,外對於不同的意見也不必爭論,無則加勉有則改之。

    我不太建議花時間去相互捧場,太浪費時間還學不到東西。 總之,多讀書多練習。

    關於格律詩學習要注意的技術性問題,我在《老街詩詞閒話74-零基礎學習舊體詩看懂這7篇短文基本就算高手》裡寫了不少自己的淺薄認識,內容較多,這裡不展開說了。學海無涯,我也是一直在學習的路上。

    另外,不要耽誤工作,畢竟我們的主要責任是養家餬口。詩詞換不來柴米油鹽,不學也罷。

  • 6 # 華山特寫

    時逢大連大霧瀰漫:

    七絕 霧中行

    海市纖雲舒廣袖,仄仄平平平仄仄

    濱城大霧鎖深秋。平平仄仄仄平平

    何時夢幻當空舞,平平仄仄平平仄

    勝似嫦娥競自由。仄仄平平仄仄平

    2018、10、26

    詳見圖片:

  • 7 # 一棵小草827

    一直沒有嘗試律詩,因為覺得律詩的條框太多。最近開始試寫,下面一首新作,不妥之處,望各位師友批評指正。

    地理天文包永珍,雜糧五穀樣多全。

    喜聞樂見隨心意,益友良師咫尺間。

    生態升級淘劣幣,資訊互利創明天。

    地理天文包永珍,雜糧五穀有時鮮。

    喜聞樂見隨心意,益友良師咫尺間。

    生態升級逐劣幣,資訊互利創明天。

    不妥之處請指教。

  • 8 # 詩詞桃花源

    依照題論,完全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如何寫好近體詩。因為近體詩的範圍就是五、七言律詩跟絕句。不過要寫好近體詩,先就要了解他的概念。

    一、什麼是五、七言律詩跟絕句?

    絕句、律詩的概念。兩者都屬於格律詩。

    1.絕句分五、七言,共四句,20字或28字。講平仄、相對、粘連和拗救,必須一個韻部一韻到底,首句可入韻可不入。

    可能有人會說,按這個標準,唐朝的很多絕句都不能算是絕句。比如韋應物有名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你看他的第三句就是失粘的情況。再比如李白極有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第一句前5個字就出現了四連平這樣的大忌,第二句與第三句又是失粘,按標準,怎麼都不能算絕句。唐朝眾多詩人的眾多名篇,都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一是因為唐人作詩,崇尚天性,一是律詩、絕句還處在快速發展時期,並沒有形成必遵的共識。到了宋朝,格律引入科舉,應制詩必須符合一切規則,以後律詩、絕句再有出格的狀況就極少了。

    2.律詩分五、七律,一共八句,40字或56字,同絕句一樣,講究平仄、相對、粘連和拗救,因為多出四句,她格外講求對仗。有無對仗是衡量律詩特別是律詩精品與否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唐代諸多齊整的八句詩,嚴格算起來,是不能稱為律詩的。不說被很多人推為古今七律第一的《黃鶴樓》,單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如下圖:

    第二句與第三句失粘,第四句與第五句再次失粘,而且以對仗論,頸聯就對不上。上面說過了,近體詩成於唐、盛於唐,卻也不拘泥於唐,嚴在晚唐,必遵於宋。所以我們以現在的眼光看過去,宋詩整嚴精切,唐詩疏放自如,這裡面有格律的影響。

    若要更詳盡的瞭解,除了王力的《詩詞格律》可以入門,吳丈蜀的《詞學概說》也可以看看。

    二、如何創作近體詩甚至寫出好的五、七言格律詩?

    懂得了這些知識,是不必急於寫的。接下來的任務是找到詩感。即古典詩詞創作的質感。你必須要嗅到那股隱藏在詩詞邏輯背後的氣息。具體是什麼,沒有人會告訴你,因為這個東西是無法講的,她就在那裡,一直存在,能不能觸碰到,全憑個人領悟。

    這個問題不解決,寫出來的很容易是流於平平仄仄的又幹巴又彆扭的東西,熟讀詩詞的人一看就會覺得不對勁,不僅毫無閱讀慾望,很可能引起讀者對詩詞的反感,“這也成詩詞了?”這是當下很多人的嘲諷。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唯有多讀找感覺。《唐詩三百首》、《千家詩》都是很基礎的詩歌讀本。這裡的多讀,不是滾瓜爛熟就行了,必須經常玩拆解遊戲,字、詞、句,顛來倒去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其他的組句形式?玩著玩著,你會發現自己對格律、押韻、對仗都潛移默化的爛熟起來。詩詞獨有的語言邏輯思維也能把準。

    這裡再強調一點,無論學習、理解還是創作古詩詞,首先要拋開現代漢語思維的影響,須知,詩詞是自有一套語言體系的,一句話裡缺乏主、謂、賓是常見的事,更不要說前後倒置這種司空見慣的句法、章法了。必須要習慣成自然。

    在此基礎上,乃可言創作。可以開始試寫。這個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詩詞語感,就剩勤加練習和進一步反覆揣摩了,尤其是詩的整體性與連貫度,意象與詩境上,即便是高手也要發大力氣不斷精進。

    另外,初學者最容易無病呻吟,為寫而寫,也最容易沾沾自喜,以為窺一管而得了全豹,因此,不濫感、不自戀是很好的修養。前者陸游不免,後者如詩聖杜甫也時不時流露。

    什麼都做了,能不能寫出近體詩,能不能寫好近體詩,甚至寫出一個新世界,那是天賦、才情、時運與個人工夫的事了,並不能像生產流水線一樣,備好材料就能產生產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人喜歡團隊旅遊,有些人喜歡一個人旅行,你喜歡哪種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