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冠生馬上營養
-
2 # 中醫書苑匯
不一樣,香港腳一般指潮溼之地引起的真菌感染,又叫腳蘚一般比較頑固
腳氣病是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有神經等症狀
-
3 # 青山之陽99
香港腳與腳氣病不是一回事,根本就是兩碼事。
“香港腳”指的是腳氣,也就是足癬,俗稱“爛腳丫”,屬真菌感染,治療需要抗真菌藥物。
腳氣病是由於人體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它並不是人們常說的腳氣,它是維生素B1缺乏症,治療必需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又叫硫胺素,是人類必需的一種營養素。
-
4 # 足護小貼士
香港腳和腳氣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病,很容易被人混淆。
一,腳氣歷史:
香港腳是腳癬的俗稱,而腳癬被稱為腳氣是近代的事。中國至少在晉朝的時候就把類似於腳氣病的症狀病稱為腳氣了。隋代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初得此病,多從下上,所以腳先屈弱,然後毒氣循經絡,漸入臟腑受邪,氣便喘滿,以其病從腳起,故名腳氣”這裡的氣,可代病,如水氣病:傷水致病者。所以腳氣可理解為腳病,但是古代並不是單指維生素B缺乏。
二,二者病因:
香港腳:是由面板絲狀真菌,主要是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絮狀毛癬菌在足部感染引發的面板病。
腳氣病:是維生素B1缺乏導致的面板缺乏病之一,一般考慮1.母乳餵養缺乏維生素或者後期營養不均衡造成維生素B1缺乏。2.慢性腸胃病或厭食使維生素B1攝入減少。3.代謝旺盛,劇烈運動或者孕婦對維生素B1的大量需求導致缺少。
三,二者的種類:
香港腳:大致可分為四類
1.間擦型:真菌長期寄生於伴有多汗的腳趾縫,好發於3.4指間,劇烈瘙癢,常使患者坐臥不寧而影響休息,經常繼發細菌感染而有惡臭味。
2.水泡型:常見於足底,足源,呈群集或散在的小水泡,伴有瘙癢,泡液澄清,呈淡黃色。
3.鱗屑型:好發於足底,面板損害以明顯的小片狀鱗屑為主,當真菌生長,繁殖活躍時,可在因騷抓而增厚的面板上發生紅斑,丘疹,騷癢加劇。
4.角化型:無水泡和膿皰,一般也不會糜爛,但是很容易引起瘙癢,多位於足跟,足底及邊緣,常對稱成片,與鱗屑型基本相同,逐漸出現面板角化過度,粗糙無汗,面板紋理加深或出現皸裂。
腳氣病:可分為兩類
1.乾性腳氣病:以神經系統表現為主,如感覺和運動障礙,肌力下降,肌肉痠痛,重症可表現為眼球震顫,健忘,定向障礙,共濟失調,意識障礙和昏迷。
2.溼氣腳氣病:以心力衰竭表現為主,如軟弱,疲勞,心悸,心急,因右心衰竭患者出現厭食,噁心,嘔吐,尿少及周圍性水腫。
四,二者治療
香港腳:使用抗真菌的藥物浸泡雙腳,將雙腳真菌殺死,防止再次感染即可,勤換鞋襪。
腳氣病:口服維生素B1,改善飲食,均衡營養,必要時去醫院採取肌肉注射維生素B1。
-
5 # 康愛多用藥指南
其實香港腳或是腳氣可以稱為足癬,引起的原因是由於真菌或菌絲寄生於腳趾上造成的,具有傳染性,經過接觸,就可以傳染給他人;而腳氣病是由於缺少維生素B1所導致的疾病。但是這兩種是不一樣的疾病,其中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都會不一樣,別混淆了!
一、足癬因為真菌感染會使腳掌處的面板出現紅斑、脫屑、小膿皰等症狀,如果長時間患有足癬沒有治療,也許會導致面板增厚皸裂的情況。而足癬還有瘙癢的表現,若是常去抓癢極易造成紅、腫、熱、痛等現象發生,嚴重者還會牽連到小腿,導致出現丹毒。
足癬的治療:
1、穿鞋要儘量的寬鬆、透氣;
2、可以拿米醋泡腳,不要兌水,直接原液,一天一次,持續浸泡20分鐘即可;
3、可以拿藥物治療,一般的藥店都可以購買,比如達克寧、酮康唑膏、益康唑膏、聯苯苄唑膏、特比奈芬膏等,選購其中一種就可以了。
二、腳氣病這種疾病可能會有多發性神經炎、食慾下降、糞便秘結等症狀,若是情況比較嚴重,還會發生心力衰竭的可能,這也被稱為腳氣性心臟病。另外,也許還會有水腫和漿液分泌出來,通常會在足踝部逐漸蔓延到整個身體,甚至還會發生心包、胸腔或是腹腔積液的情況。
腳氣病的治療:
醫治這種疾病,建議服用複合維生素B,之後再拿皮康王軟膏和克黴唑軟膏進行塗抹就可以了。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比較辛辣刺激的食物,就不要吃了,要避免。
倘若以上一些方法對於足癬和腳氣病都沒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那麼最好就醫治療,尋求正規專業的醫生進行醫治。
肝火旺盛以及備孕、溼氣重、腎虛、衰老、三高、肝病、面板病等等,應該怎樣調理最有效? -
6 # 愛豆嚕
香港腳就是腳氣的別稱,大多數腳氣都是由真菌感染造成的。我爸之前就因為在廠裡幹活不注意衛生,工作環境也糟糕,就得了腳氣,困擾了他很長時間,後來我給他買了足御樂抑菌膏,他堅持使用了一個月左右,腳氣就完全不見了,到現在也沒復發過,非常好用。
-
7 # 小雪老師007
什麼是足癬?
足癬是由紅色毛癬菌、鬚毛癬菌等面板癬菌所引起的足部淺表皮真菌感染,俗稱“腳氣”,又被成為“香港腳”。足癬的病變發生在足趾間、足跟、足部側緣等部位,出現足部面板水皰、角化、脫屑、浸漬、瘙癢,病情嚴重者可出現糜爛、滲液併發生足癬。
足癬具有一定傳染性,生活中有直接或間接接觸面板癬菌的情況,則有可能發生足癬。
足癬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淺表真菌感染性疾病,全球人群發病率在10%以上,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足癬合併感染怎麼處理?
1.不要用過分刺激性的藥物、熱水燙、摩擦刺激。
2.儘量穿透氣的鞋,保持腳步通風乾燥。
3.使用消炎藥水區域性擦拭,塗擦消炎類藥膏。
4.脫屑型可選擇達克寧、咪康唑等。
5.嚴重者還可搭配一些口服藥物(到正規醫院就診,遵醫囑服用)。
足癬的傳染性有多大?
足癬是真菌引起的,病人可以把腳上的真菌傳染到手上引起手癬,由手傳染到股部稱股癬,傳染到身體其他部位稱體癬。病人患病部位接觸的浴盆、拖鞋、椅子、更衣室的床、游泳池邊的坐歇處,尤其是夏季出汗多,潮溼穿的少,這種菌還可能粘在辦公室桌子上和椅子上,凡是來往的地方都有可能被傳染。
足癬真菌容易在悶熱、潮溼的環境中,如夏季穿皮鞋、運動鞋、膠鞋、洗腳後不把腳擦乾淨,腳趾縫有水,這些都是感染上足癬的條件。足癬好發於第4、5腳趾縫處,胖人因為腳趾縫不透氣,所以各個腳趾都可能發病。夏季足癬表現是變白,這是潮溼後面板角質層被泡的緣故,白色的下方是紅色的面板,特別癢。足癬嚴重時可發展到腳底的前1/2的部門,所以趕緊做好防護避免被傳染,並減少患者復發。
-
8 # 艾諾體檢
也許你沒去過香港,但你一定聽說過“香港腳”
“香港腳”的由來要追溯到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將香港租借給英國,那些整日穿著長靴的英國士兵們待在氣候溼熱的香港,每個人的腳都有了問題,出現發臭、起水泡、糜爛、滲液等現象,不明就理的英軍認為這是在香港獲得的疾病,就稱之為“香港腳”。
“香港腳”也被叫做“腳氣”,在醫學上稱為足癬,是指由面板癬菌引起的足部淺表皮膚真菌感染,主要累及趾間、足蹠及側緣,嚴重時可波及足背及踝部。若面板癬菌僅感染足背面板,通常稱為體癬。非面板癬菌所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不能稱為足癬,如由念珠菌引起的應稱之為足面板念珠菌病。
發病原因
足癬非常普遍,70%-8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患過一次足癬。之所以普遍,正是由於它的超強傳染性,面板癬菌可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或者汙染物與人之間傳播。
混穿鞋襪,裸足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場所行走,密切接觸病原菌是常見的途徑。足癬容易在家庭中傳播,互穿拖鞋、將汙染的襪子同其他衣物放在洗衣機同洗等可以能引起“一人腳癢,全家遭殃”的後果。
淺表真菌感染在患者不同部位之間也會自身傳播,如足癬可引起手癬、體癬、股癬及甲癬,如約1/3足癬患者常伴有甲真菌病。
環境因素在淺表真菌感染的發病中也起一定作用,溼熱地區和高溫季節是面板癬菌感染高發的促發因素。
手足多汗、穿不透氣的鞋子或免疫功能受損亦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臨床表現
根據皮損形態,足癬在臨床上可分為水皰型、間擦糜爛型和鱗屑角化型,但臨床上往往幾種型別可以同時存在。
一、水皰型
原發損害以小水皰為主,成群或散在分佈,皰壁厚,內容物澄清,乾燥吸收後出現脫屑,常伴瘙癢。
二、間擦糜爛型
以第4~5和第3~4腳趾間最常見,多見於足部多汗、經常浸水或長期穿不透氣鞋的人,夏季多發。皮損表現為趾間糜爛、浸漬發白,除去浸漬發白的上皮可見其下紅色糜爛面,可有少許滲液。患者瘙癢明顯,區域性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可導致下肢丹毒或蜂窩織炎。
三、鱗屑角化型
皮損多累及掌蹠,呈瀰漫性面板粗糙、增厚、脫屑、乾燥。自覺症狀輕微,冬季易發生皸裂、出血、疼痛等症狀。
治療
依據典型症狀和真菌學檢查結果,足癬容易診斷。手足癬的治療目標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狀,防止復發。外用藥、口服藥或二者聯合均可用於足癬的治療,在選擇治療方案時還應充分考慮到足癬的臨床型別。
一、區域性治療
目前臨床常用的外用抗真菌藥物,如咪唑類抗真菌藥物,包括克黴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等,根據不同的藥物,可外用每日1~2次,一般療程需4周。
盧立康唑由於體外對面板癬菌的抗菌活性較強,顯示出很好的臨床療效,每日1次外用,對於非鱗屑角化型足癬療程可縮短至2周。
丙烯胺類抗真菌藥物包括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該類藥物每日外用1~2次,2~4周即可獲得良好的療效。另外還有其他抗真菌藥物包括阿莫羅芬、環吡酮胺、利拉萘酯等,每日1~2次,療程4周。角質剝脫劑如水楊酸,可聯合抗真菌藥物用於鱗屑角化型足癬患者。
可根據皮損型別選擇不同劑型的外用藥物,如水皰型可選擇無刺激性的溶液或乳膏劑型;間擦糜爛型可先用溫和的糊劑或粉劑使區域性收斂乾燥後,再用乳膏等其他劑型,此型保持區域性乾燥非常重要。鱗屑角化型可選擇乳膏、軟膏等劑型。
外用抗真菌藥物治療起效快、費用低、較安全,但因療程長、藥物塗布不均或病灶未能全覆蓋及因塗藥區域性不適等因素易造成患者依從性差,還可因鱗屑角化型手足癬區域性藥物滲透性差等因素,致使療效不佳及複發率高。對於鱗屑角化型手足癬患者,一般建議療程4周以上或聯合應用口服的抗真菌藥物。
二、系統治療
系統治療與區域性治療相比,具有療程短、用藥方便、不會遺漏病灶、患者依從性高、複發率低等優點。適用於區域性治療療效欠佳、反覆發作、鱗屑角化型、受累面積較大、不願意接受區域性治療及伴有某些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目前足癬治療常用的系統抗真菌藥包括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伊曲康唑一般建議成人每日200mg,水泡型和間擦糜爛型1~2周,鱗屑角化型2~3周;特比萘芬每日250mg,療程同伊曲康唑。
如何預防
足癬複發率高,約84%的患者每年發作2次以上。足癬對患者的健康、工作、社交及心理方面有明顯的影響,超過半數的患者因為瘙癢而影響睡眠甚或工作及生活。
在預防方面,主要是注意個人衛生:洗腳後應及時擦乾趾間,穿透氣性好的鞋襪,足部避免長期浸水,掌蹠出汗多時可區域性使用抑汗劑或抗真菌散劑,保持鞋襪、足部清潔乾燥。
中國廣東省、福建省等南方地區氣候潮溼多雨,人們習慣穿人字拖,雖然有失風度,但對於保持足部乾燥透氣防止足癬確實有好處。另外,注意浴池、宿舍等場所的公共衛生,不與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指甲刀、鞋襪、浴盆和毛巾等。積極治療自身其他部位的癬病,特別是甲真菌病(平日所說的灰指甲),同時還需積極治療家庭成員和寵物的癬病。
回覆列表
“香港腳”指的是腳氣,而腳氣其實是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表現為腳部面板的損害。面板損害邊界清楚,可逐漸向外擴充套件。還會出現水皰,主要出現在趾腹、趾側、足底。腳氣的治療需要使用抗真菌的藥物。
腳氣病和腳氣不是一回事!腳氣病是由於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屬於營養缺乏病。維生素B1又叫硫胺素,是人類必需的一種營養素。維生素B1發揮著重要的生理作用,包括作為輔酶維持體內正常代謝活動、抑制膽鹼酯酶的活性、促進胃腸蠕動,對神經組織也有作用。
腳氣病主要損害神經-血管系統,根據患病年齡分為成人腳氣病和嬰兒腳氣病。
維生素B1缺乏的主要原因:
1、攝入不足:長期吃加工比較精細的米麵或者穀類食物加工不當。
2、需要增加:女性在妊娠、哺乳期間對維生素B1的需要增加。
3、吸收或者利用障礙:長期慢性腹瀉、酗酒以及患肝腎疾病等都會影響人體對維生素B1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