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宮寒、冬天手腳冰涼,試試艾葉水泡腳
艾葉性溫,能溫經散寒,止血調經,通絡止痛。
婦女宮寒、月經不調,冬天手腳冰涼,可以艾葉煎水泡腳,或艾葉條灸足三里、關元、三陰交。
菊科植物艾,其葉入藥,稱艾葉。始載於《名醫別錄》,因“艾可乂(yì)疾,久而彌善,故字從乂。”“蘄(qí)州者為勝”,故李時珍稱之為“蘄艾”。
【前人經驗】
1.魏晉·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䘌(nì)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bì)風寒,使人有子。一名冰臺,一名醫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曝(pù)幹作煎,勿令見風。又,艾,生寒熟熱。主下血,衄(nǜ)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2.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kē)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3.明·蘭茂·《滇南本草》記載:“艾葉,味苦,性溫。治安胎、止吐血、紅崩下血、赤白帶、下元虛冷。”
4.清·徐大椿·《藥性切用》記載:“(蘄艾葉)味苦大辛,生溫熟熱。入三陰而祛寒理血,止痛調經,為暖子宮專藥。灸火通十二氣,治寒溼痺痛。野艾∶但能灸火,不入湯劑。”
【功效主治】
本品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
主要功效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殺蟲止癢、祛痰止咳、通經活絡。
1.溫經止血:本品既溫氣血,亦可止血,適於陽虛所致出血,尤宜下元虛寒、衝任不固之崩漏下血,或冷痢膿血。
2.散寒止痛:本品既能溫經,又能止痛,適於宮寒腹痛,宮冷不孕,亦適於胃脘冷痛。
3.調經安胎:本品行氣、溫經、止痛,為調經妙品,為安胎要藥。
4.殺蟲止癢:適於面板瘙癢,多煎湯外洗。
5.祛痰止咳:適於慢性肺病之咳喘痰多。
6.通經活絡:主要是應用於艾灸。
用法:3~10g煎服。單次用量不宜過大(20~30g),以防中毒。針灸可大用。
【現代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艾葉含揮發油、黃酮類物質,有抗菌、平喘、抗腫瘤等作用。
艾葉——宮寒、冬天手腳冰涼,試試艾葉水泡腳
艾葉性溫,能溫經散寒,止血調經,通絡止痛。
婦女宮寒、月經不調,冬天手腳冰涼,可以艾葉煎水泡腳,或艾葉條灸足三里、關元、三陰交。
菊科植物艾,其葉入藥,稱艾葉。始載於《名醫別錄》,因“艾可乂(yì)疾,久而彌善,故字從乂。”“蘄(qí)州者為勝”,故李時珍稱之為“蘄艾”。
【前人經驗】
1.魏晉·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䘌(nì)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bì)風寒,使人有子。一名冰臺,一名醫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曝(pù)幹作煎,勿令見風。又,艾,生寒熟熱。主下血,衄(nǜ)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2.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kē)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3.明·蘭茂·《滇南本草》記載:“艾葉,味苦,性溫。治安胎、止吐血、紅崩下血、赤白帶、下元虛冷。”
4.清·徐大椿·《藥性切用》記載:“(蘄艾葉)味苦大辛,生溫熟熱。入三陰而祛寒理血,止痛調經,為暖子宮專藥。灸火通十二氣,治寒溼痺痛。野艾∶但能灸火,不入湯劑。”
【功效主治】
本品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
主要功效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殺蟲止癢、祛痰止咳、通經活絡。
1.溫經止血:本品既溫氣血,亦可止血,適於陽虛所致出血,尤宜下元虛寒、衝任不固之崩漏下血,或冷痢膿血。
2.散寒止痛:本品既能溫經,又能止痛,適於宮寒腹痛,宮冷不孕,亦適於胃脘冷痛。
3.調經安胎:本品行氣、溫經、止痛,為調經妙品,為安胎要藥。
4.殺蟲止癢:適於面板瘙癢,多煎湯外洗。
5.祛痰止咳:適於慢性肺病之咳喘痰多。
6.通經活絡:主要是應用於艾灸。
用法:3~10g煎服。單次用量不宜過大(20~30g),以防中毒。針灸可大用。
【現代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艾葉含揮發油、黃酮類物質,有抗菌、平喘、抗腫瘤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