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蟲蟲的旅行
-
2 # 李合書友會
曹操其實真是個英雄,他殺人是不少!但他殺人了,還有更多更好的人擁護他。這就是本事,不是一般人的本事,這是大才才可擁有的能力。他殺楊修,讓更多的害怕,還更用力的擁護他。他殺糧茆官,讓他計程車兵擁護他,最後取得成功。他殺他侍衛官,讓接近他的人小心行事。他不是誰都殺,有的人連敗幾場仗也沒殺吧!夏侯家族就一個沒被殺,有可能是有親戚關係。但應該不全然才是,單單家族是管不了這幾十萬兵力的。所謂英雄不是什麼都不做,別人就叫你英雄。這根本不可能的事,對吧!觀人用人也是英雄的一種本事。中國的英雄和國外的英雄有根本性區別,中國的英雄是能籠絡人心幹大事的人,而國外的英雄是獨立獨行,行俠仗義。
-
3 # 華豎
曹操愛才、惜才,如對關羽,典韋,所以才能得天下;曹操也殺人,如呂布、楊修、孔融等都是人中龍鳳,馬中赤兔。為何會出現如此兩個面孔呢?
俗話說“順手的才是好兵器”,呂布武功之高,在整個三國時期出其右者不多,如果留在曹營之中,替曹操東征西討,必能成就一番基業。然而,待到曹操將他抓拿後,決意要將其殺掉,原因就是呂布此人不忠,他有奶就是娘,先是跟董卓,後因貂蟬而將董卓殺死,其後先投袁術,再投了袁紹,後又和曹操割據,最終被曹操所敗被擒,預投降曹操,但曹知呂布善變而不忠貞,雖可投降於自己但日後必反,故而決意要殺死呂布。
而楊修、孔融都是大才,但楊修太過聰明,孔融則太過剛硬,一個是看透說透,一個是不知進退,對於這樣不順手的將才,一再觸碰曹操的逆鱗,威脅到曹操的統治與威信,豈會留他。
正如戰國時魏國公叔痤舉薦公孫殃一樣,魏文侯可以用之,如果實在不用請殺之。公孫殃之與呂布是一樣的,既然不能為已所用,一定要將其殺死,以絕為其它諸候所用之後患。曹操在這件事上,認識的極為深刻,沒有婦人之仁,而是表現了非常果敢英武的一面,體現了帝王的鐵腕手段。
這個反過來看,一方面要求帝王要愛才、惜才,另一方面也要求不能持才狂傲,要知進退,不越位,忠誠不二,往往這樣的人才才能更好地發揮才能,也能善終。然而知道急流勇退的又有幾個呢?大部分功臣到最後都在感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只是看不透,捨不得罷了。
-
4 # 三國校尉讀春秋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涉及到曹操的人才觀。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春,曾經下過求賢令,其核心思想在於唯才是舉,而非惟賢惟德。在曹操看來,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即使品德差了點也是可以錄用的。“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這句話大抵有三個意思:第一點是,有才有德的人是最好的,也是最理想的錄用物件;第二點是,如果有才無德,但是才堪大任,也是不能浪費的;第三點是隱含的意思,大概是對以前任人唯賢的察舉制的不滿。
因此可以說曹操的人才觀十分得廣大,正如他在《短歌行》裡說的那樣,“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但進一步挖掘,或者可以做出這樣的假設:對於曹操來說有用的是人才,無用的即便有德也並非人才。而這個無用又可以延伸為無能力、有阻礙和存在威脅,而一旦達到後兩種意思,曹操非但不會愛才甚至會殺人。如果相信這個假設,那麼接下的例子就能看得通透些。
先來說說曹操愛才、惜才的例子。比如郭嘉,是曹操心儀的謀士,年紀小而且很有才華,曹操一度想將後事託付給他,如後來的劉備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一般。因此即便郭嘉放蕩不羈,被其他大臣經常彈劾,曹操也護著他,透過獎賞彈劾的大臣以塞眾口。再比如關羽,投降曹操後,曹操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簡直就像是“愛的供養”。
為什麼曹操對他們這麼好呢?是因為他們對於曹操來說有大用。首先談郭嘉,他韜略過人,在曹操對抗袁紹和北征烏桓的過程中屢出奇計,立下許多功勞。再來說關羽,他雖然是降將,但曹營自古以來就是降將的集中地,比如張遼、張郃和徐晃。標準就是:你投降過來最少是要有能力的,比如張遼能威震合肥、張郃能固守西北以及徐晃能掠陣荊州。關羽就有這樣的能力,他斬殺了披靡曹營的顏良,又合諸將之力殺了文丑,一下子斷了袁紹的兩條臂膀,這樣的猛將何人不愛?至於後來關羽要走,曹操肯放,也是在樹立典型:跟著我曹孟德能吃香的喝辣的,如果你覺得你的職業生涯要開花,要跳槽也無所謂,買賣不在仁義在。
這便是曹操愛才、惜才的例子,有用就得愛,有大用就得珍惜。
那麼曹操為什麼會有濫殺人才的情況呢?除了曹操個人愛猜忌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些人才對於曹操來說無用的,甚至有了阻礙和存在威脅,因此要殺便殺。
比較出名的例子有呂布、孔融、楊修和崔琰,除了崔琰是受猜忌屈死之外,其他三個都有其可死的理由。
首先是呂布,雖然號稱是人中呂布,是個“容易超神的英雄”,但實際上他卻是擔不起“英雄”這兩個字的,最適合他的形容詞應該是“反覆無常”。丁原提拔了他,反被他手刃; 董卓重用了他,反被他刺殺;劉備收留了他,反被他趕出家門;期間還投奔過袁術和袁紹,但依然我行我素,暗地裡圖謀不軌,結果都不受待見。對於這樣反覆無常的人,曹操根本沒有把他當過人才。因為他雖然有用,但更可能為他人所用對自己存在威脅,就像是被東郭先生救下的狼一樣,隨時都能反咬自己一口,用他就是在自己腳下埋地雷。因此曹操用了一個慣用的伎倆——借刀殺人,借劉備之口誅之,然後自己假裝猶豫還能落下一個愛惜人才的美名。
再來說楊修,楊修也是很有才華的,但是為人急智,愛出風頭。他是個人才,一開始有用,但後來卻是無用,甚至對於曹操來說有阻礙。楊修犯過許多大忌,比如和曹操搶風頭、隨意揭露曹操的心事以及胡亂參與立嗣。其中最為致命的是在曹家立嗣鬥爭中不知進退,盲目參與。一方面他客觀上使曹植言聽計從,另一方面他存在著袁術外甥的身份,也就容易受到猜忌,比如現在的美國經常說俄羅斯操控美國大選一樣。曹操有理由相信,楊修可能透過操縱曹家的立儲活動來為袁家謀取不正當利益。因此最後給楊修定了個通敵的罪名,草草殺了。
最後來說孔融,其實他是一個很傳統的人,他遵守漢室的禮儀,並終身捍衛漢室的正統。對於曹操來說,剛開始得到他是有用的,因為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人,在儒士裡有很高的聲望。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優待孔子的後人,也有“攜孔子以令群儒”的政治作用。關鍵是孔融是個自由人,他不像漢帝一樣只能囚居深宮,他有很多便利。他可以在朝會上和曹操據理力爭,也可以在朝會後聯絡各忠心漢室的大臣,更可以在私下裡譏謗曹操弄權。這對於曹操來說,孔融的作用已經從有用划向了無用,甚至是阻礙了。因此為了防止阻礙變成威脅,曹操殺了孔融。
當然,曹操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人才觀和生殺予奪的方法論,最直接的原因是時代的背景。 在當時群雄並起,天下四分五裂的背景下,時代在召喚能夠終結亂世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在亂世這鍋大雜燴裡,只有和主流的調味料達到契合才能留下自己的味道,否則就會被沖淡而沉下來成為渣滓。
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桎梏。在封建制度的框架下,君主畢竟是孤家寡人,想要集權就要依賴貴族,想要專制就要控制臣民,也就存在著爾虞我詐和爭權奪利。而君主又非聖賢,也沒有電腦統計的忠奸數值表,因此猜忌和濫殺無辜也就時常可見了。
回覆列表
我們所知道的曹操是典型的“白臉”,人物一旦臉譜化,你認為他還真實嗎?
曹操是政治家,軍事家,魏晉文學“三曹”之一,這都是明擺的事實,為什麼沒人多提及?“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
我們理解的反派曹操多是來自小說《三國演義》,評書,民間傳說,並非真實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