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逍遙遊講史
-
2 # 春江花月夜688
劉備借荊州多時,遲遲不肯歸還,東吳朝庭上下多有怨言。只因關羽鎮守荊州才一直隱忍,彎弓不發等待時機。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威名鎮華夏,誰人不知的當今蓋世英雄。
西蜀大地,經營多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兵精糧足,訓練有素。此時的劉備無時無刻不想北伐,統一天下,和眾大臣商議興兵伐魏之事。
老將黃忠說,伐魏時機成熟,需提防東吳趁火打劫,按丞相提出東聯東吳,北拒曹魏的思想。劉備不肖一顧的笑笑,昔日周瑜在世,尚不能乃我何,今魯肅已去,眾將年邁體弱,不足為慮。軍國大事,謹慎為妙,雲長震守荊州多年,是北拒曹魏,嚴防東吳的前沿陣地,他最有發話權,有道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話權。二弟,對!對!他最後發話權。看他怎麼說。
使者面見關公,說明來意。關公捋一捋鬍鬚,望對面軍事城防地圖,哈哈大笑,主公多慮,我這防禦工事,不說是完美,也可稱的上固若金湯,孫權小兒,趁機來犯,是自不量力,我軍堅守要塞,定讓吳軍有來無回。
誰為北伐先鋒最佳人選,這還用說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我和三弟,別人沒資格。荊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離不開君候,萬一失守,後果不堪設想。關羽一聽,不悅,老夫從軍幾十年,大大小小戰役幾十場,還用你來提醒我嗎,不看主公臉面,定打你五十軍棍。
-
3 # 娛樂醬呢
不會,理由如下
1,曹操一代英雄,世之驕子,劉備不是他對手
2,繼任者曹丕,曹睿都有雄才大略
3,曹操手下人才多,劉備可委任的就只有五虎將和諸葛亮
4,蜀國地狹人稀,不具有長期發展優勢
-
4 # jk接化發
能不能統一和大將軍師什麼的死沒有直接關係。最關鍵的還是主帥。而且冷兵器的古代是有戰術一說,但最關鍵的還是戰略,也就是人口和農業發展以及洗腦程度。
-
5 # 鐵琴書生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徹底失去爭奪天下的資格,關羽不死,劉備一樣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很多人看《三國演義》都為蜀漢陣營憤憤不平,關羽、張飛、劉備相繼去世,正如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尤其是關羽之死,更是失去了戰略要地荊州,從此蜀漢陣營徹底失去爭奪天下的橋頭堡,如果關羽不死,為何蜀漢依舊沒有爭奪天下的機會呢?
原因有三,接下來書生為大家一一分析:
天下三分而蜀漢實力最弱
可能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曹劉孫三個陣營孫權最弱,其實不然,曹操獨佔北方,兵多將廣,糧草充足,三國實力第一名不虛傳,而劉備因為是《三國演義》主角,而且手下有五虎上將,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劉備實力很強。而東吳因為戲份較少,所以最弱。
其實不然,劉備雖然是漢室之胄,但卻是三國實力最小的一個,我們從資料來具體看一下:
根據《蜀書-後主傳》記載:“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
而根據《吳書-嗣主傳》:“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
至於魏國,曹丕登基之時,陳壽並未記載魏國的具體領地和人口,但是根據其他史料可以知道:公元262年的魏國共有87郡,十二州,國土面積29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440萬,軍隊有70-80萬。
根據具體資料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僅僅人口一項,蜀國94萬,吳國230萬,而魏國卻有440萬,在古代封建時期,人口幾乎是決定生產力的唯一因素,而且古代冷兵器戰爭,拼的就是國力和人力,人口的多少和軍隊的強弱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實力。雖然史料記載與真實資料可能會有偏差,再加上戰爭時期人口統計難以實現,但是互相對比時還是有很多參考價值的,蜀國最為弱小,不得不承認。
除了人口之外,後勤保障能力也是古代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雖然現在是南富北窮,但是在三國時期,南方几乎可以說是不毛之地,而中國的文化政治經濟中心一直都在中原和關中的平原地帶,這裡正好是曹魏的控制地盤;江南是有名的魚米之鄉,經濟富庶,而且水路縱橫,後勤保障能力無可非議;益州雖然是天府之土,但是地廣人稀,只有成都平原一帶較為富庶,其他地區更多的是蠻荒之地,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後勤保障難以為繼。
另外,謀臣良將的數量,蜀漢也是人才匱乏,益州派和荊州派又相互傾軋,意見的不到統一,將軍只有五虎上將和魏延才堪大用,而黃忠年老,馬超降將,算起來也只有關張趙魏四員大將可用,而反觀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孫吳陣營也名將輩出,關羽就算不死,蜀漢在人才方面都絲毫不佔便宜。
關羽並沒有左右大戰戰局的本領
要說以個人之力扭轉乾坤,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不可否認,關羽是東漢末年最為傑出的將領之一。但是早期的關羽並沒有任何突出的戰役指揮上的表現,更多的是作戰勇猛而已,一直到襄樊之戰,才是關羽的指揮生涯高峰,但也很快隕落。
所以,關羽並不像演義中那樣天下無敵,而且,關羽個人軍事指揮實力也並不是如何突出,更為致命的是關羽性格上的缺陷,關羽為人驕傲自大,看不起這個,鄙視那個,從不肯屈居人下,以關羽的性格,即便沒有麥城之敗也會在其他地方大敗,所以關羽死或者不死,改變不了劉備最弱小的情況。
關羽生死不是關鍵,關鍵是荊州得失
《三國演義》中過度渲染了桃園結義的兄弟之情,而事實上,劉關張雖然親如兄弟,但並沒有結義為兄弟,關張只不過是劉備手下資歷較老的大將而已。而劉備出兵伐吳,為關羽報仇只是個藉口,奪回荊州才是關鍵。
在諸葛亮和劉備的計劃中,荊州地位極為重要,是進攻奪取天下的橋頭堡,而益州不過是戰略後方,如果以矛和盾來作比喻的話,益州是盾,荊州就是矛,有矛無盾無以立足,有盾無矛無以進取。
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對荊州和益州做了完美的部署計劃: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所以,對於劉備而言,荊州的地位遠比關羽這一員大將重要,“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上將”可以是關羽,也可以是趙雲張飛魏延或者是其他大將,但是沒有荊州這一切都是扯淡。
綜上所述,關羽死不死其實不是左右蜀國實力的關鍵,而蜀國實力弱小,即便是荊州不失,奪取天下的機會都極為渺茫,更何況荊州落於他手,關羽即便不死,又有何用?
-
6 # 歷史笑春風
關羽的敗亡,是劉備政權失敗的開始。在此之前,直到赤壁之戰之後,劉備一直是走著上坡路。從取得荊州南部四郡,到借南郡,取益州,奪漢中,占上庸,直到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到達了頂峰。但是,由於荊州之戰的失敗,關羽敗亡,荊州丟失,劉備政權就此跌入了低谷。可以說,關羽的身上,寄託著劉備匡扶漢室的希望。那麼,如果關羽不死,劉備能夠實現他的理想嗎?
一、 關羽身上的責任。關羽在劉備起兵的時候就跟隨了劉備,他和張飛是劉備最信任的將領。他們三人食則同席,寢則同床,關係非同一般。關羽和張飛對劉備十分尊重,在劉備與其他人交往的時候,他們跟隨在劉備左右。雖然侍立終日,也毫無倦色。正因為如此,劉備對他們也十分信任。
關羽又是劉備手下能力最強的將領。他既能單打獨鬥,在白馬之戰中,單槍匹馬衝入敵陣斬殺敵軍主將顏良。又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率領他的部下在戰場上擊敗敵軍。出身河北的關羽,在來到荊州後,又訓練出一支精銳水軍,成為無師自通的水軍將領。在襄樊之戰中,他利用水軍,一舉水淹七軍,消滅了曹軍援軍主力,威震華夏。
關羽的軍事能力的有目共睹的。因此,其他的勢力才對他十分重視,評價很高。甚至有“蜀小國,名將唯羽”的讚譽。由於以上的這些原因,關羽在劉備陣營中,位列武將之首,大家對此也沒有異議。劉備也因此對關羽委以重任,將他作為自己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人員。
在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裡,也為關羽留下了位置。諸葛亮向劉備提議,在跨有荊益之後,進行戰略休整。等待時機成熟後,劉備率領蜀中主力北伐秦川,讓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北伐宛洛。從各個方面來衡量,這員上將只能是關羽。事實上,劉備也是這樣使用關羽的。
在劉備奪取益州的時候,派關羽鎮守荊州。雖然在史書上對這一段的歷史沒有很詳細的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樂進傳》、《文聘傳》和《後主傳》等處,能夠看到曹軍進犯荊州的記載。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為了保證劉備後方的安全,關羽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因此,在劉備佔領益州後,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的時候,關羽也得到了劉備最高等級的封賞。
不過,關羽主要的責任不只是為了保證荊州的安全,而是為了下一步北伐宛洛做準備。關羽保證荊州的安全,並且還擁有一支精銳的軍隊。劉備集團和孫權發生湘水之爭的時候,能夠忍受割讓一半荊州的結果,也要保有南郡,就是因為南郡是北伐的出發陣地。所以說,在關羽的身上,負有完成《隆中對》中北伐宛洛的責任。
二、 關羽死因和造成的影響。那麼,東吳為什麼一定要奪取荊州,並且殺死關羽呢?這是因為東吳的戰略造成的。孫權在繼位之後,就與魯肅制訂了“全據長江,建號帝王,北向爭奪中原”的戰略。在這個戰略中,全據長江是關鍵的一環。這不但是東吳戰略發展的需要,也是基於東吳自身安全的需要。只有全據長江,東吳才能依託長江天險,建立比較穩固的根據地。
位於長江上游的荊州,對於東吳極為重要。在當年赤壁之戰的時候,張昭等人向孫權進言,勸孫權迎降曹操時,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理由就是,曹操佔據了長江上游的荊州,等於是與東吳共同享有長江天險。因此,東吳難以抵抗曹操的進攻。由此看見,佔有長江上游之利的荊州,對東吳是何等的重要。
因此,在赤壁之戰後,周瑜不顧一切地直撲江陵,經過長達一年的爭奪,佔領了江陵。孫權也是在將南郡借給劉備後,耿耿於懷地一直想要收回南郡。劉備一方由於要實現《隆中對》的戰略,自然不會歸還荊州。因此,在湘水之爭後,孫權北攻合肥不克,就準備武力奪取荊州。
這樣,鎮守荊州的關羽就成為了東吳的眼中釘肉中刺。由於關羽的軍事能力,更加劇了東吳君臣的忌憚。呂蒙在勸孫權武力奪取荊州時,就專門提出自己的身體不好,萬一自己不在,東吳就更難奪取荊州。這使得孫權下定了武力奪取荊州的決心,而且由於懼怕關羽的軍事才能,決心斬草除根。他趁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機,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
荊州之戰的失敗,使得蜀漢失去了關羽和他的軍隊,也丟失了荊州。這使得《隆中對》的戰略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蜀漢兵分兩路北伐的設想成為泡影,同時,這又引發了另一場戰役夷陵之戰。
在夷陵之戰中,蜀漢再次遭到了慘敗。劉備將蜀中準備北伐秦川的主力,調來討伐東吳。吳軍在陸遜的率領下,用火攻打敗了劉備。劉備的軍隊喪失殆盡,多年積攢的軍資也損失一空。蜀漢遭此打擊,陷入了風雨飄搖的境地。由於實力損耗太大,雖然在後期經過諸葛亮的慘淡經營,也不能完成消滅曹魏的任務了。
至於說東吳,雖然在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中獲勝,可是自身也遭到了嚴重的損失。東吳的實力沒有本質的提高,還增加了荊州的防務。這使得東吳在對抗曹魏的征程上,越發力不從心。這樣,由於蜀漢和東吳的自相殘殺,使得曹魏漁翁得利。天下統一的天平指標偏向了曹魏,剩下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三、 如果關羽不死,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知道,孫權在合肥之戰後,就已經決心武力奪取荊州,殺死關羽。在這種情況下,關羽如果堅守荊州不出,還可能保有荊州。一旦關羽輕舉妄動,從荊州出動,就一定會遭到孫權的襲擊,陷入滅頂之災。因此,如果關羽不死的話,就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他按照《隆中對》的戰略,固守荊州等待天時。
我們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關羽北伐襄樊是出於他自己的擅自行動。他在接受劉備的假節鉞的封賞後,就使用了先斬後奏的權力。這是因為當時在襄樊地區出現了有利的戰機,關羽發動這次戰役也無可厚非。
當時曹操在漢中遭到慘敗,主力撤回關中後,又加上曹操身體生病的原因,滯留在關中。整個關東地區,曹魏兵力空虛。在襄樊地區,曹仁僅僅依靠七千多兵力防禦關羽。關羽出動了包括水軍在內的三萬多人馬攻打襄樊。曹操由於沒有信任的領兵將帥,只能將兵力分批次投入戰場。
這使得曹仁加上于禁的三萬援軍,在兵力上也不佔絕對優勢。再加上關羽擁有水軍的優勢,可以封鎖漢水,這讓曹軍居於下風。就算是關羽沒有水淹七軍,他也可以利用水軍封鎖,先奪取漢江南岸的襄陽,然後再奪取樊城。這樣荊州就擁有了戰略縱深,再加上多了漢水與漢中聯絡,關羽就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關羽的這一切判斷都是基於孫劉聯盟穩固的基礎上的。關羽對東吳奪回荊州的迫切心理一無所知。所以當他取得水淹七軍的勝利後,孫權就迫不及待地與曹操聯絡,要夾擊關羽,奪取荊州。如果關羽對東吳的戰略有清醒的認識,他是不會輕易北伐襄樊,或者在取得一定的戰果後,就知難而退回師荊州。
如果是那樣的話,關羽可能會面臨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東吳敗盟,出兵攻打荊州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荊州在關羽的防守下,不會輕易落入東吳的手中。曹操的軍隊則會在曹操的授意下,不參與其中,在一旁坐山觀虎鬥。
那麼,昔日湘水之爭的一幕將會重演。劉備將會率領蜀軍增援荊州。東吳在無法奪取荊州的情況下,只能再次求和。這樣,關羽將會老老實實地轉入戰略休整,不會再主動對外用兵了。劉備諸葛亮也會對荊州提高警惕,採取措施保證荊州的安全。
第二種情況,則是東吳懼怕關羽的軍事能力,放棄攻打荊州的企圖。這樣,荊州的和平會繼續延續下去,保證關羽的戰略休整。不管發生以上的哪種情況,都會產生一個效果,那就是《隆中對》的戰略會得到繼續延續,蜀中和荊州都轉入戰略休整期,等待北伐的時機。
而這個時機很快就會到來。如果關羽不死,最多到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不到一年以後。這個時候,曹操就會因病去世,而東吳的都督,那個一心要武力奪取荊州的呂蒙,也會因病一命嗚呼。這樣,曹魏和東吳將在幾乎同一時間陷入混亂,蜀漢北伐的時機就此成熟了。
據歷史記載,曹操去世的時候,他的軍隊發生了動亂。他的嫡系青州軍就自由行動,不聽從命令。我們可以想到,如果在這個時候,曹軍遭到劉備和關羽的攻擊,會是什麼樣的下場。而東吳的軍隊群龍無首,再加上劉備和關羽勢如破竹的北伐,孫權也會趁火打劫,加入到北伐的陣營中來。我們可以預料,蜀漢這時的北伐會取得巨大的成功,統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結語:關羽的身上關係到蜀漢政權的命運,關係到《隆中對》的成敗與否。可以說,關羽亡,《隆中對》敗。因此,只有關羽不死,《隆中對》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關羽不死,那麼他就會固守荊州,在劉備的支援下,荊州不會丟失。
在不久之後,曹操和呂蒙就都會因為生病而亡。在這個時候,蜀漢北伐的時機也就成熟了。面對一片混亂的曹魏和東吳,劉備和關羽將會取得勢如破竹的戰果。在那時,劉備君臣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理想就很有可能實現。
-
7 # 正午曬太陽
實力決定一切。別說劉備有一個關羽,即使有一百個關羽,他也統一不了天下,他有多少部隊?曹操有多少部隊?根本就不是一個體量的,他有多大地盤兒?曹操多大地盤?戰爭儲備能力根本沒法比,曹操自稱帶甲百萬,戰將千員,雖有吹牛的成分,但總體實力也要多出劉備數倍不止,何況當時還有東吳政權的存在。綜上所述,可以說劉備想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
-
8 # 淨月暖陽
關羽沒死,劉備是有可能一統天下的!
這倒不是說關羽有多牛,而是關羽屬於非正常死亡,他是在荊州被偷襲,自己被活捉後,身首異處的。
這樣看,關羽不死,前提是荊州不失。劉備據荊州、益州兩地,並且透過三年漢中之戰,奪得了漢中之地,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千古名對《隆中對》中所謀劃的戰略態勢就真正實現了,接下來就應該是聯合孫權,三路北上,遂鹿中原,曹操的局勢就很危險了。
第一路是蜀漢出秦嶺,進攻關中。這是劉邦出漢中爭天下的老路線,得關中沃野千里,再有雍涼的良馬武裝鐵騎,蜀漢糧草、兵馬都會大漲。
第二路由荊州攻襄樊,再北向洛陽,這可把曹操的地盤一切兩斷,讓其首尾不能相顧,可更好地策應蜀漢奪取關中之地,而後再合兵一處,從西向東殺向中原地區。這也是武王伐紂,秦滅六國的打法。
第三路是靠聯盟東吳,由江淮之地出擊,北上徐州、兗州,,威逼許昌。這一路當是曹操最強實力所在,可蜀漢負責兩路進攻,而東吳只負責一路,並且若東吳能打下許昌,獲益也是最大,東吳未必不會答應。
東吳出兵北伐了,無論勝負,自然是沒有兵力再攻荊州了,所以不存在白衣渡江襲荊州之事,同樣用兵,得許昌進而得中原最富裕繁華之地,可比得荊州好得多。
如果孫劉聯盟真打敗了曹操,劉備、諸葛亮是有信心打敗東吳的孫權集團,一統天下的。
首先,孫權與曹操的能力不可同日而語,差得太遠。其次,中原雖富饒,可易攻難守,平原地帶,只能靠堅城防守。而若由中原向西,關隘眾多,是很難攻打的。
劉備雖不能一步拿下許昌,可益州、關中、荊州都是產糧之地,兵源豐富,完全可以支撐持久之戰,徐徐圖之,天下必可得之。何況劉備還有個“漢室正統”的身份,由孫權去滅獻帝,劉備再以復漢的民義,多有號召力啊!
所以,不是關羽的個人勇武之名有多重要,歷史並非演義所描繪的戰爭,靠個人武藝,單挑決定戰鬥的結果。就是演義裡也看得到,快60的老關羽,連一箇中下級軍官龐德都拿不下。
關羽的生死,與荊州是否在劉備集團之手相關聯,關羽不死,荊州不失,一統天下才有希望。而實際上,荊州一失,蜀漢就註定滅國的命運,就算有諸葛亮這樣的能人,奮鬥了一輩子,也沒能改變這一命運。
-
9 # 東來閣公爺
不能,玩圈子,有大志,沒大氣度,沒有拓八荒的洪心壯志,成不了大氣,三國,只有司馬懿有洪心壯志,所以天下歸晉。
-
10 # 老白談天說地
關羽死不死和劉備能不能統一天下沒有必然聯絡,關羽和劉備一起幹了一輩子都沒有一塊落腳之地,談什麼統一天下?三國時期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還是曹魏,曹魏在三國後期基本上已經統一了北方,就算不是司馬氏上臺也基本上是曹魏集團最有這個實力,孫吳和劉備一樣偏安一隅,即便是兩家聯手也不是曹魏的對手,赤壁大戰打個平手也純屬孫劉的僥倖,實力明顯的擺在那裡呢!況且統一天下的事是整體實力的體現,並不是一個人的能力所謂,關羽本領再大也是個人的力量,況且如果一對一的幹,曹操陣營裡的張遼,徐晃,許褚,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哪一個上來也不是白給的,關羽個人力量單打獨鬥並不佔有絕對優勢,而且所在集團整體力量又不如曹魏,談統一哪那麼簡單,所以說即使關羽沒死,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想要完成統一大業,也是痴人說夢!
-
11 # 笑看秋月春風418
多加幾個關羽也無法統一天下。 曹魏的大將都是吃素的? 智勇雙全的人多呢。關羽一個曹仁都拿不下,還能對付誰?
何況,按現在的話說,曹魏的綜合實力要遠遠高於西蜀。吳蜀聯軍也無法撼動曹魏。
回覆列表
坦白地說,關羽如果沒有死,劉備不能統一天下。
關羽這個人的特點是:1.武功能力強;2.傲視群雄;3.非常忠義;4.非常倔強。關羽的個人能力很強,但是他太驕傲了不能容人,容人給人留下把柄。公元219年,關羽也老了,受傷後戰龐德還有些吃力,歲月不饒人。
劉備想統一天下,只能按諸葛亮的隆中對,需要蜀吳兩方配合,而且是北方有變,從荊州、益州同時出兵。關羽單獨發起的荊州戰爭破壞了統一規劃。如果關羽不死,必須先穩住孫權,和孫權結親。這樣沒有後顧之憂,劉備會派關羽、張飛 北伐,很有可能會取得很大的戰果,包括曹魏名將張郃、徐晃等人都不是他們的對手,有可能盛極一時,引起東吳的警惕。此時,曹操已經去世,曹丕當權,為了鞏固地位,焦頭爛額,必須與東吳聯手對付劉備。
由於兵力不足,再加上戰線過長,東吳和曹魏的聯手,劉備統一天下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