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
美國《西雅圖時報》對餘華的小說給出了這樣的評價,確是正戳我心窩。
第一次讀了《活著》,主人公——我當時甚至沒有記清他的名字是福貴還是富貴——家敗後,尤其是從他兒子死開始,我哭得稀里嘩啦,勉強看完,之後束之高閣,七八年來都不敢再碰。
我承認我是個多愁善感的人,身為人父,看到福貴後半生的遭遇,尤其是孩子、妻子一個個悲慘的死去,感同身受!我想我的悲痛不亞於福貴。
我把這事告訴上中學的女兒,她根本不信,世界上每一件事對於她來說都是新鮮和快樂的。
人總是這樣,越怕的東西越想看。這麼多年,我每次開啟書櫃,都要看一眼那本和別的書擠在一起的《活著》,書脊上白色的書名格外醒目。
我不明白餘華為什麼要把主人公寫得這麼慘,讓我經歷了“一次殘忍的閱讀”,甚至於怕了它?僅讀了一次,我連主人公的名字都沒有記清,更別說其他人物了——他們第一次帶給我的只有眼淚。整個故事在我腦子裡越來越模糊,以至於我和朋友談起這本書時,幾乎忘記了一切細節。
終於,在週六的時候,我鼓足勇氣,拿出了這本書。捧著它,我猶豫了很久,慢慢翻開,跳過作者的五版自序,埋頭讀了起來。
和第一次一樣,我抽兩天時間就把書讀完了;和第一次一樣,從看到有慶——福貴的兒子死開始,我一直沒能忍住淚水。接著是他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女婿二喜,外孫苦根……
我殘忍地看著這一家人一個個可憐的離福貴而去,而他們一個個離去,也在殘忍地刺痛著我的心。
餘華真是冷酷,能把一個萬分悲慘的故事講的這樣平淡,我想象不到他內心有多強大,或許他寫作時根本沒有我這樣的感受,就像他自己說的,“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鑑於我的心情,我不想細緻的品評這本小說,我只是覺得自己大概明白了作者的寫作初衷:活著是人的本能,死能襯托出活著的意義。
我不敢斷言我是對的,因為我過多地被悲傷所控制。我可能還需要再經歷幾次“殘忍的閱讀”,才能徹底弄明白。
《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
美國《西雅圖時報》對餘華的小說給出了這樣的評價,確是正戳我心窩。
第一次讀了《活著》,主人公——我當時甚至沒有記清他的名字是福貴還是富貴——家敗後,尤其是從他兒子死開始,我哭得稀里嘩啦,勉強看完,之後束之高閣,七八年來都不敢再碰。
我承認我是個多愁善感的人,身為人父,看到福貴後半生的遭遇,尤其是孩子、妻子一個個悲慘的死去,感同身受!我想我的悲痛不亞於福貴。
我把這事告訴上中學的女兒,她根本不信,世界上每一件事對於她來說都是新鮮和快樂的。
人總是這樣,越怕的東西越想看。這麼多年,我每次開啟書櫃,都要看一眼那本和別的書擠在一起的《活著》,書脊上白色的書名格外醒目。
我不明白餘華為什麼要把主人公寫得這麼慘,讓我經歷了“一次殘忍的閱讀”,甚至於怕了它?僅讀了一次,我連主人公的名字都沒有記清,更別說其他人物了——他們第一次帶給我的只有眼淚。整個故事在我腦子裡越來越模糊,以至於我和朋友談起這本書時,幾乎忘記了一切細節。
終於,在週六的時候,我鼓足勇氣,拿出了這本書。捧著它,我猶豫了很久,慢慢翻開,跳過作者的五版自序,埋頭讀了起來。
和第一次一樣,我抽兩天時間就把書讀完了;和第一次一樣,從看到有慶——福貴的兒子死開始,我一直沒能忍住淚水。接著是他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女婿二喜,外孫苦根……
我殘忍地看著這一家人一個個可憐的離福貴而去,而他們一個個離去,也在殘忍地刺痛著我的心。
餘華真是冷酷,能把一個萬分悲慘的故事講的這樣平淡,我想象不到他內心有多強大,或許他寫作時根本沒有我這樣的感受,就像他自己說的,“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鑑於我的心情,我不想細緻的品評這本小說,我只是覺得自己大概明白了作者的寫作初衷:活著是人的本能,死能襯托出活著的意義。
我不敢斷言我是對的,因為我過多地被悲傷所控制。我可能還需要再經歷幾次“殘忍的閱讀”,才能徹底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