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趴
-
2 # 鳳毛掩蓋麟角
蘇聯一旦在古巴部署導彈,美國全境將會在蘇聯的核武器打擊範圍內,這樣讓美華人感覺非常惶恐不安,為了不讓蘇聯人在古巴部署導彈,美國動用了200多艘大小戰艦巡洋艦以及航空母艦 把古巴和墨西哥海灣以及加勒比海地區全面封鎖 ,當時是震驚全世界了
-
3 # 鹹魚專撕雞
古巴導彈危機背後是美蘇兩大國家的對抗。
一,二戰後,美國視美洲為自家“後花園”,更想將新興社會主義古巴納入自己勢力範圍。1961年4月15日,在美國的策劃下,發生“豬灣事件”企圖推翻以卡斯特羅為領袖的古巴共和國,就此古巴和美國結仇。
二,隨著“鐵幕演說”的開始,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勢同水火。美蘇冷戰愈演愈烈,蘇聯想要突破資本主義國家封鎖,就要在國際上尋找突破口。
三,“豬灣事件”以後古巴一直面臨著美國的強大壓力,卡斯特羅想在國際上尋找“外援”,所以蘇聯、古巴確認過眼神,遇上對的國,兩國一拍即合,蘇聯對古巴經濟援助、軍事援助,建立導彈基地。
但是美國絕對不允許這種事發生,1962年10月24日,在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護衛下,由90艘軍艦組成的美國龐大艦隊出動了。美蘇核戰爭一觸即發,後以蘇聯撤走對古巴援助為結束。
綜上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扛霸子”,絕對不會讓蘇聯在自家門口(古巴位於北美加勒比海北部地區)修建導彈基地。
-
4 # 空間設計9
古巴是美國鄰國,因為古巴發生卡斯特羅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變成美國敵國,古巴引進蘇聯導彈,威脅到美國的重大切身利益,就是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這麼通俗易懂的道理,再說就多了。
-
5 # 簡繪兵器
據我分析,古巴地處於美國後大門,位置險要,如果前蘇聯在美國的大門口部署大殺器(導彈)那就無異於控制住了美國的一部分的軍事部署。這樣的處境如果發生,對美國沒有一點的優勢。而對於蘇聯來說好處甚多。只要美國做出什麼出格的行為,那蘇聯可隨時發動導彈攻擊美國重要的軍事基地。
另外,再加上蘇聯在海上的潛艇,軍艦等部署。可壓制住美國的軍事實力。
要知道,美國是絕不可能允許任何國家在他的頭上動土的,更何況是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
蘇聯。
根據我的如上觀點,便可知道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的利弊與對美國的危害性。
-
6 # 誰是逸光年
中國古語有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蘇聯在古巴部署中程核導彈,這簡直就是將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抵在了美華人的後腰上。想想都覺得脊背發涼啊!若導彈自蘇聯本土而來,噴煙吐火,千里奔襲,穿雲破霧,長途跋涉,老美有充足的時間應對,可從發射到飛行全程監控,隨時攔截摧毀,可謂一切盡在掌握。有了時間,不僅可用己盾攔住敵矛,還能長劍出鞘,刺向對方。但有句話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果導彈從古巴發射,那就另當別論了,近在咫尺的距離,數倍音速的速度,只需幾分鐘甚至幾十秒鐘就能讓美國領土上彈落如雨,火光遍地。也許美華人還來不及反應,就已經灰飛煙滅,化作烏有了。對承諾給予國民自由與安全的美國政府而言,這簡直就是真實的噩夢啊!所以當肯尼迪獲悉此事之後,驚出一身冷汗,他拍案而起,勃然動怒,調動三軍,如臨大敵,命令全世界的美國大兵進入一級戰備,弓上弦,刀出鞘,坦克轟鳴,戰機升空,導彈出庫,航母離港……將古巴團團封鎖,迫使蘇聯船隻調頭,命令蘇聯潛艇浮出水面,要求撤走在古巴的所有軍事部署。總統及軍隊都做出一副不惜‘’魚死網破‘’的姿態。全世界瑟瑟發抖,噤若寒蟬,人類屏住了呼吸,他的命運又一次處在‘十字路口’,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人們似乎已聽到了死神的咫尺之外的呼吸聲。千鈞一髮的最後時刻,克里姆林宮裡的赫魯曉夫崩潰了,他選擇了妥協與退讓,運送導彈的蘇聯船隊從古巴海岸黯然回航。剎那間,太平洋上霧散雲開,風平浪靜,一片太平景象。與此同時,幾十億人似乎聽到這個星球的喉嚨裡也輕輕地,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
7 # 木子言道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你的對手拿把利器坐在你的床頭,默默地盯著你。請問,你敢酣然大睡嗎?
1961年,古巴卡斯特羅艱難挫敗美國策劃的豬灣事件後,開始向蘇聯尋求援助。赫魯曉夫認為這是蘇聯能在北美立足的最好機會。同時也為了報復美國在土耳其部署中程導彈,威脅蘇聯本土安全,赫魯曉夫決定“往美華人的褲裡塞襠只刺蝟”。1962年,蘇聯將幾十枚中程導彈偽裝在集裝箱裡運向古巴。同時四萬多名蘇聯士兵以農業技術員的身份進入古巴。同年10月,美國空軍偵察機發現古巴正在建造6個蘇聯導彈基地,不久又偵察到運載中程導彈的蘇聯船隻正駛向古巴。美國高層證實此訊息後,徹底炸了毛。
因為古巴位於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離美國本土最短直線距離僅僅145公里。包括華盛頓和紐約在內的美國中東部地區全在蘇聯中程導彈打擊範圍之內。假如前蘇聯在古巴對美國實施導彈攻擊,美國連攔截的機會都沒有。畢竟那時美國的星球計劃、反導技術還毫無建樹。
訊息在美國傳開,引發全美震動。部分美國民眾開始挖防空洞、搶購儲藏糧食藥品。為了美國安全、迫使蘇聯撤走在古巴部署的導彈,肯尼迪宣佈美軍進入最高警戒狀態。同時命令美國海軍對古巴全面封鎖——9萬名美國士兵、68個空軍中隊、183艘軍艦包括6艘航空母艦將古巴團團包圍。甚至美國B52戰略轟炸機攜帶原子彈不間斷的在空中盤旋。意思非常明確——蘇聯不撤導彈,美國先抹平古巴,再打蘇聯。核戰一觸即發。
赫魯曉夫經過深思熟慮,認為不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政治力量,蘇聯都不可能佔上風。最終,蘇聯的軍事力量全部撤出古巴。作為回報,美國也從土耳其撤回中程導彈。人類終於長長地喘了口氣。
古巴導彈事件,暴露出蘇聯洲際導彈數量少的缺陷,更使蘇聯對美國航空母艦垂涎三尺,開始不顧實際地投入巨資打造本國航母,為蘇聯最終經濟崩潰埋下伏筆。
-
8 # 戰略論
蘇聯在古巴部署攜帶核彈頭的中程導彈,無異於把核彈放在了美華人的”枕頭邊”,美國的國家安全受到了致命的威脅,因為從古巴向美國發射導彈,美國的預警系統根本來不及反應,太近了,而且所有美國的重要戰略目標都處於古巴導彈的射程之下,假如美蘇爆發核戰,美國將先於蘇聯被核彈毀滅,因為美國的核武器距離蘇聯最近的是在土耳其部署的核武器,顯然比古巴到美國的距離要遠多了。
從軍事角度看,蘇聯只需要在古巴部署60枚射程在1500公里到3000公里的中程核導彈就可以使蘇聯對美國的核打擊能力提高一倍,這對於蘇聯的核戰略地位將是根本性的改變。在戰略核威懾方面,蘇聯將佔據絕對的優勢,試想下連遠在北美洲的美國都處在了蘇聯絕對的核打擊範圍之內,那些在西歐和亞洲緊挨著蘇聯的美國盟友便會對慌蘇聯的威脅感到更加恐慌了,作為北約絕對核心的美國來說,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無論如何它都要消除這一致命的威脅,保證美國的安全,進而保證其他盟友對於美國的絕對信心。
當時蘇聯部署在古巴的導彈基地正在建造之中,對美國的核打擊能力還沒有徹底成型,只要採取果斷的軍事手段,是可以提前摧毀部署在古巴中程導彈的,但是要冒著和蘇聯進行核戰爭的危險。雙方的核武器部隊和常規部隊都已經進入最高級別的戰備狀態,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但最終雙方的領導人都極為明智的做出了讓步,赫魯曉夫同意將部署在古巴的中程導彈和轟炸機運回國,而肯尼迪也將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和其他部隊撤走了,雙方最終透過和平的談判手段解決了場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核危機。
-
9 # 邵永靈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一般人可能會說,在美國的家門口古巴——佛羅里達海峽只有90英里寬——部署核導彈,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所以美國不讓。這個回答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卻經不住仔細推敲。
如果核武器始終停留在用轟炸機投擲的階段,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對美國的影響確實很大。上世紀4、50年代,美國在蘇聯周邊有很多基地,中程轟炸機就可以對蘇聯進行核轟炸。但是蘇聯對美國就沒有這個便利,要想對美國進行核打擊,非戰略轟炸機不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在古巴有基地,就便利了對美國進行核打擊,可以極大地改變蘇聯對美國的弱勢地位。
但是,從1957年開始,核武器迅速進入了(洲際)導彈時代。現在,對一國進行核打擊與距離遠近已經沒有太大關係,因為洲際導彈的射程動輒過萬,從一國國土縱深地區可以直接打擊另一個國家,既不需要制空權,也不需要前進基地。在這種情況下,部署在古巴的蘇聯導彈固然可以打到美國,但是部署在蘇聯本土的導彈同樣具備這個能力,這二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嗎?當然沒有!這是核武器與常規武器極不相同的一點。對常規武器而言,距離是重要的,抵近,靠前,與相距遙遠,後果天壤之別,但對核武器來說距離真的無關大局,因為在本土就可以實現全球達到,而且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半個小時。
對於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麥克納馬拉事後表示,它對美國安全沒什麼影響。事實上,自從美蘇都有了洲際導彈和潛射導彈後,雙方就進入了確保摧毀的時代,這與核武器部署在哪兒一點關係都沒有。
既然這樣?美國為什麼又激烈反對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呢?簡單地說,古巴出現蘇聯的核武器是美華人民絕對不能接受的,因此也是美國政府必須反對的。古巴在美國的家門口,美洲又是美國的後院,傳統上是美國的勢力範圍,在這裡出現蘇聯的核武器給美華人心理上造成的衝擊是巨大的,是他們在情感上萬萬不能接受的。它不是一個理效能解決的問題,它的根子在於感情,而感情總是非理性的。
-
10 # 三井壽Mitsui
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中最可怕的事件之一。這場為期13天的對決將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帶到了核戰爭的邊緣。
在1962年秋天,美國要求蘇聯停止在距離美國海岸僅90英里的共產主義國家古巴建造新的導彈基地。蘇聯總理尼基塔·赫魯曉夫在1960年時承諾保衛古巴,並認為美國不會試圖阻止在共產主義加勒比國家安裝中程和遠端彈道導彈,即使這些武器可以覆蓋美國的大部分地區。
從古巴到北美大陸各個城市的距離
接下來是緊張的對峙,幾乎完全是最高級別的。
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及其少數高階助手完成了所有的談判,而兩國外交政策官僚機構的投入很少。這場危機充斥著錯誤的溝通、威脅和誤判,但最終分散了。
這是這次危機中關鍵時刻的時間表。
1962年10月14日:美國少校理查德·海瑟(Richard Heyser)駕駛的U-2間諜飛機由,在古巴鄉村拍攝了數百張新建設施的照片。正如海瑟在幾年後的美聯社採訪中回憶起的那樣,他擔心他會被視為發動戰爭的人。
10月15日:中央情報局分析員發現發射器、導彈和運輸卡車,表明蘇聯正在建造能夠發射幾乎覆蓋全美導彈基地。
10月16日:肯尼迪總統會見了一個名為Comm的顧問小組,討論如何應對導彈威脅。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向肯尼迪提出三種選擇:與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和蘇聯總理尼基塔·赫魯曉夫進行外交,同時對古巴進行海上隔離,並發動摧毀導彈基地的空襲,但是這可能會殺死數千名蘇聯人員並引發蘇聯對柏林這樣的目標進行反擊。 肯尼迪拒絕了這次襲擊,並贊成隔離一次,以便花時間談判撤出導彈。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小心翼翼地將其稱為隔離區,因為封鎖被視為戰爭行為。
10月22日:在一場戲劇性的18分鐘電視演講中,肯尼迪透過揭露導彈威脅的“明確證據”震驚美華人,並宣佈美國將阻止攜帶武器的船隻抵達古巴,同時要求蘇聯撤回導彈。
與此同時,美國駐蘇聯大使福伊科勒將肯尼迪的信交給了信赫魯曉夫。肯尼迪寫道:“最令我擔憂的一件事是,你的政府可能無法正確理解美國在任何特定情況下的意願和決心,因為我沒有假設你或任何其他理智的人會這樣做,在這個核時代,故意讓世界陷入戰爭,這顯然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取得勝利,而這隻能給包括侵略者在內的整個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10月23日:赫魯曉夫寫信給肯尼迪,拒絕了他要求蘇聯取消部署導彈的要求,蘇聯領導人堅持認為“這些導彈僅用於防禦目的。”肯尼迪回覆時直言不諱地提醒赫魯曉夫這場危機的開始是因為他透過秘密途徑向古巴運輸導彈。
隨著美國大使史蒂文森向聯合國安理會解釋此事,美國船隻已經進入古巴周邊海域。蘇聯潛艇也威脅性地進入加勒比地區,假裝他們可能試圖打破封鎖。但攜帶前往古巴的軍事物資的蘇聯貨輪卻停止了前進。
10月24日:赫魯曉夫向肯尼迪發出一封憤怒的信,指責他威脅蘇聯。他寫道“你不再訴諸理性,而是希望恐嚇我們”
10月25日:蘇聯武器貨輪轉向歐洲,但油輪布加勒斯特接近美國檢疫區,直接前往古巴。美國戰艦埃塞克斯號航空母艦準備攔截它,這可能導致戰爭。相反,肯尼迪決定讓布加勒斯特透過檢疫,因為它沒有攜帶任何違禁品。
10月26日:卡斯特羅致信赫魯曉夫,敦促他對美國發動核打擊,蘇聯領導人無視這一點。相反,赫魯曉夫致函肯尼迪總統,他呼籲美國總統與他合作,緩和衝突,確保他們不會“讓全世界陷入熱核戰爭的災難”。
10月27日:美國U-2飛行員魯道夫·安德森少校在古巴被擊落並身亡,戰爭已迫在眉睫。國防部長助理保羅·尼澤說:“他們已經開了第一槍。”總統約翰·肯尼迪說道,“ 我們現在處於一場全新的球賽中。”
然而,肯尼迪正確地做出結論,他認為赫魯曉夫本人沒有下令擊落安德森的飛機。這一事件促使兩位領導人意識到局勢正在危險地失控。
U-2高空偵察機
同一天,赫魯曉夫再次致函肯尼迪,要求美國從土耳其撤回導彈作為協議的一部分。肯尼迪同意並承諾蘇聯退出後不會攻擊古巴。
那天晚上,肯尼迪總統的兄弟,總檢察長羅伯特·肯尼迪會見了蘇聯大使阿納託利多佈雷寧,並表示美國已經計劃從土耳其撤出導彈,但不能公開表達。(這是蘇聯大使對會議的描述。)這是兩國從戰爭邊緣退回的關鍵時刻。
10月28日:赫魯曉夫承認,給肯尼迪寫了一封公開信,稱蘇聯的導彈將被拆除並從古巴撤走。
正如古巴分析員皮特·科恩布魯所說,“危機的解決歸咎於肯尼迪總統承諾在危險的核世界中進行談判並找到共同點。”
回覆列表
很簡單,在古巴設導彈基地的話那麼美國全境就要在蘇聯核武器的射程之內,這是極其可怕的。更何況當時美蘇關係極其緊張,而且蘇聯當時極其狂熱,當時美蘇在政治經濟方面進行了全面冷戰,比如華約和北約。馬歇爾計劃等等,而實際上蘇聯在經濟和工業方面是遠遠不如美國的。但是蘇聯的重工業尤其是核彈頭數量是超過美國的。所以美國絕對不允許蘇聯在古巴設導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