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血管醫生曹磊
-
2 # 吳靜琴
我和我的兩個朋友都是冠心病,我們三個都安裝了心臟支架,都進入Sunny森林調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都好了,都不用吃藥了,並且身體越來越健康,這麼好的辦法為什麼不用呢?,為什麼要一直吃藥呢?你也知道吃藥對身體的害處,只要進入Sunny森林認真執行冠心病很容易就調理好。下面這個照片是我和我的一個安心臟支架的朋友,我們的年齡都超過50歲了
-
3 # 張之瀛大夫
冠心病已經是當今社會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而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同時,冠心病和房顫之間有很多共同的危險因素,比如說高齡、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菸和打呼嚕,正因為這樣,所以很多人都是冠心病和房顫兩種疾病共同存在。
由於冠心病和房顫血栓形成機制不同,因此需要採用不同的抗栓治療策略。房顫患者的血栓富含纖維蛋白,其成分類似於靜脈血栓,因此中高危房顫患者需要口服華法林等抗凝藥,目的是減少腦卒中的發生。而冠心病患者一旦出現血栓事件,其血栓性質往往是富含血小板,所以冠心病患者需要長期口服阿司匹林這類抗血小板藥物。
冠心病合併房顫患者的治療難點在於其血栓成分不同,治療藥物一個是抗凝藥,一個是抗血小板藥,這兩種藥物起得作用不同,不能相互取代。如果兩個都同時吃,又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如何讓正面的抗栓作用最有效,同時降低出血風險,就成了冠心病合併房顫患者治療上的關鍵點。
在2018/2019年兩年,關於冠心病合併心房顫動的治療指南,國內外更新了不下5份,基本上共同的精神都是在強調:心內科醫生要充分對這類患者進行危險評估,進行危險分層,充分平衡缺血和出血之間的風險,選擇最佳的抗凝治療方案,進行個體化治療。基本上都是建議對於那些房顫並且放了支架的患者,最好是選擇三聯治療方案3個月(兩個抗血小板藥+一個抗凝藥),然後一個抗血小板藥+一個抗凝藥雙聯治療至12個月,然後長期口服一個抗凝藥。而對於那些出血風險高的這類患者,我們會建議三聯治療方案1個月(兩個抗血小板藥+一個抗凝藥),然後一個抗血小板藥+一個抗凝藥雙聯治療至6個月,然後口服抗凝藥。
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不同的患者,張大夫的建議是大家一定要在又經驗的心內科醫生指導下使用這些藥物,千萬別自己調藥,因為自己調這些藥物很危險。
-
4 # 李藥師談健康
這個問題問的好,也是很多朋友在冠心病房顫用藥上容易出現的一個重要誤區,關於冠心病合併房顫的血栓預防藥物應用,今天就來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
冠心病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而房顫又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問題,通常房顫的發病率大約在1~2%左右,但冠心病患者中,發生的房顫的比例則高達10~20%。因此,可以說,冠心病伴發房顫問題,是冠心病患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冠心病會導致心血管事件的出現,而房顫導致的心率失常,則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顱內出血等腦血管風險死亡事件發生的重要風險因素,因此,對於冠心病合併房顫問題的朋友,在抗血栓的預防上,就顯得更加重要。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冠心病和房顫,同樣是需要進行抗血栓的預防,但其預防的方向,使用的藥物卻是不一樣的。冠心病有導致血栓的風險,其形成的血栓主要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從而導致身體的凝血反應,引起血小板的聚集而引起的血栓風險,冠心病形成的血栓含有大量的血小板;而房顫形成栓子,是因為心律失常導致血液在心房內形成渦流,最終形成類似靜脈血栓的富含蛋白的栓子,這些栓子一旦脫落,隨血液迴圈進入腦動脈血管,就容易導致腦動脈血管的堵塞,形成心源性的缺血性腦卒中問題,因此,冠心病和房顫導致血栓的風險,從血栓的形成機制和血栓的主要成分來說,都是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形成機制,不一樣的血栓結構,當然對於血栓的預防也是不一樣的,冠狀動脈硬化形成的血栓預防,主要是透過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來進行二級預防,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藥物,都是常見的抗血小板藥物,這類藥物透過不同的作用機理,可以達到抵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從而能夠有效的減少冠心病患者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機率,有的時候,對於冠心病患者,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血栓預防效果,常常需要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進行一段時間的雙抗治療才能夠更好的做好血栓的預防。
而對於房顫來說,大約有80%的房顫患者需要進行“抗凝”治療,請注意,這類說的不是抗血小板治療,而是抗凝治療,這完全是不同的兩類藥物,抗凝治療的常見藥物有經典抗凝藥物華法林,較新型的藥物達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等等。
因此,如果是冠心病合併房顫問題,很多時候就需要我們即進行抗血小板預防,也要進行抗凝治療,而不管是抗血小板藥物,還是抗凝治療藥物,其最大的用藥風險,就是導致出血的風險,因此,冠心病合併房顫服用抗栓藥物進行血栓預防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權衡達到合理用藥做好急性心梗風險的預防和腦血栓的預防,同時有能夠控制好出血的風險,在控制預防疾病的同時,使患者安全用藥,達到最大的健康獲益。
在實際臨床上,冠心病合併房顫問題,又可以細分為很多種情況,結合實際不同患者的個體情況,各種各樣的情況又不盡相同,因此,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用藥方案,能夠涵蓋各種情況的冠心病合併房顫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療,對於抗血小板、抗凝藥物種類的選擇,服用時間的長短,出血風險如何預防,都是需要經過醫生結合患者病情以及患者身體情況,進行綜合風險評估後給出方案的專業問題,因此,對於如何用藥的問題,在這裡我們就不詳細說明了,但最終的目的是,既要做好冠心病、房顫問題導致血栓問題的風險預防,又要控制好患者的出血風險,這樣的用藥方案,才是最高境界的用藥。
最後把上面談到的內容為大家總結成3個要點——1. 冠心病合併房顫問題患者,不管是急性心梗還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都會增加,應當更加註意血栓的預防。
2. 冠心病的血栓預防應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房顫的血栓預防是應用華法林等抗凝藥物,兩者是不同的概念,千萬不要混淆。
3. 大多數冠心病合併房顫患者,需要進行抗血小板、抗凝藥物的同時服用,這種情況下,做好用藥過程中的出血風險評估,在做好血栓預防的同時,也做好出血風險的預防,是最重要的。
-
5 #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冠心病與房顫都是心臟上的疾病,二者的病因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因此很多人在患有冠心病的同時,還患有房顫,研究顯示,中國有32.4%的房顫患者合併冠心病。另有研究顯示,穩定性冠心病患者伴發房顫的比例約為19%,其中老年、病史長、伴有心衰和既往心肌梗死的穩定性冠心病患者的房顫發病率更高。
雖然二者形成因素上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是在治療用藥上卻是不同的。二者的最大危害都是血栓,但是吃的抗栓藥是不同的。冠心病患者一般需要抗血小板治療,常見的藥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而房顫患者的血栓類似於靜脈血栓,需要服用華法林等抗凝類藥物。
冠心病合併房顫的抗栓治療,這個問題一直是臨床上一個棘手的問題,診治難點在於,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藥物不能完全互相替代,而聯合治療卻增加了患者的出血風險。
因此冠心病合併房顫的治療需要同時接受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如何平衡血栓和出血風險,選擇最佳抗栓治療策略是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
臨床上應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單用 抗血小板藥物,雙聯抗血小板療法、口服抗凝藥+阿司匹林、口服抗凝藥+氯吡格雷、口服抗凝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聯口服抗栓治療)等等,而經過全面的臨床研究,為了避免各種出血風險,有以下選擇用藥方式:
一、對於穩定型冠心病合併房顫的患者:
①一般單獨使用抗血小板藥或者單獨使用抗凝藥,在不增加出血基礎上能夠滿足抗栓的療效。
②抗栓方案傾向房顫栓塞風險的預防。
二、放過支架的冠心病合併房顫的患者
這種患者臨床醫生的抗栓方案選擇就非常麻煩了。剛放過支架的患者,需要預防支架內血栓,因此抗血小板藥不得不使用;患者房顫,若是栓塞高危,又不得不使用抗凝藥物。透過諸多研究結果顯示,這類患者採用二聯療法,華法林+氯吡格雷的風險均比三聯療法低,因此在手術初期可以使用三聯療法,不建議長期使用,最多三個月,出血風險高的患者建議只是用1個月,之後選擇二聯法用藥,一段時間後選擇口服一種抗凝藥,並長期服用。
總之冠心病合併房顫的治療也是因人而異,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因素評估後,選擇最合適的方式,所以不要自行選擇用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
回覆列表
冠心病和房顫都要吃預防血栓的藥物,但是抗栓藥物不太一樣,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二者形成血栓的機制不一樣,首先說冠心病,冠心病是人體的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狹窄,那麼治療就要談動脈血栓,動脈系統由於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纖維蛋白等不易相互聚集和發生反應,因為都被快速的血流給沖走了,不可能停留下來,因此也就形成不了血栓。然而當動脈血管內膜發生損傷時(如動脈粥樣硬化),血小板則會透過其“手指”牢牢地抓住損傷的內膜,在此安營紮寨,並召集過往的“狐朋狗友”(凝血因子、組織因子、纖維蛋白等),進而“佔山為王”形成血栓,至此我們知道其血栓形成主要是因為血小板在“搞事情”,故而治療上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為主。這也就臨床上我們對於穩定的冠心病患者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氯吡格雷片等)的依據所在。
那麼接下來咱們再說說靜脈系統血栓,由於靜脈血流速度慢,凝血因子、纖維蛋白、紅細胞等容易聚集抱成團,進而形成血栓,那麼其形成血栓的幕後主謀是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因此治療上主要給予抗凝治療,即抑制凝血因子的生成及其活性,進而阻止纖維蛋白形成,不讓其進一步“招兵買馬”,網路紅細胞、血小板等,即不能使其“隊伍”壯大!所以說靜脈系統血栓的藥物治療主要以抗凝為主,同樣這也就是我們臨床上我們對於下肢深靜脈血栓或者肺動脈血栓栓塞的患者給予抗凝治療的原因所在。
房顫時由於心房處於蠕動狀態,喪失了收縮功能,因而此時左心房的血流處於緩慢流淌狀態,特別在左房的凹坑處(左心耳),此處的血液形成渦流,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等易在此處停留,進而形成以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網為主的“靜脈”血栓,即其血栓形成的本質是血流緩慢所致,這就類似於靜脈系統血栓形成機理,故而臨床上為預防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治療以抗凝為主,這也就是我們臨床上對於房顫的患者為預防血栓形成基本都是給予抗凝治療(低分子肝素、華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藥如達比加群)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