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圓地方是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乃其核心和精髓。陰陽學說,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是中國先哲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天圓地方”是這種學說的一種具體體現。古人把天地未分、渾沌初起之狀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就劃出了陰陽,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週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裡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於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 縱觀自然界,凡是圓形的物體,都具有好動和不穩定的特點,就象圓圓的日月一般;凡是方形的物體,都具有靜止和穩定的特點,就象靜靜的大地一樣。動為陽、靜為陰,故而“天圓”就成了陽的象徵,代表一切積極、主動的事物,如日、晝、剛、健、男、君、夫、大、多、上、進、動、正等;“地方”就成了陰的象徵,代表一切消極、被動的事物如月、夜、柔、順、女、臣、妻、小、少、下、退、靜、負等。天圓地方是 “天人合一”的一種註解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講究效法自然,風水術中推崇的“天圓地方”原則,就是對這種宇宙觀的一種特殊註解。 “圓則杌棿(wunie,音烏捏,意為不安),方為吝嗇”是西漢楊雄的哲學命題(語出《太玄·玄摛》)。“圓”,指天;杌棿,指動盪不定;“方”,指地,“吝嗇”,指收斂。“圓則杌棿,方為吝嗇”,就是說:天圓則產生運動變化,地方則收斂靜止。 追求發展變化,我們才會事業的成就,人類才會不斷進步;希望靜止穩定,我們才會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會和平共處。建築是人修造的,它必然體現出人們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圓地方”就成了各類建築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中國傳統的建築,更是講究天圓地方。明清時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壇和地壇就是遵循天圓地方原則修建的。 天壇是圓形,圓丘的層數、檯面的直徑、四周的欄板,都是單數,
天圓地方是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乃其核心和精髓。陰陽學說,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是中國先哲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天圓地方”是這種學說的一種具體體現。古人把天地未分、渾沌初起之狀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就劃出了陰陽,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週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裡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於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 縱觀自然界,凡是圓形的物體,都具有好動和不穩定的特點,就象圓圓的日月一般;凡是方形的物體,都具有靜止和穩定的特點,就象靜靜的大地一樣。動為陽、靜為陰,故而“天圓”就成了陽的象徵,代表一切積極、主動的事物,如日、晝、剛、健、男、君、夫、大、多、上、進、動、正等;“地方”就成了陰的象徵,代表一切消極、被動的事物如月、夜、柔、順、女、臣、妻、小、少、下、退、靜、負等。天圓地方是 “天人合一”的一種註解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講究效法自然,風水術中推崇的“天圓地方”原則,就是對這種宇宙觀的一種特殊註解。 “圓則杌棿(wunie,音烏捏,意為不安),方為吝嗇”是西漢楊雄的哲學命題(語出《太玄·玄摛》)。“圓”,指天;杌棿,指動盪不定;“方”,指地,“吝嗇”,指收斂。“圓則杌棿,方為吝嗇”,就是說:天圓則產生運動變化,地方則收斂靜止。 追求發展變化,我們才會事業的成就,人類才會不斷進步;希望靜止穩定,我們才會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會和平共處。建築是人修造的,它必然體現出人們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圓地方”就成了各類建築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中國傳統的建築,更是講究天圓地方。明清時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壇和地壇就是遵循天圓地方原則修建的。 天壇是圓形,圓丘的層數、檯面的直徑、四周的欄板,都是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