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舉個例子吧,晚上睡覺前用手機給講故事,但是一直不聽一直不睡,實在沒辦法就把手機給關了不讓他聽,就開始大哭大鬧發脾氣,軟硬兼施好不容易哄他睡覺,半夜突然醒來繼續哭鬧要聽故事,不同意就動手打媽媽。有兩個問題,一是脾氣倔,一旦得不到滿足,就能一直記著,一直鬧到自己贏了為止!而是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發脾氣,還動手打人!這種行為該怎麼引導呢? 平時媽媽上班,爸爸不在家,一般都是老人帶,姥爺帶時候經常跟他玩打架的遊戲,還總是說不聽話我揍你之類的,奶奶帶時候總是百依百順,要什麼就立即滿足,不知道有影響沒?
13
回覆列表
  • 1 # 小曉樣兒

    問好,寶寶三歲多,有了自我意識,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是會發生打媽媽或打自己腦袋這種現象, 是一種發洩,也是一種要挾,處理得當,正確引導,一般沒多大問題,不必過分擔心。

    我的建議是:

    1.冷處理。如果此時講道理,怕是講不通,寶寶正在哭鬧;妥協也是不可取的,這樣寶寶以為這個措施有效,長此以往,寶寶會經常用打人來解決問題,後果不堪設想,要讓寶寶明白,這種方式無效果。不可以打罵寶寶,這個時候以暴制爆,是火上加油,家長自己也不冷靜,還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不理寶寶,讓他自己冷靜下來,是方式之一。

    2.讓寶寶塗繪。給他一支筆和一張白紙,讓他寫下和畫下不滿,不管他寫什麼,畫什麼都可以的。我家寶寶生氣的時候,我就會給她筆和紙,讓她隨便寫和畫,從滿臉是淚畫了大概5張紙,到後來埋頭專心畫畫,要經歷大概10-30分鐘。我一看,嗬,紙是都是亂七八糟的線,紙從最開始被劃破到後來,慢慢變得正常。我指著那些畫說:“你這麼生氣呀?”寶寶這個時候已經冷靜下來,就點點頭,我就又指著另一張好一些的畫說:“這個,你畫的是不是一隻貓呀?”寶寶這時話開始多了,說很多話,介紹她的“大作”,然後,我就告訴寶寶,發脾氣時打自己和別人,都不是不對的,以後不要這樣做,寶寶都會乖乖點點答應。

    3.另外,家長兩個人的意見指向同一方向也很重要。爸爸與媽媽意見不統一,也會讓寶寶“鑽空子”,這樣一來,寶寶不知道怎麼做才好,便會偏向自己認為輕鬆的一方,矛盾複雜了,寶寶還不知道對與錯,就很難脾氣好。

    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父母要考慮對寶寶的教育方式是否欠妥,要尊重寶寶,要有耐心地加以引導。
  • 2 # 兒科醫生田媽媽

    溺愛不是愛,絕對是傷害!隔輩帶的孩子難免都會有點矯情。糾正的方法就是父母多陪伴,多引導,多教育,以身作則,樹立孩子的榜樣。從現在開始還不晚,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了,孩子就是一張白紙,長什麼樣都反射到大人身上。

    1.講故事,不要用手機,拿繪本,親自給他講

    樹立榜樣,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愛好、興趣,。寶寶畫了個爸爸的頭像,就讚揚鼓勵一下,順便給他講講達芬奇,繼續努力,可以像達芬奇那麼厲害哦。

    2.白天適當運動,飲食規律,晚上睡覺就安穩了

    3.給老人家溝通一下,要改變方式,講究方法,相信他們可以適當剋制一下換得孩子的進步

    4.孩子做錯事,你自己不要發脾氣,耐心講解為什麼寶寶不能這樣做,媽媽遇到你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會怎樣解決,而不是動手打人。

    沒有人能比你更瞭解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多陪伴,言傳身教。

  • 3 # 銀花育兒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對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為還不能夠完全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往往比較急,而發脾氣是最直接簡單發洩情緒的辦法。寶寶發脾氣是好事,這是他獨立意識發展的標誌。但需要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引導,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該用溫柔的語氣告訴孩子,你說出來媽媽才明白,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寶寶不高興了,是因為還想聽故事。

    給孩子立規矩並且執行。三歲多的寶寶需要給他立一些規矩了,每天幾點睡覺,幾點吃飯,都有規律了。而孩子睡前聽故事也應該有一個時間規定,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妥協。當到了規定的時間就馬上關掉。剛開始孩子也許會哭鬧,後面會因為家長的堅決而不再那麼無理取鬧。

    下班後多陪伴孩子,矯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作為職場爸媽,一定要利用好自己的下班時間和休息時間陪伴孩子,對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要耐心引導,孩子打媽媽,媽媽要態度堅決的告訴他這樣的行為不對,並且用手逮住孩子的手,語氣嚴肅堅定。

    和祖輩多溝通,達成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規則。祖輩對孫輩的疼愛是非常自然的感情,但往往也會產生溺愛的結果,比如一些不利於孩子行為規範的遊戲就不要玩了,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堅決說不。

    三歲多的孩子身心正處於飛速發展階段,父母需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祖父母給孩子更多的是在生活照料上。

    (我是小羽媽咪愛baby,一個關注孩子成長的育嬰師,熱愛生活的兩孩媽媽

  • 4 # W大愛無疆H

    很明顯孩子沒規矩,沒禮貌,被家長慣壞了。

    孩子現在表現是“為我獨尊”。要求從沒被拒絕過,家長對他言聽必從,不講道理沒人能震懾住他。此種溺愛只能在家實現。這個歲數馬上要上幼兒園了,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小朋友,隨之而來的,和小朋友搶東西,打架,遇到更厲害的孩子而被打,不遵守紀律,各種的投訴馬上一個接一個的找上門來。

    從現在開始全家人都齊心協力,幫寶寶改掉壞毛病,給孩子定規矩,從小培養他做一個有愛心,充滿正能量的孩子。有幾點建議:

    一、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在家找一個人做“黑臉”。孩子犯了錯誤,不聽說,給予嚴厲的批評,甚至處罰。讓他知道,錯了是要承擔責任的。

    二、父母多陪伴,多交流。帶他多接觸外界的人和事,給他講尊老愛幼的道理,如何待人接物,和他人和平相處。

    三、教孩子正能量的東西,給他看健康的影片和書籍,避免接觸打打殺殺,與人爭鬥的素材!

    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太依賴於他人。

    五、教育孩子懂得分享,好吃的分享給家人,玩具同小朋友一起玩,心中有了他人自然就懂事了!

  • 5 # 一諾的島

    我家兒子和你寶寶真是非常像,也是三歲多,脾氣急,偶爾一著急就打媽媽,我也仔細尋找過方法,並且效果不錯,現將我的做法和你分享, 供你參考。

    首先咱們來說說關於孩子哭鬧的問題。

    寶寶都有自己的先天氣質。咱們這樣的寶寶,屬於先天氣質裡的堅持度比較高,主要表現在面對他相要的東西,他會一直堅持,直到達成願望為止,通俗點說,就是脾氣倔,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得到。

    這種堅持度不一定是壞事,尤其是兒子,長大後對於他拼搏事業是有幫助的。但是,寶寶現在還小,還不能判斷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否合適,如果父母認為不合適,那麼還是需要阻止的。

    我兒子大哭大鬧發脾氣時,我會靜靜的陪著他,說出他的感受,告訴他媽媽理解他的感受,然後說這樣做是不可以的。

    孩子現在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還不能非常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他直接使用的方法就是哭鬧。由父母說出他的感受,這是共情,也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幫助他儘快學會表達。我兒子現在就會說:“媽媽,我很生氣。”或者“媽媽,我很傷心。”這樣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當孩子更好的掌握了這些表達方式之後,就減少哭鬧的機會了。

    另外,哭鬧也是寶寶發洩情緒的方式,要允許寶寶哭鬧,當他透過哭鬧把情緒發洩出來後,他自然就會平靜下來的,所以,允許寶寶哭,並且靜靜的陪著他,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步。

    雖然說我們要接納寶寶所有的情緒,允許他發洩情緒,但是,我們不能接納寶寶的所有行為,如果他出現打人的現象時,我們就必須阻止了。

    我兒子特別著急時,就會動手打人,這時我會告訴他:“你可以生氣,但是不能打人,如果特別想發洩,你可以哭一哭,或者打打抱枕。”

    在禁止孩子打人的同時,一定要告訴他可以做什麼,而不是單純的禁止,這也是教孩子學會正確的發洩情緒。

    當然,一開始孩子不會聽你這麼說就不動手了,這時我會拉住他的手,不讓他打人,依然反覆的說剛才的話,也會適當的安靜,抱著他讓他盡情的哭。

    整個過程的核心是家長一定不能著急或者生氣,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要理解哭只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要允許孩子哭,千萬不要為了讓他停止哭,就採用威脅、打罵或者妥協等方式。這個過程對大人來說也是挑戰,要保持和善而堅定,而面對堅持度高的孩子,你要比他還堅持。

    幾次之後,我兒子哭鬧時就不打人了,我還是靜靜的陪著他哭,哭一會兒情緒發洩了之後,他自己就會停下來,然後去玩了。

    接著,咱們來說說老人的教養方式。

    打架的遊戲建議不要再玩了。常常玩這個遊戲,打人的動作會內化成孩子的習慣。當他生氣或哭鬧時,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的,就會憑本能做事,如果平時習慣了打人,這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打人,很難控制。

    當然,也不要經常說“不聽話我揍你。”的話,孩子不懂什麼叫威脅,所以這話對他沒有震懾作用,反而讓孩子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以後,他自己會說出“你不給我,我揍你。”、“你不和我玩,我揍你。”這是非常不利於孩子與人交流的。

    奶奶肯定疼孫子,可以和奶奶溝通,咱們不打罵孫子,但是也不能縱容孫子,如果孫子打人,請讓她拉住孫子的手,靜靜的陪孩子哭就好了。

    我們家也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我深知和老人溝通需要技巧,這就需要題主多下功夫了。另外,下班後回到家,還是要和孩子多玩,多親近孩子,自己有機會處理幾次這樣的情況,孩子就能學會了。

  • 6 # 雙寶老媽

    問題就出在孩子是老人帶自己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上面

    我是個雙寶老媽,我的兩個孩子都是我自己帶的,其實像你說的“孩子脾氣倔”這種情況是每個孩子都有的,其實孩子脾氣倔一點還是好事,表示孩子開始獨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主見了。如果太過順從反而沒有自己的主見。

    第一點就是老人帶孩子,所謂隔代親,老人帶孩子肯定會有嬌慣孩子的現象,再加上你家還有一個愛玩打架的老爺子,這就是問題的根本原因。

    不要以為老人對孩子的影響不大,其實是非常大的,比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大的多。

    就像我家的小寶現在一歲半,我是全職在家帶孩子,可是老人偶爾也想帶帶,就讓他們帶出去玩會兒

    前幾天我突然發現孩子說話的口氣怎麼一點都不像我,全部學著他婆婆爺爺說話用吼的感覺了。其實她婆婆爺爺帶他的時間不長,一天最多有兩個小時待在一起的時間而已,我跟他除去這兩個小時時間都是待在一起,而且我還是個話癆,很愛跟孩子說話,可是他卻沒有學我說話的口氣,而是學他婆婆爺爺的。

    再有就是你們的親子互動太少。白天忙著上班,晚上回家還忙著做做家務,玩會手機,根本沒有多少時間真正的去陪伴孩子

    就如同睡前講故事這件事,手機就能代替媽媽的聲音?就能取代一本圖文並茂的繪本嗎?我覺得用手機給孩子講故事是最差的行為。

    就算你沒有繪本你也可以跟孩子躺下來說說你腦袋裡面的故事。說說你小時候的故事。說說你上班的事。只要你願意跟孩子說,什麼都可以成為故事。這也是最好的親子互動方式之一

    最後給你一些建議,孩子鬧脾氣,脾氣倔是很正常的,不要太過在意。下次在遇到孩子鬧脾氣,首先採取冷處理,千萬不要著急上火,對孩子又打又罵。

    等孩子們靜下來之後再跟孩子講道理。孩子還太小聽不進大道理,你可以用講故事 講笑話的方式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學會理解他人

    最後強調一定要多陪伴孩子,與孩子互動,工作永遠做不完,錢永遠都掙不完,孩子的成長時光卻只有這幾年,過了一天少一天。時光轉瞬即逝,沒有什麼比“當有一天你發現孩子已經長大,你卻沒有好好陪伴孩子的成長時光”更遺憾的了。

  • 7 # 流光溢彩有天使

    根據題主的描述,說句不中聽的,和你們放手給老人帶有極大的關係!這並不是說老人帶的不好,我完全相信老人那份強烈的疼愛孩子的心,完全相信老人可以把孩子帶的白白胖胖很健康。但這不表示我們就贊同老人帶孩子的方式。

    我身邊也有很多父母完全把孩子交給老人帶的,爸媽只下班了才會和孩子以相處,但孩子一樣帶的很優秀。我侄子侄女都是半歲起就由我媽媽帶的,弟弟弟媳在外地,我媽就每天拿她們的照片告訴孩子這是爸爸,這是媽媽,爸爸媽媽很愛寶寶。還教她們爸媽工作很辛苦,寶寶要乖乖等。所以,我家還好一直還算和諧,孩子們也懂事,很少無理取鬧。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總有不講道理的時候,我老爹就是比較溺愛孩子,有些嬌慣,但原擇上的問題他是不縱容的。有些時候我們感覺老人做的不合適時,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馬上溝通表明立場,越縱容越麻煩。

    所以,建議題主多陪伴孩子,懵懂的孩子是需要大人正確引導的。孩子是我們自己的,不管誰帶,出問題父母是第一責任。

  • 8 # 帶娃的那些事

    教育孩子,依靠老人是行不通的!不是老人帶的不好,只是老人一味的寵溺,讓孩子已經習慣了“事事都由我”!趁孩子還小,最好媽媽想辦法自己帶一段時間,透過言傳身教,耐心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被溺愛的習慣儘快糾正!

    教育孩子,一定要父母主導。父母確實沒時間精力,要制定好方法,由老人去執行!

    題主說的問題,寶寶三歲多,脾氣倔,脾氣急,還打人。脾氣急、脾氣倔,可能有父母性格的遺傳因素。但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動手打人,這就是教育失位的表現了!

    老人們照顧孩子飲食起居,這完全沒有問題。但涉及到孩子教育問題,父母即便再忙,也要親自去做。因為老人們可以說,但絕對捨不得罵,更捨不得打孫子孫女了。甚至少吃一口飯都生怕孩子餓著,吃飯都要求著吃。

    但爸媽就可以憑著自己對孩子細節的掌握,靈活的去做理性溝通和採取硬性手段。而且爸媽依據更科學的育兒觀念,自己定的制度,輕重緩急更合理,孩子習慣了,也更容易接受。

    如果爸媽上班沒時間,一些必要的育兒觀念和家庭教育底線,一定要給老人說清楚,把孩子的教育統一起來!

    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爸媽一定不要發脾氣!

    就像題主所說的,睡前講故事,孩子又不聽故事,又不睡覺。媽媽一生氣,乾脆故事也不講了,這樣,孩子更生氣,更不願意妥協了。

    因為,媽媽都沒有把握住孩子的需求,是不想聽故事?還是不想睡覺?還是講故事的方式和平時不一樣?

    媽媽應該耐心和孩子溝通,先要和孩子取得共鳴,瞭解孩子的真實需求,然後再根據情況去做決定。因為習慣已經養成,只是一次也不能完全解決。那倒不如先了解孩子,和孩子取得溝通的機會,然後再去做調整。

    但不管怎麼說,爸媽的教育失位,老人的寵溺,是孩子形成現在這樣的原因。趁孩子還小,爸媽應該建立科學的家庭育兒觀,並和老人統一想法,統一執行。這樣,孩子的教育才會更有效!

  • 9 # 思普瑞特成長中心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尤其兩三歲以後,脾氣似乎越變越大:想要的玩具,你不買,他發脾氣;他想出去玩,你不讓,他發脾氣……面對像“小暴龍”一樣的孩子,許多家長費盡心思也想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情緒反應,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發脾氣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孩子從出生不久,一旦捱餓、生病,他會滿臉漲紅地大哭,他們最初的這種情緒反應多和生理需要有關。但隨著年齡增長,情緒也進一步發展。尤其兩三歲進入第一個叛逆期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增強,不滿足的情況時常發生。然而,受語言表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所限,一旦不遂己願,他們很難透過語言與大人溝通,表達不滿情緒,往往只能“大動肝火”。到了七八歲,孩子又進入另一個階段,開始強調獨立性,很高調地向世界宣佈——我長大了。  

    但是在家長眼裡,孩子依然是個各方面都需要細心照顧的“小豆豆”,因此衝突不可避免。  任何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都有積極和消極情緒,孩子也不例外。偶爾發發脾氣,是極其自然的情緒表達方式,家長要允許孩子發脾氣。  

    家長要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情緒感受,應該向他做一些必要的解釋,幫他明白以下的道理:

      

    第一,人生的每次經驗都會讓我們學到一些東西,使我們更有效地創造一個成功快樂的未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總是抱怨人生處處不如意。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則不斷進步、享受人生、心境開朗、自信十足。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便應該教導他懂得這個道理。  

    第二,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總有別離的一天,因此,和它在一起的時候,應該好好地對待它,也好好享受它帶給自己的好處,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樂趣。在它離去後,把美好的記憶好好儲存起來,讓它在心裡陪伴自己過好以後的每一天。  

    測測你對孩子的情緒反應  

    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嗎?你知道如何在自己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和愛的橋樑,使孩子成長為更成功、更快樂的人嗎?

    在孩子鬧情緒時,你的反應常是——  

    A.“別哭了,媽媽帶你去買雪糕吃。”“爸爸帶你去動物園,不要再發脾氣啦!”“你再這個樣子,我就不讓你出去玩了!”  

    B.“你這個樣子像個男孩子嗎?真丟人!”“你再吵我就打你了!”“你自己做錯了事還耍脾氣,想捱打啊?”  

    C.“回你自己的房間吧,等氣消了再出來!”“愛哭你就哭個夠吧!哭夠了再來找我。”  

    D.(不理會孩子的情緒反應,喋喋不休地嘮叨。) “人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已經會自己照顧自己了。你想想,爸爸媽媽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測試結果 

     ★A類——“交換型”父母:  你認為負面情緒有害,所以每當孩子有憂傷的感覺時,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補”好,卻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瞭解和慰藉。  看到父母的這些反應後,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既然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為什麼我的感覺這麼糟?”次數多了,孩子會變得缺乏自信,在情緒上很容易產生壓力。 

     ★B類——“懲罰型”父母:  孩子常常由於表達哀傷、憤怒和恐懼而受到你的責備、訓斥或懲罰。你以為這樣不會“慣”出孩子的壞脾氣,或者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堅強。  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帶來恥辱、被拋棄、痛苦、受虐待。所以,對於負面的情緒孩子是又憎恨又無可奈何。長大後面對人生的挑戰時,孩子會顯得力不從心。 

     ★C類——“冷漠型”父母:  你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既不否定也不責罵,而是“不予干涉”,讓孩子自己去找辦法宣洩一下或者冷靜下來。  因為沒有父母積極的引導,一個憤怒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有侵略性,用傷害別人的方式來發洩;一個傷心的孩子會盡情和長時間地哭鬧,不知道怎樣去安撫自己和舒解自己。 

     ★D類——“說教型”父母:  你以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負面情緒就會消失,所以你熱衷於滔滔不絕地講道理。  此時,孩子感到孤單無助,彷彿身處黑洞,得獨自面對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而父母喋喋不休地訓導,只令他苦上加苦。  如何應對“暴脾氣”  既然孩子發脾氣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莫非家長就可以不管不問?也不是。孩子幾乎沒有什麼情緒調節、控制能力,如果家長不及時引導,讓他一味用“發脾氣”的方式宣洩不良情緒,不僅有損身心健康,還可能影響以後的人際交往、家庭和社會關係。  

    為不合理需求發脾氣時,試試“消退法”。   

     【場景一】在商場的玩具專櫃前,3歲的靈靈拿著喜歡的玩具不鬆手,但是看見媽媽仍不願意買,他就撒潑、哭鬧,甚至摔東西。  

    孩子之所以發脾氣,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好面子,趕快買東西走人,還有的家長,當場就大打出手。這兩種做法都不對。喜歡的東西得不到,大人也會心情失落,這時孩子發脾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滿足他的不合理要求。否則,會強化他用發脾氣來表達情緒,甚至讓他感覺只要自己發脾氣就會什麼事都如願以償。  但是,家長當場大打出手或訓斥孩子也不行。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遇事家長怎麼處置,他也會從家長身上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3歲左右也是自尊心最初建立之時,家長當著別人的面對他進行批評,會損傷他的自尊。 

     家長可以走過去,用輕柔和同情的語氣說:“你是不是很不開心?看見你這樣,我的心裡也不舒服。”就這樣分享他的情緒。一開始,孩子可能會拒絕你的關懷,你可以走開,一會兒再回來,仍然用同樣的方式跟他說話。用這種方式向孩子表明,你對事情的立場是堅定的,但在情緒方面,你願意和他分享,因為你理解和在乎他的感受。甚至,你可以告訴孩子,他不開心,你也難過,因為你是很心疼他的。但他的要求不合理,是不可以答應的。不過,如果孩子需求合理,尤其家長曾答應過孩子,就必須滿足孩子的要求。  平時不要給孩子提出過多規定和要求。 

     【場景二】早上起床,6歲的明明正準備穿衣服,媽媽過來不問緣由,匆匆幫他穿好,他堅持要解開,重新自己來穿。可媽媽怕耽誤上學時間而不肯,明明竟發起了脾氣。  當孩子有了獨立的願望,特別是在行為上要求獨立時,他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事,也常用“不”來表示自己的獨立性。如果被家長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他們不僅會產生憤怒情緒而發脾氣,還會挫傷剛剛萌發的積極性。  

    為儘量避免上述情況發生,一方面,家長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行為,不要給孩子提出過多規定、要求,以維護孩子逐漸發展著的獨立意識;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因為能力所限、做不好事而發脾氣了,家長要多鼓勵、引導,必要時為其做示範,然後讓他獨自再做一次,並及時予以肯定和獎勵。 

     培養移情能力,消除自我中心。   

     【場景三】最近,4歲半的遊遊特別容易發脾氣,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玩人家的東西,別人不給,她就搶奪,而自己的東西卻不肯借給別的小朋友玩,別人強行拿走的話,她又會大吵大叫,表現得很霸道。  嬰幼兒時期心理活動的一個特點就是存在顯著的“自我中心”現象。家長不妨嘗試這些方法:向孩子傾訴情感。明確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我很高興,你那樣做,我會很生氣等,並講清楚為何會產生這種情緒。這不僅能讓孩子體會別人的情緒,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歡樂或痛苦,還能學到表達情感的詞彙和表達情感的方法;教孩子換位思考。比如遇到一個孩子摔倒時,讓他回憶自己摔倒時痛苦的感受,從而換位體會他人的情緒。  但是,如果孩子依然情緒激動,家長還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宣洩方式,比如讓孩子捶打枕頭、撕紙、大吼等;或者放點音樂,進行戶外運動,既是一種釋放,也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延伸閱讀】家長火冒三丈怎麼辦    

    有時候,孩子實在頑劣,弄得家長火冒三丈。若沒有及時控制住,就可能口不擇言地訓斥孩子,甚至噼裡啪啦地飽揍一頓。結果,不僅破壞了親子關係,也可能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創傷。要知道,在5種情況下,是絕對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就不要急著去打孩子。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洩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精神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感情傷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意識十分強烈,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不健康。  如果察覺到盛怒來臨的跡象後,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家人帶走孩子,或自己離開“事發之地”,然後:做10次以上深而長的呼吸;拉緊,然後放鬆全身的肌肉數次;出外散步10分鐘;對自己說“我會保持冷靜”,然後回想過去自己曾經表現得很冷靜時的情景,或者回憶一段輕鬆開心的時光。 

     看到父母能夠控制自己不亂髮脾氣,這對孩子是很好的榜樣教育。你也可以把這種冷靜技巧教給孩子,讓他從小就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相關閱讀】孩子壞情緒的原因   

     1、無理取鬧    

     一般都是比較小的孩子容易犯的錯。起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孩子不喜歡刷牙,每次刷牙的時候就故意搗亂或吵鬧;媽媽爸爸急著去上班,他就是不讓;到了商店裡,他一定要買和家裡一模一樣的玩具,不買就大吵大鬧等等。  應對招數:轉移注意力  對待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書上說的要講道理這一套,肯定是行不通的。孩子比較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態度強硬地逼寶寶就範,也會搞得大人、孩子都非常生氣。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既讓孩子有新鮮的感覺,又不會違背父母的原則。

      2、遭遇失敗    

    孩子的心非常簡單和單純,但是也非常脆弱,經不起一點打擊。比如,孩子很用心地在拼拼圖,但是拼了半天,都不成功;或是很努力地搭積木房子,搭得很高的時候,房子突然塌了。孩子覺得自己沒有想象當中那麼能幹,就會情緒低落。  應對招數:同情並給與鼓勵  告訴孩子,其他小朋友也可能發生過類似的情況,也無法完成這個任務,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情很多人都遇到過”,以此緩解孩子的壓力和自責的情緒。父母同情的表達可以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而拉近距離之後的勸慰效果會更佳。不要吝嗇你的親情,輕吻一下孩子或抱抱他,都是讓孩子擺脫壞情緒的好方法。等孩子情緒稍稍穩定後,再幫他找到失敗的原岡,一起完成原先的任務。  

    3、要求得不到滿足   

     孩子終歸是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和情緒。當他在街頭因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當眾哭鬧甚至躺在地上耍賴時,父母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很多父母也許都會忍不住厲聲喝斥,但這對控制場面毫無用處,對安撫孩子的情緒也是沒有幫助的。孩子會很長時間憤憤不平,他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覺得是父母對他不好。

      應對招數:保持冷靜教導孩子 

     最令父母尷尬的情形,是孩子在公眾場所鬧彆扭。但是大人這時必須讓自己先冷靜下來,不要大聲喝斥他,因為你的干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性質的,大人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分。這時,你先深呼吸,由一數到十,平靜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跟孩子說話,這也是給孩子一個調整情緒的時間。孩子見你如此冷靜,就可能覺得無趣而收斂了。 

     如果孩子仍然無法冷靜,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要走”,然後抱走他,等到了無人的場所,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當然,你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離開他一會兒,孩子“打仗”找不到對手,過一會兒他自己就會感到沒有意思,發脾氣也就停止了。   暴怒發作與孩子的性格有關,但原因往往在於家長身上。

      首先,是家人的溺愛。父親、母親或爺爺、奶奶過分疼愛孩子,總怕孩子受委屈,為了博取孩子的歡心,有求必應,而不考慮這種要求是不是適當。這樣就逐漸使兒童滋生了一種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其次,是家庭教育缺乏一慣性和一致性。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勵去做,父親認為是好事,母親說壞,爺爺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攔。這樣就會增加孩子的受挫感,從而導致煩躁和暴躁。 

     再次,是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分嚴格。孩子稍有過錯或沒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父母就嚴加訓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頓。 

     最後,提及一點,家長不要自已經常暴怒發作,摔盆砸碗。

  • 10 # 80後丁先森

    我家女兒已經7歲了,你遇到的情況,作為父母都會遇到。3歲的寶寶在思維上已經有自我的思想意識,再加上現在很多寶寶都是爺爺奶奶平時帶著。個個就像小皇帝或是小公主一樣捧著,自我中心意識逐漸誕生,發脾氣是最為突出的表現。

    爺爺奶奶的思想永遠是孩子還小,必須圍繞他/她轉,即使教育現在還不是時候,要長大些,或是上學後由學校老師教育。久而久之,這種思想助長孩子為大的家庭觀點。做父母的稍微批評下孩子,爺爺奶奶都會不高興起來,搶著把孩子拉過去,進行維護。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家庭的現狀。

    我個人認為作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3-4歲的時候,必須明確一個思想,就是現在已經是開始教育孩子做事做人的時候了,包括爺爺奶奶長輩在內的親人都應該認同這一點。有人會問,他們是長輩,如何能讓他們認同這一點,平時我們可以邀請他們一起觀看一些育兒電視節目,我們的言語思想可能還不能有很好的說服力,但是專家的教育,他們肯定會接受一點。還有就是把一些媒體宣傳的育兒案例,跟他們交流交流,也可以把自家寶寶的表現跟鄰居家寶寶的表現適當的對比,切記要適當的對比,這種對比也是需要說話技巧的。因為在爺爺奶奶的心中,孫子/孫女都是最棒的。

    作為父母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孩子的行為必須有個標準,不要隨便批評自己的孩子,多鼓勵他/她,但是一旦犯錯誤或是沒有禮貌,這些都必須批評,不能捨不得。3歲的寶寶發脾氣,哭鬧,作為家長可以嘗試拒絕,他/她哭鬧,那就讓他/她在你的眼皮底下哭鬧,不要主動去哄他/她,他/她哭鬧時必須陪伴著,但你可以選擇沉默,不能主動退讓,要讓他/她自己逐漸有這個思想,哭鬧並不是都能獲得父母退讓的,多試幾次,會有很好的效果。日常中可以設定獎懲小遊戲,如果做錯事情,就必須收到處罰;表現好,可以獎勵,獎品可以設定零食或是玩具。

    父母所作出的行為後,必須待孩子安靜下來的時候,跟他/她交流,告訴孩子你們行為是對是錯,最好的時候就是孩子即將睡覺的前。

    還有就是家庭環境很重要。家庭成員的行為會直接影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模仿性很強。成人的行為必須起到表率的作用,而不能在要求孩子的時候卻怠慢自己。由於孩子教育問題而發生的矛盾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所以作為家庭成員一定有很好的溝通,相信大多數長輩都是理解父母的育兒行為。在教育孩子目前,作為父母的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由於害怕或是擔心得罪長輩而放任孩子,這樣只能害了孩子,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跟長輩好好交流下。爺爺奶奶、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在良好的家庭環境裡成長,各種觀念都是正確的,所以育兒問題作為父母必須主動出擊,平時上班沒有時間,下班或是休息日一定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陪著孩子才知道孩子成長是否出現問題,以便和好的糾正教育錯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對於即將到來的5G時代有什麼看法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