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閱讀文學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透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的享受,從而領會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這就是在進行文學鑑賞。文學鑑賞是文學發揮和實現其社會作用的重要環節。   文學鑑賞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感受開始的,形象作用於讀者的感覺和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於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到包含於其中的思想。讀者對文學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質的認識,或是對作家創作的評價的接受,始終是和讀者對作品所反映的具體生活現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應分不開的。脫離了具體感受的抽象思維和邏輯判斷,不能稱為文學鑑賞。但是單有感覺沒有理解,單有情感沒有認識,也不可能深切領會文學作品的意義,同樣不是真正的文學鑑賞。誇大感覺與感情在文學鑑賞中的作用,把文學鑑賞歸結為脫離理性認識的“形象直覺”活動,是片面的。無視文學鑑賞過程中感覺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須被讀者在感覺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在文學鑑賞中,感覺與理解、情感與認識是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的。這是文學鑑賞活動的基本特點。   文學鑑賞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是對立的統一。任何文學作品一經產生,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有其客觀的規定性。這種客觀的規定性是由文學作品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本身所決定的。讀者在鑑賞中的想象與聯想,終究是以作品提供的藝術形象與生活畫面為基礎的。但是讀者鑑賞文學作品又不是純客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它還帶有一定主觀性。每一個讀者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立場觀點,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養,因此他們在鑑賞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往往與作家自己在創造形象時的感受、體驗和認識並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讀者中,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從而產生不完全相同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翡翠貔貅是什麼東西?後面那倆字念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