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樣好了

    八德是指:仁、義、孝、敬、公、廉、忠、誠

    八 德 之 含 義

    自漢武帝時代起,正式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這個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倫大道,這就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它告訴我們思維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養德行,具體來講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現註釋如下:

    一、孝:百善孝為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是從父母那裡獲得生命,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

    我們中國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號。“孝”字是會意字。一個“老”字,加一個兒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一個兒子揹負著一個老子。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代代相傳。上一代總是想著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時為社會培養出一個好孩子,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而孩子理應將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這樣才能真正讓父母身心更快樂,生活更圓滿。

    在新時期孝的含義更加廣泛,概括起來有三種?首先是對父母的孝,要孝敬父母;其次是對國家忠誠;最後,是透過孝敬他人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得到昇華,這也正是“孝”的最高境界。

    二、悌:悌是會意字,一個“心”字,跟一個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對哥哥要尊敬順從。而哥哥對弟弟要愛護,順其正而加以誘掖之。兄弟之間如能各盡其道,自然和睦友愛。

    兄弟者,手足也。兄弟之間要相互關心友愛,彼此息息相通,因為兄弟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如同樹木一樣,同根連枝。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長。

    兄弟之間如果將利益放在第一位,親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錯特錯了。不但有違兄弟之道,也有違孝道,因為假如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所謂“三歲看老”,三歲的孩子謙遜知禮,其後必有大成。

    所以兄弟之間要懂得珍愛,相互勉勵、扶持,切莫傷和氣。畢竟“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由此推及,周圍的人也會融合為一家人,正如106歲的新加坡“國寶”許哲女士所說:“我們都是兄弟姐妹。”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氣瀰漫於宇宙之間,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弟子規》中“首孝弟”確實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師、尊敬領導;在家懂得友愛兄弟,在外面才知道關心朋友、團結同事。在家裡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中國老式住宅的大門上往往有這樣一副對聯:“忠孝傳家久,詩書濟世長”,意思是說,孝子出來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不會懂得愛國家、愛君主、愛百姓。中國在隋朝以前沒有科舉制度,國家挑選人才,首先要從各地舉薦的孝子中選拔,叫做“舉孝廉”。

    有了孝悌的基礎以後,才是知識的傳授。《論語•學而篇》中,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因為“不孝父母,讀書無益”。

    三、忠:忠為會意字,一個“中”字,加一個“心”字,表明“心正”。一個人的心不偏不斜,是為“忠”。換句話說,就是經典裡面講的正知正見。你的言語出之於正知正見,亦為“忠”。而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誠實不欺騙別人,我們與人交往要有誠信。民無信不立,與人交往,言必合宜,絕不食言,不妄語,不輕諾,言既出,事必行。

    五、禮: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應學會禮儀,以禮待人。即潔身自愛,知節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義: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正義感。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不起盜心,不佔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貪汙,廉潔自律。我們做事情應當潔身自愛、廉潔奉公,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思想上以清廉為樂。

    就我們社會里的官員來說,首先是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要真正認識到,官是人民的公僕,要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在思想上以勤政廉政為樂,以貪汙受賄為恥。同時,要建立好對權力的監督制約體系,保證官員的權力沿著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執行,在行動上恥於“貪”。這對“拒腐蝕,永不沾”,也許是最好的藥方。

    八、恥:是說做人應懂得知恥、要有羞愧感。孔子曰:“知恥近乎勇”,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於這個民族自知所遭受的恥辱,繼而才能勃發圖強之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的眼睛有什麼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