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白3307

    [文章轉自網路]

    社交營銷時代,人人都是消費者,同時人人也是分享者。正是如此,才推動了社交品牌以及社交平臺的高速發展。但是,『買買團』平臺並無產品可以銷售,更沒有產品可以分享,其就是打著分享拿紅利的概念。客觀來看,這就是典型的傳銷,而非社交營銷。只是,其拿著實體品牌的產品做幌子,讓大家卸下了防備心理。

    據小編了解,『買買團』平臺分享售賣的產品,並沒有得到品牌商的授權。其之所以敢肆無忌憚的低價售賣品牌商的產品,一方面是其並無直接責任,產品都是由分享人在其平臺上銷售;另一方面,其已經把風險轉嫁給了社交個體。因此,縱使品牌商要追究,其都可以撇得一乾二淨,讓分享人替其頂包。小編想說的是,做『買買團』的分享人,看似可以拿佣金,實則是在為自己的名譽和信譽買單。

    另外,既然品牌商沒有授權給『買買團』平臺銷售產品,那麼該平臺對於產品品質、真假的把控則很難做到。所以,對於消費者而言,該平臺並沒有任何的消費保障。如果僅靠分享人的信譽擔保,這樣的消費能讓你安心嗎?再說,這些分享人都在低價售賣品牌商的產品了,還會為你承擔消費風險嗎?顯然不會。如果消費都沒有保障性,試問該平臺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價值呢?

    我們都知道,產品體驗在社交營銷上至關重要。沒有優質的體驗,產品很難讓消費者接受。『買買團』平臺自身沒有任何產品,其對任何消費者來說,沒有任何體驗可言。同樣,對於分享人來說,其頂多就是提供了一個平臺,連基本的社交體驗場景都沒構成,也難以為分享人創造體驗力、助推零售變現。

    而由分享人帶入到該平臺的產品,也難以釋放這些產品的體驗價值。一方面這些低價銷售品牌商產品的分享人,並不受品牌商待見,因此也很難得到專業的培訓;另外這些分享人本身在低價銷售產品,這間接的把產品體驗價值降到了冰點。在小編看來,這看似是分享人帶入了產品體驗,實際上則充分暴露了『買買團』平臺的體驗缺陷。

    既然產品沒有,體驗沒有,那服務更沒得談了。『買買團』平臺不光沒有產品授權,連對品牌商產品的基本效能都琢磨不清,談何做好售後服務。再說了,其分享人銷售的產品千萬種,就算其有心,也難以真正做到後續的消費服務了。更別提其都不具備這樣的售後服務資格。總之,小編在『買買團』這裡看到的是,其沒有任何營銷支撐點,談何社交?談何營銷?也許,其談的也就是傳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大班美工區目標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