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後雨》描寫的是(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
出自:宋代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原文: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Sunny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徵,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後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
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詩描寫五月仲夏臨平山下水邊風光,是“詩中有畫”的佳作。首句推出一個近景:一片水邊的蒲草,在風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現自己輕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寫一隻或數只蜻蜓,因風吹蒲動,想要站在蒲草上,總是身不由己,站不住。
蜻蜓與風蒲彷彿在互相爭戲,頗有風趣。第三句,承上啟下,宛轉變化,補敘出前兩句所寫風景的時間、地點、位置,也為結句的寫景作了交代和鋪墊。
第四句,於風蒲背後展開自近到遠的風景:在山下道路兩邊,一望無際的荷花開滿了水面,鮮明地表現出夏日江南水鄉清麗動人的景色。
至此,一幅大小映襯、遠近有致、動靜相生、工筆與寫意相結合的圖畫,便清晰而富有層次地展現在大家眼前。詩歌無一句一字抒情,卻在所寫景物中讓讀者感受到內心的閒適以及對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飲湖上初晴後雨》描寫的是(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
出自:宋代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原文: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Sunny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徵,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後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
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詩描寫五月仲夏臨平山下水邊風光,是“詩中有畫”的佳作。首句推出一個近景:一片水邊的蒲草,在風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現自己輕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寫一隻或數只蜻蜓,因風吹蒲動,想要站在蒲草上,總是身不由己,站不住。
蜻蜓與風蒲彷彿在互相爭戲,頗有風趣。第三句,承上啟下,宛轉變化,補敘出前兩句所寫風景的時間、地點、位置,也為結句的寫景作了交代和鋪墊。
第四句,於風蒲背後展開自近到遠的風景:在山下道路兩邊,一望無際的荷花開滿了水面,鮮明地表現出夏日江南水鄉清麗動人的景色。
至此,一幅大小映襯、遠近有致、動靜相生、工筆與寫意相結合的圖畫,便清晰而富有層次地展現在大家眼前。詩歌無一句一字抒情,卻在所寫景物中讓讀者感受到內心的閒適以及對熱愛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