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單4294322951298
-
2 # 蕭慕蓮
個人感覺,國內所謂的演技差,也不一定是真的演技多差,而是被很多因素和現象給毀的妥妥的。舉幾個例子:
第一:黃曉明現象
這位老先生第一次火的時候被誇的時候大概是《大漢天子》那個年代,中間大概演過一次岳飛,之後最近一次被誇是在《琅琊榜2》了。當然不是說他的演技就那麼穩定或者一如既往的有多好,但是能不能遇到好的劇本、好的劇組、好的對手演員等,也很重要。
第二:鍾漢良現象
響噹噹的天涯四美之一,也塑造過不少經典角色,演技自不用說。然而現在留在大家腦袋中的印象基本都是霸道Quattroporte。為什麼會這樣呢?很顯然,演員戲路太固定了,近些年來演的角色都差不多,44歲的人了,別人都在演父親,演成熟男人,他還在演“小鮮肉”。
第三:鄭元暢現象
最早先被人們認識和喜歡是在《惡作劇之吻》那個年代,演技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但是後來總是不溫不火,而不溫不火造成的一個最直接結果,就是總喜歡炒冷飯,沒事就過段時間繫結林依晨炒作一下直樹湘琴cp,而不是想辦法去接好戲創作更多深入人心的形象,讓大家對他的印象永遠停留在惡作劇之吻中。
第四:吳秀波現象
這類純屬自己作,明明是實力派演員但是真實面目一經暴露就會被大眾嫌棄,形象垮塌得不像話……比如哪個明星打人了,哪個明星酒駕了,哪個明星耍大牌了,哪個明星出軌了,哪個明星和很多異性明星怎麼怎麼滴了,等等諸如此類。
第五:張涵予現象
很多真正有演技的實力派演員,長年因為顏值不夠,而被忽視,沒辦法,在這個瘋狂追求顏值的社會里,事實是令人心痛的,我只能說張涵予、張嘉譯這類是比較幸運的,年過40憑演技大火,可是再提一些名字:男的王同輝、徐永革,女的朱媛媛、楊雨婷,你還能對得上號嗎?
第六:鹿晗現象
這點放出來可能會得罪不少人,但還是不得不說,鹿晗、吳亦凡、AB、劉亦菲這撥人,絕對是顏值大於演技的存在,可是依然有很多人喜愛他們。
-
3 # 一個機器貓
首先演技不分國界,演員之所以為演員,就是演什麼是什麼(注意不是像什麼),放眼中國演藝圈,能撐得起演員二字的,屈指可數。這是一個比例,一百部有十部好劇,佔百分之十,這就是中國市場(可能不到百分之十,很久都不看電視劇了,電影也只看了風口浪尖的幾部),不排除有好的。像什麼抗日神劇,無腦宮廷劇,亂八七糟的那種,實在是對不起觀眾,不看,也不做評論。
反過來看國外影視,其實怎麼說,我們看到的,都是好的,不好的我們也看不到,或者在他們的市場裡就銷聲匿跡了(他們拍電視劇,是一邊投入市場一邊拍,爛劇可能直接死掉了)。再看敬業程度,狼叔為了拍金剛狼,小李子拍荒野求生,之類吧,尤其是系列電影,每一個演員都為之奮鬥一生,塑造一個角色。你看看中國的“演員”,細皮嫩肉不說,演什麼都像是在演自己,你有個性不錯,別帶到戲裡啊!
導演也是,恨不得一年拍10部,怎麼和人家十年磨一劍比!
好演員哪裡都有,就怕你把自己太當回事了。
-
4 # 煲娛湯
這樣說太絕對了。中國產劇一樣有好演員,美劇裡也有爛角色。只是從平均水平來看,美劇的製作水準相對較高。所以許多美劇比中國產劇好看,不完全取決於演員的演技,而是許多綜合因素決定的。
另外,美國和中國的電視播放方式不同。我們看到的許多美劇,在美國本土,是付費電視臺所播放的。但是你在自己電視上看的中國產劇,可只是交了有線電視費,不是點播。正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電視臺有錢投拍,自然對品質的要求更高。民眾付了錢,挑剔品質也理直氣壯。
中國產劇有許多好演員,比如說胡歌,他曾出演的《琅琊榜》,可說是將梅長蘇演繹到了骨子裡。梅長蘇的決絕、睿智、清冷的外表和熱情的內心。可以說胡歌成就了梅長蘇這個角色。
還有孫紅雷,也貢獻了許多好看的電視劇角色。比如說潛伏,他擅長在微表情和小動作上表現人物情感。潛伏裡的餘則成是一個文人,內心波瀾很多,但是表面上又要風平浪靜。這就很難演繹。
當然還有許多優秀的國劇演員,值得新人學習。
-
5 # 隔壁柳叔叔
國外挑演員,首先這個角色必須得氣質上符合,比如漫威dc各個角色,演員一套上去彷彿就是原版,當然驚奇隊長據說是個例外。
國內是看流量,先不看對不對得上,哪個人氣高叫哪個,比如吳亦凡的唐僧簡直一坨屎,還有那種快50歲了去演少女簡直噁心的不行。
演技個人還是趨向美劇的各個演員,真心是演到骨子裡了,當然首先得劇本好,比如老白的毒販,把那種社會底層的垃圾翻身逐步成為毒梟一步一個坑的這麼發展起來演的很透徹,比如越獄的邁克,那種各種絕望還不放棄的心,還有無恥之徒的老爹,那種吃喝嫖賭騙各種混日子還時不時彪出幾句毒雞湯語錄簡直了。還有斯巴達克斯奴隸那種翻身拳拳到肉的熱血,每一部美劇都能讓人慾罷不能,不像中國產劇整天三角戀,婆媳吵架,貧窮女霸Quattroporte,清宮劇後宮鬥來鬥去,看到開頭基本猜到結尾,加上垃圾演技和垃圾特效,哎。。。讓我怎麼支援中國產。
回覆列表
如果經常看美劇,就會發現絕大部分演員的表演是套路化,模組化的,好萊塢其實就是一個大工廠,每當有部影視劇成功,角色大熱後,都會有很成熟的調查分析,它們到底成功在哪,細分到電影的鏡頭,情節,角色的各種性格,然後將這些成功的地方提取出來,變成模組,嫁入到其它影片和其它演員身上。甚至現實中也是如此,比如奧斯卡,如果有演員靠增肥得獎,那麼就會有人繼續複製。還有如果評獎時,有女演員正好懷孕,同時最後得獎,那麼過幾年就會有同樣的女演員在評獎期再複製一次。還有如果一個負面女星想洗白,那麼收養孩子,是最穩妥的辦法。與之相比,我們的娛樂圈還相當原始粗糙,所以經常有明星輕易地崩塌人設,圓都圓不回來。而且演技也沒有固定標尺套路,那些老戲骨其實也是熟能生巧。那些年輕的偶像沒人指點,觀眾口味變化又快,能演個面癱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