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作曲家、鋼琴家、挪威民族樂派奠基者格里格(1843.6.15~1907.9.4)生於卑爾根。父原籍蘇格蘭,母為挪威人。幼即從母學習鋼琴。15歲時,由著名小提琴家布林推薦赴德留學,入萊比錫音樂院攻讀作曲和鋼琴。1862年畢業於該院後即返國。21歲時,結識挪威民族樂派作曲家諾德拉克(1842~1866,挪威國歌作者),在其啟發下,致力於民間音樂的研究,並用於其創作之中,同時,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1868年創作了充滿青春活力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1869年,在羅馬結識了李斯特。又在奧斯陸(首都)與人建立“挪威音樂協會”。1874年(31歲)獲挪威政府頒發的終生年金,遷居卑爾根,在鄉居生活中,享受大自然的清新和村民的淳樸生活,潛心作曲。1907年赴英前染病住院而逝。創作有戲劇配樂《培爾·金特》(1874~1875)、十卷《鋼琴抒情曲集》(共66首)、管絃樂曲《挪威舞曲》(共4首,1881)、《霍爾堡組曲》(1884~1885,為紀念詩人霍爾堡200週年誕辰而作),以及大量藝術歌曲等。
柴科夫斯基、西貝柳斯、德彪西等人的創作都曾受其影響。格里格在民歌的沃土上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音樂。在和聲上不僅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風格,而且已呈現印象主義的和聲語彙,是他最富有創造性的貢獻之一。他的標題鋼琴小品則獨樹一幟,廣泛採用民間舞曲的節奏,以民歌為其旋律之素材。俄國的格林卡、“五人團”和柴科夫斯基
俄國從彼得大帝開始引進西歐音樂,至18世紀中葉不僅在彼得堡和莫斯科都建立了歌劇院,而且在俄羅斯充斥著義大利的音樂家,外國的音樂演出,請外華人作曲等。18世紀末開始,出現了俄羅斯音樂家赴義大利留學。在這基礎之上,進入19世紀後,俄羅斯貴族也開始擁有私人樂隊,參與了音樂的演奏和創作活動、沙龍音樂會以及公開音樂會的頻頻舉辦,出版了為數不少的音樂雜誌、音樂愛好者手冊,社會音樂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使俄羅斯音樂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此同時,專業音樂家的出現,則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格林卡的音樂成就,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固的基礎。在他的影響下,形成了俄羅斯民族樂派。該樂派的代表作曲家有達爾戈梅斯基、巴拉基列夫、居伊、鮑羅廷、穆索爾斯基、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柴科夫斯基等。在這樂派中,與當時的俄羅斯文學一樣,也存在著兩種傾向,即斯拉夫振與西歐派,柴科夫斯基即屬於後者。兩者雖道路有所差異,但殊途同歸,均深刻地表現了俄羅斯的民族性,充滿了強烈的時代精神。
挪威作曲家、鋼琴家、挪威民族樂派奠基者格里格(1843.6.15~1907.9.4)生於卑爾根。父原籍蘇格蘭,母為挪威人。幼即從母學習鋼琴。15歲時,由著名小提琴家布林推薦赴德留學,入萊比錫音樂院攻讀作曲和鋼琴。1862年畢業於該院後即返國。21歲時,結識挪威民族樂派作曲家諾德拉克(1842~1866,挪威國歌作者),在其啟發下,致力於民間音樂的研究,並用於其創作之中,同時,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1868年創作了充滿青春活力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1869年,在羅馬結識了李斯特。又在奧斯陸(首都)與人建立“挪威音樂協會”。1874年(31歲)獲挪威政府頒發的終生年金,遷居卑爾根,在鄉居生活中,享受大自然的清新和村民的淳樸生活,潛心作曲。1907年赴英前染病住院而逝。創作有戲劇配樂《培爾·金特》(1874~1875)、十卷《鋼琴抒情曲集》(共66首)、管絃樂曲《挪威舞曲》(共4首,1881)、《霍爾堡組曲》(1884~1885,為紀念詩人霍爾堡200週年誕辰而作),以及大量藝術歌曲等。
柴科夫斯基、西貝柳斯、德彪西等人的創作都曾受其影響。格里格在民歌的沃土上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音樂。在和聲上不僅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風格,而且已呈現印象主義的和聲語彙,是他最富有創造性的貢獻之一。他的標題鋼琴小品則獨樹一幟,廣泛採用民間舞曲的節奏,以民歌為其旋律之素材。俄國的格林卡、“五人團”和柴科夫斯基
俄國從彼得大帝開始引進西歐音樂,至18世紀中葉不僅在彼得堡和莫斯科都建立了歌劇院,而且在俄羅斯充斥著義大利的音樂家,外國的音樂演出,請外華人作曲等。18世紀末開始,出現了俄羅斯音樂家赴義大利留學。在這基礎之上,進入19世紀後,俄羅斯貴族也開始擁有私人樂隊,參與了音樂的演奏和創作活動、沙龍音樂會以及公開音樂會的頻頻舉辦,出版了為數不少的音樂雜誌、音樂愛好者手冊,社會音樂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使俄羅斯音樂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此同時,專業音樂家的出現,則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格林卡的音樂成就,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固的基礎。在他的影響下,形成了俄羅斯民族樂派。該樂派的代表作曲家有達爾戈梅斯基、巴拉基列夫、居伊、鮑羅廷、穆索爾斯基、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柴科夫斯基等。在這樂派中,與當時的俄羅斯文學一樣,也存在著兩種傾向,即斯拉夫振與西歐派,柴科夫斯基即屬於後者。兩者雖道路有所差異,但殊途同歸,均深刻地表現了俄羅斯的民族性,充滿了強烈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