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a夢爺
-
2 # 意欲捕鳴蟬
明火使用是人類進步的重要過程,可以取暖,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熟食,使得消化容易,人更易獲得能量以提高生存率。在古代人們取火的方式大概有幾點:一、鑽木取火,折一根山麻木,弄成扁平狀,在上面刻一個淺淺的凹穴,在凹穴邊刻一個缺槽,再折一根山麻木細枝作為鑽桿。取火時坐在地上,用兩腳把刻有穴、槽的山麻木板壓著,然後將鑽桿一端接在凹穴上,雙手用力搓轉鑽桿,使其急速旋轉,發生劇烈摩擦。這時凹穴裡生出一些木屑粉末落在缺槽裡,繼續搓轉鑽桿,便產生火花,引燃木槽中的木屑。然後把燃著的木屑放在事先準備好的一把幹茅草裡,用口一吹,茅草就燃起火焰。二、擊石取火這種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受到製作石器時迸發出火花的現象的啟發。我們可以找一塊堅硬的石頭做為“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鋼鐵向下敲擊“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火物上。當引火物開始冒煙時,緩緩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如果“火石”打不出火來,可另外尋找一塊石頭再試。當然並不是任何一塊石頭都能點燃引火物,石頭擊出的火花必須有一定的熱量和持續時間才能點燃引火物。根據考古資料發現,用黃鐵礦打擊火燧石而產生的火花可以取火。三、弓鑽取火用強韌的樹枝或竹片綁上鞋帶、繩子或皮帶,做成一個弓子。在弓上纏一根乾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塊硬木上迅速地旋轉。這樣會鑽出黑粉末,最後這些黑粉末冒煙而生出火花,點燃引火物。在平坦的木板上摩擦玻璃片,也能生熱發火。待劇烈摩擦時,將引火物吹燃。四、藤條取火找一根乾的樹幹,一頭劈開,並用東西將裂縫撐開,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長約兩尺的藤條穿在引火物後面,雙腳踩緊樹幹,迅速地左右抽動藤條,使之摩擦發熱而將引火物點燃。
還可用兩塊軟質的木頭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墊以棕櫚樹皮或椰子葉底部的乾燥物作引火物。
-
3 # 衛莊的沙齒
一種:自然起火,不言而喻,這就是自然界自然產生的火,比如閃電引發的火災,還有自燃的磷火等等之類,我們的先祖在茹毛飲血的時代,靠的就是這種自然火。
第二種就是鑽木取火了,這種方法看起來簡單,操作卻是比較複雜。鑽木取火的時候,先把木棍前端削成尖尖的,跟削鉛筆一樣,然後在周圍放上極易著火的火絨,將削好的木棍立在木頭上瘋狂旋轉,木棍和木頭接觸處因摩擦會使得溫度越來越高,直至到達火絨燃點,火就生出來了,這種方法對於人的爆發力和耐力要求比較高,力量比較弱的人就算知道怎麼操作,也不一定點燃火絨。這種方法也有用石頭碰石頭的,先將火絨放好,在利用石頭互相碰撞產生火花的原理點燃火絨,這種方法相比於鑽木取火對人的要求沒有那麼高,這種原理還有一種生火的工具,那就是火鐮。
第三種就是火摺子。不得不說,火摺子是古代很了不起的發明。在南北朝的時候,有一位宮女發明了它,後來經過不斷的完善,就變成了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面看到的火摺子。火摺子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它是由紙卷製作而成。人們將紙卷緊緊的卷在一起,然後點燃,點燃之後又馬上將其吹滅,只保留中間那點紅紅的火芯,再用蓋子蓋上。等到晚上需要的時候,便把蓋子開啟晃一晃或者吹一吹,火摺子便點燃了。
其中的原理是這樣的:人們在製作的火摺子的時候,故意先將其點燃在吹熄,就是要在火摺子裡面儲存火種,吹熄之後的火摺子其實一直都在燃燒,只不過因為氧氣很少燃燒非常緩慢。等到了使用的時候,將蓋子揭開,往裡面猛烈吹氣,隨著氧氣的大量進入,火摺子便猛烈燃燒起來,於是火便出來了!從火摺子這項發明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火摺子因為體積小,便於攜帶,很受大眾的喜愛,尤其是夜晚外出,火摺子基本是人手一個。在軍隊裡,火摺子也是必配之物。因為軍隊行進的地方往往都是人煙罕至,有了火摺子,到哪都能吃到熱乎乎的飯菜。
後來馬可波羅來到中國,看到火摺子,也是嘖嘖稱奇,後來還特地將其帶回歐洲,大大促進了歐洲“洋火”的發展。而這項發明在中國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隨著西洋火柴進入中國,才慢慢淡出人們視線。
-
4 # 羽落25925574
火鐮,一種比較久遠的取火器物,由於打造時把形狀做成酷似彎彎的鐮刀與火石撞擊能產生火星而得名。
燧石火鐮取火
陝北農村特別是五、六十年代還比較盛行,現在已很難見到它的蹤影。上點年歲的人談起它也只是津津樂道而已,想從哪個旮旯角落搜出一件也不是容易的事了。只因為它太普通太不起眼,不為人們注意或被遺忘。而映在歲月記憶裡那別樣的影象會久久揮之不去,它是一個過去的歷史證物。
火鐮基本由三部分組成
鑲銀蝙蝠的清代火鐮
火石:一般產自河灘,經過河水沖刷並於石頭間相互碰撞、摩擦留下的質底比較堅硬,並在高速撞擊時能產生火花的石頭。也有從山裡直接開採出來的,它的純度比較高,所含成份和現代的火石相同。
火絨:就是艾蒿的嫩葉。因艾蒿自身具有抗菌、防黴、防蟲、鎮咳祛痰的功效。民間自古就有"端午採艾,懸門戶上","居家常備艾,老少常無患"以禳毒氣的習俗,因此先人們把它做為點菸的火引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鋼條:大眾化的就用一小塊硬度不太強的普通鋼條,打造成彎彎的鐮刀形狀成為火鐮的主件。綴上一根好看的繩子,穿上一棵不錯的珠子或玉器或瑪瑙,這樣既增大了體積也美觀了火鐮的主體,它反映了主人的品位和檔次。
藏族貴族火鐮
火鐮是男人們的隨身附屬物件,特別是喜好吸菸的男人們。它不同於鼻菸壺,鼻菸壺是官宦人家的飾物把玩,侷限於少數人群,火鐮它在民眾中流行,具有特別的適用性裝飾性和操作性。
火鐮利用了摩擦起火的原理。使用時反覆讓火鐮與火石摩擦使之發熱,然後用力向下猛擊火石,產生的火花點燃墊在火石下面的艾絨,把艾絨放在裝好汗煙的煙鍋腦子上,使勁吸上幾口,艾香和煙香氣息隨著絲絲青煙瀰漫在空氣中。
-
5 # 深海沉鉤
早期的人類從自然界產生的火源中保留火種。後來學會使用鑽木取火,透過將尖木棍對著木材快速旋轉,摩擦生熱,取得火源。有以手鑽者,有以弓鑽(英語:Bow drill)者。亦有透過敲擊燧石的方式來主動獲得火。學會用火使人類能夠移民到氣候較冷的地區定居。火被用於烹飪較易消化的熟食、照明、提供溫暖、驅趕野獸、熱處理材料、等等。考古學研究顯示人類在一百萬年前就能有控制地用火。近東人類於79萬年前就能自己生火。但使用火的技能約到四十萬年前才普及。
回覆列表
火,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被人類所使用。那麼,火是怎樣被發現,又如何取得的呢?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鑽木取火。相傳,遠古人民"茹毛飲血",還不知道取火進行熟食。有一個叫燧人氏的人,見大鳥啄木出火(也有說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認為木中藏火,於是"幾經攻治,幾番試驗",才創造出人工鑽木取火的法子,人類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後世一直沿襲,曾經歷了數千年之久。這一古老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周代,鑽木取火之法已經大行。古代所鑽之木,一年之中,根據不同季節,還要隨時改變。《周禮·月令》規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時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則不能得火。也就是說,每逢換季之時,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當時仍行鑽木取火,但取消過了"更火"這一風俗,不實行改木。
到了唐代,鑽木取火之法,更加廣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詩》:"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青楓是楓木,用於春日取火。崔元翰詩:"操舟眾工立禁岸,溼櫓鑽火磨星紅。"溼的木櫓也可出火,說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習俗。因此,每年冬天儲存下來的火焰熄滅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大臣的寵愛。
金燧:金燧,即向太陽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禮》載:秋官避開炬,負責用"夫燧"向太陽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種用具。它是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先放置艾、絨之類,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記》記載了用金錫為鏡,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見,中國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學原理取火的技術了。
取了漢代,仍用金燧取火。當時也叫陽燧。即用銅鏡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燒。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詳細的記載:用凹面銅鏡放在太陽下,其光都聚向內。在離鏡一二寸處,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觸物即著火。實際上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鏡。如果我們拿這玻璃鏡,向著太陽,鏡也會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頃刻間即可得火。古代沒有玻璃,故用金鏡。現代的太陽灶就是從這一道理髮展而來的。過去古人出門,身邊都帶著燧。因為那時的燧為尖頂杯,體積很小,都佩帶腰間以備用。但以陽燧取火,有個不足之處,就是天陰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內佩木燧"。這樣,有太陽就以金燧取火,沒有太陽則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晉六朝,已經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發的火,叫"石火"。潘岳詩:"煩如敲石火"。劉勰在《新論·惜時》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猶如"石火"。到唐時,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詩:"夜發敲石火,山林如晝明"。白居易詩:"深爐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鐵片與石相撞,下面在放著"火絨",當火星落在絨上,燃燒時,再用"取燈"接引,即取得火。火絨,是艾或紙,加以硝水製成,揉之使軟,極易起火。"取燈",北方叫"發燭",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狀,長五六寸,塗硫磺於首,遇火即燃,用以發火。在南方,發燭則用松木或杉木製成。高士奇《天祿識餘》中記載:"杭人刻松木為小片,其薄似紙,溶硫磺塗木片頭,作為接火之用。"宋時,民間劈小杉條,並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為"引光奴"。後來一些以此為業者,則呼之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後,必須有引燃物配合,所以"發燭"、"火寸"等助燃物的行業就逐步發展起來。
光緒初年,火柴還未盛行。當時取火技術又進了一步,用一種叫"火鐮"的工具。這種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如果要用火,取火絨豆許,放在石上,再用鐵刃撞擊,能發出火星,頃刻間就得火,是當時吸旱菸者不可離身之物。後來有了火柴,火鏡、火石、火絨等物就逐漸衰落了,最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