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哥哨位
-
2 # 正義使者III
我覺得有矛盾。戰爭中消滅敵人是任務,不管消耗多少實力也要達到的目的。為了儲存實力,沒有徹底消滅敵人,相當於敵人的實力也還存在,仗白打了。
-
3 # 度度狼gg
黃維率第12兵團自駐馬店東進時就犯下大錯,為了執行老蔣11月8日必須以主力出動的命令,他不待兵團集結完成(第85軍未到)就匆匆開拔了,所以這個土木系精銳兵團雖號稱有四個軍12萬人馬,而實際參戰兵力只有28個步兵團10萬餘人,其中以第18軍和10軍戰鬥力較強,第14軍和第85軍均非全建制參戰,戰鬥力亦是低下,嚴重拖了“書呆子”同學的後腿。第12兵團沿途爬了六條淮河支流,氣喘吁吁趕到安徽蒙城時已經是11月18日。
中原野戰軍當時很困難,部隊還沒有從轉戰大別山的嚴重消耗中恢復過來,尤其是重武器和彈藥至為匱乏,劉鄧部隊14萬人當時僅擁有2門野炮、42門山炮、4門戰防炮和大小迫擊炮207門,並且每門炮只有幾發炮彈,步馬槍彈不足一個基數。而黃維兵團擁有24輛坦克 、44門榴彈炮、32門野炮、47門山炮、40門戰防炮和各型迫擊炮847門 (大小汽車500輛),一眼就可以做出結論,黃維的火力佔絕對優勢。
嚴重的問題是華東野戰軍此時分身乏術,三分之二的主力在碾莊圩殲擊黃百韜兵團,三分之一的主力在阻擊邱清泉、李彌兵團的增援,粟裕手中的兵力已經用到極限,部隊打得非常艱苦。更嚴重的問題是還有兩坨敵人也在趕來:蚌埠南線的劉汝明第六兵團已經於11月15日佔領固鎮,而李延年第八兵團也正在北上之中,整個淮海戰役的形勢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為了保證全殲黃百韜兵團,中野必須同時阻擊住敵人三個兵團的東進和北上!這個事是沒有商量的,此時中野11縱還沒有歸建,整個野戰軍只有六個縱隊,根據劉鄧致軍委的電文說明:“我們六個縱隊,除4縱外均六個團,9縱只來五個團,平均每縱不到兩萬人,炮兵很弱,故只能用於一處”。軍委同意了劉鄧的意見,同意中野以全部兵力專門對付黃維,而李延年、劉汝明等敵的阻擊任務,交由華野執行。
1948年11月20日軍委電示華野:“中野主力決定打黃維,對李延年兵團須你們負完全責任,中野無法派兵,除你們已經派出(中野)11縱及13縱外,應即速轉移4、6、8、9諸縱之主力對付李延年”。即便如此,以火力較弱的中原野戰軍14萬人(含陝南12旅等地方部隊)來包圍和殲擊10餘萬人的黃維兵團,仍是非常勉強,如果硬拼的話,中原野戰軍勢必損失極大。
比如中野1縱奉命在渦河阻擊黃維兵團東進,原擬堅守三天,結果僅一晝夜即被敵主力第18軍突破,可見火力差距。隨著中野主力紛紛到達,經過11月25日到27日的激烈戰鬥,終於將黃維圍困在東西長15公里、南北長5公里的雙堆集地區。然而黃維最初並不驚慌,他相信中野的14萬人是困不住自己的10萬大軍的,遂立即部署突圍,於是有了廖運周110師在帶頭突圍時陣前起義的發生。
敵人派出的突圍部隊是整整四個主力師,然而廖師只有師部和兩個團5000餘人真正能參加起義,所以情況仍然很是危險。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裡面有這個橋段,野司要求第6縱隊放過廖師後立即封閉缺口,必須堵住後面三個師的敵人,縱隊司令員(那就是王必成了)表示確實有困難,因為自己只有兩萬人且火力彈藥都不足,要求增加人手和彈藥——這是人之常情,哪支部隊的指揮員也不希望自己的打光了。
然而這就不是考慮儲存實力的時候,一旦黃維兵團突破包圍前出到徐州附近,整個淮海戰役的戰局就會惡化,所以中原野戰軍必須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劉司令員讓他“摸摸下面”,這就是中野有名的“安卵子精神”,而鄧政委則直白地告訴他:要人,就我們三個(劉陳鄧),但是阻擊任務必須完成,花多大代價都值得,就算中原野戰軍全部打光了,其他部隊照樣過長江解放全中國!
廖師順利起義,敵人的突圍被挫敗,然而危機並未解除,因為5000人的損失對黃維兵團的總兵力影響不大,敵人各部的向外突擊仍在繼續,中野各部必須傾全力消滅企圖突圍的敵人。在將近一週的堵擊和作戰中,中野各縱隊打得十分艱苦,因為火力差距太大,一些指戰員已經出現了怯戰心理,都擔心自己的部隊打光拼光,膠著的戰局讓野司和各縱司令員都很著急。
包括兵力和火力最強的中野4縱(陳賡的老部隊),也是傷亡較大和非常疲勞,根據秦基偉的回憶:“四縱開始的幾次進攻不太理想,謝政委把旅長們都叫來,一個個訓的臉皮發黑,他號召幹部破釜沉舟,準備燒鋪草”。燒鋪草是啥意思?那是中原地區的風俗,是人死以後把住過的床鋪草燒掉,也就是說,中原野戰軍打算豁出老本了,堅決跟黃維兵團死磕到底。
土木系的部隊作為蔣軍精銳,還是非常頑固的,中野政治部在戰後總結中指出:“敵人在最初階段上,連、排、班長對士兵的控制較嚴,打得也較為頑強,政治攻勢在這時成效很小,每一據點的攻破,幾乎極大部分敵人非傷即亡,活捉的很少”。這也迫使我軍提出了“給敵人毀滅性打擊”的口號,使戰鬥空前激烈和殘酷,之前撰文介紹過,黃維的抵抗強度其實超過黃百韜。
為了在火力不足的情況下減小傷亡,中野進行了兩大戰術變革,第一是用土工掘近的方式接敵,第二是廣泛使用拋射炸藥包的“沒良心炮”,各部隊不怕犧牲堅決突擊,終於打得黃維兵團徹底失去了突圍能力。所以啊,打仗儲存實力和消滅敵人其實真是一個矛盾體,但是得分時候分情況,為了保障淮海戰役全域性的勝利,中原野戰軍只能以消滅敵人為首要目標,全部拼光了也在所不惜!
黃維其實也難,一方面是廖師起義後他對吳紹周85軍失去了信任,整個兵團只有三個軍能夠投入作戰,另一方面是該兵團為重灌部隊,糧彈汽油消耗極大,光2000頭騾馬每天需要的草料就不少。並且第12兵團打仗也沒個計算,最初幾天完全不計消耗拼命地打,打上幾天糧彈告磬就吃不消了,因為後面全部依賴南京方面空投,所以其戰鬥力下降的也很厲害。
1948年12月1日上午,華東野戰軍首批增援部隊第7縱隊、第13縱隊強行軍趕到雙堆集戰場,隨著我方生力軍的加入,此刻黃維兵團插翅也難逃了。
回覆列表
不矛盾,儲存實力並非是消極避戰,而是不盲目的去和敵人硬磕。儲存實力通常情況下都是弱勢一方對強勢一方採取的戰術。面對強者,如果一味求戰必然會因實力不濟而消耗殆盡,也是沒有勝利的希望了。
從戰略層面講,儲存實力通常是被征服者採取的戰術。弱者是很難去征服強者的,從歷史上看,戰爭基本都是強者挑起,這樣一來,弱勢一方就擁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可以利用持久戰來削弱強者。游擊戰就是典型的儲存實力的戰術,只所以採取游擊戰,根本原因在於自身實力弱於對手太多,和敵人硬拼沒有勝算,因此,採取避實擊虛的戰術,打擊對手,來日方長。
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很多戰爭都是基於這個原則。例如,美軍在越南戰場上就身陷游擊戰的泥潭,而越南則在師父的指點下,採取避實擊虛的戰術,和美軍耗下去,東咬一口,西吃一口的和美軍糾纏,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把美軍趕跑了。
阿富汗戰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依靠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對付劣勢武器裝備的塔利班,兩大超級大國都折戟阿富汗。假如塔利班不採取儲存實力的戰術,和美蘇軍隊正面硬拼,估計早就被美蘇給剿滅了。
從單兵戰術上將,也是秉承儲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術,只有有效的儲存自己,才能更好的消滅敵人,所以,單兵戰術提倡先隱蔽自己,再消滅敵人。
當然,儲存實力也有消極避戰的嫌疑,以儲存實力為藉口,消極避戰的事並不少。因此,儲存實力,要看怎麼個儲存法,如果一味的消極避戰,就不是儲存實力的問題了。儲存實力,是為了更好的戰鬥,儲存實力與積極戰鬥並不矛盾,關鍵在於是否堅持作戰,這是重點。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如果總是留得青山在,不去砍柴,肯定會沒有柴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