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木之上
-
2 # 大豆包
第一,審時度勢!
朱允炆要搞的是削藩,親叔叔們都被殺的殺流放的流放,他一個情同手足的叔叔能倖免?幫朱允炆就是給自己挖坑!
第二,老朱家內亂,自己一個外人不好插手,這也是大明朝大多數官員的看法,觀望!朱棣發動的靖難跟謀反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頂多算是家事,就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樣,沒有人會覺得他是在謀反!反正誰最後做皇帝,我也是幹自己該乾的活,領自己該領的工資,沒必要趟這渾水!
第三,就是距離太遠了!雲南到南京2000多公里,開車跑高速也要二十多個小時,古代大軍就更慢了,正常行軍速度一天40公里左右。一個士兵的糧草軍械需要2個民夫,這將近百萬的大軍,沒幾個月時間是拉不出雲南的。部隊出發了,就算一路都是官道,沒有意外情況發生,也需要2個月時間。等你隊伍到了,皇帝都換人了,你是進攻京城還是撤回雲南?你不打的話,皇帝問你來幹嘛,你怎麼回答?尷尬不
-
3 # 夜幻心
靖難之役前期一直是朱允炆佔優勢,所以從戰局上來說,暫時不需要沐家軍的支援。等到最後建文帝兵敗如山倒的時候,沐家軍已經沒有來不及支援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不能救、不敢救,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沐家也是在站隊。如果支援建文帝,最後還讓燕王贏了,那沐家勢必要被清洗。如果支援朱棣,本就失了理,最後要是還輸了,沐家也要頂著亂臣賊子的罵名。沐家如果要支援,就必須要確保能打贏,如若輸了就是死路一條。
-
4 # 史秀
時間上根本不允許,沐英等地方勢力無法短時間內完成集結。
1399年-1400年戰事圖
1400年-1401年戰事圖
靖難之役,從頭到尾也就不到三年時間(1399年8月-1402年7月),仗打了多半年,朱棣都沒打出現在的河北省。到了1401年,燕王朱棣的軍隊還在山東境內徘徊。
一直打到1401年底,朱棣剛剛摸到江蘇的邊,雖然當時的中央軍經歷多次打敗,但是此時雙方勢力對比還是中央軍強於燕王的軍隊。
1401年戰事圖
仗打了兩年,朱棣實際控制還不到兩個省,自然也就用不到其他地區的軍隊進行援助。
朱棣的“擒賊先擒王”策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讓其稱為歷史上大一統王朝諸侯王造反徹底成功的孤例。真正改變歷史格局的時間,其實非常短暫,也就是半年上下的時間,甚至可以說是幾個月便發生了根本變化。朱棣在雙方相持情況下,繞過主戰場,直接殺到南京城下的行為,徹底打蒙了中央軍及忠於(暫時)建文帝的地方勢力。
即便沐家的軍隊想要援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從雲南調配大軍,在行進到戰場,沒半年也是做不到的,問題是歷史和朱棣根本就沒給大家這個機會(換句話說大家也是隔山觀虎鬥,沒想動真格的)。
尤其是建文帝的死,讓很多表面擁護建文帝的地方勢力,連表面功夫都不用做了,直接歸順了朱棣。
沐家已是第三任領袖,沐英和朱標的關係影響力已經不大,更多的是家族利益。西南地區政局不穩也牽制了沐家勢力。靖難之役的時候,沐英已經去世數年,其長子沐春在其死後承襲爵位,但是也沒有活到靖難之役。此時當家的已經是沐英次子沐晟。
史書也有記載,在沐晟當政初期,雲南地區政局不穩,有一些地方勢力威脅雲南地方穩定,同時沐晟在建文帝初年還擔當著制衡雲貴地區藩王“岷王”朱楩的任務,所以讓其傾巢相助,實在不大現實。
朱棣當政後,沐晟還曾參與征討安南,也可見當時西南地區一直到朱棣在位仍是重要戰場。
-
5 # 壯哉中華民族
見死不救談不上,這種情況就像秦朝滅亡時,南越的趙佗手握50萬大軍,卻沒有北上勤王差不多。沐英(1344—1392)在靖難之役(1399年)時已經死了7年了,接替他的是二子沐晟。
一、沐晟難以抵其父項背沐英8歲時被膝下無子的朱元璋和馬皇后收為義子,12歲開始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18歲開始擔任軍事要任(此時,偉大的永樂帝朱棣才2歲),明朝建立後,被封為西平侯,死後追封黔寧王,其最大的功績是平定雲南,經略雲南。雖然在名將如雲的開國功臣裡面,沒有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那麼光輝耀眼,但作為唯一一個掌兵戍邊的開國功勳、為數不多善終的功臣,他的軍事才能不是說說玩的,是真刀真槍幹出來的;《明史》中記載,火器的“三段擊”戰法是他創造的,很牛!再加上他對朱元璋的絕對忠誠、對馬皇后深厚感情、與太子朱標的兄弟情分,若他活著,就沒朱棣什麼事了。前提是1.他還活著2.建文帝召喚他勤王。很顯然,這兩個前提都沒滿足。沐英死後,其子沐晟的能力遠不及他,守成有餘,決斷不足。
沐英
三段擊
二、當時的雲南還不太穩定從1381-1392年,沐英鎮守雲南期間主要是平定和治理雲南。雲南為蠻夷之地,土司、部落叛亂此起彼伏。十多年間,沐英率沐家軍安撫威服曲靖、平定廣南兩府之亂,平定浪穹等地變亂,平定土著首領思倫發的叛亂,討伐平定東川土酋之亂,平定貴州普安、雲南臨安之變,出兵征討建昌等地叛亂等等。可以看出,雲南之地著實不太平,幾乎每年都有大的叛亂,小打小鬧的叛亂更是不可勝數。沐家軍在維護雲南穩定、保衛大明邊疆的地位及其重要。沐英死後,沐家軍對雲南土著的影響、威懾有所下降,此時的沐家軍更是不能輕易離開。建文帝的班子估計也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沒下命令,沒接到勤王軍令的沐家軍也不可能擅自離開雲南勤王。
三、建文帝派系輕率大意、決策失誤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殺開國功臣,等到靖難時,第一代功臣已經死的七七八八了,但老朱還是給孫子朱允炆留下了一支強軍——沐家軍。但在靖難之役中,沐家軍都沒來得及出場,這應該是建文帝一派輕率大意、決策失誤所致。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1399年)起,建文帝先以太祖舊將耿炳文(擅長於防守)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伐朱棣,敗。以勳戚李景隆(李文忠之子)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圍攻北平,朱棣在得到寧王朵顏三衛騎兵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建文二年(1400)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敗,朱棣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朱棣久攻不下,敗還。朱允炆以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大敗朱棣。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軍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再敗吳傑等。當時的形勢,朱棣雖多次獲勝,但損失較大,而建文帝軍源較廣、佔據大義,朱棣在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池,撤兵後又被朝廷所佔。雖然敗的多,但建文帝是以舉國之力,在大勢上佔據絕對優勢。1401年底,朱棣得知後方南京空虛,改變戰略,於1402年正月率師南下,直取南京,連破何福、平安,下泗州、揚州,直逼南京。六月,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建文帝過於天真、心存幻想、優柔寡斷,毫無謀略,決策失誤,喪失了優勢——沒想到朱棣那麼難打,沒想到自己的將兵那麼不堪,沒想到那麼多人通敵,沒想到自己敗的那麼快!若拋開婦人之仁,靖難之役之始就徵召沐家軍勤王,最後結局雖不可預知,但是,朱棣肯定勝得沒那麼容易。
四、雲南至應天路途遙遠,揮兵勤王力有未逮雲南至應天直線距離將近2000公里,在通訊交通不發達的古代,30萬大軍要勤王的話,要走上幾個月吧?從1402年正月至六月,短短的時間內,朱棣就攻下了南京,沐家軍想揮兵勤王,也來不及。
五、沐家軍有投機之嫌這點也不難理解,靖難之役是老朱家事,沐家軍難免存在“坐觀虎鬥、儲存實力、保持中立”的投機想法,誰贏我聽誰的。畢竟,當家的已經不是對老朱家忠心耿耿的沐英了,而是他兒子了。朱棣登基後,沐晟就向他效忠了。
不過,幸虧建文帝沒有命令沐家軍勤王,不然,可能就不會有千古一帝的朱棣了,歷史的軌道也會偏離到爪哇國了。 -
6 # 大信1688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了解朱允炆遇難(靖難之役)時這幾個人的人物關係。
朱標,朱元璋的嫡長子、朱允炆的父親。
沐英,原來就一個逃難小乞丐,被朱元璋收為義子,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建功立業被封侯鎮守雲南大理。
朱棣,朱元璋的四子也就是朱允炆的四叔,就他滅了朱允炆。
沐晟,沐英之子,與朱允炆算得是發小,靖難之役時期30萬沐家軍的掌門人。
弄清人物關係,我們言歸正傳。
朱允炆遇難,沐家30萬大軍為什麼不出手相救?一、不敢,二、不能。
靖難之役說白了就是朱家叔侄爭奪帝位的戰爭。朱元璋本來是讓嫡長子朱標來繼承皇位的,朱標也是有這個能力來當這個皇帝,可惜死得早,其他二十幾個兒子早就被朱元璋派到各戰略要地或邊境冊地封藩了,只好立嫡長孫朱允炆了。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後繼位當了皇帝,時年十五歲。朱允炆繼位後當然知道他那些叔叔不服啊,個個都是手握兵權又有封地,這對他的地位是很大的隱患。因此他就急著要削藩。前期也順利,一些叔叔被他殺的殺、關的關了。最後剩下他的四叔朱棣。朱棣本來也對朱允炆這侄子繼位不服,現在又看到其他兄弟姐妹的下場,被逼無奈啊,再沒動作就首級難保了,因此發動了靖難之役。也算一路過關斬將,殺到南京來了。而此時的雲南沐家軍,沐英已死,其二子沐晟繼承爵位統領沐家軍。沐家軍本來的任務就只是平定雲南部落之亂,鎮守邊境。雖說沐晟小時候在南京和朱允炆一起混,算是發小吧。可沐晟剛回雲南資歷和戰功尙淺,兵權還沒握緊,不久就發生了靖難之役,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相鬥,不就為了皇位嗎,自己又剛回雲南,兵權尚未握緊,再說朱棣並非善茬,自己不見得是朱棣的對手,因此不能率兵勤王,是為不敢。皇上也沒發話讓他率兵勤王,再說雲南離南京兩千多公里,如果貿然出動帶兵勤王,行軍幾個月才到南京,其間戰場上戰機瞬息萬變,朱家叔侄的戰爭態勢隨時發生轉變,勝利不見得就是朱允炆,朱家叔侄最後不管誰勝利,自己貿然出兵必授人以柄,到時恐怕不但自己人頭不保還會株連九族,倒不如坐穩雲南當個土皇帝。
也算沐晟賭對了,朱家叔侄的皇位之爭以朱棣登基、朱允炆失蹤結束,朱棣當上皇帝后也很看重沐家軍,沐晟也繼續在雲南當他的土皇帝。
-
7 # 尋秦季
一、交情再深也不敢拿全家老小的性命做賭注
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和朱標是自小一起長大的,交情深厚是可以理解的。朱元璋得天下後,沐英也得到了封賞,帶軍平定雲南後,被封西平侯,世襲罔替。縱然朱棣靖起兵,那也是老朱家的事,不管皇帝誰來做,都是姓朱的,朱棣也是朱元璋的親兒子,作為外姓人,他沒支援的理由,況且沐英和朱標有交情,不代表和朱允炆有交情,如果貿然出兵,一旦失敗了,那可能是滅頂之災,株連九族之類的可能是避免不了的。要知道,朱棣是徐達的女婿,自小跟徐達駐守北京防患來自北方蒙古的威脅,領兵打仗的本事沐英應該是知道的。朱允炆登基之後,親信齊泰、黃子澄之類的儒生,實施了一系列錯誤的國策;特別是在削藩上,朱元璋親封的藩王很多被貶為平民,關進監獄甚至於直接殺死,所以在在靖難之役上,朱家皇室藩王都是支援朱棣的。沐英出兵,是沒有十足的把握的,所以按兵不動,看朱家人自己鬧自己的是最好的選擇。
二、身負重任
沐英封侯是肩負著重大使命的,雲南雖然是大明的領土,但是雲南境內有許多少數民族勢力,他們無時無刻不希望著在這片領土獨立自治,所以時常會發生少數民族叛亂的情況。如果他帶兵北上,那勢必造成雲南境內兵力虛空,那正好給少數民族勢力以可乘之機,一旦造成這種局面,那沐英將成為大明朝的罪人,對於他們這樣的開國功臣來說,把死後的名節看的比性命還重要。
三、鞭長莫及
靖難之役是從北京開始的,朱棣帶兵一路南下,從北京、河北、山東,直達南京,戰爭的主戰場一直是在華北地區。沐英身在雲南,他的兵力距離戰爭主戰場三四千公里以上,就是放在現在,幾十萬兵,開車走高速恐怕也要幾天吧,況且是那個年代,帶著幾十萬兵力前往河北山東去支援簡直是天方夜譚。
所以說,不管是出於理智,還是現實情況,沐英不出兵恐怕是最好的選擇。
回覆列表
削藩啊!那些親叔叔多要被削藩,他沐英一個名義上的叔叔被削藩也是遲早的,沐英應該就是這麼想的,他不起兵幫助朱棣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