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國天下也
-
2 # 真牛46
現代化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現代化對於傳統文化根本就談不上什麼威脅。如果說有威脅的話,那就是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有威脅。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地朝看現代化的方向邁進,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都要沿著科學的方向向前發展。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符合這一發展方向的,不僅不會受到威脅,反而會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而發揚光大。而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然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程序而不斷地被淘汰出局,拋進歷史的垃圾堆。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
3 # 松蔭溪畔掃雪僧
這個問題歷史好悠久啊!差不多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熱門爭論題目了。我有這麼老了嗎?
問題太大。只能提綱式回答了。
“傳統文化”和“現代化”這兩個概念都太寬泛。定義也各色各樣。首先,我們運用這兩個概念的時候,最好不要把自己意識裡的情緒和價值傾向帶入,只做“文化人類學”或“人類行為學”式的考察,會客觀很多。
中國的現代化程序是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出來的,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主動選擇和演變的結果。這是中國現代化程序的“童年創傷”。很難克服。
為了應對西潮衝擊,張之洞提出的辦法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強調西方的物質文明和中國的精神文明。但哪裡有所謂單純的物質文明這樣一種東西。凡是器物制度,都有人群的喜好、傾向、選擇在後面支撐著。器物和文化,截然不分。萬里長城、汝窯是物不假,後面若隱若現的,不還是文化傳統?因此,張之洞的口號聽聽酸爽,解釋不了急劇變革的現實矛盾。
至於義和團紅燈照之類的群眾暴動,宗教夾雜巫術,是外來衝擊的應激反應,波濤所及,秩序蕩然,遑論儲存本土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
還有全盤西化的理論,妄想人類理性可以脫離既有的傳統,憑空建構一個新的文化價值、經濟結構、生活方式和制度,幻想凌空虛步,同樣是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八十年代有個青年學者為此跟李澤厚論爭,還出了一本書。這種理性的虛妄,哈耶克批評很到位,不妨看看。
最近一些年,關於現代化和傳統文化的爭論很少了。鄧公說的對,不爭論。實實在在去做事情,我覺得反倒是踏踏實實走到了文化重建的康莊大道上。華人越來越自信了,不管東西南北方,好的就拿來,用起來。對既有傳統,也慢慢走上了文化再肯定之路。我們開始有了穩定的環境,有足夠的時間,穩紮穩打,全心全意擁抱現代化,吸收新要素,創造新動力,建成新傳統。
-
4 # 蕭文飛書法
我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融入了現代化的生活之中。並不該用威脅來說,我覺得該說是逐漸融合並孕育出新的文化。
這樣確實是容易丟失傳統文化原來的樣子,不過現代化的社會,自然也有現代化的解決辦法。
比方說,現在的新媒體,傳統文化也可以走新媒體的道路,大肆的宣傳來增加曝光。舉個例子就像聖誕節,現在到了聖誕節,各種商家會進而宣傳然後配合節日氣氛定製活動。
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可以效仿來增加曝光,使我們的傳統文化依然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不該被丟棄,更不應該被丟棄。
-
5 # 請到我的夢裡相遇
傳統文化,有其特定的歷史軌跡,現代化不會消滅它,但會把一些新元素融入傳統文化。
舉個例子:回首唐朝,唐詩達到了頂峰,大詩人扎堆出生在那個時代,當唐詩發展到極致時,由盛轉衰,來自民間的填詞譜曲興起,社會的發展呼喚著新的文化,南唐李後主橫空出世,把伶工之詞變為士大夫之詞,影響了整個宋朝。
從唐詩到宋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
一是任何一種文化形式的發展都符合歷史規律。沒有常勝不衰的傳統文化。
二是傳統文化是人類精神食糧,無論現代化到什麼程度,都不可缺少。
三是時代呼喚創新,傳統文化必將和現代傳播方式、人的審美取向、新風尚相結合,產生出新的形式,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當然這需要時間。從魏晉南北朝前到唐初,用了幾百年的時間才孕育出了格律詩。
也許,“她”正在胚胎中,我們彷彿聽到了她的心跳。
-
6 # 國際商務橋
一提起傳統文化,很多人就把它與現代社會對立起來,甚至於把種族、民族、國家對立起來。提到傳統文化,似乎總是想起域外的文化。好像要發揚傳統文化,就意味著抵禦域外的文化。如果這樣去理解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實在是沒有未來,也沒有什麼趨勢。只是遵循守舊就可以了。
實際上無論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都是一脈相承的。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也是相互影響的。即使在古代往往文化繁榮的地方都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人民彼此交流貿易繁榮的地方。看一看秦漢時期的西域文化以及西域或者我們現在叫古老的絲綢之路,在當時以及甚至於到現在給我們產生的很多影響。如果去追溯中國文化思想的歷史,實際上都要追溯到前秦、秦漢時期以及西域文化的影響。佛教對中國的影響,實際上也是從印度在那個時期靠那一個地區的交流產生的。因為。在人類歷史的那個時期,人類文明主要還在內陸,根本談不上藍色文明。這樣你就理解了,日本人從來都是看重西域文明,西域文化,以及漢唐時代,而對後來宋元以後的文化並不是特別看中。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能夠到今天產生影響也是收到域外文化的影響,甚至於融合。
當然傳統文化的根可以追溯到更遠的歷史。文化的根它是一個時間的標記,固然可以看出他的本源,但是你會發現文化本身的形成演變卻更重要,實際上都是在不同的民族國家之間的交流形成的,而且只有這樣的交流,才會促進文化的繁榮,才會出現真正能夠持久的文化現象。只看到文化的根以及只認文化的根,而否定演化形成的持久的特性,那就像宗教的原教旨主義,就會走向偏執。因為你用原教旨精神,你可能對現有的世界永遠持懷疑態度。這個思維方式就如同我們幻想未來烏托邦是一樣的。看似守了根,但實際上就是固步自封,停滯不前,沒有未來。
說到這裡,我們並不是否定傳統文化,也不是否定傳統文化的根。而是看到事物的衍生和變化。這也是我們探討趨勢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文化的趨勢實際上體現了未來與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沒有了交流,甚至於對立起來,就談不上什麼趨勢。
而如今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融合,以及在這種融合當中所產生的能夠相互包容的,共有的,共享的以及共同認同的那個人類行為規範就是未來的文化趨勢。
-
7 # 世界史圖鑑
現代化確實會威脅到傳統文化的生存,倒不是說現代化必然使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是傳統文化想要在現代化社會里繼續發展繁榮,必須要符合現代化的邏輯。首先要把傳統文化自己現代化,才能夠被社會各界所接受,否則在現代化的社會里,也只有那些十分追求傳統文化的一小個群體,尊重傳統文化,而其他人大多都把傳統文化妖魔化,或者把傳統文化僵化理解。
再加上,50年前的那一次對於傳統文化的一種根除性的破壞,也使得傳統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我們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基本行為,每一個人在社會上所發揮的作用,都是按照西方現代化文化為標準去活著的,從人們能夠用到看到的一切物品,天天與我們接觸但是我們似乎又不知道的一些政治經濟外交和稅收等等問題,沒有一點是直接從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發展過渡而來的,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哀。
很多的時候,我們的傳統文化並沒有自發的現代化,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我們過去的傳統文化,有一部分是與封建迷信緊密聯絡的,倒也不是說一點價值都沒有,只不過我們在看待一些傳統文化的時候,總愛用一些過去的習俗和理論去解釋,一方面不僅增加了傳統文化的地區性,又增加了傳統文化的神秘性,同時也增加了它本身的封建性。
我們又不可能自發的把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給現代化,用一些科學的理論,或者是在現在符合大家認知的一種理論去重新解釋,重新再現傳統文化的生機,這就導致我們很多人在當下的社會或者在校園中所學到的一些科學態度,或者是唯物主義的態度,之後再去看傳統文化,反而覺得自己的文化不倫不類,學校和這個社會所教的我們對於社會的如何看待的這種認知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是矛盾的。
所以復興傳統文化,其實大機率也只是在一個較小的群體當中不斷堅持,再加上由於我們過於看重物質而忽視精神。所以,在學校裡,文科都是受到歧視的,言論也都是受到限制的,而人們對於物質的追求則十分瘋狂,傳統文化能帶來物質上的享受嗎?現在是不能,這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同時,復興傳統文化是要成本的,並不是每一個人心裡頭都認為傳統文化好,多看幾個符合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電視劇,拉幾個橫幅,文化就算復興了。實際上,傳統文化的復興是要錢的,需要政府和相關組織大操大辦,而不僅僅是宣傳口號出現就能夠完成的,舉一個最不恰當的例子,南韓。
-
8 # 味哎兒
這個現代化影響傳統文化的文化一詞,只是指生活渲染的問題。
而所謂的現代化也就是工業化。工業化產生的產品只為生活而存在的是服務於生活,使生活更方便更便捷的,或者是更舒適舒服的。
人們生活的舒服狀態怎樣,就是對生活的渲染。
所以對生活的渲染大致有兩種。
一種是醜化。
一種是美化。
總之屬於:頌讚責批斥,或敘述或描述,或記錄和記述,也就是記憶住與否,與好的記憶和壞的記憶。
而人的生活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協同配合,幫助輔助。這才是真的文化一詞的意義。
而對文化的渲染就是感情上的好壞對錯,滿意不滿意,喜歡不喜歡,慶幸與怨恨。等等。也就是人對生活的情緒的表現。
因此本題說的文化一詞的內容是情緒的表現。用學術的方式分類則是文學文藝的學科內容。
這就是工業產品是為生活服務的。
生活的關鍵是人們之間的協同配合,協作幫助的。
對生活的情緒感受是好壞對錯的評價,以及滿意不滿意,喜歡不喜歡等等的情緒發洩渲染。
(泰國過節。)
由歐洲和美國發展而看。雖然已經發展了四五百年工業化。可是提到生活的原則準則,仍然是中國世紀的農業時代的那些東西。沒有變的。
因此現代化不會威脅到傳統的習俗習慣上。
只不過有了新的產品,會更多的方法和和裝飾品去裝飾原先的習俗和習慣了。
以中國為例,這是耍龍燈還是最高階的活動形式,並沒有被取代,也沒有新的方法來進行這方面的氣氛渲染。
何況迎來送往的儀式,仍然是很古很古以前的人們的方式方法。工業化時代並沒有創造出這樣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模式出來,以及形式出來。所以仍然用很古很古以前的人們的儀式方式進行的。
未來的各種習慣的發展趨勢是世界大同。
但世界大同並不是一元化單一方式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借鑑,相互摻合的一種存在方式。也就是多元化蓬勃發展的形式。或者說使更多式樣更加豐富了。
(巴西狂歡節。)
回覆列表
1、 什麼是現代化和傳統文化?
現代化(Modernization),也稱為近代化,常用來描述現代文明和文化發展及演變的現象。從馬格納雷拉對現代化的定義來看,是指現代工業社會文化變遷的一個全球性過程。它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一種向以西歐及北美地區等發達國家近現代以來形成的價值為目標,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因此常與西方化的內涵相近。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發展和形成的,保留在每個民族中的精神活動及其物化形態,包括價值觀念、思想方式、倫理規範、理想人格和審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總和。
2、 現代化是否會威脅傳統文化的生存?
我個人的觀點是:現代化不會威脅傳統文化的生存。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仍然客觀存在。傳統文化主要分為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兩個層面,物質形態的傳統文化要得以生存,必然要有一定的生存空間,生存載體和生存形式,比如各種節日的慶祝,語言的流傳,民風民俗等。而精神形態則需要有意識的載體(即人本身),並具有一定影響力,例如中國的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
其次,如果傳統文化要受到威脅,必須是其精髓受到威脅。傳統文化的精髓核心是自由、平等、博愛、民主,這些人類永恆的主題怎麼可能僅僅因為現代化就受到威脅呢?以現代文明來看,傳統文化有精華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但其精華和核心是代表人類良知的基本組成,也是長期以來得到實踐檢驗的。
3、未來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物質財富的積累,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以巨大的提高,但與此同時,人類的意識形態也出現了負面的變化,特別是以金錢為核心的價值觀。甚至在片面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喪失了基本的誠信,喪失了正確的價值觀,浪費地球資源,破壞環境,從而導致全球氣候異常和生態環境嚴重汙染等問題。這些使得人們不得不更多的反思,特別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學習。這也是中國近年來倡導傳統文化學習的主要因素。
現代化只是帶走了傳統文化的外套,卻帶不走傳統文化的靈魂。相反,現代化的發展,能更有效的創新和傳播傳統文化。真正使傳統文化生存下去的並不是現代化,是傳統文化本身的強大生命力,是我們在選擇時正義的力量,更是人類心中良知與永不磨滅的道德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