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不歸17
-
2 # 史海爛柯人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尚無任何一個王朝可以延續千年,即便將東西周視為一體,勉強視為延續最長的政權,其歷史也不足八百年,更何談其他國祚更短的政權了。可以說,與歷代政權一樣,清政權同樣難以避免走向衰亡。
從歷史潮流來看,明亡清興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而清朝極盛之後轉入衰敗,也是歷史的必然。明末宦官專權,朝綱混亂,加之天災不斷,使得難民揭竿而起,掀起了起義浪潮。與此同時,飽受壓迫的建州女真也由分裂走向統一,隨即展開了對大明的攻勢。
在內憂外患的窘境下,明王朝最終走向了衰亡。而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由於戰略失誤,也未能坐穩江山,僅延續了四十六天便土崩瓦解。此後,清軍在多爾袞的率領下,得以入關,定鼎北京,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滿洲統治者吸取明亡教訓,相繼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之清代帝王歷來勤勉,儘管清初弊政貽害不淺,但依舊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並締造了康雍乾盛世。
然而,盛世二字並不能掩蓋清政權存在的問題,更不可能永遠地維持下去。而且,從歷史發展的潮流來看,帝制已然走向了尾聲,勢必會被新的力量所摧毀。
清朝的衰敗在乾隆中期以後便已顯現,但並非意味著是乾隆埋下了清王朝覆滅的禍根。與歷代統治者一樣,清王朝無疑也是建立在階級壓迫基礎上的。更有甚者,清初的圈田令、剃髮令、投充令和逃人法等弊政,更是危害不淺。同時,即便在盛世之際,也存在著諸如文字獄這樣駭人聽聞的暴政。
歷史是多面的,儘管滿洲政權存在各種問題,但清代無疑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只是,物極必反,終將也會走向衰落。
康熙在位的六十年,取得了許多成就,也推行了不少仁政。然而,作為統治者的康熙大帝,在南巡時消耗的國家錢糧及其給沿途百姓造成的負擔,也同樣是巨大的。而一切以康熙為楷模的乾隆帝,在敗家的問題上更是無出其右。
事實上,清朝在康熙後期一度爆發了嚴重的危機,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結黨嚴重。幸而繼任的雍正帝能力出眾,以極大的魄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從而一度挽救了清朝的國運。
只是,世界上沒有哪個政權會永遠幸運。到乾隆中期以後,之前的各種問題再次變本加厲地湧現出來。不過,在盛世餘暉的掩蓋下,還未曾引人注意。
嘉道中落,不過是整個清王朝衰落的加速期,此後,在內憂外患的窘境下,滿清政府儘管一再掙扎,卻也未能脫離興旺衰敗的客觀規律,最終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
3 # 緑威特新農人
歷史的更迭是不可避免的,乾隆前期,由於康熙、雍正二朝的努力,出現了康乾盛世,康乾盛世達到了清朝歷史的最高峰。封建王朝經歷盛世之後,是不可避免的步入一個衰敗的過程,乾隆後期,大興文字獄、六下江南加上貪汙腐敗成風致使國庫空虛。而此時的西方列國工業革命正進行的如火如荼,而我們正在閉關鎖國,妄自尊大,斷絕了與西方交流,停滯不前。為清王朝後期的快速衰敗和覆滅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
4 # 小學歷史課代表
個人觀點,我認為這個答案是可以肯定的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在乾隆末期,由於乾隆皇帝的縱容,官吏的貪汙腐敗也是十分嚴重,而且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嘉慶又無法像雍正那樣下定決心整頓吏治,對於那些貪官汙吏甚至只是訓斥,恫嚇。
第二,自命不凡的乾隆,在晚年全部身心沉浸在自我欣賞的快感當中了,他產生了一種錯覺,即他沒有繼續努力的空間了。他不斷奉行豪華的慶典、巡遊,耗費了大量的財富。
第三,乾隆末期,人口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當時的人口已達三億左右,比康熙末年的二千五百萬左右,驟增了十多倍,而生產的增長遠遠趕不上人口的猛增,這更造成了人民生活的貧困和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農民起義如火如荼。據說,乾隆在臨死的時候“頻望西南,似有遺憾”,大概就是因為他來不及鎮壓西南的人民起義而引為遺憾吧!
第四,抱殘守缺,夜郎自大。乾隆30年,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乾隆39年北美爆發了獨立戰爭;乾隆50年卡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瓦特改良了蒸汽機;乾隆54年法蘭西爆發革命。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類新生產力和新制度的誕生,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程序。而此時的乾隆帝呢,卻沉浸在古老文明的餘暉之中,渾然不知日之將暮,寒鴉悽迷。乾隆六十年(1795)會試,各省上報80歲以上參加會試者116人,實際參加並三場完竣者92人。乾隆聽了非常高興,對這些老人大加讚賞,借興教尊老之名,極力粉飾他的太平盛世。乾隆這種文化上的保守與自信,也是形成清廷閉關鎖國政策的文化根源。早在康熙初期就已開放的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個海關和外商貿易,事隔70多年反而被乾隆關閉了。康熙時努力學習西方自然科學,乾隆卻把它視為異端邪教等。乾隆這種閉關鎖國之策和對古老文明的抱殘守缺,使得清王朝的衰敗日漸顯現,也為清王朝最後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綜上所述,我認為清王朝的覆滅與乾隆有很大的關係。
-
5 # 鏡鑑青年
實事求是說,說乾隆“為清王朝的覆滅埋下了隱患”,這真是句客氣話。客觀點說:何止是埋了隱患,簡直是挖了大坑。
乾隆給清朝挖的第一個坑,就是其昏聵的文化政策。特別是在其編纂《四庫全書》時,對歷代流傳下來的典籍,竟然以編書的名義進行大規模銷燬。前後有三四千種六七萬部圖書遭到劫難。倘若不是乾隆皇帝的三叔胤祉當年編成了《古今圖書整合》,將乾隆心目中的好些“禁書”收錄其中,意外給中華文明存了根。這場浩劫造成的損失,恐怕更將沉痛到不能想象。
跟這同樣嚴重的坑,就是乾隆造成的,清王朝軍事裝備的嚴重退化。在乾隆皇帝登基前,雖然世界戰爭已經進入熱兵器時代,但重視火器的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依然將清軍的裝備水平,保持在高水準上。到乾隆皇帝登基後,清軍已經大規模的裝備火槍,引進自土耳其的“贊巴拉克”火槍,還被當時清朝的軍工人員,開發出各種升級版。正是這時裝備強大的清軍,才成就了乾隆“十全武功”的偉業,打出了赫赫戰功。
但到了乾隆晚年時,世界火器發展繼續突飛猛進,但清朝卻是原地倒退。首先一條原因,就是拜乾隆毀書所賜,大量明代時流傳下來的火器軍工著作紛紛遭到焚燬,以至於很多先進火器技術,就此在清王朝斷代。到了乾隆去世的那年,清朝嘉慶皇帝下令改裝火炮,誰知造出來的火炮,火力還不如明代火炮。而鴉片戰爭前夜,關天培在廣東鑄炮,造出來的火炮一開火就炸膛。清朝的火器,竟退化到這地步。
因此,在鴉片戰爭時代,被英華人打的灰頭土臉的清王朝,趕緊倉促造炮,誰知由於乾隆一頓毀書,火炮圖紙竟也只剩下康熙七年的。如此軍工退化,確實是乾隆的責任。但最重要一條是,乾隆去世,留下了一個腐敗嚴重的清王朝。
雖然乾隆一朝,對貪汙腐敗也不手軟。但是比起雍正皇帝的反腐智慧來,乾隆顯然差得遠。於是清朝的腐敗風氣,也就在晚期越演越烈。以乾隆自己的話說,清朝督撫級別的官員,廉潔者也不過二三成。清朝的吏治,就已經到了這地步。在乾隆去世後,清朝的腐敗風氣越演越烈,整個王朝也就在積重難返里,進入了落後捱打的近代史。客觀來說,這個歷史大坑,乾隆確實有很大責任。
-
6 # 西嶽頑石
謝邀。乾隆一朝是中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日後中國百年的屈辱史,如果秋後算賬追究責任的話,乾隆無疑是罪魁禍首。講真,乾隆就是一個迷之自信的敗家仔,他最大的幸運是有一個老黃牛一般的老爸,把一個滿血復活的帝國交到他的手上,讓他可以肆無忌憚的狂吃老本。
此時的大清帝國已經暗流洶湧,盛世只是花木瓜,空好看的一副皮囊。再加上乾隆以後的歷代帝王昏庸無能,以至於晚清屢屢敗於列強的堅船利炮。
如果說康熙和雍正二朝勉強可稱為盛世的話,那麼乾隆就是躺在爺爺和老爹的功勞簿上不思進取,坐吃山空,將大清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乾隆一朝,政府膘肥肉厚,老百姓卻食不果腹,這算哪門子盛世?看看外華人如何評價乾隆朝的,英國使臣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一書中毫不客氣的指出: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一針見血,戳破康乾盛世的肥皂泡,失望之情溢於言表,尼瑪,馬可波羅你這個大騙子!說好的遍地黃金,說好的人人渾身綾羅呢?
就在乾隆對英國使臣張口一個爾等小國,閉口一個爾等小國的時候,人家早就開始了偉大的工業革命。而乾隆這時候在幹什麼呢,好奇的擺弄著西洋玩意,卻夜郎自大,閉關鎖國,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
說實話,我們現在都為所謂的“康乾盛世”買單,中國就是在乾隆時期與世界脫軌的,也就是在乾隆時期,被西方國家全面超越的。
後期的乾隆更是驕奢淫逸,大言不慚的自詡“十全老人”,令人笑掉大牙。他窮兵黷武,大小金川之戰無異於大炮轟蚊子,水份太大,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不惜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眾多反清勢力蠢蠢欲動,乾隆早就為他的子孫後代種下了禍根。
乾隆在位期間,大興文字獄和愚民政策,文化思想的禁錮在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知識分子完全喪失了封建士大夫固有的氣節和精神,遍地都是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奴才。
明朝正德皇帝遊歷江南,士大夫們橫加指責,直言不諱,可乾隆六巡江南,驕奢淫逸,勞民傷財,不但無人直言進諫,反而大呼“萬歲聖明”。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立馬慘遭殺身之禍,士大夫們噤若寒蟬,白色恐怖陰雲籠罩。單單乾隆一朝,就有130多起文字獄,輕則凌遲處死,重則滿門抄斬,手段之血腥殘忍,駭人聽聞。
這是典型的開歷史倒車,人家西方如風一般的往前跑,我們卻拼命的往後退,難怪日後被人家揍得鼻青臉腫。乾隆就是這樣一位帝王,老是琢磨玩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活,大清早就被他折騰的遍體鱗傷了。
-
7 # 程大官人
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是永恆的,有興盛就有衰敗。乾隆時候清朝到達了最巔峰的時期,這個時候乾隆定下了一個國策導致了清朝滅亡,就是閉關鎖國。乾隆認為大清是天朝上國,物阜民豐,,根本不需要跟外國做什麼交易,也不覺得外國的東西有什麼可學習的地方。驕傲自滿,錯過了當時世界上工業革命發展的好時機,同時期的歐洲工業革命發展迅速,戰爭已經由冷兵器變成熱兵器時代,乾隆還沾沾自喜自己的文治武功,可不是讓人笑掉大牙。中國有句老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自己停滯不前,而同時期的高速發展文明發展越來越好,一旦人家的實力超過你,你就變成一塊肥肉了,弱肉強食是生存法則。所以當最後大英帝國的戰艦開到中國的時候,發現這裡的人還用刀劍戰鬥,洋槍大炮打刀劍不是碾壓式的嘛,最後清朝被別人各種欺負,國民再也無法忍受這麼軟弱的政府,就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所以說是乾隆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
8 # 腦洞外星人
公元1796年,嘉慶元年,86歲的乾隆皇帝選擇退位禪讓,將皇位交給嘉慶,自稱太上皇。對於過去的帝王而言,主動禪讓確實極為罕見。乾隆的禪讓,原因複雜,其中一個就是他曾許下諾言,自己的在位時間絕不超過康熙61年的記錄。
但是,對於皇帝這個職業來說,只要坐上,就意味著終身無法退休。這是歷朝歷代禪讓極少的緣故。因為那些交出權力的帝王,大多下場悽慘。過去那些前車之鑑,都在告訴乾隆,即便退位,也要把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對於嘉慶而言,只要乾隆還活著,自己就是永遠的太子,皇位也只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所以,嘉慶在得到乾隆要禪讓退位時,立刻告訴乾隆,自己願意繼續當太子。即便將來要歸政,也要等到乾隆一百歲以後。
所以乾隆退位後,朝廷軍國大事,高階官員任免,依然由乾隆處理,嘉慶只能處理一些日常事務。而且,還必須小心翼翼。
畢竟他每天還要接受乾隆的“訓諭”。如果換來乾隆不滿意,說不定直接被奪下皇位。乾隆的兒子,雖然好多都沒活得比他長。但總有可以替代嘉慶的人選。
不過,乾隆畢竟已經是86歲的老人,精力難免不濟,身邊需要有人輔佐。原本嘉慶是最好的人選。可是,在乾隆看來,嘉慶極有可能影響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只能仰仗大臣。
過去阿桂是很好的人選。但是,在乾隆退位的這一年,阿桂也以年老為由告假。阿桂此時也八十歲了,身體又差,在回家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乾隆就把和珅、董誥、王傑等人提拔上來。
這些人中,和珅權勢最大。他兼任內閣大學時、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數十個職位,乾隆最為仰仗。後來乾隆口齒不清時,就是和珅站在乾隆身邊,為他擔任翻譯。
不過,董誥、王傑跟和珅並不是同一陣營的。這自然是乾隆故意這麼做的,主要是為了制衡和珅,防止中樞大臣串通一氣,自己可以掌握獨攬大權。
所以,在朝堂上,乾隆即便退位,依然掌握大權。當然,這種看似穩固的局面下,其實暗藏這許多驚濤駭浪。廟堂的不平靜,呼應著江湖的暴風雨。
乾隆六十年,貴族、湖南一帶爆發起義。這場起義風波極大,傅恆的三子福康安、和珅的弟弟和琳都在軍中陣亡。在嘉慶元年時,這場起義仍未平定。
而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湖北爆發了白蓮教起義,並迅速點燃四川,隨後在河南、陝西等省份蔓延。這場起義爆發的原因,其實是清朝自乾隆在位後來來的種種矛盾。
朝堂上,乾隆皇帝逐漸失去早期銳意精幹的風氣,變得愈加奢靡,好大喜功。
一次次南巡,耗費無數銀兩。國庫儲存也斷崖式縮水。皇帝的奢靡,導致官場風氣走向腐敗,一味逢迎討好皇帝,只希望自己能逐漸走上高位。
雍正年間的官場清廉被逐漸毀壞。百姓被官吏盤剝勒索,無家可歸,流民問題嚴重。而四川、湖北一帶,原本就有大量的流民。
因為康熙年間,曾實行“湖廣填四川”政策,從外省湧入大量移民,導致四川湧入大量外來移民。現在又遇到官府的逼迫。許多百姓甚至舍了家業,躲到大山,希望可以換來一點生存空間。
但是,當他們發現,即便是躲到深山,也逃不過官吏勒索,就只能起義。用這種不要命的辦法,給自己和子孫換來一線微薄生機。
這場起義最終會在嘉慶元年爆發,則是因為朝廷擔心有人謀反,於是大肆搜捕。結果起義真的提前到來。當然,起義的爆發,在當時形勢下,其實是在所難免的。
跟朝廷正規軍相比,起義軍無論裝備、訓練都要差很多。起義在初始階段,非常失敗。除了襄陽一帶有不錯戰績,其餘起義軍都被打得找不到北。
但是,軍隊鎮壓並沒有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哪怕很多人倒下,可補充的隊伍依然很快。倒下十人,就有一百人補上。倒下一百人,就有一千人補上。
起義軍在這一年的打壓中,反而發展得極快,作戰辦法也更為熟練。嘉慶元年的大清王朝,正在逐漸走向混亂和衰落。
-
9 # 泥腿看客
清朝覆滅,與嘉慶皇帝有直接關係。除了他堅持“接班人”思想,還有其他因素。
現在有的網文認為清朝滅亡不是嘉慶皇帝的責任,乾隆皇帝時期就已經埋下隱患。認為乾隆皇帝在位時腐敗盛行,特別是出了大貪官和珅,而且乾隆實施“議罪銀”制度,官員只要犯法,就拿銀子擺平。乾隆時期清朝買官盛行,等等,這些問題都為清朝衰弱埋下隱患。因此有人認為清朝衰弱與嘉慶無關,全是乾隆的錯。其實,清朝衰弱與嘉慶關係很大。
守成之過後人把嘉慶皇帝稱為“守成皇帝”。的確嘉慶皇帝繼位後,清朝還是一片大好,矛盾還沒有顯露出來,因此,嘉慶皇帝完全可以藉助祖上治理,四平八穩地當皇帝,沒必要進行改革,讓國家大起大落。而恰恰就是這種守成思想,害了清朝。
本來清朝讓乾隆折騰的問題太多,積弊太重。嘉慶沒有看清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認為殺了一個和珅就萬事大吉。清史學家朱誠如評價嘉慶皇帝:“綜覽嘉慶一朝政務之得失,從全域性看,嘉慶在處理清王朝當時面臨的兩大社會問題時,沒有抓住問題癥結之所在並傾全力加以解決。”
嘉慶皇帝能力一般,他也沒有抓住主要矛盾。但縱觀嘉慶皇帝一朝,皇帝能力一般,也沒有出現能力超強的大臣。側面說明,能力一般的皇帝,也不會重用能力強的大臣,致使清朝衰弱進入加速期,想阻止這種頹勢,已經失去了天時地理人和等各種條件。
如果嘉慶皇帝在乾隆駕崩後,立即展開像雍正皇帝那樣的強力反腐,或許清朝會有所改觀,但嘉慶缺乏這種破釜沉舟的能力。
人地矛盾歷史上我們稱清朝盛世為“康乾盛世”,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應該叫“康雍乾盛世”。盛世的標誌,就是民眾有飯吃,人口數量大。但清朝人口數量增長得益於引進了紅薯,沒有這種適宜生長的農作物,清朝人口不會爆發式增長。因此所謂的“康乾盛世”可以稱之為“紅薯盛世”。
但人口不斷增長,清朝土地卻跟不上人口增長的數量,即使紅薯能養人,但沒有種紅薯的地方,人口的危機也必然出現。而危機就出現在嘉慶皇帝任內。
嘉慶皇帝以及他的臣子們都沒有正確認識到人口存在的問題,而這種危機集中體現在“人地矛盾”上,人多地少,老百姓必然吃不上飯,而吃不上飯就會發生民變和起義。
從歷史資料看,嘉慶皇帝在位時,雖然平定了像天理教等起義,但這不是嘉慶的功績,恰恰是他的問題。嘉慶皇帝為什麼不讓東北開放,解決土地與人的關係呢?嘉慶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也成為清朝滅亡的誘因。
閉關鎖國嘉慶皇帝在位時,還依然奉行其父乾隆皇帝“天朝上國”的那種自信,但嘉慶皇帝卻不知道,世界都在發生變化。特別是歐洲大範圍的殖民已經開始,而老牌帝國的殖民國家從西班牙換成了英國。
英國的崛起,主要靠工業革命。但嘉慶皇帝根本沒有意識到遠在歐洲的英國發展,認為清朝第一,但英國工業成果,也開始向外擴張。
英國本想與清朝建交,讓清朝開放口岸,嘉慶沒答應。但英國絕對不會讓清朝發展下去,因此英國決定用鴉片敲開中國大門,於是清朝禁菸運動開始。但鴉片卻已經滲透了清朝,使本應衰弱的王朝更無法控制。
嘉慶皇帝晚年實施的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英國的侵略企圖,但讓中國錯過向世界學習,與世界交流的的機會,使清朝失去了改革圖強的機遇。即使後來其子道光依然閉關鎖國,沒有像日本明治時抓住機遇,實施明治維新,使日本逐漸強大。
以上三點是嘉慶皇帝導致清朝滅亡的主要因素。但還有很多因素,在這裡不一一詳述了。一個王朝從衰弱到滅亡有很多原因,如果單純怪嘉慶也不太公平。但魄力加能力是一個皇帝必須具備的,否則失去國家發展機遇,不會再來的。
回覆列表
康熙為了奴化華人,大搞文字獄,為了維護所謂的騎射優勢抑制火槍火炮的發展。乾隆的閉關鎖國政策就是繼承康熙的傳統